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突破常规
关注
Y11
23小时前
每天都有无数人在问:“我们应该做什么?”但真正的创新往往藏在“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反问里。 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这背后正是对常规路径的警惕。 而张一鸣在字节跳动推动“Context not Control”的管理哲学,本质也是打破固有认知边界的尝试。 一、反直觉不是“故意唱反调” 反直觉思考的核心,是把“理所当然”的假设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 比如当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提升用户活跃度”时,反直觉的视角会问:“用户为什么需要活跃度?” 如果答案是“活跃度高意味着用户粘性强”,那再进一步问:“有没有可能用户的真实需求不是‘活跃’,而是‘高效解决问题’?” 这种思考方式不是否定经验,而是像科学家做实验——先假设“所有人都会按A逻辑行动”,然后刻意去寻找“是否存在A逻辑失效的场景”。就像早期淘宝发现“C2C平台上假货多”,常规思路是“加强监管”,而反直觉的突破是“让用户自己成为监管者”,这才有了评价体系和小二介入机制。 二、四个实用的“思维转向器” 逆向推演:把目标倒过来想。如果五年后公司面临“用户流失率100%”的绝境,现在哪些“正常操作”会导致这个结果?比如过度依赖流量红利而忽视用户价值沉淀,可能就是一个隐藏的风险点。 角色互换:试着站在“对手”的视角看问题。张一鸣曾说要“像竞争对手一样思考”,因为对手的弱点往往藏着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当竞争对手都在做“功能堆砌”时,专注“极简体验”的产品反而能跳出竞争陷阱。 时间折叠:把未来和过去“折叠”到现在。想象十年前的人如何看待今天的移动支付,他们会觉得“用手机付款”是天方夜谭,但今天的我们必须思考:“十年后的用户会如何吐槽现在的产品?” 跨界借镜:从完全不同的领域找灵感。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没人相信“中国供应商能在网上卖东西”,但他从自己早年做翻译社时发现的“信息不对称”痛点出发,借鉴了国际黄页的模式却做出了本土化创新。 三、突破思维的三个“不”原则 真正的创新者,都懂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无知”。要避免陷入“信息茧房”,需要:不被单一数据绑架,比如不能只看DAU(日活)而忽略用户质量;不被行业惯例束缚,就像张一鸣在做短视频时,没有遵循“传统视频平台的长时长逻辑”,反而抓住了“碎片化传播”的新变量;不满足于“表面答案”,很多时候用户说的“我需要A”,其实是因为他不知道“我可以有B”。 商业的本质是解决未被满足的需求,而未被满足的需求,往往藏在那些被忽略的“反常识”角落。就像当年淘宝用“免费”打破eBay的收费模式,微信用“免费语音”颠覆传统短信,这些突破性创新的共同点,都是敢于跳出“大家都这么做”的思维惯性。 说到底,反直觉思考不是挑战常识,而是让常识回归到“用户真实需求”这个最朴素的原点。当你开始问“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开始把“应该如此”变成“可能如此”,你会发现那些被常规思维过滤掉的机会,其实一直都在那里,只是需要换个角度才能看见。
#反直觉思维
#用户需求
#创新
#突破常规
#张一鸣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