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

Y11
2周前
很多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常陷入一个困境:面对众多潜在用户群体,不知该从何下手。 今天想分享一个经验之谈,它或许能帮你避开早期发展的迷茫期——聚焦一个人群,尤其是“专家用户”。 做AI产品,早期最忌讳贪多求全。 就像有人会觉得“我的产品能服务A、B、C三类人”,但实际上,越是刚起步,越需要集中火力。 就像打靶时,瞄准一个点才有更高的命中率。至于为什么要选专家用户?这里有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专家用户对AI工具有天然的接受度和使用率。 他们往往是行业里的资深人士,比如医生、设计师、工程师等,本身具备专业知识,缺的不是智力,而是能提升效率的工具。 AI的价值,恰恰是帮他们把专业能力放大,这是早期产品最容易找到“用武之地”的地方。 其次,专家用户的每一次使用,都是给AI“喂料”。 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真实的交互数据,这些数据里藏着行业的“know-how”。 比如设计师用AI生成方案时,他会根据反馈调整需求,这些细节能帮团队快速理解行业痛点,打磨产品逻辑。 相比之下,普通用户更可能需要AI“迁就”他们的习惯,反而不利于产品初期的迭代。 再者,专家用户通常付费意愿和能力更强。 他们身处行业核心,更清楚效率提升能带来直接的价值,愿意为优质工具买单。 这不仅能解决公司早期的生存问题,更能验证产品的市场价值——如果连最挑剔的专家都愿意付费,那服务普通用户时,说服力自然更强。 另外,专家用户的时间宝贵,这反而是产品的“加速器”。 哪怕AI只帮他们节省半小时的工作时间,对他们来说也可能意味着更高的产出。这种“小步快跑”的验证,能让团队快速看到产品的实际效果,积累信心。 最后,服务好专家用户后,产品的“护城河”会更稳固。 当你通过专家用户打磨出行业专属的解决方案,沉淀下专业的“know-how”,再下沉服务普通用户时,就有了差异化的优势。 就像盖房子,先打好地基,才能往上盖楼。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个经验真的值10万美金吗? 其实,这背后是无数创始人踩过的坑、花过的时间成本。如果能通过这个方法,少走1-2个月的弯路,多则3-6个月的试错成本,那这个经验的价值,或许远不止于此。 AI创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效率和价值的竞争。 找到对的人,用对的方式服务好他们,往往比盲目扩张更重要。你觉得这个思路,对你有启发吗?
我终于找到了不做 NPC、只做玩家的活法: 不当任人摆布的螺丝,不演向上管理的戏,只把真实成果交到用户手里。 毕业后我进入车企做产品经理,外表看着光鲜,真实生活是: 早高峰被人潮推着挤进地铁;白天在PRD评审与流程里反复拉齐;晚上推软件版本到凌晨 1 点;周末甚至春假加班,跟车体验测试新功能;每一季度OKR复盘时还要被老板PUA和画饼。 一个功能从提出到被用户看到,可能要一年,而我常常只是巨轮流程里的小螺丝🔩。工作像极了给洞洞鞋打洞,给草莓上籽。 工作第二年,我发现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美少女不见了,留下的只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我开始问自己: 我想成为谁?我每天的努力只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赏吗?我难道要打一辈子工吗? 如果日复一日不能让我更接近想要的生活,“稳定”和“体面”未必是答案。 于是我从副业小实验开始: 1年前我第一次接触“知识个体户”这个词,发售了一个「能量管理」的课程,在朋友的社群首次宣发,就有人付费了,赚了第一桶金2000,交付完成后用户满意率达100%。让我理解了需要先把最小可用价值交到真实用户手上,再迭代,让我深知把想法实践出来就能赚钱💰。 过去我对编程敬而远之,最近半年从零开始一个人靠AI做产品出海,边做边学,第一次把“点子 → 可用的产品”这条路走通:许多在大厂里要协调很久的功能,现在我一个人 1–2 天能做出雏形;下班后独立做了 5–6 款小产品,能实现0-1独立建站、把 Demo 交给真实用户试用并收集反馈🛠️。这一次,让我意识到走出舒适区才能拥有无限可能,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恐惧,可笑的是我们恐惧的东西大部分时候并不存在。 过去我做过很多别人的产品,但现在我正朝着做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的这条路前进:有自己的用户,有自己的品牌,对真实的人负责。成为这个世界真正的玩家,而不是任人摆布的N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