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认知升级
关注
Mr Panda
1天前
脱离职场快两年,我愈发确信:只要方向对,人是可以在短时间里发生指数级进化的。 而这种进化有时候甚至会把自己吓一跳。 我后来发现,所谓“创业”,真正的门槛不是技术、资源、甚至不是经验,而是创始人的抽象层级。 有人做产品,是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有人更进一步,会研究如何让解决方案不断规模化地生产出来。 再往上一层,优秀的创始人开始思考: 产品到底能不能改变一群人的生活方式? 能不能重构一个行业的运作方式? 能不能让世界按照另一种秩序运行? 当你站上不同抽象层,眼前的世界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这让我意识到—— 世界的本质,就是不断有人在更高维度里提出新问题、然后解决它。 格局不是“看得远”,而是“从更高的维度看”。 现实世界其实是一场修行。 罗汉的境界不及菩萨,菩萨的格局又逊于佛陀。 每一次认知层级的跃迁,都是一次“觉悟”——不是聪明,而是看见。
#职场
#个人成长
#认知升级
#创业
#格局
分享
评论 0
0
西里森森
4天前
我发现人是真的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今天在抖上刷到一个视频,采访一个女老板是怎么花10年时间从月薪4000的打工人做到年收入20多亿的。 一般这种视频我都是直接划过去的,但这次我认真看完了,而且我觉得非常值得分析一下她在一些关键节点的行动。 当你完整观察完她职业生涯的成长路径的时候,会发现她这种人身上,真的有一些让成功变得必然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又确实是大多数人不具备的。 我觉得最重要的第一点,就是这类人非常喜欢建立结果导向思维。 这个女生叫dita,她之前上学的时候成绩特别差,所以家里人就建议她有个特长,去学美术。 当时她画室里有个同学画得特别好,但年年考不上。 她当时就问那个同学为什么,那个同学说,钻得太深反而失去了创造力。 这句话点醒了她,她突然意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是追求完美的过程,而是先想清楚要什么结果,然后倒推需要做什么。 所以她改变策略,只抓考试核心要求,结果专业考试的时候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广州美院、中戏全过了。 这就是认知的第一层:过程导向的人会想我该怎么做这件事,结果导向的人会想我要什么结果、倒推需要什么条件、然后一步步实现。 第二点,就是理解价值交换的本质。 她中戏毕业后,进了一家当时很有名的传媒公司,实习期月薪3500。 她当时有个男朋友在公司当总监,这给了她一个很多人没有的认知:其实职场晋升是有路径的。 于是她开始主动观察,什么样的人会被看见,什么样的事情能创造价值。 她发现老板总让大客户来的时候,总是需要有人接待的。 所以她就主动去帮忙,结果被大领导注意到了,问她是哪个部门的。她当时说自己只是帮忙,但这里有个细节:她让领导看到了她的价值边界比岗位描述更大。 但光被看见还不够,有一次公司接待外部领导,对方说管理章程做得不错,但好像缺了点什么。 她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机会,于是就找师兄师姐要来了国家大剧院、朝阳剧院的管理章程,参考着重写了一份。 当她把新章程交给领导时,领导直接抬头问:谁让你干的? 她说是自己想干的。领导当场把人事叫过来,让她当经理。 从实习生到经理,她只用了3个月:第一个月过实习期,第二个月转正,第三个月当主管,第四个月当经历。 月薪从3500涨到12000。 她说:你要让职位更高的领导看到你的价值。 换句话说,就是要理解价值交换的本质。 职场不是看你干了多少活,而是看你能解决什么问题。你解决的问题越大、越难,你的价值就越高。 她后来去了万达做地产营销,年薪做到了40万。 在万达那里,她学到了一套完整的营销方法论:3到5个亿的预算,如何卖出100个亿? 这套方法论包括投放策略、ROI计算、渠道管理等等,不是简单的执行,而是要理解投资回报率的逻辑。 每一分钱投在哪里,回报率是多少,你要有清晰的感知。 这个认知,后来帮了她大忙。 第三点,就是从认知到直觉。 她其实没在万达待很久。 因为她发现自己业余时间卖面膜,一个月能赚三四万,甚至可以跟工资一样多,于是她裸辞专心做微商。 这时候其实就能看出她和别人的差距了,别人送面膜一般都是快递寄过去,但她是开车一个个送到客户手里,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情感信任。 当面膜卖不出去的时候,经销商也不知道原因,她就会自己跑到三里屯最中心的十字路口,拿着面膜发传单,一分钱不要,加微信就送一片面膜。 她发了300份,她统计了添加率和转化率,算出了精准的转化模型,然后用这套数据去指导经销商怎么做地推。 发现了吗? 她把在万达学的那套营销方法论,完整地用在了卖面膜这件事上。 用户转化漏斗,ROI模型,渠道管理体系,这些东西不管在房地产还是在微商,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 一年多时间,她从月入三四万做到月销两三百万,全年卖了三千多万,自己赚了大概三百万。 但精彩的还在后面。 赚到第一桶金后,她做了个决定:自己做品牌。 她当时选了酵素,逻辑很简单:当时面膜太卷了,而酵素在2017年还是蓝海,国内几乎没有。 但她没有盲目做,而是先自己试用,确认有效。 她会每天问经销商:复购率怎么样?因为复购率是最能反映产品好坏的指标,只有确认复购率高了,她才敢放量。 她做酵素品牌做到3个亿营收,赚了3000万。 同理,后来她后来做燕窝,也是这个套路。先测试市场反馈,确认复购率没问题,然后高举高打,请明星代言,快速放量。 但她做燕窝火了之后,发现市场上到处都是同款。 淘宝上甚至一堆人都是直接抢她的搜索词,经销商也被别人挖走了,因为别人给的利润更高。连工厂都被人拉去做同款,还打出同根同源同研发的口号。 她突然发现,这道题没解过。 这就讲到了第四点,持续学习迭代。 于是她开始读商学院,报了长江商学院、北大商学院,每个商学院学费差不多都是一百万。 在商学院里,她学到了品牌、护城河、饱和攻击。 护城河这个概念来自巴菲特,意思是你的产品得有别人复制不了的东西。 她意识到,单纯卖货是没有护城河的,因为你卖什么,别人都能卖。 那怎么办?做产品壁垒。 她去美国做商务调研,找最好的博士、最好的研发中心合作,用了一年半时间,做出了新产品。 然后在营销上,她用了饱和攻击的策略。 什么叫饱和攻击? 就是短时间内密集投放,让竞争对手跟不上节奏。 她连续请了刘嘉玲、关晓彤、刘涛、朱丹四个明星代言,三天一个明星,啪啪啪把牌打出来,整个行业都傻眼了。 这个策略其实借鉴了星巴克的开店模式。 星巴克每进入一个新市场,不是一家家慢慢开,而是短时间内开几十家。这样既能快速建立品牌认知,也能让竞争对手来不及反应。 但2020年,消费需求骤降,她发现用过去的所有方法,都换不回当年的市场了。 她想起商学院教授说的一句话:当你用尽所有力气,都换不回原来的市场时,要思考这个市场是不是已经不存在了。 于是她决定转型,从杭州开始,带团队学短视频、学直播、学内容。 她说自己当时像做实验一样,播珠宝、播黄金、播服装、播尾货,全都试了一遍。 每试一个品类,她都会问自己5个问题: 第一,能不能持续做到100万。 第二,转化率会不会掉。 第三,有没有增长空间。 第四,退货率能不能打正。 第五,做到3亿到10亿的时候,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这个思维方式非常值得学习,大多数人试新东西,成功了就继续做,失败了就放弃。 但她不一样,她会去思考这件事的可持续性和天花板在哪里。 最后她选择做自己的护肤品牌,因为化妆品有技术壁垒,有复购,退货率低,而且中国在供应链上有优势。 回头看这个故事,你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升级路径。 认知就是你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程度,你理解得越深,你就越能找到杠杆点,用更小的力气撬动更大的结果。
#结果导向思维
#价值交换本质
#持续学习迭代
#认知升级
#Dita
分享
评论 0
0
Y11
1周前
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很多账号虽然流量很高,却难以变现,究其原因,往往是陷入了“告知型内容”的误区。 这类内容只是简单地传递信息,比如单纯分享“闲鱼赚钱的信息差”,看似在教别人赚钱,实际上却可能因为缺乏深度,让读者停留在信息接收层面,最终无法转化为实际价值。 要突破这个瓶颈,我以之前在小红书运营的爆款内容为例,分享几个关键方法。 当时这个选题的核心是“和小红书工作人员的通话内容”,这类内容很容易变成单纯的信息告知。但我们通过三个策略,最终实现了65万播放量,相当于抖音650万播放的效果。 首先,在封面、标题和视频开头,我们三次强调“这是与官方人员的通话”。即便内容是信息传递,突出“稀缺性”也能让账号从普通信息工具,变成具有独特价值的“稀缺信息源”,这是吸引用户停留的关键。 其次,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读。比如,在分享官方政策时,不仅告知具体规则,还分析规则背后的逻辑、对用户的潜在影响,这就从单纯的“告知”升级为“认知输出”。信息是固定的,但解读是动态的,后者更能让用户记住并产生共鸣。 第三个常用技巧是“框架替换”。当用户用固有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时,很难突破瓶颈。我们会先提出几个他们习以为常但实际有漏洞的“旧框架”,然后给出一套新的思维模型,解释它如何解决旧问题,甚至能应对新场景。一旦读者脑海中植入新框架,往往能在3到6个月内反复应用,形成思维固化,这比单纯传递信息更有价值。 再往深一层,内容创作的核心是“认知”,而认知的本质是“身份认同”。如果只是停留在教方法、给信息,用户可能只是短期受益。但如果能通过内容重建用户对自己的认知——不是“如何赚钱的人”,而是“具备赚钱思维的人”,那么无论卖什么产品、做什么项目,都会水到渠成。 “卖什么都一样”听起来反常识,但当你真正让用户相信自己拥有了赚钱的底层能力,他们自然会为这种认知价值买单,也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变现路径。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当你站得足够高,看到的世界会更清晰,选择也会更多元。 内容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当下的信息传递,更在于对用户思维的启发和身份的重塑。当你能让用户相信“我能行”,赚钱就不再是问题,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246 条信息
#小红书运营
#内容变现
#认知升级
#稀缺信息
#思维框架
分享
评论 0
0
Fu Sheng
1个月前
职场上,我年轻时也常纠结:“这活该不该我干?我做了是不是吃亏?” 后来我想明白了—— 与其纠结,不如点亮。 我选择做那个火炬手,主动照亮周围的人。 这是我第一次认知升级。
#职场
#认知升级
#主动
#贡献
#个人成长
分享
评论 0
0
硅谷王川 Chuan
1个月前
擅长围棋象棋的人,他们喜欢这类游戏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参赛者都有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规则清晰没有争议。因此可以完全依靠严谨的逻辑和计算取胜。 生活的游戏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任何人有完整和正确的信息,所有人对现实的认知都是不准确的,不准确的程度差别会非常大。而且游戏规则本身也是模糊的,也在群体博弈中不断演化。 当大量拥有不同认知,和不同信息感知力的个体相互博弈,可能会自发涌现出某种正反馈,把一些 (在个体看来可能很荒谬的) 趋势放大,推向极端,直到接触到物理世界的硬约束,才可能逆转。 能够意识到“信息不完整的人群常有顽固而荒谬的行为模式”, 和“博弈规则本身就是模糊和不断演化的”这两个事实,就已经是认知上的一大进步,这样不会死板的纠结于一些人为制定的已经被现实抛弃的规则和经验,而把注意力放在关注游戏规则在未来的演化方向,提前布局,以逸待劳。
#围棋象棋
#信息不完整
#群体博弈
#规则演化
#认知升级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2个月前
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还很穷,还是个屌丝,财富远远没到位,那么从今天开始请先把自己当成“傻逼”。什么意思?就是你要承认,你过去的某些选择、某些认知很可能是错的。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开始进化。只要你还在抱怨:没有好机会、没有贵人赏识你,你只是怀才不遇的“千里马”,那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辈子你都别想翻身。再比如,你觉得别人买 LV、爱马仕就是交智商税,被收割;你还没意识到价格是由价值决定,同时受供需关系影响;你还不懂什么叫“品牌溢价”。如果你只会嘲笑那些人傻,觉得“只有傻子才买”,那我想问:为什么这些“傻子”反而比你有钱?所以,当你哪一天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那个最大的傻逼时,你才有机会迎来真正的进步。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09 条信息
#认知升级
#财富思维
#摆脱抱怨
#价值投资
#反思与进步
分享
评论 0
0
Crypto_Painter
3个月前
想做KOL但一直没起色,怎么办? 答:因为你把目标弄反了... 创作、写文、投研、分析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自己提高市场认知,并在这个过程中从市场赚到钱。 你写的推文应该是为了投资或交易而服务,而不是单纯为了广告费... 至于流量、粉丝以及广子带来的收入,是副产品,而不是运营账号的最终目标。 如果学生好好学习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那么大可不必学习所有的知识,从高中毕业后就只学工作所需即可。 但事实上,学习是为了升级自身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至于好工作、好事业以及财富,都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是对你认知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认可。 单纯为了钱而去做的事情,没有溢价。
#kol
#市场认知
#投资交易
#认知升级
#副产品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