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

《对标模仿定理》 作者:dontbesilent 核心定理 对标的本质是降维模仿: 当你想达成某个目标时,应该去模仿那些已经超额完成该目标的对象,通过完整复刻其行为模式来消解问题本身,而非寻求答案。 三大公理 公理一:模仿意愿决定对标范围 对标是用来模仿的工具。如果你愿意模仿任何对象,全世界的生意都可以成为你的对标;如果你只愿意模仿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对象,那么世界上将没有业务可以成为你的对标。模仿的边界由你的心态决定,而非客观条件。 公理二:业务问题的前提是人的问题 找对标能解决的是业务逻辑问题,但前提是执行者已经解决了"人的问题"——恐惧、拖延、借口。只有当人具备了输血供能的能力,业务讨论才有意义。否则,即使网上有发射火箭的 SOP,你也无法执行。 公理三:深度体验胜过浅层学习 真正的学习不是看书上课,而是完整走完同行的每一个流程,直到你能预测对方的所有行为。把同行当成 AI,测试不同输入下的输出。走完这套流程的人无师自通,没走完的人看什么都没用。 三大推论 推论一:全抄拼执行,半抄拼认知 模仿分为两种层次:全盘复制考验的是执行力,选择性借鉴考验的是认知能力。前者是体力活,后者是脑力活。 推论二:目标要降维,心态要升维 想月入 10 万,就去模仿月入百万的生意。但多数人失败的原因不是方法错误,而是没有准备好承担更高目标带来的痛苦。目标可以降维执行,但心态必须升维匹配。 推论三:量化练习产生质变 看懂 100 条爆款视频能破万粉,看懂 1000 条能破十万粉。模仿一个语速要练 50 遍甚至 200 遍。精细化的重复训练是从模仿到超越的唯一路径。 结论 模仿到极致,就是创新的开始;问题被看透,就是答案的终结。
Y11
5天前
锦秋基金的核心观点是:AI基础模型如同大宗商品,技术参数的差距会随时间快速缩小,而真正创造价值、留住用户的,是能被感知、被信赖的产品。 在他们看来,当前AI应用公司的最大护城河不是技术参数,而是“信任”。 这种信任并非来自广告宣传,而是通过深度理解用户需求、持续优化体验积累而来。 例如,一个AI写作工具若能记住用户的写作风格、常用术语,甚至保存未完成的草稿,这种“被懂得”的体验,比单纯的技术指标更能建立用户粘性。 基于此,锦秋基金聚焦三个投资方向,并采取差异化策略: AI应用领域,他们不投简单的“Prompt+UI”产品,而是关注那些能填补行业痛点的垂直解决方案。 例如,针对中小企业在AI营销中面临的“不会用、不敢用”问题,能提供从工具到培训、合规的一体化服务的团队,往往更具潜力。 他们更看重“懂行业”的创始人,这类团队能精准捕捉用户真实需求,形成难以复制的场景化优势。 芯片领域,锦秋基金将目光投向了推理芯片市场。 随着大模型的普及,推理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低延迟、高能效的推理芯片成为关键。 他们不盲目追求“全栈自研”,而是关注那些能在特定场景(如边缘计算、车载)实现技术突破、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的团队,期待中国团队能凭借架构创新走出差异化路径。 机器人领域,锦秋基金认为行业正迎来类似2012年深度学习爆发的拐点,但更倾向于投资能在特定场景快速落地、积累真实数据闭环的项目。 例如,工厂里的分拣机器人,哪怕动作不够完美,只要能7×24小时稳定运行并持续学习优化,其积累的真实数据就是未来进化的核心燃料。他们认为,“现在积累的场景,就是未来的壁垒”。 锦秋基金总结其投资方法论为三个核心法则: 一是寻找“不对称优势”,即信息差与执行力的结合; 二是精准判断投资时机,在浪潮初期果断投入,在方向尚不明朗时保持观察; 三是验证“数据飞轮”的真实性,关注收入、留存等可量化的商业指标,而非单纯的技术概念或用户数据。 在锦秋基金看来,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执行力始终是成功的关键。 再好的想法,若无法落地执行,也只是空中楼阁。他们尤为看重团队面对危机时的应对能力和快速迭代的行动力,因为这决定了企业能否在高速变化的AI赛道中存活并成长。 对于AI创业者而言,锦秋基金的实践表明,在技术同质化加剧的时代,深入理解用户需求、构建真实信任、快速迭代执行,或许是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而对于投资者,聚焦核心赛道、精准把握趋势、重视执行细节,方能在浪潮中捕捉真正的价值。
Yangyi
2周前
自从学了脑科学后,我发现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执行力差。 每一次拖延,本质都不是懒惰,而是大脑在抵抗模糊。 大脑只会自动执行一件事:已经被压缩成可预测动作序列的任务。 可预测代表它能想象出第一步,它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它确信自己能收尾。 只要满足这个条件,行动就不是需要意志力的选择,而是神经系统自动开跑。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面对的目标,都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甚至没有入口点。 比如改进工作效率,开始做一个项目,整理房间。 这些语句给大脑的信息是空的,没有动作模型,没有场景,没有起点,没有感知信号。 对神经系统来说,这类任务没有可执行结构,它无法模拟下一秒,于是它停住。 这不是拒绝行动,而是节能原则。人脑会优先执行能立即算出路径的事情。 哪怕是刷手机,也比一个模糊的目标更安全,因为“点开→滑动→获取刺激”是一条确定路径。 确定性永远优先于重要性。不是价值判断,是神经算法。 拖延是风险规避,不是性格缺陷。当任务是模糊的,大脑激活的是不确定带来能量损耗的防御机制,而不是我不想做的情绪。 所有抗拒,都不是对行动本身,而是对没有入口点的混沌。 所以改变不是强迫自己去做,而是把目标结构化成大脑能立刻执行的程序。 一旦任务变成一条明确的动作路径,大脑会自动启动,甚至不会产生拖延的机会。 而这,只是消除了模糊。
Morris
1个月前
Y11
1个月前
在创业这条路上走得越久,越能深刻体会到:真正能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和那些只擅长夸夸其谈的人之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很多人喜欢在会议室里描绘宏伟蓝图,用华丽的辞藻包装各种概念,仿佛一切都尽在掌握。 但创业的本质从来不是空想,而是把每个“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 就像建一座房子,有人能画出最美的设计图,有人却能一砖一瓦把图纸变成现实。 前者是“说”的高手,后者是“做”的强者。 真正的执行力,藏在那些没人关注的细节里。 比如凌晨三点还在改方案的团队,比如为了一个数据通宵达旦的分析师,比如反复测试十几次才敢上线的产品。 创业路上没有捷径,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那些能成为行业标杆的企业,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 当然,“说”也很重要,好的表达能凝聚人心、开拓资源。 但如果只有“说”而没有“做”,再动听的故事也只是空中楼阁。就像航行需要灯塔指引方向,也需要船员扬帆起航。 两者缺一不可,但真正决定船只能否抵达彼岸的,永远是那些付诸行动的人。 所以,与其沉迷于“我以为”的幻想,不如专注于“我能行”的行动。 对于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创造多华丽的概念,而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毕竟,市场只认结果,时间只给真正的实干者以回报。
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节! 这一年里,有4位朋友找我借钱 2000,5000还有一万的都有,还有一位,跟我说看着给... 还好,他们也都知道我混得差,亏得多,所以开口都不是十万,二十万🙂 一共借了一位,打破了自己不借他人钱的原则 但确实救急不救穷,情有可原吧,当然也并不是很多 我也有一个原则,不带身边从未接触过金融游戏的人进入这个市场 不过这几位,都是我进入金融市场认识的... 所以在这几年的加密货币疯狂的日子里,有几个会偶然询问我加密相关的事 但也仅仅是问一句,说一句带带弟弟... 借两千的这位,其实之前老早也找我借了,一年多前我就分享了加密市场低成本撸毛赚点伙食费的想法,且分享了一些链接及如何操作和热门撸毛项目让其了解,可惜迟迟不动手,执行力太差,借口太多了 前几天过来聊,又分享了近期热门撸毛项目,无动于衷,只说穷连一千块钱也拿不出来 然而前几年赚了点后借款买了宝马3系,找我借钱就是为了还车贷,最初买这车几个朋友还提醒他没必要为了面子买它,然而还是无动于衷;让他卖了车也不乐意,未来也将不再对他做任何建议和分享了,没必要也没意义... 借五千的这位,其实算是我半个师父,带我进入外汇行业,且教我基本面分析,对他很感激 早在一两年前也找过我询问加密相关,也基本提到了这里的机遇,不过应该还是没有深入进入这个行业吧 前阵子找我借钱,我并没有借,而是分享了加密KOL博主的盈利路径,本身以前就是外汇分析师,文字功底很好,写文章厉害,自然应该吹项目也厉害,建议他可以做加密KOL博主,慢慢积累,但嘴上说可以,估计也没任何执行力... 今天发一个BSC链上小资金暴富的故事,意思建议可以让其关注链上的市场,积累经验,可惜只回复了个,早说啊,带上一起赚钱... 跟我说看着给的那位,两年前找我借过,电话询问情况支支吾吾不知道在做什么,那时找我借五万,觉得不靠谱,这次直接这个说法,也没借,感觉借了以后我就成那个跟在屁股后面催还款的孙子了... 而且几乎不在同一个群聊天,平时已经没有来往了,完全不知道现在在做什么事情... 很多人,其实想带都带不动 无论是撸毛赚空投,还是做KOL博主,最关键的还是坚持,三分钟热度且不是兴趣所在是很难坚持的,主要一点还是因为短期内没有正向的收益反馈吧 只希望,告诉他一个财富密码,买入2000U,一周大赚200万U... SOL链的财富故事在这轮牛市的上半场,BSC链的财富故事在这轮牛市的下半场 当下的整个金融世界,加密市场对于普通人来说仍然是机遇最大的地方(以小博大),只是渐渐的也需要变得不普通才能赚到钱 任何金融游戏,赚钱的永远都是少数人,大道理其实人人都懂🙃🙃🙃
Y11
1个月前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通过抓住时代机遇快速积累财富。这些机会往往伴随着较高的不确定性,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共性的逻辑。 首先,快速获利需要突破常规的勇气。无论是AI浪潮中涌现的各类新应用,还是不同领域突然流行的概念,都需要有人第一时间行动起来。 比如当某个新工具刚出现时,有人会迅速模仿并通过多平台分发获取流量;当某个新技能成为热点时,有人会第一时间编写教程、开发课程,这些都需要打破固有节奏的魄力。 其次,高效执行是关键能力。 很多机会窗口期很短,只有执行力强的人才能抢占先机。 就像两年前做ChatGPT相关内容的人,现在可能已经形成了内容矩阵和变现体系,这背后是持续输出和快速迭代的积累。这种积累会形成路径优势,让后续者难以超越。 不过,在这些能力之上,更难的是放下对“面子”的执念。 有些人明明看到机会,却因为顾虑“这样做是否合适”而错失时机。真正的快钱往往需要灵活调整策略,甚至在初期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坚持推进,这种“不拘小节”的心态至关重要。 除了这些基础条件,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理解同样不可或缺。比如有人发现AI可以让玩具更智能,但更懂得通过满足情感需求(如设计AI陪伴型产品)获得更大市场;有人做有声书,却通过结合宗教信仰和虚拟捐赠创造了独特的盈利模式。这些案例都说明,顺势而为、顺应人性需求的商业逻辑,往往能走得更远。 当然,快速获利的机会并非人人都能把握。它需要勇气、执行、心态、洞察力和人性认知的多重叠加。与其羡慕他人的“快钱”,不如在机会到来前做好准备——积累能力、洞察趋势、打磨心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窗口,而真正的修行,正是让自己在窗口开启时能够稳稳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