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如果说大众做自媒体有什么共通的核心,我想,或许是去创作那些即便没有任何即时反馈,也依然能让你坚持下去的内容。 创作本身,很多时候就是意义所在。 当你沉浸在内容的打磨中,无论是梳理一个观点,还是记录一段经历,这个过程本身就在让你成长。 就像你独自在黑暗中前行,虽然看不到沿途的灯火,脚下的每一步却都在让你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也更了解自己。 践行费曼学习法,或许是做自媒体一个很好的策略。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是“以教代学”,把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才能真正检验自己是否理解透彻。如果我们把创作内容的过程,也看作是一次自我阐释和知识深化的过程,哪怕一开始没有任何人看,你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收获。这种从内而外的原始动能,会让你对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表达也更加精准。 当你真正把内容做扎实了,当你的思考足够深入时,它就像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在无人知晓的时刻默默扎根生长。总会有那么一天,当它破土而出,自然会吸引到那些与你同频的人。到那时,它就不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思考,而是能引发共鸣、传递价值的IP。 所以,不必急于看到数据的增长,也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重要的是,你是否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所得,是否在为自己积累有价值的思考和表达。当这份坚持和投入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自然会有它被看见、被传播的时刻。自媒体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份不疾不徐的自我深耕里。
Morris
1天前
婚姻的本质无非就三样,一起吃、一起睡,一起聊,吃的是经济基础,睡的是生理和谐,聊的是精神共鸣。在这三样里面,只要有一样,这个婚姻就可以继续。如果两样都比较契合,那这个婚姻是相当幸福的。只要有三样,都有大概率遇到骗子了。围城里面有一句话,不管你跟谁结婚,最后你会发现你嫁的不是原来那个人,或者说你娶的不是原来那个人了,而是换了一个人,无论你是多么的喜欢对方,无论你们曾经在一起的感觉有多好,只要你嫁给了他,或者说你把她娶了回来,你就不是你了,他也不是他了,这就是婚姻最大的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进去和出去之后就开始后悔,渴望逃离那个现状。婚姻后啊,很多人觉得是相处的环境不好,或者说对象不好,导致婚姻太无聊了。于是呢就开始期待着要换一个人,换一个地方,从此能够过上一个称心如意的人生。但是你发现往往你换了很多地方,换了很多人之后,你的生活依然是百无聊赖,依然是一潭死水。 本质是什么?一个人如果你的内心不够有趣儿,如果你的内心是苍白的,是乏味的,那么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跟谁一起过,最后都是无趣的,都是苍白的。在婚姻这个泳池里面,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换一个泳池,而是要在婚姻里面去学会游泳,如果你不能学会游泳,哪怕你换了再多的泳池,最终都会溺水,最终都会恐惧婚姻。所以我们真正要做到的,并不是整天去期待遇到一个更好的人,而是首先让自己变成一个很好的人。你好了,你吸引来的人就会好。如果你进入一段婚姻的时候,是希望这段婚姻能够拯救你,能够为你遮风避雨,那么大概率你以后的生活全都是风雨,因为你的内心是不够完整的,你希望找到一个人能够满足你内心的缺失,在这个内心不完整的状态之下,你以为你很爱一个人,其实你爱的是你内心的那一份缺失,你缺少安全感,一个能给你安全感的人,你就会去爱他。你缺少认可一个人能给你情绪价值的人,你就去爱他。你缺少被父亲一般的呵护的感觉,一个人能关心你的人,你就会去爱他。你缺钱,你觉得一个人能给你钱,你就会去爱他。最终你会发现,哪怕你换了很多不同的人,但你找的却是一个相同的本质,就是你内心那份缺失。所以告诉你,婚姻是可以成为爱的港湾的。但婚姻从来不是遮风避雨的港湾,你真正要做的是你自己能够为自己遮风挡雨,努力去提升你自己。当你成为更好的人的时候,自然就能够吸引到更优秀的人。
如果只能选一本书给我儿子,那我一定选《认知觉醒》 作者周岭 36 岁才开始觉醒,三年就甩掉大部分人十年的努力。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读书、听课、做笔记、收藏教程吃灰、是我经常做的事情 看上去“很努力”,但现实一点没变。 你以为自己在学习,但书里说得很清楚: 大多数成年人根本不是在学习,他们只是在麻痹自己。 课程看完了,什么也不会 知识点收藏满天飞,用不到 做计划的时候热血沸腾,行动的时候萎了 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停滞 以上每个字都在说我,我曾经也是这样 我以为是意志力不够,但作者直接讲穿了: 你不是不努力,是被潜意识牵着走。 你的本能脑讨厌困难,只想选择轻松的事情。 所以你会刷视频,刷新闻,刷八卦,刷“别人的故事”。 你的大脑喜欢这些,它们轻松、马上有快感、无门槛。 当你感到无聊、疲惫、迷茫时,其实不是你自己变弱了, 是你的潜意识在控制你。 那作者为什么能在 3 年里逆袭? 不是他天赋高,也不是他突然变勤奋。 而是他干了三件普通人永远不会做的事: 1️⃣ 他把“学习=改变”当唯一标准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也就是说: 看了不做 = 没学 知道但不改 = 没学 读了十遍没用上 = 没学 多少成年人就在“知道很多,改变很少”里自我感动。 2️⃣. 他把所有知识都变成“主动吸收” 他不会停在“听懂”,而是强迫自己做到: 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写成结构图 做小实验试一试 教给别人 知识只要能讲给别人听,就真的属于你了。 3️⃣. 他用“正反馈”把自己拖进成长的快车道 他不是靠毅力,而是靠“爽感”。 他做了个简单到可怕的事: 每学一点东西,就立刻拿去用,拿去输出,拿去创造。 一旦作品带来反馈,反馈又带来动力,动力又推着他继续学习。 他没有战胜惰性,他是把惰性“诱导”到正确方向去。 这本书不是告诉你怎么学,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你一直学不会 它像一把刀,把成年人所有自欺剖得清清楚楚。 它说: 你的大脑不喜欢思考 你的潜意识比你聪明 你的情绪比你强大 你的学习大多无效 你的计划只是兴奋剂 你的问题不是努力,而是“方向错了” 真是让我醍醐灌顶 不是书震撼我,而是我被我自己震撼到了。 你会突然意识到: 成长阻碍你的,从来不是难度,而是大脑的“出厂设置”。 “能改变你的知识,才是属于你的知识。” 不是你学了多少,而是你改变了多少。 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做到多少。 不是你看了几百本书,而是你有没有“认知觉醒” 我们不是不能觉醒, 只是一直没按下那个按钮。 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他36岁都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
Morris
1周前
不被中国式的人情世故拿捏的办法:第一,你要让自己变得很厉害,但是不要让自己表现得很厉害。因为除了做事,你还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人情世故就是你越厉害,麻烦你的人越多,想要打你主意的人也越多。 第二,学会闭嘴。当你有了什么重大决定时,除了关系极为亲密的人之外,就不要再告诉别人,更不要四处宣扬,先把事情做成了再说。因为这个世界上,真心盼你好,希望你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反而是那些想看你笑话的人占多数。所以如果你不想失败后被人当成笑话,就要懂得做大事要秘而不宣的道理。 第三,懂得示弱。别人赞美你的时候不要太飘飘然,反而要懂得主动示弱。比如你买了个好车,别人恭喜你赞美你眼光好,车不错。那这个时候你就要示弱性的说,哎,说是消耗品,车贷油费,搞得自己压力山大。这样做能有效平衡别人的心理,避免其产生嫉妒心。 第四,不要替别人做决定关系再好,也不要替别人做决定。你可以帮忙出主意,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但决定一定要让别人自己下,哪怕别人请你做决定,也要委婉拒绝,因为替别人做决定是一件极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做对了人家不一定会感谢你,但是万一做错了,人家肯定会怪你、埋怨你,哪怕他嘴上不说。 第五,提升你的实力。复杂的人情世故是摆脱不了的,但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避免为其所累,让你在大多数时候都能占据主动权,那就是提升你的实力。你的实力越强,你能带给别人的价值就越大,别人就会越想办法与你处理好关系。那当然人外有人,只要你想继续往上爬,人情世故就永远都是摆脱不了的。 第六,雪中送炭。想要投资人情,雪中送炭永远比锦上添花更有用。别人顺风顺水,春风得意的时候,你即便是巴拉姐讨好,也不一定会让人另眼相看。但是在别人落魄,处于人生低谷时,哪怕你只是有滴水之恩,也有可能会换来涌泉相报。记住啊,真正高级的人情世故也是有功利性的,但一定不是趋炎附势,而是带有投资意识的雪中送炭。 第七,多思考。别人找你帮忙,求你办事的时候,即便是答应,也不要显得太爽快,让别人看到你是经过考虑才答应的。帮忙办事的过程中也不要显得太轻松,让别人看到你是付出了很多才努力把事情办成的,如此啊,才不会显得你掉价。不懂的话,别人要么会得寸进尺,觉得你答应的太爽快,做的太轻松,下次还会继续麻烦你。你不答应呢,那就是不够意思。要么别人不会太记你的好,毕竟你完成的太过轻松,就像是举手之劳一般。 第八,要懂得拒绝。懂得拒绝是处理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如果你不懂得拒绝,就只会给自己添麻烦。如果力不能及,那还会吃力不讨好。想不被逆来顺受的对待,你就必须放下爱面子、不好意思的心理,勇敢拒绝。
Y11
3周前
和优秀的人同行,是改变自己最低成本的方式 马云常说:“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 张一鸣也曾提到,环境对人的影响远大于个人努力的线性叠加。 这句话或许可以用更朴素的道理解释: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被身边人的“最低标准”推着走的。 如果周围的人每天只满足于现状,抱怨“差不多就行”,你很难逼自己跳出舒适区; 但如果身边有人永远在学习新技能、尝试突破边界,哪怕他们的“日常”是你眼中的“高标准”,你也会不自觉地被带动——因为“和他们一样”的念头,会变成你行动的动力。 不是说要盲目模仿,而是“标准”会像空气一样渗透。比如,有人每天雷打不动读书两小时,你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有人坚持每周健身,你的“偶尔放纵”也会让自己产生愧疚。反过来,当你身边的人把“终身成长”当作默认选项,你会发现“躺平”反而成了需要说服自己的事。 这不是“被绑架”,而是“被托举”。优秀的人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你可能成为的样子;他们的“最低标准”,会成为你向上走的“起跑线”。毕竟,人是环境的产物,你今天的状态,早已藏在你每天接触的人和事里。 想要改变生活,不必急着推翻重来,先试着靠近那些让你“想成为更好自己”的人吧。他们的日常,就是你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