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分析

2个月前
晚点LatePost的记者陈晶新开了一档播客「商业现场」,我客串了第一期的嘉宾,聊的话题是京东和美团的这场恩怨局,陈晶提供了行业里的不少独家信息,我则安心负责输出暴论,从完整和深入两个角度来说,相信会比你们这些天来看到的绝大多数讨论都要占优,老规矩,我做一期精华版的文字总结: - 京东和美团最近疯狂给媒体喂料,比如京东外卖日订单破千万的唯一信源是一份「流传」出来的专家纪要,而这个专家是京东安排的,美团那边也不甘示弱,把闪购业务部分品类(酒饮、成人)去年订单量远超京东、3C数码品类接近京东全站一半的数据打了出来,在没有第三方证伪的前提下我们姑且采信,同时便于理解这场商战看似细分、实为全局的性质; - 录完这期播客之后我跟几家大厂的同学接触,又听到几条小道消息,包括刘强东在这次开干前约了王兴(美团)、姚劲波(58)、程维(滴滴)吃饭,表示接下来会有业务冲突的发展,希望大家能够维持对事不对人的竞争关系,言下之意就是可以打公关战,但别上升到对老板的人身攻击,尤其不要提「明州事件」; - 目前来看,美团的被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低估了京东「不讲武德」的决心,招招都是冲着美团的命门而来,美团的应对很明显也没有做好协调,王莆中的实名开炮和「你的东东再等等」简直就不在一个世界观里,近似情急之下的各说各话,反观京东,一切都围绕着老板造势,属于是学雷军他们营业学明白了,人民企业家当起来太上瘾了; - 即便如此,据我所知,京东外卖的增长势头依然超出了京东内部此前最客观的预期,日订单1000万是什么概念呢,去年美团外卖的日均订单差不多在7700万左右,市场占有率在65%以上,京东2个月干出了10%的份额,已经相当于1/3个饿了么,但是饿了么做了15年啊,京东的起势就很离谱; - 哪怕考虑到京东外卖的吃药和注水两大特点——吃药在于平均每单亏损12块钱的补贴力度,注水在于咖啡和工作餐的标准化品类偏科——但还是非常夸张,再打下去危险的不是美团,而是饿了么,美团实际上因为需要避免触碰垄断红线的关系给自己上了封印,不能继续提高市占率了,饿了么相当于是被留下来的一个竞争对手,现在京东凭空拿下10个点的市场,越是闷不吭声,越是被钝刀割肉;(1/n)
4个月前
想搞爆款AI产品?先想明白五个关键坑 嗨,我是AI Dance!今天聊聊为啥有些AI产品火得一塌糊涂,有些却昙花一现。这些思考来自Kyle Poyar在《Growth Unhinged》里对Bolt、Cursor、Granola等爆款产品的分析,蛮有料的~ AI产品:增长收割机or流量炮灰? 现在的AI产品真是两极分化:有的上线没多久,用户破百万,年收入随便就飙到几千万美元;有的却是注册完就卸载,惨得很🥲 以Bolt为例,两个月ARR就到2000万美金,用户破200万。你以为就是AI算法牛逼?Naive!真正的秘密是它的用户体验贼丝滑,把复杂的开发流程搞得跟玩儿一样简单。 Cursor、Replit、Lovable、PhotoRoom这些增长曲线也都是坐火箭🚀,而那些扑街的产品呢?用户注册完就一脸懵:"啥玩意儿啊这是,咋用啊?" 然后秒卸载。 到底啥区别?我扒了五个关键坑,看看大佬们咋填的。 坑1:AI是个黑箱子 🧠 "AI像魔法,但没人敢信黑魔法啊!" 用户不明白AI咋工作的,就很难信任它。AI系统"Duang"一下给出结果,没头没尾,用户肯定要怀疑这玩意儿靠谱吗?尤其金融、医疗这些领域,不透明就等于不可靠。 聪明公司咋整的: - Bolt:把AI工作流程全程直播,代码怎么生成的,一步步给你看。 - Cursor:不光改代码,还告诉你"我为啥要这么改",信任感拉满。 - PhotoRoom:修完图解释为啥这么修,像个懂事的设计师。 坑2:用户不会"调教"AI 📝 "AI再聪明,也得人会问才行!" Prompt(提示词)决定AI产出质量,但大多数用户哪会写Prompt啊!输入垃圾→输出垃圾→用户抓狂→卸载APP,就这么简单。 聪明公司咋整的: - Bolt & Replit: 一键优化Prompt,相当于:"你不会问没关系,我帮你改"。 - PhotoRoom: 提供三种AI修图模式: - 小白模式:一步步教你改 - 灵感模式:看看别人咋改的 - 高手模式:你说咋改就咋改 坑3:AI像个冷冰冰的机器人 💡 "好AI是跟你一起干活,不是替你干活!" 很多AI工具就是简单的输入→输出,像个无情的交易机器。没感情、没互动,体验能好才怪。 聪明公司咋整的: - Replit:双模式:要么全自动帮你搞定,要么在旁边给你支招。 - Cursor:聊天+编码二合一,想聊就聊,想敲代码就敲。 - Fathom:会议记录不是死板文档,是可以互动问答的活体。 坑4:用户不敢一步到位 🤔 "不让试水,谁敢跳坑?" 用户最怕的是啥?看着挺酷,付费后发现是个垃圾。或者,点一下按钮,结果不可预测、不可撤销。 聪明公司咋整的: - Bolt: 不用注册就能体验功能,零门槛试用。 - Replit: 加入"确认 & 回滚"检查点,觉得OK再执行,降低风险和焦虑。 - Fathom: 先用2分钟测试会议体验AI,满意了再用于真会议。坑4:用户不敢一步到位 坑5:AI打断工作节奏 ⚙️ "AI应该像空气,存在但不打扰!" AI应该融入工作流,而不是变成额外步骤。用AI本来是为了省事,结果操作更复杂了,这不是本末倒置嘛! 聪明公司咋整的: - Cursor:AI建议出来,一键接受/拒绝,不耽误正事。 - Granola:开会时记笔记,AI自动整理,你全程专注听就行。 - Grammarly:根据场景提供建议,不用你每次都重复解释需求。 - Bolt:代码和预览随时切换,无缝衔接。 总结:UX才是王道! 现在AI本身已经不稀奇了,差异化的核心是用户体验。想让产品成功,就得让用户觉得清晰、可信、流畅,否则用户只会用脚投票(卸载走人)。 透明度、引导式输入、互动性、可预测性、无缝集成,这五点才是爆款AI产品的真正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