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

马爸爸关联公司花 3 亿买入“以太坊”!成本4400,比我们都高!这事背后隐藏了什么机会? 这几天,币圈的有个消息“炸”开了! 原来港股有个上市公司叫“云峰金融”的,在9 月 2 号公布了要花 4400 万美元(差不多 3 亿多人民币)买了 1 万枚 “以太坊”(ETH); 消息一出,当天股价立马飙升10个点左右; 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过 “云锋金融”这家公司啊,说公司名字你可能不熟,但提到它的 “靠山” 你肯定知道; 这家公司背后的大股东其实是马爸爸和虞锋 2010 年一起搞的云锋基金-占股47.25%; 而马爸爸通过云锋基金间接持有“云峰金融”11% 左右的股份,可以说妥妥的是这家公司背后的“男人”! 简单说就是:这家跟马爸爸关联的金融公司,开始布局加密货币了。 这事儿到底是不是跟风玩票呢? 一、先搞明白什么是“ETH”? 首先得说清楚,“ETH” 不是啥空气币,它是目前全球第二火的加密货币,俗称“二饼”;大饼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 以太坊(英文Ethereum)是一个开源的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公共区块链平台,通过其专用加密货币以太币(Ether,简称“ETH”)提供去中心化的以太虚拟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来处理点对点合约。 以太币(Ethereum)是以太坊网络中的原生数字货币,用于支付在以太坊平台上执行智能合约的交易费用和计算资源。 它跟“大饼”不大一样,大饼是“数字黄金”;而以太坊像 “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 既可以在上面交易东西,还能搭各种 “数字工具”,比如数字保单、线上基金、甚至拆分房产收益权等; 那么这种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平台跟传统有什么不同呢? 比如说传统的金融交易平台,例如咱们平时用的微信、支付宝,背后有公司管着,万一系统出问题、或者公司改规则,咱们得跟着变。 但以太坊是 “去中心化” 的 —— 没有哪个公司或个人能说了算,全网有无数台电脑一起盯着上面的交易和工具,你在上面弄的数字凭证、签的数字协议,只要写好了规则,就没人能随便改,哪怕某个电脑坏了,其他电脑还有备份。 这样比起传统的,以太坊的区块链技术具备高水平的安全性,每一笔交易都经过严格的加密验证和不可篡改的记录。同时,区块链的公开透明性质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交易记录,确保了系统的公平性与透明度。 而其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能力降低了人为干预和中介费用,提升了效率。以太币作为智能合约的支付工具,使得以太坊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最受欢迎的去中心化计算平台。 二、为什么要花 3 亿买入 “ETH”? 云锋金融这次买得挺实在:用自己的现金储备买,没借钱,1 枚以太坊均价 4400 美元,加上手续费总共花了 4400 万美元,买完之后还会记在公司财务报表里,算是正经的 “投资资产”-叫做“战略储备资产”; 可能有人会问:3 亿多买这玩意儿,不怕亏吗? 别以为云锋金融是想靠炒以太坊赚差价,它的野心比这大,核心是想做 “数字资产的新业务”,而且已经搭好了架子; 就在买以太坊的前一天(9 月 1 号),云锋金融刚跟蚂蚁数科签了合作,还投了一个叫 “Pharos” 的技术平台。 蚂蚁数科大家熟,就是做支付宝背后技术的,区块链(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实力很强;Pharos 则专门帮现实资产(比如房子、债券)做 “数字化改造”,处理速度快,还安全。 而且它也不是瞎买,主要是瞅准了 “香港政策” 的机会 —— 今年 8 月香港刚出了《稳定币条例》,明确允许合规的金融机构搞加密货币业务; 而云锋金融手里有香港的 “全能金融牌照”(1、4、6、9 号牌照,相当于金融圈的 “全能驾照”),能合法地买、持有,还能后续搞相关业务,不怕踩监管的坑。 比如云峰金融以后想做 “数字版保险”或者“数字版基金”,比如把一份保险单变成线上可转让的数字凭证(不用再跑线下签字),或者把新能源基金项目的收益权拆成小块让普通人买,都是需要以太坊这样的技术底座; 所以,买以太坊相当于 在“囤数字世界的‘硬通货’,先 “囤货”,为以后做业务铺路; 三、“数字保险"可能离咱们越来越近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云峰金融”其实是香港“万通保险”最大的股东,2019 年云锋金融斥资 131 亿港元收购万通保险,占股60%; 2019年,由云峰集团股东马云和虞锋主持,宣布万通亚洲名称由“美国万通(MassMutual),正式更改为“万通保险国际有限公司”(万通保险)YF Life Insurance International Ltd. 万通保险的主要权益股东包括拥有 170 多年历史、美国五大寿险公司之一的 Massachusetts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美国万通),以及云锋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美国万通人寿保险公司在全球保险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丰富的风险及财富管理经验,为万通保险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万通保险目前为云锋金融集团成员公司,美国万通为第二大股东持股24.8%,其中云峰金融拥有60%股权,剩余由其他投资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丽珠医药集团、蚂蚁金服、新浪、巨人投资和中国动向集团)共同持股。 万通保险作为香港知名的保险公司之一,同时是香港强积金和澳门央基金的管理人之一,参与两岸三地养老金业务管理,专业投资实力政府级背书。 为什么万通保险有这样的实力? 源于万通保险与 Barings(霸菱)为长久战略合作伙伴,霸菱资管BARINGS是「全美5大互惠寿险」之一的美国万通保险的子公司,拥有充足的财务稳定性和灵活性。 霸菱(Baring)创建于 1762 年,拥有260多年历史,乃是美国万通旗下的一家环球投资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达 3816 亿美元。 霸菱资管BARINGS是全球高收益债券投资头部研究平台之一,全球最大房地产投资机构之一,拥有2000多位商业及投资专业人士。 历经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2008年金融危机等重大历史事件,沉淀出独特的极端压力测试模型,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其固收组合年化波动率仅2.3%,远低于行业均值。 源于股东背景,万通从2000年就开始委托霸菱Barings作为资产管理人。 就连咱们全国社保基金的境外委托管理机构,也是委托了霸菱资管;可见其实力非同一般; 其实大家都知道,作为保险公司的资管,出于长期稳定的收益性,最大的投资比例一般都会放在债权类资产的配置上,而万通保险高达83%。 他们之所以敢这么高比例押注,正是因为帮他们做固收类资产投资的,是霸菱资管。 在管理保险资金方面,霸菱有80多年的历史,而固收业绩更是赫赫在册。 2011-2024年投资高级抵押债券的回报6.74%-7.91%,高回报债券7.47%-7.9%。 这个水平既能满足保险资金的盈利目标(如长期分红率6%-7.2%),又显著低于权益类资产的波动性。 霸菱是美国万通旗下的,而美国万通是香港万通的间接股东; 所以香港万通在霸菱这里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做到相对较低的资管费用(0.0025%-1% );成本低了,相应的,投资盈余也就更可观。 到这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以后你买保险、基金,甚至投资房产(比如买一小块写字楼的收益权),可能不用再面对复杂的纸质合同、漫长的结算周期,而是通过 “数字凭证” 交易,又快又透明。 这不是空想,现在已经有公司在试做 “数字版国债”“数字版保单” 了。云锋金融现在开始买入以太坊,相信也是为了未来能做这事而提前做的布局; 对消费者来说,未来“云峰金融”也可能利用“区块链”技术为万通保险带来三大实际变化: 一是理赔速度加快,特别是跨境保单的处理效率会显著提升;二是产品选择更多,比如可以买到针对虚拟资产的创新保险;三是费用更透明,区块链上的保单条款和收费明细无法被单方面修改。(SAMGOR)
0xTodd
3周前
云锋下注以太坊,确实令人兴奋,昨天公告云锋通过 HashKey 买入一万枚以太坊。 因为云锋作为为数不多的马云明确亲自创立的基金,0.44 亿美金的规模一定得到了马云的首肯。 马云的眼光在国内乃至全球都属于最顶级,他的大多数预言都得到了某种应验。 马云相关的资本其实非常少,除了以阿里开头的各种基金(包括公益)之外,马云明确深度参与的就是: (1)云锋资本(虞锋); (2)蓝池资本(蔡崇信); (3)Enbao(家办性质)。 其中,云锋资本更是直接冠以马云之“云”与虞锋之“锋”,属于头号。云锋另一位合伙人虞锋比较低调,但他之前其实是聚众传媒的老板,后面被分众传媒合并。 根据虞锋股东通函显示,云锋的股权结构是四六开:马云 40% ,虞锋 60%。其中,虽然虞锋负责管理,但是马云参与重大决策。 而云锋金融是云锋资本旗下的金融平台,虽然马云的股份在云锋金融有所稀释,但是依然占到11% 以上。 云锋金融,根据另一份 2024 年度报告,自持资产规模大概在 20 亿美金左右。所以,像 0.44 亿美金这么大规模的 case,极大概率得到马云的亲自首肯。 马云对于区块链技术其实是非常支持的,早在 2018 年,他就在世界智能大会时直接说过:“没有区块链是要死人的。” 只不过回首这些年,马云似乎是认为加密货币存在过热或者泡沫,至少他在公开被问及加密货币态度,会如此回答。 当然那时候加密市场也太小了,不值得马云出手一次。 去年蔡崇信的家办蓝池资本(马云亦有参与)投资 Animoca 时,大家还兴奋了好久,但是依然不够直接:一来蓝池的资金规模更小,马云的比例也更低;二来 Animoca 本身也是基金,一度热衷于投链游和 NFT。 所以那时候,只算是马云间接看好。 但是冠之以马云之“云”的云锋亲自下场,从 HashKey 买入一万枚以太坊,这就是旗帜鲜明的真正看好。 有人说,这有没有可能是左手倒右手? 确实,有一些公司做 DAT 时,就是走捷径直接找大户融以太,甚至有人怀疑是大户变相通过上市公司来套现以太。 但是既然 HashKey 参与了,那这个大概率就是真正买入,而非左右手互倒。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对于 HashKey 的印象是什么?大多数人想到的应该是 HashKey 的合规交易所以及 HashKey 资本。 尤其是资本,之前其实也聊过很多关于 HashKey 资本领投或者参投的项目。 但是此外,HashKey 还有一个很低调的 OTC 团队。主要是做大宗,他们有香港和新加坡的相关牌照和资质,合规程度很高。 这种合规 OTC 和 CEX 上那些各种商家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甚至不是一个概念。 监管对于他们的要求极高,甚至有点变态,他们无法参与任何造假的 case,风控每次都要求顾客解释资金来源。之前在 HashKey OTC 开户,足足审了将近 1 个月,各种盘查和审问,可见合规要求之高。 如果云锋是左右手互倒,那么没必要用 HashKey 的 OTC,直接发公告更简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左手倒右手”不太可能。 这又引出另外一个话题:很多人曾经问 HashKey 只能面向合规市场,例如香港本土这七百万人以及一些其他合规市场,市场太小,HashKey 和 $HSK 有什么前途么? 其实这次云锋的买入就是 HashKey 前途的表现。 云锋金融作为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接受香港监管,它的选择本身就不是很多,它的属性就天然决定了不可能去离岸交易所交易,只能选择 HashKey 这种,或许也可以勉强 Coinbase。除了云锋之外,还有之前的港股華檢醫療也是通过 HashKey 买入 5190 枚以太坊。 所以,连马云才刚刚开始买以太坊,一方面利好 $ETH ,未来更多的公司会加入战略储备。另一方面,正所谓牛市买券商,那么对 $HSK 来说也是一个相当积极的信号。 回到正题,24 年还有人谣言说马云买加密货币后被辟谣。到了 25 年,看到马云真正公开买了以太坊,依然感到激动。 下一个是巴菲特,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老爷子,也开始尝试性地开始加密货币,哪怕只是同样的小规模配置。 【非财务建议】
“没有马云的时代,就没有人民币稳定币的时代” 马云买入以太这件事,让我又想起了他在20年外滩金融峰会的讲话,和之后的蚂蚁金服上市喊停,以及阿里被长期打压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高高在上的领导们听了马云一点半点的建议,今天还有usdt、usdc什么事吗? 至少按马云想法,东大是不是可能更早就拥抱了稳定币?今天蚂蚁集团是不是已经帮人民币稳定币坐稳了市值前三? 可惜历史无法重来, 没有马云的时代,就没有人民币稳定币的时代 马云的基金买入以太坊,我更愿意解读为既然无法“改造旧世界”那就干脆“拥抱新秩序” 一切的偶然其实都是必然,体制的必然,谁让“我们国家欢迎一切直接提升物质生产的新技术,但讨厌某些改善分配关系的新技术,反对一切解构权力的新技术”呢? 马云的拥抱区块链,多少也是留条后路,毕竟伟大国,从古至今,从范蠡到胡雪岩,能善终的红顶商人,就没有几个 附:马云外滩金融峰会讲话(全文) 尊敬的李强书记,尊敬的陈元主席、小川行长,各位领导,各位金融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感谢大会的邀请,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交流。 2013年,也是在上海,我发表了一通互联网金融的异想天开的观点。七年过去了,今天我这个金融的外行,又来了。 今天要不要来讲,坦白说我也很纠结。但是我想我们这批人,有一个东西是责无旁贷的,就是为未来思考的责任,因为这个世界虽然留给我们的发展机会很多,但是关键性的机会只有一两次,现在就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所以我想我还是要讲一讲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是我们自己十六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加上担任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者期间,跟全世界的学者、专家还有实践者认真探讨交流得出的。 我想我反正已经退休,就畅所欲言一下,分享三个观点,供大家参考,可能不成熟,讲得不对,贻笑大方,大家估且一听: 第一,一直以来我们有一些思维上的惯性,比如总觉得要为了跟国际接轨,必须要做欧美发达国家有,而我们没有的所谓空白,要填补国内的空白。把填补空白当作追求的目标。 我一直觉得填补空白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不是因为欧美的就是先进的,就是我们要去填补的。其实今天我们不应该要和哪个东西接轨,适应哪国的标准,填补哪个空白,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怎么和未来接轨,怎么适应未来的标准,怎么弥补未来的空白,我们要想明白未来是如何的,以及自己到底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然后再去看看别人怎么做,如果永远重复别人的语言,讨论别人设定的主题,我们不但会迷失现在,而且会错失未来。 二战以后,世界需要恢复经济繁荣,布雷登森林体系建立起来,对全球经济的推动是巨大的;后来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巴塞尔协议讲的风险控制越来越受重视,到后来变成了一个风险控制的操作标准,现在的趋势越来越象是全世界变成了只讲风险控制,不讲发展,很少去想年轻人的机会、发展中的国家机会在哪里,这其实是导致今天世界的很多问题的根源。我们今天也看到巴塞尔协议本身也让欧洲的整体创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金融数字化方面。 巴塞尔比较象一个老年人俱乐部,要解决的是运转了几十年的金融体系老化的问题,系统复杂的问题。但是中国的问题正好相反,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的风险。 中国的金融和其他刚成长起来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在金融业是青春少年,还没有成熟的生态体系,没有完完全全的流动起来,大银行更像是大江大河和血液的主动脉,但是我们需要湖泊、需要水塘,需要小溪小河,需要各种各样的沼泽地,缺少了这些生态系统,我们才会涝的时候涝死,旱的时候旱死,所以今天我们国家是缺乏金融系统的风险,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病,就象老年痴呆症和小儿麻痹症,症状看起来很象,其实差别很大,如果小孩子吃了老年痴呆的药,不光会得老人的病,还有很多见都没见过的病会冒出来。这个巴塞尔协议就是考虑治系统老化、过度复杂的老年人的病的,我们要思考的是跟着老年人我们要学什么?要知道老年人关心的是离医院近不近,年轻人关心的是有没有学区,是完全的不同体系的思考。 第二,创新一定会付出代价,我们这代人必须有所担当。 习主席讲过“功成不必在我”,我理解这句话讲的是一种责任,讲的是为未来、为明天、为下一代担当。今天世界的很多问题包括中国,都只能用创新去解决;但是真正的创新,一定是没有人带路的,一定需要有人担当,因为创新一定会犯错误,问题不是怎么样不犯错误,而是犯了错误之后能不能完善修正坚持创新。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很多时候,把风险控制为零才是最大的风险。 当年的赤壁之战,曹操把船连起来的思考就是最早的航母的思考,但是一把火让中国一千年再也没有人敢去想航母这个事,这是一个错误消灭一个创新。 七八年前我提出过互联网金融,但我们一直强调互联网金融必须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丰富的数据;二是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技术;三是基于大数据信用体系。用这个标准衡量,就会看到P2P根本不是互联网金融,但是今天不能因为 P2P把整个互联网技术对金融的创新否定了,其实我们要想一想如果全国几千家P2P犯金融公司的错误,是不是我们其它地方出了问题?中国如何可能在几年内出现几千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这完全是不敬畏技术,P2P是一批打着互联网金融幌子,拿着合法牌照的骗子。 今天我们的监管确实很难。创新来自市场,来自基层,来自年轻人,对监管的挑战越来越大。 其实监和管是两件事,监是看着你发展,管是有问题的时候才去管,但是我们现在管的能力很强,监的能力明显不足,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监管,我们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 监和管不一样,政策和文件也不一样,今天是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文件太多,政策太少。今天需要“政策专家”,而不是处长式的“文件专家”,制订政策是一门技术活,其实解决系统复杂性的问题,我可以提供淘宝的经历作为参考。当时淘宝的政策非常复杂,商家都看不懂,后来我们提出来,加一减三,你要加一条政策,就要减前面三条。我们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多,导致的结果是谁都干不了什么事,谁干都可能出事情。 理论和系统是不一样的,专家和学者是不一样的,专家是干出来的,干得很厉害,但不一定会总结,很多学者是不具体干,但是能形成理论。只有专家和学者结合起来,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去创新解决今天和明天的问题。我们需要来自实践的理论,不是来自办公室理论的实践,P2P是来自办公室理论的实践,它给我们的启发,不是否定互联网,而是不要再重复办公室理论的实践。 我觉得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的一些处长,监管到后来,变成了自己没有风险,自己部门没有风险,但是整个经济有风险,整个经济不发展的风险。未来的比赛是创新的比赛,不仅仅是监管技能的比赛。我的理解,习主席说的执政能力的提升,是指发展了并且监管有序的发展,而不是监管了没发展。 第三,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管理,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 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最当的当铺。这在当年也是很厉害的思想,没有抵押,担保这些创新,就没有今天的金融机构,中国经济40年来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但是靠资产和抵押的体制会走两个极端,我这几年跟很多企业家交流,中国的金融当铺思想最为严重,要么是资产全押了出去,压力巨大;要么肆无忌惮贷款,不断加杠杆,负债搞的很大。有个段子可能大家都知道:你向银行借10万块,你有点慌;借1000万,你和银行都有点慌;借10个亿,你一点不用慌,银行会很慌。 抵押的当铺思想,是不可能支持未来30年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的。我们必须用借助今天的技术能力,用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来取代当铺思想,这个信用体系不是建立在IT基础上,不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必须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让信用等于财富。要饭也必须有信用,没有信用,连饭都要不到。 ——世界期待一个真正为未来而思考的全新的金融体系 如果二战后,当时的人们能够有这样的远见和担当为未来、为年轻人建立一个全新的金融体系,今天的我们同样有责任思考未来的金融体系。未来的金融体系,要从帮助20%的人,到帮助80%的小企业和年轻人;要从过去的人找钱、企业找钱,做到钱找人、钱找企业,钱找好企业。评价这个体系的唯一标准是普惠,绿色,可持续,背后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起决定性作用。 今天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今天我们的技术发展让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这些,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今天全球的金融体系必须改革,不然不仅仅是失去机会的问题,而是让世界会陷入混乱的问题,因为创新走在监管前面是正常的,但是当创新远远走在监管前面的时候,当创新的丰富度远远超过监管想象的时候,就不正常了,世界会陷入混乱。 拿数字货币来说,如果用未来的眼光打造30年后世界所需的金融体系,数字货币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今天的金融确实不需要数字货币,但是明天需要,未来需要,成千上万的人需要,我们应该问自己,数字货币到底要解决未来的什么实际问题?十年以后的数字货币和今天的数字货币可能不是一回事,这个数字货币不是从历史上去找,不是从监管角度去找,不是从研究机构去找,而是从市场去找,从需求去找,从未来去找。 这件事事关重大,我们的研究机构不应该是政策机构,政策机构也不能仅仅依赖自己的研究机构。因为数字货币体系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解决未来问题的方案,数字货币可能重新定义货币, 尽管货币的主要功能仍然在,但是会重新定义货币,就象苹果手机重新定义了手机,而不是仅仅是个电话。 数字货币远远没有到抢标准的时候,是创造价值,是解决世界经济、贸易可持续、绿色、普惠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今天人类社会到了最最关键的时刻,千万不要小看这场疫情,这场疫情是倒逼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不亚于二战。我们对今天世界上很多的组织机构,不是简单的去反对它,而是一起重新思考他今天的价值,无论是联合国,WTO,还是WHO,这些组织我们都需要,但这些组织应该怎么面向未来,如何改革,是要重新思考的。 新金融是未来的方向,不管我们高兴不高兴,它一定会起来;不管我们做不做,一定会有人去做。未来的标准必须符合普惠、绿色、可持续。过去16年,蚂蚁一直在坚持探索,如果普惠、绿色、可持续是个错误,那么我们愿意一错到底! 改革是要牺牲的,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这一代人做这个改革,结果可能是下一代才能看到,我们可能就是负重前行的一人,但是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机遇,也是给我们的责任,这就是我想和大家交流探讨的内容,不一定正确,但都是我个人认真的思考。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