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

2008年底,马斯克与芒格共进午餐,芒格本可以按极低估值投特斯拉,并获得近一万倍回报,但他没有… 相反,芒格当众“羞辱”了马斯克,他向全桌人讲述了特斯拉会失败的所有方式,马斯克很难过。 马斯克回应面前的智者,特斯拉可能会死,但依然值得尝试。 多年以后,已成为世界首富的马斯克回忆起来,说:芒格是正确的。 为理解两位顶尖头脑的分歧,我构建了如下框架: 1、基于过往数据统计,是古典概率; 2、基于贝叶斯定理,是“信念”概率; 3、而对理想的投入,属于“信仰”概率。 早期的新能源车,胜率太低了。所以芒格会略带嘲讽地拒绝了马斯克。 价值投资者只下注于极高概率的、被验证的垄断性公司,并对几乎所有的机会说不。这是“古典概率”。 而对于创业者,遵循的是“信念概率”。捕捉某个重要的线索,在不断迭代中更新成功的概率,直至突破盈亏的临界点。 对于早期的数字货币和AI,参与者往往是带着信仰投身其中的。 “信仰概率”对应着极高的赔率,就像帕斯卡赌注,其特征是极度不对称的回报。如马斯克的原则:“这个未来是否足够重要,以至于即使失败是最高概率事件,也值得全力以赴?” 所以,芒格与马斯克,无所谓对错,只是有不同的概率立场。 再从时光的角度看: 少年时,是信仰概率; 青壮年时,是信念概率; 中老年后,是古典概率。 由于人是混合体,所以,对应不同的主题,可能要对应三种不同概率: a、投资理财应该对应古典概率; b、自己的工作应该基于信念概率; c、而自己的某个心底的火焰,则基于信仰概率。 如上结构,可以解答一些关键问题。例如: 年轻人钱少,难道就不该放手一搏吗? 并非如此。年轻人在信仰概率(理想)和信念概率(拼搏)上有优势,可以一博;但说起古典概率,年长和年少者,应该遵循一样的原则。 举例:有位年轻朋友,靠高风险的金融投资赚了大钱,他很快将大部分收益转到做价值投资,这些年稳步向前。而他当年的同行大多在起伏中湮灭了。 用心理账户来安排这三个概率,是一种理性的做法。就像上面这位幸运儿,将横财从信念概率账户转到了古典概率账户。 我用一个更有趣的结构来概括: 1、古典概率,如理财,关乎“生存”; 2、“信念”概率,如工作,关乎“生活”; 3、“信仰”概率,如理想,关于“生命”。 一个人需要同时思考生存、生活和生命,这是我近年来最深的反思之一。 ——————分隔符—————- 这是从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上看到的,链接在这里: 我觉得这篇文章里关于古典概率、信念概率以及信仰概率的划分很意思! 补充一点想法:这三种概率模型其实并不一定是严格划分的,他们应该是平滑过度的。 在币圈,能够详细计算出磨损与收益的交易决策就属于古典概率范畴,比如量化交易限定盈亏比与最大止损额度后,策略的收益就会由胜率决定,这个胜率就是古典概率… 而信念概率则是需要人主观上对一个项目或资产的未来表现有基于信心和理性判断基础的猜测,你通过一系列分析和数据可以猜到这个项目未来能走强,那么这就是信念概率的博弈。 至于信仰概率,在币圈很少见,从2011年开始定投BTC或长期持有不卖出,那就是纯纯的信仰了,除此之外,我就举不出什么其他的案例了… 因此币圈有信念的投资者是有很多的,但你要说有信仰的,我觉得应该是极少数人… 大部分信仰者出现在2016年以前,随后逐渐稀少… 不把信念当信仰,本身就是市场成熟的标志,而在美股、债市甚至外汇市场,就已经完全是古典概率主宰的领域了。 因此币圈的未来,也将逐渐从信念市场转化为古典市场,这刚好可以解释为何当下市场中,每一轮周期的财富神话越来越少,而富者更富,穷者愈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Morris
3天前
如果你需要死记硬背,说明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相反,一旦真正理解透彻,就无需死记硬背。理解力至关重要。我认为,像乐观、悲观、愤世嫉俗、内向、外向这样的标签,其实是在给自己设限。人的本性是多变的,有时你想安静独处,有时又渴望热闹交际。放下这些标签,专注于眼前的问题,不要让这些标签定义你,否则它们会成为你无法摆脱的束缚。 真正检验智商的唯一标准,是能否实现人生目标。这分为两个层面:首先,你要懂得如何争取目标;其次,你要明白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一旦找到解决方案,就立刻行动;当你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就马上开始学习;当好奇心被点燃,就立即去探索,尽快搞懂它。这才是真正学到东西的时刻。所以,我觉得顺其自然非常重要。能记住的,都是你真正想学的。当你有想法时,那是做这件事最顺手的时机。拖延的本质,是你当下不想做这件事,而是更想做其他事。那就先去做你想做的事吧! 真正的艺术大师擅长推倒重来,成功的企业家也是如此。我一直对马斯克的故事特别着迷。他随时准备从头开始,不在乎别人眼中他是成功还是失败。他敢于把所有筹码押上,每次都亲自从零开始。这个过程既痛苦又艰难,但你唯一真正拥有的,是你的注意力。 哲学是发现生活中潜藏的普遍真理。任何学科,只要钻研得足够深,最终都会通向哲学。不管你精通什么,真的,任何领域都行,只要坚持到底,就能提炼出其中的道理。这些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通过深入研究,你总能找到事物的共通之处。找到那些让你乐在其中、而别人却视为苦差事的事情——那根本不是工作,因为你乐此不疲。你是为了兴趣,而别人只是为了谋生。在你眼中,这是艺术,是美的享受,是让你全神贯注、感到充实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