#提示词工程

宝玉
1个月前
一文看懂“提示词” vs “提示词工程” vs “上下文工程” 很多人分不清楚什么是“提示词”(Prompt),什么是“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现在还又多了一个概念叫“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这又和“提示词工程”什么区别? 什么是提示词(Prompt)? 提示词很好理解,就是给 AI 模型的输入文本,就是你直接向模型输入的问题或指令。 比如你让 ChatGPT 总结一段文本、调用模型 API 传入提示词去翻译一篇文章等等。 提示词是一段文本,有点像代码。 什么是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提示词工程是一个过程,系统化地设计、测试、优化提示词的过程。 就像软件工程,我们为了完成某个需求,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完成软件开发的过程,有方法论(比如敏捷开发),要使用工具,要保证质量,不断迭代,最终交付软件,或者说代码。 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要有个提示词帮助翻译英文文章到中文。 普通人都可以写: “请把下面的英文内容翻译为中文:” 这就是一段提示词。 但是你会发现虽然能翻译,但是似乎翻译效果不够好,于是你开始想办法优化,让 AI 扮演一个英文翻译到中文的专家,发现似乎有点效果。 但还是翻译有点生硬,然后你看有人介绍了 CoT(思维链,Chain of Though),于是尝试在提示词中让 AI 去先直译再意译,但你也不知道这样的改动是不是真的有用,于是你找了10篇文章,分别用加了 CoT 和没加 CoT 的文章,去用相同的模型去翻译,然后找了几个人,在不告诉他们使用什么方法翻译的情况下让他们评估好坏,结果绝大部分都认为加了 CoT 的效果更好,那么你就明白了,原来加了 CoT 对翻译是有效果的。 于是你受到鼓舞,即然 CoT 有效果,那么我在直译、意译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一个 AI 对直译结果的评估,再去意译,甚至再多加几步是不是效果更好?再继续改进提示词,拿着之前的测试集去评估测试,果然测试效果更好,但是也带来新的问题,Token 消耗更多,时间更长,还可能会偏离原意。CoT 也并不见得步骤越多越好。 再后来推理模型发布了,你发现模型自己会 CoT 了,语言能力也更强了,原来繁琐的一步步翻译似乎没有必要,于是进一步优化,发现只要在提示词中让模型“用中文重写”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测试集评估结果也是正面的。 这整个对翻译提示词“设计”、“测试”、“优化”的过程就是提示工程。 最终通过这样的过程,产生出一个版本一个版本的提示词。 再精炼浓缩一下:提示词工程是产生提示词的过程。 什么是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 要理解上下文工程,先得搞清楚什么是“上下文”(Context)? “上下文”不仅仅是发给大语言模型的一句提示词,而是模型生成回答之前所看到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系统提示词、用户输入的问题、当前对话的历史消息、系统对你的历史记忆、工具返回的信息等等。 另外上下文窗口不是无限的,每个模型都对上下文的长度有限制,通常上下文内容多了会影响性能,所以控制好发送给 AI 的上下文很重要,既不能遗漏,又不能什么都放进去要控制体积。 举个例子,你跟 ChatGPT 说: “今天都有什么重要的 AI 新闻?” 看起来只是一句话,但是对于大模型来说,初始的上下文有这些: • 系统提示词:“你是个有用的助手,总是帮用户解决问题” • 用户输入:“今天都有什么重要的 AI 新闻?” • 可用工具:“日期工具、搜索工具、网页抓取工具” • 长期记忆:“用户主要使用中文” • 历史会话消息:无 • 工具返回信息:无 这些上下文不足以让 AI 回答你的问题,于是它需要自己去调用工具找齐上下文: • 根据日期工具获取到今天的日期(大模型自己不知道今天是几号) • 根据今天的日期去调用搜索工具检索 AI 新闻 调用完工具后,现在 AI 的信息完整了: • 系统提示词:“你是个有用的助手,总是帮用户解决问题” • 用户输入:“今天都有什么重要的 AI 新闻?” • 可用工具:“日期工具、搜索工具、网页抓取工具” • 长期记忆:“用户主要使用中文” • 历史会话消息:无 • 工具返回信息: • 2025-7-1 • Hollywood Confronts AI Copyright Chaos in Washington, Courts • Mark Zuckerberg Announces New 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 Unit 现在信息够了,考虑用户偏好中文,最后返回的内容如下: 今天的 AI 新闻有: • 好莱坞在华盛顿和法院直面人工智能版权混乱 • 马克·扎克伯格宣布成立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部门 马克·扎克伯格宣布成立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部门 假如用户再追问一句: “帮我返回第二条新闻的详情” 那么模型要从历史会话里面,找到第二条新闻的链接,再去调用网页抓取工具,把新闻内容抓取下来,根据用户的偏好翻译成中文,最后返回用户中文的新闻内容。 注意看这个构建上下文的过程是完全动态的,并不是按照设计好的工作流去收集上下文,而是模型自己根据当前上下文状态去自主动态的调用工具收集上下文,并且不同的任务需要调用的工具也不一样。 这其实也就是现在 AI Agent 的工作原理:能分辨是否已经收集够了完成任务必要的上下文,能自主决定是不是需要借助工具或者对话来补齐上下文。 上下文工程的概念也正是在 AI Agent 爆发的背景下诞生的。原来单纯靠提示词工程已经无法满足 AI Agent 产品的需求了,AI Agent 需要的更多的是为系统设计好工具、定义好工具和模型之间交互的数据格式、有效组织上下文信息提供给模型(内容长了要不要压缩、怎么压缩)等等。 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就是一门为 AI 设计和构建动态上下文的学科,为大语言模型提供恰当的信息和工具,帮助模型高效完成任务。 > “上下文工程”指的是一种精妙而复杂的技术:你要精准地将上下文窗口填充上恰到好处的信息,让模型能准确地迈出下一步。 > 这是一门科学,也是门艺术。 > > 说它是科学,因为你要把任务描述、说明、少量样例(few-shot examples)、检索增强生成(RAG)、各种相关数据(甚至可能是多模态数据)、工具、状态、历史信息等全部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压缩信息。这就像烹饪一道精致的菜肴,配料太少或搭配不对,模型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性能会变差;配料太多或毫无关联,则会增加成本甚至降低表现。要做好这件事,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堆叠,更是高度专业化的技巧。 > > 说它是艺术,则是因为操作者还要掌握一种近似“心理学”的直觉,敏锐地洞察 LLM 和人类用户心理之间的微妙互动。 > > ——Andrej Karpathy 最后 分别一句话总结一下 • 提示词: 发送给 AI 的问题或者指令文本 • 提示词工程: 系统化地设计、测试、优化提示词的过程。 • 上下文工程: 为大语言模型提供恰当的上下文、帮助模型高效完成任务的科学和艺术。 如果没理解这些概念也没关系,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写提示词就够了,要开发 AI 应用才需要考虑提示词工程去不断优化提示词,要开发动态的 AI 智能体才需要去搞上下文工程为 AI 的上下文窗口填充恰好的信息。
ginobefun
2个月前
整理了 网站周末一些优质的文章,推荐给大家阅读~ ① 🤖 研究多智能体必读指南: - Anthropic 官方发布权威指南,详解如何通过“协调者-执行者”架构构建多智能体研究系统,将任务性能提升 90%。 - 文章深入剖析了从提示词工程、工具设计到系统评估的全链路实战心法,是多智能体开发者必读的实战手册。 📖 详细: ② 🤖 赛博禅心等联合出品的 AI 行业 5 月大事记: - 一文看尽 Google I/O 全线爆发、Claude 4 重夺编程王座、Veo 3 让视频开口说话等重磅进展。 - 报告洞察“模型大战已结束,应用大战正开启”的行业拐点,垂直 Agent 与 AI 原生应用成为商业化新捷径。 📖 详细: ③ 🧠 苹果设计老将 Bob Baxley 的设计哲学: - 设计远不止美学,它是一种构想并实现理想未来的战略思维,而软件是一种能触动人心的情感媒介。 - 文章深入探讨了科技从业者的道义责任、如何用明确的“设计宗旨”而非空泛的“原则” 指导决策,以及在新旧文化中转换的关键。 📖 详细: 英文播客: 中文版: ④ 🤖 拾象科技深度对谈 Agent 的真问题与真机会: - 核心观点认为,Agent 的真正门槛不在于模型本身,而在于其赖以生存的底层设施,这恰是当下的创业蓝海。 - 对话指出 Coding 是通往 AGI 的“价值高地”与“关键试炼场”,并为创业公司规划了从 Copilot 平滑过渡到 Agent 的务实路径。 📖 详细: ⑤ 🌐 Agentic Browser: 通用 Agent 的下一站? - 文章指出,为突破传统 OS 的“生态囚笼”,通用 Agent 正将浏览器作为新载体,其核心是实现“代替用户行动”而非仅仅“辅助浏览”。 - 这场竞争的本质是对用户跨应用“上下文”的控制权,Agentic Browser 的终极路径是从信息入口演进为全新的 AI 操作系统。 📖 详细: ⑥ 🚀 AI 工程师世界博览会 2025 官方复盘: - 一场汇集超 3000 名从业者、见证 Gemini 2.5 Pro 与 Dagger for Agents 等重磅发布的行业风向标。 - 核心趋势是行业全面转向 Agent,从“智能体工厂”到“容器化混沌”,AI 工程师正在定义下一代应用范式与基础设施。 📖 详细: ⑦ 🤖 SaaS 巨头 Intercom 的 AI 转型之路: - Intercom 正上演一场“自我毁灭式”的 AI 重生:在“战时 CEO”带领下,彻底抛弃按席位收费的传统模式,转向按 AI Agent 解决问题的效果付费。 - 文章深度剖析其将核心 AI 部署到竞品平台的反直觉战略,以及如何通过极端组织变革,带领公司从“辅助人类工作”转向“替代人类工作”。 📖 详细: ⑧ 🏗️ 白鲸开源 CEO 郭炜:传统数据仓库正在被 Agentic AI 吞噬 - 当数据的主要消费者从“人”转向 AI Agent,为人类决策支持而设计的传统数据仓库架构正面临范式颠覆。 - 文章前瞻性地提出下一代 Agentic Data Stack 架构,其核心是将“结构与查询”模式转变为“语义与响应”模式,重塑数据全链路。 📖 详细: ⑨ 💻 Cursor AI 编辑器保姆级入门指南: - 专为解决“起步即劝退”的配置难题,提供一站式插件清单、快捷键与实用技巧。 - 内含一套完整的 `settings.json` 与 `launch.json` 懒人配置,帮助 Java 开发者快速将 Cursor 打造为媲美 IDEA 的高效 AI 编程环境。 📖 详细: ⑩ 💡李继刚的 Prompt 设计: - 作者分享了“模式觉察者”、“标题炼金师”、“趣味数学”三则大师级 Prompt,旨在为 AI 注入特定领域的“灵魂”。 - 其精妙之处在于,它们不止是任务指令,而是通过构建完整的人格、核心信念与价值体系,将抽象的创作能力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思维哲学。 📖 详细:
ginobefun
2个月前
#BestBlogs 【第 3523 期】程序员专属提示词工程实战手册 | 前端早读课 程序员提示词工程实战指南,高效利用 AI 编程助手提升开发效率。 摘要: 本文为程序员提供了一份实用的提示词工程实践手册,旨在帮助开发者更有效地与 AI 编程助手协作。文章详细阐述了编写高质量提示词的基础原则,包括提供充足上下文、明确目标、拆分复杂任务、提供示例、使用角色扮演以及通过迭代对话进行完善。 随后,针对代码调试、重构优化和新功能实现这三大核心编程场景,文章深入讲解了如何应用这些原则设计出能获得最佳 AI 回应的提示词,并通过对比“糟糕”与“优化后”的实际示例,直观展示了良好提示词的效果。文章强调了提示词质量对 AI 产出结果的决定性影响,并提供了丰富的实操技巧,对于希望提升 AI 辅助编程能力的开发者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 主要内容: 1. 提示词质量直接决定 AI 编程助手的输出效果 -- 提供清晰、具体、包含足够上下文(代码、语言、框架、错误)的提示词,是获得 AI 准确、有用回应的关键。 2. 结构化提示可高效应对不同编程任务 -- 针对调试、重构、生成代码等场景,设计有针对性的提示词模式(如包含错误信息、重构目标、预期示例),能引导 AI 给出精准解决方案。 3. 与 AI 协作是迭代过程,需持续优化提示 -- 将 AI 视为伙伴,根据其初步回答进行追问、纠正或补充细节,通过多轮交流逐步完善提示和最终代码。 4. 利用角色扮演和示例可提升 AI 理解和输出质量 -- 让 AI 扮演特定角色(如专家、导师)或提供输入/输出示例,能让 AI 更贴近需求并给出更专业、更符合预期的结果。 文章链接:
RichChat
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