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

2周前
#20小时1000美元挑战:第1小时进度整理 这一小时的主要任务是厘清思路和方向,同时在本子上回答一系列“心灵拷问”式的问题,帮助我进一步明确路径。 ⸻ 第一个问题:理想中我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赚钱? 考虑之后,我列出了三个选项: 1.售卖数字产品 2.运营SaaS产品 3.投资 前两项都可以产品化,而第三项是通过资金来赚钱。但考虑到这是一个“20小时挑战”,时间尺度较小,所以开发SaaS产品显得不太现实。数字产品售卖有一定的可能性;而投资则不符合“零资本投入”的规则,因此被排除。 这个问题的回答让我初步有了方向。 ⸻ 第二个问题:我之前通过哪些项目赚到过钱?(非正式工作) 我过往的收入来源包括: •广告赞助、广告费 •联盟营销(Affiliate) •课程收入 •设计项目 •写书、写专栏 •社交媒体内容分成(如 Twitter、Podcast) •咨询顾问、设计导师 •承办线上或线下 Workshop 工作坊 经过分析,我觉得“承接广告赞助商”是个可操作性强的方向。参考以往的报价,只需完成两到三单就能达成目标。同时,课程、设计服务、顾问咨询和 Workshop 也可以作为备选路径。 ⸻ 第三组问题:我擅长什么、别人为我付钱做什么、我的不公平优势和资源是什么? 经过梳理,有如下关键词: •擅长: 设计、内容创作、绘画、演讲表达、导师与顾问 •资源: •自己掌握的设计、AI工具 •内容制作与产品经验 •求职与国际工作经验 •社交媒体影响力(12万海外粉丝数等) •项目文件和素材库 •人脉资源 ⸻ 初步想法归纳: 我可以尝试: 1.咨询服务: 以每小时$100打包售卖,卖出10小时即可完成目标。 2.Workshop 工作坊: 定价$30,招募33人即可达成目标。 3.广告赞助: 承接2-3个项目。 4.售卖电子产品: 模板或素材,定价$10-15,需要售出约100份。 5.售卖课程: 定价$20-30,售出30-50份可达标。 6.售卖服务: 比如网站或产品界面设计,1-2个项目即可。 ⸻ 最终方向梳理为两个: •服务类(大): •广告赞助 •售卖咨询/设计服务(网站设计、品牌、产品界面等) •产品类(小): •模板、课程等可复用内容 ⸻ 下一步,我已经形成了一个具体的19小时计划方案,会在下一个贴中进行详细说明。
2周前
#BestBlogs 5 个毫不费力的小技巧,让你效率爆表 | L先生说 文章提出了 5 个简单的微习惯,帮助读者克服拖延、信息过载等问题,显著提升效率。 摘要: 本文针对读者常见的效率困境,如时间黑洞、信息囤积和行动 inertia,分享了五项“毫不费力的小技巧”。这些微习惯包括:构建“动力充电站”甜点清单,用轻松小任务启动状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笔记预处理”,提升信息利用率;创建“问题小清单”,系统化解决日常流程中的微小障碍;维护“日常生活备忘录”,防止有价值想法和经验遗失;以及培养“下意识行动”的习惯,对抗遗忘和拖延,将行动设为默认模式。文章强调这些技巧的低门槛和易操作性,旨在通过微小改变带来累积的效率提升和积极反馈,帮助读者建立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主要内容: 1. 建立“甜点清单”可快速充电,克服行动阻力。 -- 通过做无需思考、耗时极少的小事,能帮助快速进入行动状态,获得成就感并刺激多巴胺分泌,有效对抗拖延和惰性。 2. 对信息进行“预处理”能变废为宝,提升利用效率。 -- 在收集信息时,花费少量时间提炼要点、场景或添加描述,能有效建立信息上下文,便于日后快速查找、理解和应用。 3. 创建“问题小清单”并解决能显著降低行动摩擦。 -- 主动观察和记录日常流程中的微小不便,并着手优化,能移除障碍,让原本觉得麻烦的事情变得更易于执行。 4. 维持“日常生活备忘录”是捕捉和复用信息的关键。 -- 随时记录有趣的概念、行动细节或思考过程,以外化大脑记忆,确保有价值的信息不丢失,方便后续复盘和再利用。 5. 将“下意识行动”设为默认模式能有效对抗遗忘。 -- 趁着兴趣和动力最高时立即开始行动和试错,能巩固学习效果,建立行动偏好,避免长时间准备导致动力消退。 文章链接:
你有没有发现——年纪越大时间好像过得越快?如何让时间慢下来? 小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很慢,一生很长。但现在一周怎么一下子就过去了?然后是一年也那么快就过去了。经常有种时间正在加速的慌张感。 这种“时间加速感”不是错觉,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早就被科学家多次研究与证实了的。 这种感觉通常与大脑的记忆和运作有关。 首先,我们从大脑说起: 你还记得你人生中的种种“第一次”吗? 第一次骑脚踏车跌倒, 第一次参加夏令营, 第一次谈恋爱, 第一次出国玩…… 那些“第一次”为什么我们记得那么清楚又鲜明? 这是因为大脑会特别记住那些“关键片段”,也就是那些“新奇”、“刺激”、“从没发生过”的事。 年纪小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充满“新鲜事”,几乎每天都有新体验,而每一次新体验大脑都会花更多资源来处理、记录变成深刻的记忆,这些丰富的记忆累积起来就会让我们觉得那段日子特别漫长——因为你脑中有太多事情可以回想。 但长大之后呢,每天上班下班,走同样的路,做重复的事,说相似的话……最后,连晚餐都吃得跟昨晚差不多。 当然,两点一线的生活并非不好,只是对我们的大脑而言生活已经进入了“模式化”、“程式化”,大脑会自动进入“省电模式”,对于重复发生的事不需要再那么用力记了,结果就是这些日子好像不存在一样,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几乎没留下太多印象。 时间过得快的另一个原因是与“已过年龄/预期寿命”的“比例”有关: 5 岁的你,才是你人生过去了大约二十分之一,当然觉得很长。20 岁的你也一样,那是人生的五分之一,对你来说,以后的时间还是很有分量的,未来看起来仍是那么的遥远,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可能性。但 50 岁的你,人生已经过了至少一半,时间对你而言在心理上就变得短很多,未来彷彿能一眼望到底。 那该怎么办呢?我们真的只能眼睁睁看着时间越来越快地从身边溜走吗? 其实不然,我们无法改变时间,但可以改变对时间的感受,秘诀就在于制造“新鲜感”—— 不一定要出国旅行,也不用突然辞职创业,你只要去走一下一个没走过的巷子,学做一道没做过的菜,听一首不熟悉的歌,甚至是换个方式走回家……让大脑有一点点“打破日常”的刺激,你就能产生记忆点,让那一天在你心中留下丰富的记忆。 也就是说,你过的不是时间,是内容!你的大脑就像是你的生活剪辑师,只会挑出精彩片段存储。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时间慢下来——“活在当下”。 当下好好品尝一杯咖啡,静静看一次夕阳,甚至是专心致志地洗碗……只有那些被你用心体会的时间才会被记住。这种专注会让你的大脑重新启动“记录模式”,把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也变成有意义的记忆。 其实,时间不是我们的敌人,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时间变快,而是我们觉得日子变空了。当你开始创造生活,时间也会回到你身边。 我们老了以后,并不会后悔“时间过得太快”;我们后悔的,往往是那些“没做的事”。 已有不少研究显示,那些临终之人很少会后悔这一生做了什么,更多是悔恨这一生没做过什么。 来源:
3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