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

玩二级山寨币想赚钱,尤其是新币,本质上是个预测庄行为的推演游戏,你把自己换到发币的项目方角度,推演过一次就知道为什么在这个游戏里做空99%的情况下是最优解了。 《重生之币圈不相信理想主义》 我叫兰姆,斯坦福毕业,主修区块链底层架构与分布式系统。上一世,我是那个想“用代码改变世界”的天才少年。 毕业时我拒绝了几家硅谷VC的邀约,跑来Web3创业,带着团队努力了三年做出了一个公平启动,合约全开源的项目,就连治理合约都交给了社区。上线前,我心怀憧憬的的给社区写了30页的安全审计手册和一封亲笔信。 那时候我真蠢,蠢到以为诚意和努力能换来认可。 终于到了项目TGE的时刻,项目上线5分钟,市值猛冲上了3亿美金,我兴奋地给合伙人打电话,说我们终于要成功了! 就在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几件事几乎同时发生: 做市商:与我们达成战略合作的“做市商”,原本告诉我们只会提供被动做市,会帮我们稳定深度、挂单做流动性管理。 结果代币刚上线的前5分钟,他们就用500个钱包在链上做了AB双向刷单,把币价顶到了3亿美金以上,营造出了爆拉的假象;然后在第一批用户fomo买入之后,将之前我们借出用于被动做市的筹码抛售殆尽,散户全部站在了山顶。 出货完,还向社群传播“项目方在自己偷偷出货,我们也被砸了”。 我打电话过去质问,对方很冷静地说:“别太认真,兄弟。你不懂市场行为,等二段我们再帮你做起来。” 交易所:在项目上线前一周,我接到了X交易所BD的电话。他语气真诚,嘴上说着“我们看好你们的项目”“现在平台要支持builder”,还强调:“我们内部有共识,你这个项目技术扎实、不割人、不空气。 我们决定----为你们免上币费,额外给你首页Banner位。” BD跟我说:“只需要你给我们交易所一些活动筹码,这部分不是给我们的,只是为了你们的热度做的交易所活动,全是给散户的。 我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我的初心,是靠真实用户和社区共识起盘,而不是“拉通道”“做配额”,这部分额度原本是要给社区空投的。 但合伙人说:“这是一次机会,别太理想。” 最终,我还是妥协了。 我把本该用于社区空投的5%代币,转入了他们提供的内控地址,并跟BD留言强调:“这是给交易所做活动的筹码,分3个月线性解锁释放,不得砸盘。” 对方回了四个字:“放心,兄弟。” 项目上线当晚,TG群爆满,热度直冲Coinmarketcap首页。我看到交易所首页Banner位打上了我们的代币logo。 但好像又跟BD当时许诺我的不太一样,这次交易大赛一共有50个项目方同时参与,奖金池1000u。 我心里有一丝不安,但因为在忙着tge的事情也没多想,也许是交易所给我的主活动还没上线吧。 我们的代币在刚开盘5分钟就爆拉了10倍,当我正洋洋得意在Discord中感谢支持者时,链上数据突然炸了: - 第6分钟,BD给我的交易所运营钱包,将我们的活动筹码通过9个马甲钱包地址转入到了交易所内部高管钱包,疯狂出货 - 第7分钟,社群开始恐慌,“有人砸盘”,瞬间价格跌了30%+ 我打电话过去询问情况,那位BD语气冷淡:“市场行为我们无法干涉”;我再联系那位收了代币的“市场负责人”,直接被挂断,紧接着收到一条Telegram消息:“别太理想,市场就是这样。” 讽刺的是,交易所第二天发了一篇“市场声明”,说项目方“准备不充分、合约不成熟”,为了“保护用户”将下架交易对。 我懵了,我想去澄清,可没人信你这个“被割完”的Builder。KOL不发声、媒体不报道、连维权都没有地方。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不是被黑客攻击、不是被技术漏洞搞垮,我是被自己交代过去“别砸盘”的人,亲手按在地上活活锯掉信仰的。 我也想过是否能通过自有资金将价格重新拉回来,可是做市商和交易所已经派发出了将近15%的筹码,而我们融资的两百万美金本来在开发过程中已经消耗掉大半,想将这些筹码重新收回实在是杯水车薪。 三天后,我们的币价从$1.3 跌到 $0.013,随着币价归零,为了撸空投而来的TVL也直接归零,社群炸锅,留言全部是“骗子滚出来”,我的邮箱也塞满了投资人们发来的律师函。 我在博客里写了一篇道歉文,署上名字:“责任全在我,项目失败,但初心未改”。 没有人看完。 他们只在链上截图了从创始人钱包转到做市商和交易所钱包的交易,然后说:“你看吧,确实是创始人砸盘跑路的。” 那天晚上,我把电脑合上,没再打开。 凌晨3:46,我看着归零的币价笑了,心脏一阵抽痛。 意识模糊,最后一个念头是: “下一次上线,我一定要做第一个砸盘的那个人。”
2周前
推荐阅读 20250616 ① 🧠 Rokid 创始人祝铭明复盘 11 年创业心路 祝铭明复盘了其 11 年的创业历程,其中经历了两次关键的“豪赌”:第一次是创业濒临绝境时被阿里收购;第二次则是为了坚守 all in AI 眼镜的初心,果断裁掉一半员工,从激烈的 AI 音箱市场竞争中抽身。 他坚信,AI 的最佳载体是能够实现 “Always-on” 的 AR 眼镜,这将会是超越手机的下一代计算平台。他将其定义为“随身智能”,核心在于实现前所未有的信息直达效率。 他判断,当前的智能眼镜行业正处在“从 Blackberry 到 iPhone 1 代”的转折点,即 “iPhone 时刻” 的前夜。Rokid 的战略是在巨头入场前的窗口期,通过自研 OS 和独特的产品定义,保持 12 到 18 个月的领先优势。 他的创业历程始终围绕着“人与科技的交互入口”这一核心命题,从早期在阿里内部探索二维码和以图搜图,到如今全身心投入 AR 眼镜。他认为,每一次交互入口的变迁,都会引爆一场科技革命。 📖 小宇宙: AI 转录: ② 🤖 多智能体架构该不该建?Anthropic 与 Devin 开发商 Cognition 的观点交锋 文章的核心是顶尖 AI 公司之间的一场架构路线之争,聚焦于多智能体的“脆弱性”与“可行性”。Devin 的开发商 Cognition 警告说,多智能体架构因其上下文分裂和决策冲突的特性而天生脆弱;而 Anthropic 则认为,通过精心的设计,这些问题完全可以被克服,他们也成功构建了高效的多智能体研究系统。 Cognition 警告称,上下文是关键。他们认为,构建可靠智能体的基石在于共享完整的上下文。多智能体架构天然地破坏了这一点,会导致各个智能体基于不一致的假设进行工作,最终产出难以整合且有缺陷的结果。因此,他们推荐采用更为稳妥的单线程线性智能体方案。 Anthropic 的解决方案则通过三大策略来应对挑战:首先是选对应用领域 (例如适用于研究,而非编码);其次是采用“协调者-工作者”模式,由主智能体进行详细明确的任务分派;最后是引入记忆和文件系统等外部机制来管理和传递上下文,以避免信息丢失。 多智能体带来了巨大的性能飞跃,例如 Anthropic 的系统将研究速度提升了 90%。然而,其代价是 Token 消耗量剧增 (约 15 倍)。这决定了多智能体目前是一种高成本、高价值的工具,更适用于经济上划算的关键任务,而非普适性的解决方案。 📖 详细: Anthropic 博客: Cognition 博客: ③💡 泡泡玛特王宁:快乐会是一个更大的市场,「无用」的东西才是永恒的 泡泡玛特的核心商业哲学是“无用之用”。他们认为,与功能性的“有用”产品相比,艺术和情感这类“无用”之物反而更能抵抗时间、创造永恒的价值。公司通过潮流玩具来满足成年人的感性消费和精神需求,做的更像是“喷泉”生意,而非“水龙头”生意。 泡泡玛特之所以难以被复制,在于它建立在一个奇妙的矛盾体之上:它用最“务虚”的哲学 (无用之用) 作为灵魂来吸引用户情感,同时又用最“务实”的经营 (精细的零售管理与强大的供应链) 作为骨架来支撑商业帝国的运转。 泡泡玛特经历了从潮流零售到快乐产业的进化。它从一个多品类的渠道商,发展为聚焦潮玩的品牌,再进化为以 IP 为核心的平台。其市场定位也从服务小众潮流,扩展到满足大众时尚,最终升华为一个提供快乐与陪伴的产业集团,商业模式也从乐高模式逐步走向迪士尼模式。 📖 详细: ④ 🧠 李飞飞最新专访:超越语言模型,AI 的未来在于空间智能 “AI 教母” 李飞飞携其新公司 World Labs 解读了 AI 的下一个前沿:空间智能。她认为,“没有空间智能,AI 将是不完整的”。 她强调,AI 必须构建能够理解、推理并生成 3D 世界的基础模型,这是实现通用智能的关键一步。 她鼓励研究者要无所畏惧,既要“有点妄想和疯狂”,又要“有点理性的大胆”。所谓“疯狂和妄想”,是敢于去构想一个旁人看来绝无可能实现的目标;而“理性的大胆”,则是指这个目标背后有站得住脚的思考和逻辑支撑。简而言之,就是用理性的头脑,去做那些看起来很疯狂的事。 📖 访谈播客: Z Potentials 导读: ⑤ 👽 赫拉利警告:AI 是正在崛起的“无机生命”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AI 的历史意义远超文字的发明。它并非简单的工具,而是继有机生命之后,“无机生命”的开端。 这场革命的风险远超工业革命,因为人类“有机”的适应与纠错速度,完全无法跟上 AI “无机”的进化速度。 他指出,人类社会自身的贪婪与权力斗争正在“养育”AI。无论实验室如何进行安全对齐,AI 终将从我们的真实行为中学习,而这比技术失控本身更加危险。 赫拉利深度剖析了智能与意识的本质区别,认为追求真理源于意识而非智能。因此,缺乏意识的超级智能极有可能陷入高度的妄想之中。 📖 访谈视频: 新智元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