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

Y11
1周前
作为独立开发者,要实现商业成功,核心在于将“技术能力”转化为“用户价值”并实现商业闭环。 以下是关键思维与实操路径,帮助你从“开发者”转型为“可持续盈利的创业者”: 一、颠倒思维:先有“买单者”,再有“产品” 生意的本质是“有人愿意为你的价值付费”。不要先开发产品再找用户,而是先找到“愿意买单的人群”,再为他们解决特定需求。 - 反常识案例:不是先有打车软件才有打车需求,而是当人们需要“快速移动”时,才催生了出租车、网约车等解决方案。 - 落地逻辑:独立开发者最容易犯的错是“凭技术热情开发产品”,却忽略了“用户是否真的需要且愿意付费”。先验证需求的真实性,再投入开发,比闭门造车效率高10倍。 二、核心步骤:从“需求挖掘”到“商业闭环” 1. 精准定位“买单人群”与“真实需求” 从自身痛点出发:记录工作/生活中高频遇到的“未被满足的麻烦”。例如:你在写报告时是否需要快速生成图表?如果多数人都有此需求,这就是潜在商机。 观察熟人群体:与身边人(同事、朋友、行业圈子)深度沟通,直接问:“你最近遇到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有工具能解决,你愿意花多少钱?” 追热点但不盲目:风口(如AI、短视频、跨境电商)是机会,但需聚焦“细分场景”。例如:ChatGPT热潮中,与其做通用AI工具,不如针对“跨境电商卖家写英文邮件”这类具体需求开发工具。 2. 开发产品时同步设计“盈利模式” 独立开发者没有“烧钱换增长”的资本,必须在产品上线时就明确“如何赚钱”: - 付费模式:基础功能免费+高级功能付费(如会员订阅)、一次性买断、按使用量付费(如API调用)。 - 非付费模式:通过广告(如工具类App插屏广告)、用户数据(合规前提下)、注意力(如内容社区打赏)变现。 - 关键原则:让用户“用脚投票”——如果用户愿意付费,说明你的产品解决了真实问题;反之,需重新评估需求。 3. 用最小成本触达目标用户 独立开发者无需依赖大规模推广,聚焦“小而精准”的渠道即可: - 垂直社群:在知乎、小红书、行业论坛(如GitHub、掘金)分享你的产品,用“解决具体问题”的案例吸引目标用户。 - 种子用户测试:先找10-20个精准用户免费试用,收集反馈迭代产品,让他们成为“口碑传播者”。 - 数据驱动迭代:通过用户留存率、付费转化率等数据判断产品是否“真有用”。如果多数用户用3天就卸载,说明需求或盈利模式有问题。 三、避坑指南:独立开发者的常见误区 “我先开发,用户会来”:技术能力≠商业能力,没有需求的产品是“自嗨”,90%的独立开发者倒在这一步。 “免费是王道”:免费产品难以盈利,且无法验证用户付费意愿。即使初期免费,也需设计“付费钩子”(如高级功能、专属服务)。 “单打独斗必败”:老板的核心能力是“整合资源”——技术不足就学习,设计不懂就外包,营销不行就请教同行,别因“全能情结”耽误时间。 四、关键心态:“试错”而非“完美” 成功的独立开发者不是“一次做对”,而是“快速试错迭代”。记住:第一个产品是用来验证需求的,不是用来盈利的。哪怕失败,你也会积累“用户洞察”和“商业直觉”,这些才是长期竞争力。 总结:独立开发的本质是“用技术解决问题,用商业实现价值”。先找到“愿意买单的人”,再用最小成本验证需求,最后用精准渠道触达用户——这才是从“零到一”的正确路径。记住:赚钱的逻辑很简单,难的是“看透规律并坚持执行”。
Y11
1个月前
金融科技公司赚钱的方式,其实和我们日常接触的很多服务一样,核心是“找到价值,然后合理变现”。 我们可以从几个常见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思路也能帮我们看到这些公司的运作逻辑: 利息差(最常见的“借钱”生意):比如有些金融科技公司会做小额贷款,或者为借贷双方搭建平台。 他们从储户那里吸收资金(如果有相关牌照的话),或者通过自有资金、融资来的钱,再把这些钱借给需要的人。中间的利息差,就是他们的主要利润来源。 比如一些P2P平台早期可能就是这样,或者现在的一些消费金融公司。 资产管理规模(AUM)相关的服务费:有些金融科技公司会提供智能投顾、基金推荐之类的服务。 如果用户把钱交给他们管理,或者通过他们购买了理财产品,公司通常会按照管理资产的一定比例收取费用,这就是AUM相关的收入。比如你用某个APP买基金,平台可能会从基金公司那里拿到一点返佣,或者直接向你收取咨询费。 交易手续费/佣金:无论是帮用户买卖股票、债券,还是在加密货币交易所进行交易,或者是处理支付交易,金融科技公司常常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或佣金。 比如传统券商的股票交易佣金,或者现在一些新兴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交易费。 支付中的“差价”或服务费:当你用某个电子钱包进行支付,或者通过金融科技公司处理跨境转账时,他们可能会收取一笔转账费,或者在货币兑换时赚取一点汇率差。 对于商家来说,如果使用他们的支付解决方案,也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 服务费和增值服务:最直接的,比如提供信用报告查询、身份验证、反欺诈审核等服务,按次收费。 或者提供更高级的增值服务,比如针对中小企业的财务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用户需要付费订阅。 数据价值的间接变现:金融科技公司通常掌握大量用户的金融行为数据。 这些数据本身是有价值的,但聪明的公司会通过合规的方式,将数据匿名化后提供给金融机构做分析,或者通过精准营销(比如推荐合适的金融产品)来获取佣金。 “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有些金融科技公司初期可能通过补贴吸引用户,培养使用习惯(比如送红包、返现),然后通过这些用户的活跃和交易来实现其他方面的变现,比如通过广告、电商导流,或者将用户数据变现。 简单来说,金融科技公司赚钱,最终还是要落到“解决某个金融痛点,然后通过多种方式合理收费”上。 有些是直接从用户口袋里收,有些是从服务的链条上分成,有些则是通过数据和用户规模来撬动更大的商业价值。关键在于,他们能不能持续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并且把成本控制好。
dontbesilent
4个月前
我一般喜欢逻辑性比较强的工作方法,但最近总感觉「弱者道之用」是对的,或者说是能起到很大帮助的方法 一个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就反过来想,往往能找到答案 比如我的问题出发点是:我在小红书、抖音卖社群,我怎么能赚到钱? 反过来思考,可能会有几个路径: 1️⃣ 不管我赚不赚钱,我怎么能让平台赚到钱? 然后我发现,那些能让平台赚到钱的创作者,就是比那些不想让平台赚钱的人混的好 (也有反例,但不多) 2️⃣ 赚到钱之后呢?我和买家新的关系是什么? 这就牵扯出新的问题:我的公众号、朋友圈内容,和小红书、抖音的内容有什么差异化,各自服务于什么目标? 3️⃣ 怎么能让同行赚到钱? 这个问题似乎没什么意义。但是到底是这个问题没意义,还是我没发现这个问题的意义,这个有待验证…… ————————— 除此之外,还可能有: - 我如何让我的内容“不被看”? (思考如何避免内容陷阱、用户流失点,从而反向优化内容策略) - 我的用户为什么“不购买”? (深挖用户抗拒、犹豫、放弃的根本原因,从而优化产品或销售流程) - 我如何让最不关心我的人也“关注我”? (思考如何突破同温层,吸引潜在用户或跨界人群) - 我的社群最糟糕的“失败情景”是什么? (预判并规避风险,制定应对策略,确保底线安全) - 我如何让社群“失去我的价值”? (思考如何培养社群的自生能力,让其不完全依赖我,从而更长久地发展) - 当我什么都不做时,事情会“如何发展”? (评估惰性或被动带来的机会成本和潜在风险) - 如果我“完全免费”提供社群,会有什么结果? (思考免费模式的潜在价值、用户增长和后续变现路径) 这些问题未必都有价值,但是到底是这个问题没价值,还是你没发现这个问题的价值,这个有待验证……
这波回撤已经持续了快6个月有余了,说实话,今年做的真的累,去年5000美元做到年300万,最高峰大大小小交易所近500万,现在又回到180万,你要知道,我今年最起码还是盈利的,而且我已经连续出金多次,早就是在拿着利润在玩,我这种情况都每天被行情折磨的情绪很压抑,那那些​持续亏损多年的人呢?负债交易的人呢?他们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市场是个赌场,大部分人都是赌徒,可能像我这类人总是想通过一系列规则来摆脱赌徒的标签,想把自己改造成一个背离赌性追求稳定的规则交易者​。 但大部分人都不是如此,下场之前奔着一夜暴富来的,下场之后又幻想着一夜暴富来回本,从始到终脑子里都是赌,赌来赌去​赌丢了人生。 我还算是前几年有一定利润落袋为安的,如果连我这样的人也在劝退​这些市场里的人不要做,那就说明这个市场真的很难做。特别是每当我持续性的被折磨处于回撤期的时候,我劝退别人的​想法就更强烈。 说些不合大流的话,手续费高、滑点大、资金干预明显,客观上很多不利点;主观上,稳定盈利的要求很高,我这种出了金拿利润做的,最近只是回撤利润都给我搞的心情抑郁,那其他那些人只会头一直大。你想稳定盈利,就得逆着人性,摒弃赌性,情绪稳定,制定规则,严格执行,但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偏偏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其实我自己也没法保证100%执行系统。 所以啊,有的时候放弃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也许合约让你现在的生活很糟,但大几率继续做下去​他会让你的生活更糟。 也许你觉得合约毁了你的人生,但现在收手你的人生还有无限的转机。 给自己定一个度吧,再亏多少钱一定要放弃、再做多长时间不能回本一定要放弃​。 这里的钱就像油锅里的糍粑,可能可口,但每次伸手都得掉层皮。 成年人了,你不仅仅是你,​你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这个市场并没有带给你预期的一夜暴富,反而带来了年迈父母恨铁不成钢的苛责、贤淑发妻原谅无数次之后的失望、懂事子女懵懂但又仿佛明白一切的怨恨。 也许你的人生有些黯淡,但他们的人生不该陪你一起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