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

Y11
1个月前
#小九的每日碎碎念# 在我多年的经历中,有一套面试题总能精准考察候选人的核心能力——它不是简单的知识问答,而是通过具体场景让候选人展现思考逻辑、责任担当和自我认知。 这就是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等公司常见的组合: “请分享你最近主导的、影响最大的项目;项目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落地的?如果此时让公司另一位PM接手这个项目,结果可能会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像剥洋葱一样,从“做了什么”到“为什么做”,再到“我不可替代吗”,直击PM的核心价值: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目标的行动力,以及对自我角色的清醒认知。 先聊聊第一个问题:“你最近主导的、影响最大的项目”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项目筛选能力”和“价值提炼能力”。候选人需要从过往经历中挑出真正有分量的事——不是“我参与了什么”,而是“我推动了什么”。 比如,有人可能说“我负责了一个用户增长活动”,但更有说服力的回答会包含具体数据:“去年Q3,我主导了公司核心产品的‘新人成长体系’,目标是降低新用户30天留存率,从35%提升到50%。 通过拆解用户行为数据,我们发现‘首次使用到首次付费’的转化环节流失率高达60%,于是从‘新手任务+个性化推荐+社群陪伴’三个维度设计了方案。” 关键在于:用“背景-目标-行动”的框架,让面试官快速理解项目的价值和你的角色。 避免空泛的描述,多提具体问题和你的切入点——比如是发现了什么痛点?用了什么方法论? 第二个问题:“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落地的?”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看“价值”,这一个就看“执行力”。 落地过程是PM能力的“试金石”,需要展现你的资源协调、风险控制、跨部门协作和数据复盘能力。 比如,在“新人成长体系”中,落地可能涉及: - 目标拆解:把“30天留存率50%”分解为“首周完成任务率60%”“首月付费率25%”等可量化指标,明确每个环节的负责人和时间节点; - 资源冲突处理:当技术团队因迭代压力拒绝优先开发社群功能时,你如何用“用户留存提升对公司整体GMV的增益”和“数据看板可视化排期”说服对方,争取到1周优先级; - 风险预案:预设“任务完成率不达预期”的情况,提前准备了“简化新手任务步骤”的B方案,并在上线后3天通过用户反馈调整了推荐算法的权重。 这里的核心是:用具体案例证明你不是“拍脑袋规划”,而是“有策略、有步骤、有应对”地推动事情落地。 同时,别忘了提结果——项目最终让30天留存率提升至52%,付费转化提升28%,这才是对“落地”的有力回应。 第三个问题:“如果让其他PM接手,结果可能会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看似“自夸”,实则考察“自我认知”和“团队贡献”。 优秀的PM从不认为自己是“不可替代的英雄”,而是懂得“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如果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可能会说: “我认为结果不会有太大差异。因为这个项目的核心成功要素,比如‘基于数据发现用户真实痛点’‘跨部门对齐目标’‘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其实是公司倡导的PM基本功,其他优秀PM也能做到。但我可能会有两个不同的动作: - 我会更早引入产品运营团队,用‘用户共创’的方式让一线销售也参与需求排期,可能会更快找到‘付费推荐’的最优路径; - 在项目中期,当技术团队提出‘个性化推荐算法优化需要2周’时,其他PM可能更倾向于优先保障技术资源,而我可能会考虑‘用A/B测试验证算法效果’,把技术投入分成‘必须做’和‘可延后’两部分,平衡进度和风险。” 这样的回答既体现了你的自信,又展现了你的反思——承认团队的共性价值,同时客观分析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对业务细节的敏感度或风险判断的果断性)。这能让面试官感受到:你不仅关注“自己做成功了什么”,更在意“如何让团队更高效”。 总结:这三个问题,本质上是在问你—— 你是否能清晰定义价值?是否能落地解决问题?是否能理性看待自己与团队的关系? 对于高端PM岗位,面试官更看重“格局”与“细节”的平衡:既有战略思维(知道项目为什么重要),又能沉下心解决具体问题(知道每个环节如何推进),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承认自己的局限,也看到他人的价值)。 这或许就是优秀PM的底色——永远在“做项目”的同时,思考“如何让项目更有意义,让团队更有成长”。
Y11
1个月前
复利的本质,是时间沉淀下的价值增长。无论是财富、人脉还是个人能力,都像滚雪球,初期缓慢积累,一旦形成正向循环,便会持续放大。 判断自己是否走在复利轨道上,关键看两点:一是你投入的行为是否具有长期价值,二是这些行为是否在不断叠加正向反馈。 真正的复利效应,从不依赖单一事件的爆发,而在于持续的、可积累的行动。 就像阿里巴巴的创业历程,马云和团队最初面对的质疑声排山倒海,但他们始终坚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核心价值,每一次解决商家的痛点、优化用户体验,都是在为信任基础添砖加瓦。 这种信任一旦形成,便会像病毒式传播般产生连锁反应——商家愿意长期合作,员工愿意共同奋斗,社会资源也愿意向其倾斜。 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企业家往往能在行业中形成“复利效应”,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在叠加自己的“无形资产”。 个人声誉的复利效应更是如此。 字节跳动早期的张一鸣,在创立公司时始终坚持“激发创造,丰富生活”的理念,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团队管理,都以用户价值为核心。 这种价值观的持续践行,让他在行业内建立起“靠谱”“有远见”的口碑。 当一个人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正直、诚信的行为准则,他的声誉就会成为最珍贵的“信用资产”,别人会愿意与其合作,机会也会主动找上门。相反,若才华横溢却缺乏沉淀,就像无根之木,即便偶有闪光,也难以持续生长。 在商业合作中,这种复利效应往往体现为“信任溢价”。 硅谷投资人埃拉德·吉尔的故事很有启发:他从不和合作方隐瞒利益,甚至会主动将潜在收益让渡出去,自己承担额外成本。 这种“吃亏是福”的思维,看似短期“亏损”,实则在双方之间种下了信任的种子。久而久之,合作方会主动将更多资源向他倾斜,他也因此获得了远超普通投资回报的“关系复利”。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商业的本质是信任的积累,而信任的积累,需要用每一次“靠谱的行动”去浇灌。 当然,我们不必追求所有事情都产生复利。 现实中,很多努力看似“无用”,实则是在为未来的“1%”做铺垫。但关键是要学会筛选:哪些是消耗精力的“无效循环”,哪些是能沉淀价值的“核心赛道”。比如,学生时代学的地理知识,或许当下用不上,但逻辑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积累,都在悄悄塑造你的认知能力;求职前的多次试错,虽然可能碰壁,但每一次对行业的理解、对自我的认知,都是在为“找到对的方向”积蓄能量。 找到那个“值得用一生去投入的1%”,是复利思维的核心。 它可能是一个长期目标,一种核心能力,或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旦确定,就像阿里巴巴聚焦电商、字节跳动深耕算法,始终围绕这个核心持续发力。时间会成为最好的见证者——那些看似微小的坚持,终会在未来某天,以指数级的方式回馈你。这或许就是复利的魅力:不在于急功近利的短期回报,而在于用正确的行动,让时间成为你的朋友,而非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