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

张一鸣说: 创业就要像生小孩一样 准备好体力,用长劲,快速换气 喊疼和抱怨没用 专注在努力 关键时候坚持再坚持一把 创业公司死亡无非两点 一是钱花完了 二是信心耗尽了 重视服务,重视感受,是重要的机会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 怕麻烦 希望高质量服务将成为付费动力 帮用户省钱不再是唯一思路 甚至不是最佳思路 做产品一定要坚持面对事实仔细辨析小心求证 不绕弯 不侥幸 不鸵鸟 延迟满足感 别装,做个坦诚真实的人 团队中都是坦诚真实的人 沟通成本将小很多 公平的文化和公平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奖罚分明 这样大家才相信游戏规则存在 才会挑战自己更大回报 才不会有侥幸心理 当你给一个人足够的信任和压力的时候 他总能比原来做的更好 选择越高级影响越大的人才越要看一些基本素质 理性 逻辑 修养 企图心 自我控制力 延迟满足感程度在不同量级的人是没法有效讨论问题的 因为他们愿意触探停留的深度不一样 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 特别是年轻的时候 周遭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 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 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 对自己命运的把控 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是自己 谦虚的人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自信的人能在知道不足的情况下依然积极 你最终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如果你真的非常想 虽然听起来有点违心 但是强大的愿望确实非常重要 执行力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的执行力是:说到做到 不找借口 完成别人都能完成的事 而更强的人可以做到:完成别人完不成的事 牛逼的人找方法 傻逼的人找借口 想起来全是问题 做起来才有答案 对现实隐忍 对未来有期待 在当下有作为 最近感想:口碑很重要 人品很重要 信用很重要 越老越重要 原则要坚定 强烈的动机比方法更根本 乔布斯说stay hungry 我以为饥渴有三个层次: 贪婪 成就动机 好奇心 三者分别关注:瞬间的结果,持续的过程,和远大的未知 三者也恰好对应了三种人: 卑劣的投机者 艰辛的攀登者 与幸福的探索者 感性深化放在深处 理性实化放在前锋 当感到沟通困难的时候 最好的沟通方法不是想太多技巧和说法 而是:更坦诚的沟通 沟通中没听明白的话 常因为这些话用了这个,那样等代词 或笼统的名词 含糊的形容词、副词、量词替换掉 往往本身还模糊或有分歧的内容
BillyHe
3个月前
字节创始员工:如何做出好产品(1) 转自作者公众号:张晓东西南北 和一鸣的聊天 2014年3月,我在字节,刚入职5个月,准备离职——我之前在360的领导创业,希望我加入,我已经答应了,提了离职。有天晚上在工位,张一鸣突然说聊聊,我有点惊讶,找了个会议室聊聊 跟一鸣聊完,彻底改变了我对做产品的理解,同时我决定留在字节 首先,他说: 创业是一个赌概率的事,做DAU 1万、10万的产品,是能力问题,但做DAU 100万、1000万的产品,还是机遇问题,让我现在出去做一个像今日头条这种用户量级的产品(当时DAU已经100万+了),我也没有绝对的把握——你现在已经在一个创业赌中概率的团队了,离开加入另一个创业团队重新赌,这个动作很不理性 我表示认同,但还是想走,他问为什么?我说核心原因是我老领导答应了我一个事,他会拨出一部分资源帮我验证我的一个产品想法,我想试试。这个产品想法我想了很久,之前聊天跟一鸣也简单提过。他说那我们聊聊产品,聊聊这个想法 我的想法是: 当时推特崛起,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下一个社交信息平台,从最早的饭否,到新浪网易搜狐腾讯…所有大公司都杀进来,全都在做微博,甚至有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是做一个工具,一键把内容同时发到所有微博平台,最终新浪微博胜出,我是微博重度用户,重度到有时候周末不起床不下楼刷一天,没干别的,就刷微博 然后我发现这产品有个问题: 当你关注的人多了之后,你的首页信息质量会下降 比如你关注了李开复,他聊科技行业,你觉得可以看看,然后他又聊自己生活里的事,你觉得没什么好看。你关注了马伯庸,他发段子,你觉得很好看,但他又对社会新闻发表了意见,你觉得可以划走…… 于是乎,我冒出一个想法: 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产品,让发内容的人,在发的时候就选择内容类型:科技、搞笑、历史、军事、篮球……然后用户关注一个人的时候,可以选择在某个/某些领域下关注他,比如在科技领域关注李开复,在搞笑+历史领域关注马伯庸——这样,你关注了每个领域的专家,让这个领域的专家给你提供/推荐这个领域的信息,用专家推荐来解决信息质量下降的问题,然后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完美的产品:一打开,全是高质量的、你感兴趣的、吸引你的内容 我当时沉迷这个想法,还用axure设计了产品原型,带动效的那种交互原型,怎么发、怎么关注……彻底沉迷 我跟不同的人聊过这个想法,很多是专业的产品经理,大家从用户心理聊到用户习惯,从社区如何养成聊到种子用户如何冷启动……各个角度,没有人能指出我这个想法到底哪里有问题,没有人能让我放弃这个想法 但张一鸣一句话就把这个想法击碎了: 你计算一下,一个新用户打开你这个产品后,要点多少次关注,才能得到一个可以看的首页,这样筛下来,有多少用户能完成这些操作? 我如雷灌顶,是,我们都知道产品每多一步,漏斗有多大,假设我今天有10000新增用户,进首页、找专家、选择某个/某些领域关注……这么筛下来,最终有多少用户首页有内容?这产品根本不成立,这是简单的小学算术问题——这还没算你得先有这么多领域的作者每天发东西,自己选择把内容发到某个/某些领域……全算进来,这个产品机制根本不可能运转 然后张一鸣说: 你思考产品能到这一步是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思考这些问题,不思考这些是不好的,但不能只到这一步,只到这一步是不够的。关于信息获取,我在饭否(他是饭否的技术负责人)的时候就在想了,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只能靠推荐来解决,你不可能让用户自己操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关于信息获取的问题,中国思考最深入的前几个人,就在这里了 后来我知道,他这句话说的太保守了,关于信息获取的问题,全世界思考最深入的前几个人之一就在这里了——甚至没有之一,思考最深入的人,就在这里了 The rest is history 字节通过推荐解决信息获取的问题,从囧图段子到头条抖音TikTok,一路高歌猛进,取得了2014年无法想象的巨大成就,营收和利润都超过之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直逼Facebook,现在短视频已经成为全世界每个国家的超级电视台(只要这个国家没封禁它),后面还会是超级电视购物,这一切,最初都源自张一鸣的一个认知: 信息获取的问题,只能靠推荐来解决 最后,一鸣说,看得出来你喜欢做产品,如果你想参与这种水平的产品讨论,你应该留下,到这里,我已经彻底服了,毫不犹豫的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