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indigo
2天前
硅谷的技术浪潮与 AI 革命 约翰·L·亨尼西演讲摘要 今天上午的主题对话嘉宾是约翰·L·亨尼西(John L. Hennessy),他是 Alphabet 董事长、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被誉为“硅谷教父”,2000–2016 年任斯坦福大学校长,并因与大卫·帕特森(David Patterson)共同开创 RISC 架构获 2017 年图灵奖。 硅谷的起点 硅谷历史可追溯到二战前。MIT 出身的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来到斯坦福任教,招回比尔·惠利特(Bill Hewlett),与戴夫·帕卡德(Dave Packard)一起创业。他们发明了温度补偿音频振荡器,卖给迪士尼用于《幻想曲》,这就是惠普的开端。车库实验室的故事也由此流传。 从此,硅谷迎来一波波技术浪潮:半导体、集成电路(英特尔、AMD、仙童)、微处理器与个人电脑革命、互联网与思科、万维网与谷歌雅虎、社交媒体与 Facebook、Snapchat……每一波浪潮最终留下 3–4 家巨头,推动格局不断变迁。 创新源头 早期突破来自 IBM、贝尔实验室、施乐 PARC 等研究机构。晶体管、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图形界面与鼠标都从这里起步。斯坦福、MIT、伯克利、卡内基梅隆等大学成为人才与思想的孵化器。互联网最初服务科研,直到杨致远等人用 Yahoo 做出在线点披萨,我才意识到互联网将改变一切。 人才与创新 硅谷的经验是:转移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人。真正推动创新的,是敢于挑战旧路的年轻人。谷歌的成功离不开佩奇、布林,更离不开后来数百位来自斯坦福、伯克利的人才。创新需要人去承载、去相信。 AI 革命 今天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几十年的基础研究,加上近十年的突破——深度神经网络、Transformer、自监督学习——使 AI 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推理上突飞猛进。关键要素是算法、数据与算力。ImageNet、Wikipedia、亿万网页训练了这些模型。RLHF 帮助它们减少错误,但完美仍不可期。 技术与社会挑战 AI 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1.训练成本飞速上涨,算力需求超过硬件降价速度。 2.能耗问题,数据中心能耗是人脑的数千倍。 3.高质量数据枯竭,2030 年前后或遇到瓶颈。 同时,AI 引发就业与社会担忧。程序员、教师、医生都面临改变,但若定位为“增强人类能力”而非替代,就能释放积极价值:减轻医生文书负担、为教师提供个性化辅导、让学习与诊疗更高效。 展望 AGI 十年前大多数人认为 AGI 需几十年,如今很多人预计 5–10 年。大模型已超过人类平均水平,向专家级迈进。但它们的学习效率、能耗远不如人脑。我们仍需从神经科学汲取灵感,把革命推向改善人类生活的方向。 “真正驱动硅谷的,不是单个公司,而是一波又一波的技术浪潮。今天,AI 就是新的浪潮。” ——约翰·L·亨尼西 ⸻
西方社会的创新,正在被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淹没... 在美国,联邦法规如今已超过 19 万页,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两倍。根据官方数据 ,美国民众每年在政府层面上承担的文书工作负担相当于 117 亿小时(约合 560 万人全职工作一年)。而根据美国行动论坛的数据,十年前这一数字为 99 亿小时。 欧洲也存在类似趋势。根据乔纳斯·赫比为欧洲政策信息中心整理的数据,自《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来,欧盟立法的总字数增加了 700%以上。英国税法比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增加了 2 万多页。 当然,许多法规的存在是为了防范各种危害并促进经济增长。例如,食品生产标准有助于维护公共卫生,透明度规则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银行监管则可以降低金融危机的风险。 但它们也可能阻碍进展。例如,在英国,规划申请通常需要大量证据来说明潜在的负面影响。最近推迟或取消开发项目的理由包括:尽管没有证据表明蝙蝠存在,但该项目“存在中等程度的危害潜力 ”;以及一个将拆除娱乐设施的项目需要进行“ 斯诺克和台球需求评估 ”。 无论每一项新规是出于善意还是明显阻碍, 累积的负担仍然会拖累经济增长。额外的监管、表格填写和检查会减缓决策速度,并增加企业、家庭和政府的成本。 研究监管对 GDP 影响的哥伦比亚商学院助理教授布鲁诺·佩莱格里诺表示:“官僚作风就像是对商业投资征税,限制了新竞争对手的进入,并鼓励企业将精力转向游说。” “它限制了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导致更多资源被分配到政府的官僚活动中。总而言之,这会导致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下降,以及私营和公共部门的生产力下降。”他补充道。
苹果真的是一家伟大的公司 在最新的iPhone Air上,为了满足机身的极度轻薄,他们居然在钛合金上玩起了3D打印,打印出了USB的housing,以便安装机器底部的唯一一个USB接口 有人说这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咱们华为鸿蒙解放中国人有用,你说对吧。 其实问题不在于技术多么小众;关键在于,手机上的3D打印一旦成熟,很快就可以用在Apple Watch,iPad,Macbook甚至台式机上 举一个最简单例子,现在iPhone 17 Pro的主板,已经只有不到三摄摄像头加在一起那样的大小了,但17 Pro处理能力甚至超过了M4,单核跑分4000+,是地球上最快的单核性能——这包括和AMD以及Intel的桌面处理器 那么,如果这一套极致缩小的SOC技术成熟,可想而知,未来笔记本可以做到多轻薄,Apple Watch性能可以多强劲,Apple TV可以做到多小,Macbook可以秒杀多少台式机 你发现,一旦M系列处理器成功了,苹果的平板系列就焕然一新。一旦现在的N系列射频芯片成功,苹果设备的网络性能、AirDrop稳定性和超宽频通信能力,也一定会同时出现更大突破。 其实所有电子产品的核心都是一样的,处理器+内存+储存+GPU,无非是显示器的大小不同,设备的尺寸不同,使用的场景不一样 当主板做到足够小、性能又足够强时,奇迹就会出现 从小到大,从手表,电视,平板,笔电,手机到台式,全部生产线,用的是同一套ARM自研A/M系列处理器和软件框架 这就是苹果最牛逼的地方。 生态不仅在软件层面,生态更在于硬件。 这是苹果可以轻易把一个产品上研发的成果,迁移到另一个产品,甚至整个产品线能力的基础。 这也是华为、小米这种安卓山寨机,永远追赶不上, 也理解不了的地方。 All In AA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