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

如果说大众做自媒体有什么共通的核心,我想,或许是去创作那些即便没有任何即时反馈,也依然能让你坚持下去的内容。 创作本身,很多时候就是意义所在。 当你沉浸在内容的打磨中,无论是梳理一个观点,还是记录一段经历,这个过程本身就在让你成长。 就像你独自在黑暗中前行,虽然看不到沿途的灯火,脚下的每一步却都在让你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也更了解自己。 践行费曼学习法,或许是做自媒体一个很好的策略。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是“以教代学”,把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才能真正检验自己是否理解透彻。如果我们把创作内容的过程,也看作是一次自我阐释和知识深化的过程,哪怕一开始没有任何人看,你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收获。这种从内而外的原始动能,会让你对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表达也更加精准。 当你真正把内容做扎实了,当你的思考足够深入时,它就像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在无人知晓的时刻默默扎根生长。总会有那么一天,当它破土而出,自然会吸引到那些与你同频的人。到那时,它就不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思考,而是能引发共鸣、传递价值的IP。 所以,不必急于看到数据的增长,也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重要的是,你是否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所得,是否在为自己积累有价值的思考和表达。当这份坚持和投入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自然会有它被看见、被传播的时刻。自媒体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份不疾不徐的自我深耕里。
新手自媒体人如何修复心理障碍的一个BUG? 这是我见到最多人的问题,每天都纠结写什么,好像发出去的东西就一定要很完整,逻辑无懈可击,让别人看的很爽。结果写了几天,一篇也没发。 修复这个心理毛病,就是先假装自己已上路。 其实也是用了原子习惯的原则,每天先迈一小步。我总结方法如下: 1 每天告诉自己,我写的东西只给自己看,这样就没压力了。 2 每天坚持记录一点,输出一点,清晨日记是个好方法。那时候思维敏捷,写写东西思路快 3 用AI,特别是元宝里面有个录音总结的,每天对他说一点,他会录下来,并形成总结,然后发到自己微信上的文件助手哪里做保存。 4 视频博主,开始可以每天自己录一点自说自话的自拍,先告诉自己不用发,这时候就是你最自然状态,如果哪一条觉得有感觉,再编辑发出去。 5 多发,多记录,总有流量爆的一天。慢慢会有创作效果的感知,通过持续写作和内容输出,你能逐渐感知平台流量变化。随着创作的深入,对作品发布后的反馈会有更敏锐的直觉。能大致判断何种内容受关注,何种需改进。这种直觉判断有助于调整创作方向,更好地适应自媒体平台和受众需求。 发给众多新人分享,同时我也是新人,共勉。 最近也在研究一款适合自媒体人用的AI,发现用的太爽了,各位关注这篇文章等我写好会推荐。
我亏了12万广告费后 才真正明白: 做自媒体失败,不是你不够努力—— 而是你同时改了太多变量。 新人之所以难,只有一个原因: 平台不懂、内容不懂、打法也不懂。 三盲盒同时开,必炸。 后来我用了一个最朴素、最笨、但最有效的办法: 控制变量法。 也是这套方法,让我从疯狂亏钱到第一次扭亏为盈。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现象? 1.新人做第一个账号特别难。 2.但一个平台火过的人,换个平台也容易火。 3.新的热点一来,有的人很快起来。 为什么? 因为想要一个账号跑通做好, 你必须同时做对三个环节: A平台 + B内容 + C打法 但大部分人,三个都瞎改。 今天学小红书,明天学B站,后天又学TikTok。 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控制变量法,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你要保证: 三个环节中,有两个是确定的, 剩下那个才能被你放心测试。 写成公式就是: 1)平台(已验证)+ 内容(已验证) → 测打法(创新) 2)平台(已验证)+ 打法(已验证) → 测内容(创新) 3)内容(已验证)+ 打法(已验证) → 测平台(创新) 只改一项,你才看得出“到底谁背锅”。 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一位英语老师,抖音玩了很多年,从来没碰过B站。 那最优解是什么? 平台选择抖音(你熟),内容选择英语(你熟) 只需要测试打法 是教口语?教单词?讲阅读?还是用段子来讲课? 这样成功率会高很多。 因为你只需要调一个环节,其它都是你熟悉的。 但绝大多数新人怎么做? 选个自己没玩过的平台 ❌ 做个自己不懂的内容 ❌ 用一套别人讲的“神奇打法” ❌ 三盲盒叠一起开。 结果自然是: 结果错了,也却不知道错在哪。 我的惨痛经历,就是证据。 刚开始做广告投放时,我犯了最典型的错误: 产品(offer)没验证 策略(Lander)没验证 却连换了7个广告平台 每个平台上都花了几百刀到几千刀, 总亏了16,000美金(折合12万人民币)。😭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怀疑人生: 到底是平台不行?产品不行?策略不行? 还是我脑袋不行?我不知道 后来我冷静下来,用了最笨的办法:控制变量法 把两个固定死,只测一个。 我选了: 1平台——业内口碑最好的那个(已验证) 2内容/Offer——调查类大众品(已验证) 3然后我只测打法:国家、出价、策略…… 几周后,我第一次从亏损变成盈利。 不是因为运气变好了, 而是我终于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回到开始的三个问题: 1、为什么新人从零开始做账号很难? 因为三个环节都没经验,全部从零起步。 2、为什么一个平台火过的人换平台也容易火? 因为他只换了“平台”,内容和打法都是成熟的。 3、为什么AI热点一出来,有的人能迅速起势? 因为他平台熟、打法熟,只是内容换成AI。 最后一句大白话总结: 做自媒体不是拼努力, 而是拼: 你能不能把整个环节拆开来,每次只有一个变量。 记住一句话: 你不是不行,你只是同时改了太多东西。 希望这篇能帮你少走一些弯路。 加油,继续干。 你之前有用这种方法吗?欢迎评论区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