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

Morris
3天前
有一种人,他注定会富贵。从天道的角度看,这样的人必须富贵,因为他顺应了天道。有言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很多人对这句话理解不深,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主动吃亏。记住——主动吃亏的人,天道一定会补偿他。你可以观察身边这样的人:他们看起来有点傻,心眼少,从不占别人便宜,甚至做事时还常常自己吃亏。可往往,这样的人最后都过得不错,甚至富贵。为什么?因为在天道看来,他主动让出了自己的有余,天就会自然补足他所缺的部分。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格局,那格局的格既是格物的格,也是格子的格——装着我们的善与恶。 这就像《了凡四训》中说的功过格: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善恶积累决定的。一个懂得主动吃亏的人,其实是心怀善念的人。当他吃亏时,天看到他少了,就会从别人那里补给他。这样的人,正是天所眷顾的人。很多人嘴上说吃亏是福,心里却满是不甘与抱怨。这不是主动吃亏,而是被动忍受。真正的吃亏是福,是一种自觉的选择,是一种高维的智慧。主动吃亏,就是主动给予,让自己少一点,让别人多一点。人生本就不完满,能求缺才是真智慧。这样的心态,不仅让一个人在财富上顺利,也让他的人缘更好。 因为谁不愿意与一个总让自己舒服的人相处呢?相反,那些自私自利、只想占便宜的人,虽然表面朋友众多,但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发现无人相助。因为人心都感受得到,一个贪婪的人,是不值得托付的。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朋友——他总是主动吃亏、乐于助人,看似傻,实则福报深厚。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人缘极好,事业顺利。再看企业也是如此,比如胖东来。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因为创始人懂得吃亏的智慧——愿意把利润让给员工,分享成果。正因如此,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旺。主动吃亏,是天道的智慧。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人生必定不会差。无论在财富、友情还是事业上,他都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Y11
3周前
罗马帝国的黄昏,一位帝王在戎马倥偬中写下《沉思录》,字里行间藏着对生命最通透的洞察。 马可·奥勒留的 stoic(斯多葛)哲学,不仅是自我修行的指南,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在喧嚣世界中容易迷失的方向。 以下五个“不”,或许能帮我们活得更清醒、更有力量。 一、不轻易评判他人 我们总习惯站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用“好”与“坏”给他人贴标签。但马可·奥勒留提醒我们:“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与自己的困境搏斗。” 同事的固执、朋友的失误、陌生人的冒犯,背后或许藏着他们未曾言说的压力与局限。真正的成熟,是收起评判的放大镜,多一份理解的耐心。毕竟,我们无法完全知晓他人的全部经历,又怎能轻易定义一个人的行为? 二、不空谈哲学,要践行哲学 “不要把你拥有的哲学挂在嘴边,而要让它成为你的行动。” 这是斯多葛派最朴素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热衷于讨论“如何成功”“如何活得通透”,却在现实中被情绪裹挟、被欲望牵引。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背诵多少道理,而在于面对诱惑时能否守住底线,遭遇挫折时能否保持内心的平静。就像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知行合一的勇气。 三、不在他人面前抱怨 抱怨是情绪的“负能量”,不仅消耗自己,也会让周围的人感到压抑。马可·奥勒留说:“当你抱怨时,你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而受害者永远无法掌控局面。” 遇到问题时,与其抱怨天气不好,不如想想如何撑伞;与其指责他人的过错,不如反思自己能做些什么。张一鸣曾在字节跳动内部提倡“延迟满足”和“聚焦目标”,他认为抱怨无法解决问题,唯有行动才能突破困局。 四、不执着于“结果”,只专注“过程”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没达到目标”而焦虑,为“失去机会”而懊悔。但马可·奥勒留告诉我们:“你要做的,不是控制结果,而是控制自己对结果的期待。” 就像一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是否拿第一,而是你是否坚持跑到了终点,是否在过程中突破了自己的极限。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经历过无数拒绝,张一鸣推出“今日头条”时也并非一蹴而就。他们的成功,不在于从未失败,而在于不被结果绑架,始终专注于当下的行动。 五、不寻求“复仇”,要学会“放下” “当你被伤害时,最强大的报复不是反击,而是放下。” 马可·奥勒留的这句话,藏着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报复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快感,却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真正的强大,是不与烂人烂事纠缠,不把精力浪费在仇恨上。就像张一鸣在面对外界质疑时,始终保持低调,用产品说话;马云在经历创业失败后,也从未沉溺于过去的挫折,而是把每一次跌倒都当作成长的阶梯。 这些看似简单的“不”,实则是对抗浮躁、保持内心秩序的智慧。就像马云常说:“格局决定结局,心态决定成败”,张一鸣也强调“长期主义”的价值。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归内心的平静,用斯多葛的智慧,在喧嚣中守住自己的节奏——不评判他人,便少了许多烦恼;不空谈,便多了许多行动;不抱怨,便多了许多力量;不执着结果,便多了许多自由;不寻求报复,便多了许多格局。 真正的强者,从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懂得管理情绪;不是没有经历过风雨,而是在风雨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的灯塔。这或许就是马可·奥勒留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生命礼物。
想玩定投了,到底买比特币/黄金还是标普500或是纳斯达克100,哪个更好? 如果你真的想定投了,却纠结于买BTC 还是黄金或者是美股哪个好,我觉得你格局不大,有点拎不清。 兄弟请记住:真正能成事的人,不会在细枝末节上无端地消耗自己。 除非你相信美股/BTC 永远不会再破新高,那么买什么都是正确的。 给你讲个案例。​ 2008 年初,我一个亲戚想在深圳买房。他看了无数套房,最后看中了两个楼盘,一个在南山,一个在龙华。 南山的贵,只能买两房,但在市中心;龙华的便宜,可以买很好的三房,但在郊区。 一直纠结,做不了决定。​ 2008 年下半年,深圳房价大跌,他庆幸自己没急于上车。 结果 2009 年初,深圳房价大涨,原来看好的两个楼盘都涨价了。 他索性打消了买房的想法。​ 十年后,南山的房子涨了十多倍,龙华的房子涨了十倍。请问,在这个案例中,是当时选择 “买房” 重要,还是选择 “买哪套房” 重要?​ 我举这个例子,并没有推荐买的意思。 而是说,咱们做任何决策,最重要的是战略选择,而不是细节上的纠缠。​ 马爸爸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他只是看好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并不知道阿里巴巴会做成今天这个模式。 同理。你首先应该判断的是,美股也好btc也罢,未来有没有持续上涨的前景。 除非你相信美股/BTC 永远不会再破新高, 那么,买标普 500 和纳斯达克 100 或者的比特币并不实质影响结果; 如果不相信,那就都不应该买。​ 一个人能不能成事,要看他有没有魄力,有没有格局。能不能抓大放小。 既要,又要,并不是完美的路径。 舍得,才是真正得到的方法。​ 共勉!
WY
1个月前
优秀产品经理这件事是很难说的,即便过往成功过,下一次也未必行。有些人都出过书了,但之后似乎也没搞出大名堂来。 在前司的时候我们研究院出过不少产品,但我不算一线产品经理出身,我不认为我对产品的理解约等于零,但也不觉得自己懂多少,在自己做成功之前。 相对来说,张小龙确实是比较佩服的,不仅是因为微信能从最开始的发个语音经历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做到现在这个大格局,还因为当年张小龙带团队做QQ邮箱的时候给我们带来极大压力。他的战斗力是真的强,这里也包括他在腾讯内部争取资源的战斗力。 大家讨论的时候比较关注细节的体验,但我认为优秀产品经理的优秀更多的来自于他的格局和架构能力。刚已经说了张小龙的例子,我认为乔布斯的大成也是因为他从iTunes到iPod、iPhone、App Store、iPad、iCloud等几个重大的战略或者架构。 如果说细节体验的话,Mac也有不少可以吐槽的地方,比如为什么连个Ctrl + X都没有,为什么装软件不能双击一下,还得拖到Application。但这不影响Mac的销量。 我没有资格,也没有精力去评价别人哪里做的不好,有精力学习到别人哪里做得好就不错了。因为好的是少数,不好的或不知道好不好的是多数,学习到一个好的就是学到了,避免了一个不好的可能还是会掉到另一个不好的里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