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

意识到对自己施加 ‘’强制函数‘’(forcing function) 是一种系统性的,有效果 (effective),而且高效率 (efficient) 的实现长期目标的重要技巧。 比如说,之前我提过减肥很简单,就是设置一个每天减重 100克的强制函数。每天称重量若干次,尤其是吃晚饭时,一旦发现重量超过 (昨天重量 - 100 克) 时,立刻停止进食。这样坚持一个月,自然减 3 公斤。坚持一百天,就是十公斤。 还有收拾杂乱房间,要想一两天收拾干净,很累也觉得很难。但是如果给自己一个强制函数,每天扔掉至少十个小的杂物,只要花十到二十分钟时间。如果一个东西价格不贵,至少一年以上没用过了,毫不犹豫扔掉。大概这样做了三个星期之后,扔掉两百多个东西后,房间自然干净空旷了,感到思绪特别清晰。而且之前找不到的东西,突然就冒出来了。扔东西的时候,稍微做一些简单记录,一方面可以把它变成一个有成就感的游戏,一方面可以提高未来扔东西的果断程度,以前犹豫不愿意扔的东西,现在毫不拖泥带水扔掉。另外因为扔东西经验丰富,自然大大降低自己对购买囤积实物的欲望。 强制函数应用在投资上可以有两个角度: 一方面,每个月至少花 25-30 个小时,对至少两个公司或者资产之基本面,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某些公司的市值和你的预期有较大差异,可能存在认知的重大盲区。这样强迫自己每天研究花费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负担并不太重。但积累几年下来认知进步巨大。 另一方面,即使积累了这么多案例的知识,在最终投资的配置上,主要重仓的仓位还是要控制不超过五个。这样就强迫自己在各种投资标的物之间,反复权衡比较,果断取舍。很多时候,风险无法因为主动计算避开,而就是靠这种强制的反复比较取舍,而自然轻松的避开的。 没有对自己施加强制函数的时候,投机者是怎么玩的呢?平时因为懒惰,不愿深入做基本面研究,尤其是那些唾手可得,但远离自己思维舒适区的机会。看到牛市来了,开始 fomo 了,又饥不择食,没有任何筛选风险的机制,看到狐朋狗友推荐过来的机会,一拍脑门就大干快上。最后亏损惨重基本是宿命。 系统的建立,胜过单一策略。你对自己的方方面面的‘’强制函数‘’的设置,决定了自己的系统最终决策质量的高低。
能赚大钱的人,都是靠低谷期改命! 写给亏损迷茫期的兄弟! 低谷,是你看破虚妄、认清世界、重启人生的唯一窗口期。 有些人,看着是“突然”有钱了,房买了、车换了、抄底赚了、人也自信了。你以为他们撞了大运,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在你看不见的夜里,把尊严一点点吞下去,把自己一点点重塑。 人在最惨的时候,才能最有机会创造奇迹。 因为你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是老天给你开的清场模式。 一。 不舒服的日子才是成长的催化剂太多人低估了“低谷期”的力量。 它不是让你爬不起来的深坑,它是一个隐形的加速带。你要么生,要么死。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认知跳跃”。意思是人在极端情绪中,反而容易打破原有思维局限。 现实生活中我认识一个女孩,失恋后跑去做义工,本来想疗伤,结果在那里接触了心理咨询,竟然一头扎进了这行。 三年后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证,如今在平台上做短视频,光靠情感咨询就月入6位数。 她跟我说:“那个男的毁了我的爱情,但也帮我砸开了新世界的门。”这话乍听讽刺,但细想起来,不正是人生最真实的一面吗? 低谷不是失败,它是进化前的黑暗隧道。你肯穿过去,才配得上前方的光。 二。 财富不是钱,是你在绝望里逼出来的系统力很多人以为自己缺资源、缺人脉,其实他们真正缺的,是系统思维。 一位KOL朋友,刚开始一直没流量。他就自己拉Excel做数据分析,看哪个选题能火,什么时间发效果好,哪个标题点击高。 半年下来,他搞出了自己的内容“公式”,现在坐拥几个号,每月流量主两万多U。赚钱从来不是靠蛮力,而是靠系统。 你能把一件小事重复做一千遍,做成流程,做出标准,再把它变现,这才是“钱追着你跑”的逻辑。问题是,大多数人做不到坚持。 他们熬过了三天、七天、一个月,却熬不过三年。他们想的是“一夜暴富”,却不明白“暴富”的背后,是别人几年打磨出来的工程。 系统能力,是你在最烂的时候依然不放弃优化自己的证据。 三。 最好的出路,是先认命,再改命 很多人陷在低谷,是因为一直在内耗。他们嘴上喊着“我要改变命运”,其实心里压根不相信自己能翻身。 我以前也是这样。每天上班打卡,朝九晚五混工资。心有不甘,但也没真想过要改变。 直到有天,看见身边一个写公众号的小姑娘,靠内容赚到一年几十万。我惊了——原来做一件喜欢的事,也能赚钱? 那一刻,我的思维被打裂了一个口子:不是我不能,是我根本不相信。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你一直失败,就会习惯失败,甚至放弃尝试。 久而久之,哪怕机会站在你面前,你也懒得伸手。 想改命,第一步就是把“我不行”换成“我可以试试”。不是让你盲目自信,而是给自己一个出口,一个能从泥潭爬出来的机会。 人生没有奇迹,有的是死磕出来的变量有人问:为什么我一直没翻身?我想说一句扎心的真话:因为你把低谷当终点了。 但请记住,所有真正翻盘的人,起点都很烂,只是他们没把“烂”当作结局,而是起点。 你要相信,低谷不是你的终局,而是你开始发狠、悄悄发光的前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兄弟们,祝好。
Ignatius Lee
2个月前
本书是专门写给社会活动家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手册,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权力与系统方法”(PSA)。 PSA这种方法结合了“系统思维”和“权力分析”两大方法论支柱。系统思维指的是根据社会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变革的不确定性来灵活制定策略。 权力分析指的是对可能影响社会变革的权力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权力在谁手中、如何赋权、如何鉴别盟友、如何激发主体的内在力量等等。 系统思维强调社会变革的系统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反馈和监测的及时性和应对策略上的灵活性。权力分析则关心由可见权力、隐蔽权力和不可见权力构成的复杂网络如何给社会运动推动者提供识别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这本书对中国的社会运动有什么启发呢? 可以说,这本书主要针对对象还是一般的具体的社会运动(虽然其田野考察和案例研究遍布全世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抗拒(线性的)规划和设计。但对于在极权国家推动以实现民主转型为目标的大型社会运动来说,如完全不信任线性规划和设计,就会遭遇组织和动员方面的巨大困难。 比如让互相缺乏信任、高度社会原子化、生活在恐惧中、不敢站出来讲话的群体朝着恢复社会联结前进,就需要有策略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目的是强化社会联结和实现社会联盟。 PSA显然办不到这一点:它无法确保如何在高度原子化的社会里实现社会联结,甚至也无法单纯依靠社会活动家和自发组织的影响力来实现全社会范围的互动和响应。尤其中国当前的情况是严重损坏了社会的中间联结组织,禁止和取缔了不受党和政府控制的非政府组织,禁止未经党和政府授权的社会动员和社会自发组织。在这种情况下,你绝不可能指望社会活动家和零星的临时组织来动员社会,因为这样的人一抬头就会被抓捕。 所以,虽然宏大叙事是跟我们这个时代背道而驰的,但是在这个难题面前,对社会运动道路的线性规划和设计将是不可避免的:你需要依托灵活多变的动员形式,先树立起运动形式和路线这个大方向,其次是培养海内外社会运动骨干和发展出向中国大陆延伸的地下组织或半地面组织,最后是依托传播学规律实现反复社会动员,打通阻滞动员的各个环节。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才可能在遇到关键节点(critical junctures)或社会危机的情况下,发起能够经受住镇压和社会压力的强大动员。否则,你会看到一盘散沙的自发抗争来得快、去得也快,几乎无法对改变中国现状产生任何实际效果,反而可能进一步造成时代幻灭,让普通参与者因为再次挫败陷入更深绝望。 对于中国这样的极权国家来说,我们不仅要把恢复信心和建立信任当成头等紧迫的大事来做,还要做一系列预备性工作来应对突发状况。比如危机突然爆发,而一盘散沙的民众即使想出来抗议,也不知道该听谁的,因为这时各个影响力者都在自言自语,而社会又无法组织和动员起来,所有人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随波逐流。但假如我们在突发事件以前就建立起一个多中心化、多阵营化和多媒体化的广泛的社会联盟(即使部分运动中心流亡在海外,也一样可以发挥作用),中国大陆民众就知道遵照社会联盟的统一指挥来行动——比如在条件不利于我们的时候及时撤退,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坚持斗争,在没有遇到关键节点或者社会危机的情况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恢复社会联结等等。 邓肯·格林(Duncan Green)确实给了我们许多碎片化的启发,当然其方法论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还有建立信任、信心、信念和社会联结的重要性,又如对渐变过程和突变节点的关注,以及有关社会结盟的讨论。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的启发是,作者强调了在文化层面,运用不可见的权力(比如文化观念、规范和信仰)来推动社会变革。这一点与我们先前在“新国家道路与中国民主转型”系列节目中强调社会变革从社会文化层面突破原理上如出一辙。 但是问题在于:邓肯·格林过于强调宗教信仰的意义,这在中国当前社会环境中还不切实际,虽然中国大陆同样有着庞大的宗教群体值得我们努力争取,但大多数人口仍然是不受宗教信仰鼓舞的。但原理上是没有错的,要宗教信仰让位于透过文化媒介传播的社会信念才更适合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中国大陆民众现在迫切需要的是信心和信念,而不止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