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WY
4天前
优秀产品经理这件事是很难说的,即便过往成功过,下一次也未必行。有些人都出过书了,但之后似乎也没搞出大名堂来。 在前司的时候我们研究院出过不少产品,但我不算一线产品经理出身,我不认为我对产品的理解约等于零,但也不觉得自己懂多少,在自己做成功之前。 相对来说,张小龙确实是比较佩服的,不仅是因为微信能从最开始的发个语音经历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做到现在这个大格局,还因为当年张小龙带团队做QQ邮箱的时候给我们带来极大压力。他的战斗力是真的强,这里也包括他在腾讯内部争取资源的战斗力。 大家讨论的时候比较关注细节的体验,但我认为优秀产品经理的优秀更多的来自于他的格局和架构能力。刚已经说了张小龙的例子,我认为乔布斯的大成也是因为他从iTunes到iPod、iPhone、App Store、iPad、iCloud等几个重大的战略或者架构。 如果说细节体验的话,Mac也有不少可以吐槽的地方,比如为什么连个Ctrl + X都没有,为什么装软件不能双击一下,还得拖到Application。但这不影响Mac的销量。 我没有资格,也没有精力去评价别人哪里做的不好,有精力学习到别人哪里做得好就不错了。因为好的是少数,不好的或不知道好不好的是多数,学习到一个好的就是学到了,避免了一个不好的可能还是会掉到另一个不好的里面去。
晚上回家刚看到。快速回复下: 1、公众号编辑器的难用,往往是来自体验过其他产品,被其他产品培养出了新的习惯,新习惯比旧习惯体验要好,两相对照下,就会显得公众号编辑器难用。比如体验过 Markdown 编辑器的爽感,就会觉得不支持 Markdown 的编辑器用着不顺手。本质上是不习惯。 2、有意思的是,一个好的产品,是有机会做到部分兼顾的。比如 Notion 和飞书文档,都在支持富文本编辑的基础上,支持了对 Markdown 语法的部分兼容。这种兼容,不会影响不知道 Markdown 的用户,同时对喜欢 Markdown 语法的用户来说,提供了习惯平移。明明有两全其美的解法,但微信就是不做。我理解这就是张小龙的“痴”。(痴是不懂的意思) 3、有意思的是,微信是有能力做习惯兼容的。比如朋友圈可以发纯文字,这个功能截止今天依旧没下线,我估计用的人群虽然不多(可能也有不少用户,看不到数据),但留着也不妨碍什么。明明有能力去做一些习惯兼容,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对新习惯的兼容,来获得部分用户的好感,但微信就是不做。我很佩服微信团队,但同时真觉得在有些地方,微信是真有点傲慢呀。 4、大部分用户用不了的功能,就不值得做。本身也有违背微信的价值观。我印象中,微信做过不少无障碍访问的事情。同样是面向少部分人群,为啥有社会情怀的就值得去做,没什么情怀的就不值得去做。这种价值判断,我个人是存疑的。真是面向大众人群的话,每一个少部分人群,在力所能及之内,是否都值得去做做。 开放是个大话题,等待时间去看吧,这里很难展开聊。群分组的问题,我觉得也类似 Markdown,是可以有解法的,微信选择了不做,能理解。 能理解,但还是难受。微信不少地方,充满了“我是对的,是你用法不对”。比如群分组,我还真咨询过微信产品团队的同学,建议是我用折叠就好。可是我正是因为只有一个折叠群,同时折叠群里,部分群的无法彻底 Mute 而去期待如果有群分组功能就好了。 飞书也没做群分组,但通过折叠,和折叠内的进一步 Mute 功能设置,比较好解决了我这种“挑刺”用户的需求。也没影响其他用户。 明明有合适的解法,但就是不做,真让人很难持久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