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马斯克

泊舟
3周前
今天听到了一个播客是讲埃隆·马斯克工作法的六大反常识法则,内容在下面了 埃隆·马斯克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充满争议、新闻不断的人物。无论是收购推特、发射火箭,还是他的个人言论,都轻易占据着全球媒体的头条。然而,这些喧嚣往往掩盖了一个更核心的事实:马斯克拥有一套独特的、经过反复验证的原则,用以建立公司、发明技术。 本文旨在剥离所有无关的噪音,深入探讨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的权威传记中所揭示的、马斯克在过去三十年中反复使用的、最具冲击力和反常识的工作法则。我们将以清单的形式,逐一解析这些法则,并揭示它们为何如此强大且有效。 马斯克工作法的核心原则 1. 算法核心:优化前先删除 马斯克最核心的工作理念被他称为“算法”(The Algorithm),其顺序完全颠覆了常识。他认为,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不是优化,而是删除。人们的通病是试图去优化一个本就不应该存在的流程或部件,这从根本上就是一种浪费。 这一理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特斯拉“生产地狱”中,因过度自动化导致的惨痛失败后浴火重生的产物。马斯克从一个狂热的自动化信徒,转变为“去自动化”的坚定倡导者,因为他亲眼目睹了过度复杂的自动化系统如何导致生产停滞。他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团队直接将导致瓶颈的机器人从生产线上拆解下来。 “我们开始把机器人从生产线上锯下来,扔到停车场。我们不得不在大楼侧面开个洞,才能把所有设备都移走。” 为什么“先删除”如此强大?因为它强迫团队回归问题的本质,质问“我们真的需要这个部件或这个步骤吗?”。这避免了团队在那些本可省略的环节上,投入无尽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所谓的“优化”。 2. 质疑一切规定(直到找到制定者的名字) 马斯克的第二个核心法则是“质疑每一项要求”(Question Every Requirement)。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挑战,而是一种刨根问底的追溯。他坚持,你必须找到制定该要求的那个具体的人的名字。他认为,来自某个部门(如“法务部”)或某个“聪明人”的要求是最危险的,因为官僚主义的匿名性使人们不敢挑战权威或约定俗成的规定。 一个经典案例是,当供应商为一个零件报价12万美元时,马斯克拒绝接受。他质问这个零件的复杂性,并认为它“并不比一个车库门开启器复杂”。最终,他让自己的工程师用5000美元就成功制造了出来。为此,他还提出了“白痴指数”(Idiot Index)的概念,即成品的成本与其基础原材料成本的比率,比率越高,说明生产流程越愚蠢,优化的空间越大。 “所有要求都应被视为建议。唯一不可改变的是物理定律所规定的。” 这种极端的质疑文化移除了官僚主义的护盾,迫使团队进行直接、负责任的对话。它打破了思维定势,消除了不必要的成本和复杂性,迫使整个团队回归“第一性原理”,从物理本质出发思考问题。 3. “战友情”是Bug,不是功能 这是马斯克最反传统管理学的一个观点。他坚信,团队成员之间过于友好的“战友情”(Camaraderie)是危险且低效的。他的逻辑是:过于融洽的关系会让人难以相互挑战,为了不伤害同事的感情,人们会倾向于接受平庸,从而牺牲了任务目标。这种行为短期内看似维护了和谐,长期来看却会伤害整个公司。 他认为,“为了不伤害一个人的感情,最终可能会伤害成千上万的人”,包括客户和股东。更重要的是,真正优秀的A级玩家,不想和**思维模糊的人(fuzzy thinkers)**共事。在一次SpaceX的高管会议上,他直白地表达了这个观点: “让团队里的人都喜欢你,这不是你的工作。事实上,那会适得其反。” 这个观点虽然听起来冷酷无情,但在追求极限目标的背景下,却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它确保了团队始终以任务为第一优先级,保持最高的智力严谨性和坦诚的沟通,即使这种坦诚会带来不适。 4. 亲赴“火线”:到问题发生的地方去 马斯克将自己视为“一线将军”(frontline general),他的战场不在会议室,而在工厂车间和发射架下。他的原则是“亲赴问题现场”(Go to the problem)。当问题出现时,他会立即飞到工厂,走到生产线的具体工位,亲自观察、提问并解决问题。 在特斯拉“生产地狱”期间,他直接搬进了工厂,睡在地板上,每天在生产线上巡视。他创造了“走向红灯”(walking to the red)的做法——直接走向工厂监控板上亮起红灯的故障点,与一线工程师和工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了为什么设计、工程和制造团队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果你的手放在炉子上被烫到,你会立刻缩回来。但如果是别人的手在炉子上,你需要更长时间才会做出反应。” 这种“一线将军”式的领导风格,不仅极大地加速了问题的解决速度,也通过以身作则,激励了整个团队,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切肤之痛和紧迫性。 5. 表演就是销售力 马斯克深谙“表演就是销售力”(Showmanship is salesmanship)的道理,并且从职业生涯之初就践行这一法则。在他第一家公司Zip2,为了让来访的投资者觉得公司很“硬核”,他们买了一个巨大的服务器机架,却只把一台小电脑放进去,使其看起来像一个巨型服务器。他明白,一次戏剧性的、令人震撼的展示,其说服力远胜于一百页冗长的PPT。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特斯拉如何赢得戴姆勒(Daimler)的5000万美元投资。当时,戴姆勒的高管团队前来拜访,期望看到一份商业计划书。然而,马斯克的团队在他们到来前,争分夺秒地将一辆小巧的Smart汽车改装成了电动车。当戴姆勒高管坐进这台不起眼的小车,体验到堪比跑车的惊人加速性能时,他们被彻底震撼了。这份投资不仅拯救了当时濒临破产的特斯拉,更是一次完美的“展示胜于说教”的实践。 “讲故事的艺术至关重要……资金的流动是故事的函数。” (The money flows as a function of the stories.) 对于需要融资、建立市场信心的初创公司而言,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和一次成功的展示,其价值无可估量。 6. 向玩具和游戏学习 马斯克一个令人意外的灵感来源是玩具和游戏。他会从玩具车的制造工艺、乐高积木的惊人精度,甚至是策略游戏中学习经营之道,并将其应用到火箭和汽车制造中。 例如,他从一个玩具Model S的压铸一体式底盘上获得了灵感,最终推动了世界上最大的压铸机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汽车车身的制造方式。他还常常赞叹乐高积木的精度,认为汽车零部件也应达到同样的标准。此外,他对策略游戏《Polytopia》极为着迷,并从中总结出了一系列“人生教训”: 同理心不是资产 (Empathy is not an asset) 不要害怕失败 (Do not fear losing) 当你习惯了失败,你玩每一局游戏时情绪就会更少。你会变得更无畏,敢于承担更多风险。 (When you get used to losing, you will play each game with less emotion. You will be more fearless. Take more risks.) 主动出击 (Be proactive) 优化你的每一步 (Optimize every turn) 他曾这样解释自己对游戏的沉迷: “我天生就是为战争而生的。” (I am just wired for war.) 这种跨界学习思维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马斯克从玩具行业学到的核心商业课:它们是高精度、低成本、大规模制造的杰作。他将这一理念直接应用于汽车和火箭,证明了伟大的创新往往来自于打破行业壁垒,从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地方汲取智慧和灵感。 结论:一套冷酷但自洽的操作系统 这六大法则并非孤立的技巧,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质疑一切”是“先删除”的思想前提;摒弃“战友情”是为了确保这种残酷的质疑和删除能够被彻底执行,不受情感摩擦的阻碍;而“亲赴火线”则是这套系统得以运转的物理保障,确保信息链条最短,决策速度最快。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套连贯、自洽但极其“硬核”(hardcore)的个人与组织操作系统。 它们或许显得不近人情,甚至有些极端,但正是这套系统,驱动马斯克和他的团队实现了那些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目标。 最后,一个问题留给你思考:在这些看似冷酷的法则中,哪一条最触动你?你是否敢在自己的工作中,哪怕是最小的范围内,尝试一下“先删除,再优化”? 原视频在这里
话梅女人
1个月前
正式发布!售价 789 美元的特斯拉 Pi 手机彻底改变了智能手机市场,这绝非炒作。它现在配备免费的 STARLINK 连接,用户无需 SIM 卡或 Wi-Fi 即可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访问互联网。 没错,它真的做到了。从沙漠到山顶,只要卫星能探测到你,你就连接上了。 埃隆·马斯克直言不讳地说:“苹果应该担心”,他确实有理由担心。Pi 手机的性能超出预期,拥有太阳能充电、Neural Link 同步潜力、加密货币挖矿功能,现在还提供免费全球互联网接入。 想象一下:无需包月流量套餐,无需漫游费,无需“无信号”区域——随时随地,纯粹的卫星互联网。这不仅仅是一部手机;它是一个自给自足的通信生态系统,这是苹果从未提供过的。 而且它正在不断完善。有传言称,Pi OS 将集成特斯拉汽车控制系统、AI 摄影功能,并与 SpaceX 合作实现实时视频流传输。 Pi Phone 并非试图与苹果竞争,而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由天空而非手机信号塔驱动的世界。一个专为数字游牧民、探险家和前瞻性思维者设计的世界。 这正是火箭科学家用手机做的事情。它不仅更智能,更是无与伦比。 #TeslaPhone #StarlinkInternet #TechRevolution #ElonMusk It's official! The $789 Tesla Pi Phone revolutionizes the smartphone market, and it's no hype. It now comes with free STARLINK connectivity, allowing users to access the internet anywhere on Earth without a SIM card or Wi-Fi. Yes, it really does. From deserts to mountaintops, as long as satellites can detect you, you're connected. Elon Musk bluntly declared, "Apple should be worried," and he has reason to be. The Pi Phone surpasses expectations, boasting solar charging, Neural Link synchronization potential, cryptocurrency mining capabilities, and now, free global internet access. Just imagine: no monthly data plans, no roaming fees, no "no-signal" zones—pure satellite internet, anytime, anywhere. This isn't just a phone; it's a self-sustaining communications ecosystem, the likes of which Apple has never offered. And it's getting better. Rumors suggest Pi OS will integrate Tesla car controls, AI-powered photography, and collaborate with SpaceX for real-time video streaming. The Pi Phone isn't trying to compete with Apple; it's building a whole new world. A world powered by the sky, not cell towers. A world designed for digital nomads, explorers, and forward-thinkers. This is what rocket scientists do with their phones. It's not just smarter, it's unmatched. #TeslaPhone #StarlinkInternet #TechRevolution #ElonMusk
Morris
1个月前
你以为天才的童年都充满了掌声?事实恰好相反,他小时候被同学骂怪胎,医生说这孩子社交能力为零,诊断书上甚至写着要么是天才,要么该进精神病院,连他的父亲都怀疑他脑子有问题。但20年后,这个被同学扔下楼梯的瘦弱男孩,把火箭送进了太空,把电动车卖成了全球潮流,把脑机接口装进了人类大脑。讽刺的是,那些当年被当成精神病的症状,现在全变成了他粉丝眼里的天才标志。而看完他的童年,也教会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人类未来规划师的小时候埃隆马斯克。1971年,马斯克出生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三岁那年,母亲梅耶发现这孩子有点不对劲儿,喊他名字,他像没听见。吃饭时盯着盘子发呆,连勺子掉在地上都没反应,梅耶吓坏了,赶紧带他去看医生,结果医生说这孩子可能有听力障碍,得带助听器。但带了助听器的马斯克还是一样耳背。直到有一次梅耶在厨房做饭,突然听见马斯克对着客厅的收音机喊,不对,木星的卫星数量不是12颗,是16颗。梅耶冲出去,发现马斯克正盯着收音机里的天文节目,眼睛亮得像猩猩。原来他不是没听见,是自动过滤了不重要的声音。你能想象吗?三岁的小孩能记住大英百科全书里木星卫星的数量,能在大人聊天时突然插一句恐龙灭绝是因为小行星撞击不是火山爆发。能坐在沙发上连续看4个小时的科幻电影连厕所都不去,因为他的大脑里正在运行一个宇宙模拟器,外面的世界根本进不去。 梅耶后来在自传里写,埃隆从来不是没听见,他是没在意。当他专注于某件事时,整个世界都像被按下了静音键。这不是耳聋,是深度专注,一种科学家嘴里的心流状态。但在1970年代的南非,没人懂这个。老师说他多动症,同学骂他书呆子,连亲爹艾罗尔都骂他,你再这么发呆,以后只能去捡垃圾。马斯克十岁那年,爸爸给了他一台CommodoreVic20电脑。那是1981年,全球只有不到100万人用过个人电脑。马斯克拿到电脑的第一天就把说明书翻了十遍,然后对爸爸说,我要编个游戏。接下来的三个月,马斯克每天放学回家就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敲到出血。梅耶说,他连吃饭都要我端到电脑前,有时候我半夜起来,还能看见他的房间亮着灯,屏幕上全是我看不懂的代码。 12岁那年,马斯克的游戏Blaster做出来了,玩家操控飞船在宇宙中射击外星人,背景是他自己画的星空。他把游戏寄给了PC-and-Office-Technology杂志,结果杂志不仅刊登了,还付了他500美元。那是1983年,500美元能买一辆二手摩托车,但马斯克没买摩托车,他把钱全花在了科幻小说上,银河系漫游指南、沙丘2001太空漫游,堆了满满一书架。他对梅耶说,这些书里有未来的样子,比摩托车有意思多了。 你看,这就是马斯克的不正常。当别的12岁小孩在玩橄榄球追女生时,他在想,宇宙的边界在哪里?人类能不能移民火星?他的大脑里没有童年该做的事,只有我想做的事。马斯克的童年,一半是宇宙,一半是地狱。因为他不合群,同学总欺负他,把他的书包扔到楼顶,在他的午餐里放虫子,甚至把他按在厕所的地上打。有一次他被打得肋骨骨折,住了一个星期的医院,但马斯克没有哭,也没有找家长告状。他做了一件更奇怪的事,写小说,小说的名字叫The-Secret-of-the-Tomb,讲的是一个男孩发现了一座古老的陵墓,里面藏着外星人的科技,最后男孩用科技拯救了地球。 他把小说拿给梅耶看,梅耶问,你写这个是为了报复那些欺负你的人吗?马斯克说,不是我只是想告诉他们,我不在乎他们的拳头,因为我的未来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后来马斯克在访谈里说,那些欺负我的人现在应该在加油站打工,或者在超市当收银员,而我在做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你觉得这是记仇吗?我觉得不是,这是认知碾压。当别人用拳头解决问题时,他用未来解决问题。当别人活在当下的仇恨里时,他活在未来的希望里。 17岁那年,马斯克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离开南非,去加拿大。理由很简单,南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马斯克觉得在这里,我永远做不了我想做的事。梅耶一开始反对,你才17岁,连英语都讲不利索,去加拿大怎么活?马斯克说,我可以打零工,可以睡地下室,只要能离开这里,我不想变成像爸爸那样的人。马斯克的爸爸埃罗尔是个成功的工程师,但也是个控制狂。他总对马斯克说,你要做稳定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别搞那些没用的科技。马斯克反驳,稳定的工作就是稳定的浪费生命。 于是17岁的马斯克带着2000美元登上了去多伦多的飞机。他在加拿大做过农场工人,做过清洁工,做过软件程序员。最穷的时候,他住在朋友家的地下室,每天吃泡面,连暖气都舍不得开。但他说,那是我最快乐的日子,因为我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你看马斯克的叛逆从来不是和父母对着干,而是和普通人的生活对着干,他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愿意放弃所有稳定,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1995年,马斯克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拿着物理学和经济学双学位去了硅谷,那时候互联网刚刚兴起,所有人都在做门户网站、电商平台,但马斯克却做了一件没人敢想的事,做一个在线黄页,也就是后来的Zip2。朋友说,网页都是纸质的,谁会用在线的,你疯了吧。马斯克说现在没钱,但马斯克所有人都会用。结果Zip2在1999年被马斯克以3.07亿美元收购,马斯克赚了2200万美元,但马斯克没有停下来,他把赚来的钱全部投进了一个更疯狂的项目--PayPal在线支付平台,那时候信用卡还是主流,没人相信用电子邮件就能付钱,但马斯克说,未来的钱是数字的,不是纸质的。结果PayPal在2002年被一倍以15亿美元收购,马斯克赚了1.65亿美元。这时候的马斯克已经是亿万富翁了,但他还是不正常,他把PayPal的钱全部投进了两个不可能的项目,特斯拉电动车和SpaceX私人火箭。 朋友说电动车没人买,火箭会爆炸,你会破产的。马斯克说如果我不做,没人会做。结果特斯拉在2020年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SPACX在2020年把宇航员送进了国际空间站。你肯定会问马斯克为什么能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明明是因为他敢相信不可能。当我们都在说这件事做不到时,他在想怎么做得到。当我们都在找失败的理由时,他在找成功的方法。 2023年,马斯克在Twitter上,也就是现在的X,发了一条推文,我小时候被认为不正常,但现在不正常变成了我的超能力。这句话其实是对我们所有人说的,我们总在追求正常,正常的工作,正常的生活,正常的思维方式。但马斯克告诉我们,正常其实是平庸的同义词。马斯克的不正常其实是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目标的专注力,对未来的想象力。这些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我们都把他们藏起来了,因为我们怕被别人说奇怪,怕被社会排斥。 但马斯克没有藏,他把好奇心变成了火箭,把专注力变成了电动车把,想象力变成了脑机接口,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所谓的不正常其实是未被发现的天赋。回顾马斯克的童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个被称为怪物的天才,一个在痛苦中寻找希望的孩子,一个将创伤转化为动力的创新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正常可能只是一种平庸的妥协,而那些看似不正常的人往往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可能性,毕竟正常世界从来不是由正常人建造的。 马斯克曾经说过,当某件事足够重要时,即使成功率只有1%,你也应该去尝试。这句话不仅概括了他的创业理念,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从童年时被欺凌的怪物,到如今改变世界的企业家,马斯克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等待被改写的故事。或许真正不正常的是我们对正常的定义。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多正常的人,而是更多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极限的马斯克式人物。 我知道你肯定会说马斯克是天才,我不是,但我要告诉你,马斯克的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坚持做自己的结果。你小时候有没有过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比如想当画家但怕养不活自己,想写小说但怕没人看,想创业但怕失败。其实这些不敢做,就是你藏起来的超能力。所以问问自己,你的不正常是什么?是喜欢熬夜写代码?是喜欢收集石头?是喜欢研究星座?不管是什么,把它找回来,因为那是你和马斯克之间最像的地方。 马斯克说过,当你做一件事时,不要问别人会不会做,要问我想不想做,因为别人的看法永远比不上自己的热爱。至今为止,马斯克成为世界上首位身价5,000亿美金的理想主义者。
勃勃OC
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