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流失

云中月
1个月前
为什么运营商对 eSIM 又爱又怕 eSIM(嵌入式 SIM)正在成为全球手机的新趋势,但在国内,它的落地过程远没有想象中顺畅。 要理解这个现象,得先看运营商的真实动因、公开说法、监管理由,再结合技术原理,才能明白它的尴尬处境。 一、真实动因:怕用户跑、怕失控 1.用户流失风险大 传统 pSIM(实体卡)换号麻烦、换卡有成本,所以用户一旦绑定某运营商,粘性很高。 eSIM 换号几乎是“秒切”,对运营商来说,留存压力骤增。特别是资费高、服务差的运营商,更怕用户“一键叛逃”到竞争对手或境外运营商。 2.境外 eSIM 带来的“隐形翻墙” 用户用境外 eSIM,在国内网络漫游,不经过本地核心网就能访问境外网络资源。这意味着一些内容访问限制可能被绕过,形成“隐形翻墙”路径。 二、公开理由:防诈骗、防风险 运营商在公开场合通常不会直接说“怕用户跑”,而会强调: 防止电信诈骗:匿名、跨境号码可能用于诈骗。 用户安全:境外 eSIM 难以纳入国内的实名制和风控体系。 服务保障:境外 eSIM 在国内信号不稳,用户体验差(这个最有意思,请往下看)。 三、国家监管理由:安全与实名制 从监管机构的角度: 1.防止翻墙 境外 eSIM 可直接接入海外数据通道,不受本地防火墙过滤。 2.破坏实名制 境外 eSIM 开户信息不在国内,无法通过本地实名系统核验,增加执法难度。 3.跨境通信监控难度 通话、数据流量走境外漫游链路,国内监控系统无法直接采集原始记录。 四、eSIM 是什么,和 pSIM 有何不同 1. pSIM(实体卡) 塑料卡片里有一块 SE(Secure Element,安全元件),存放用户身份信息(IMSI、密钥等)。 现在的Nano Sim 和Mini Sim 以及过去的 Micro 都属于这种 换运营商 = 换卡。 2.eSIM(嵌入式 SIM) SE 芯片焊在主板上,用户身份信息以“Profile”形式写入。 Profile 就是一张虚拟 SIM 卡的全部身份数据(号码、密钥、网络参数等),可以远程下载、切换、删除。 优点:节省空间、防尘防水、多号共存、换号方便。 五、“百花齐放”限制eSim的手段 结合当前实际和可预见的趋势,运营商在 eSIM 上的限制主要包括: 1. 技术层面的“麻烦” 地库弱网:在信号边缘区域故意降低eSIM 优先级,让用户体验差。 驻留限制:限制eSIM 在基站的连接时长,频繁断网重连。 频段屏蔽:不给境外 eSIM 开放主流 LTE/5G 频段,只用低频段限速。 延迟切换:不让 eSIM 快速切到信号更好的基站。 IMEI/IMSI 识别降权:境外 IMSI 自动分入低优先队列。 2. 运营层面的“障碍” 必须绑定 pSIM:即使有 eSIM,也要求同时办理和拥有本地实体卡,不许纯粹eSim模式。 Profile 下载限制:禁止在大陆直接下载境外 eSIM 配置,必须在境外或特定网络环境下操作。 BL 解锁 / Root 封杀:检测到手机解锁或 Root 就拒绝 eSIM 写入。这个有道理。 安全域绑定:SE 区域只允许本地运营商写入,境外运营商无法访问。 3. 未来可能的“阉割版 eSIM” 单运营商锁定:eSIM 只能写入一家运营商的 Profile,不能换号。 次数限制:每年限制下载/更换 Profile 的次数。 功能降级:eSIM 仅支持副号,不支持主数据业务。 实名绑定 IMEI:更换设备需重新实名审核。 技术上,这是进步;商业上,这是一次风险重分配;监管上,这是一次秩序重谈判。 eSIM 能不能在国内真正放开,不只取决于技术成熟,还取决于谁更怕失去控制,谁更愿意获得新用户。
阑夕
1个月前
QuestMobile的2025AI半年报出来了,国内的AI产业从统计数据来看不太理想: - 移动端和PC端两大场景AI产品的活跃用户规模双双下滑,分别少了2000万和3000万,原生App的大盘增长完全停掉了,相比之下,隔壁ChatGPT已经7亿周活,还忙着出防沉迷模式; - 为了挽尊,QuestMobile发明了一个还有增长的插件市场,比如在百度搜索时用到了AI摘要就算一个活跃,这种功能化的场景,还有5000万的增量用户; - 11亿网民,PC端的AI用户顶天也就1.8亿,这太萎靡了,这意味着基于Web的产品创新完全没有回报,只有出海一条路可走,最后大概率要在避险策略下迁址新加坡; - Kimi、文小言、纳米、星野、智谱清言、讯飞星火都上榜了用户流失的重灾区,猫箱更是跌了55%,陪伴产品的留存不忍直视; - DeepSeek的流失用户里,超过一半去了百度,AI搜索目前还是被验证的最主流需求,QQ浏览器和夸克也都是接盘DeepSeek的剩余赢家; - 夸克的月活用户平均每月打开65次,断层领先,是百度的6倍以上,微博智搜排在第2,表现同样突出; - 6月全网Token消耗量116.3万亿,差不多是去年公有云全年的量级,涨得很快,也符合预期,不过对比的话,光是Google一家今年6月就消耗了980万亿Token,口径或有差别,参考即可; - 在过亿月活级别的AI应用里,豆包是唯一一个还能有2位数增长的,11.4%的复合增长率,足够吊打所有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