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池建强
关注
统计数据
95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489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池建强
8小时前
痛楚难以避免,磨难可以选择
#痛苦
#磨难
#选择
#人生
#挑战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天前
知难行易,据我所知写这段话的作者合伙人也处不好 😂
#知难行易
#作者合伙人
#处不好
#负面
#人际关系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天前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冲突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追求一致性是人的生物性本能(正如人们渴了想喝水,饿了想吃东西)。当人的行为与思想出现不一致时,人们会感到“认知冲突”,这种冲突会制造压力,使人或者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者调整自己的观念来达至认知一致性。 比如,一个明知抽烟有害的吸烟者会或者尝试戒烟(或减少吸烟量),或者,他们会告诉自己“抽烟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二大爷抽了一辈子烟也活了九十岁”、“戒烟会使人发胖和抑郁”、“戒烟带来的精神损害其实超过了抽烟带来的身体伤害”等等。 如果改变行为太难,那么改变观念就成为获得“认知和谐”的唯一途径——对很多人来说,戒烟太难了,不如改变对抽烟的看法吧。
#认知冲突理论
#费斯廷格
#行为与思想一致性
#心理压力
#改变观念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3天前
AI 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但所有的阅读和写作,包括编程都交给 AI,我们自己确实就废了。 有车了,也得定期跑跑步。别埋在手机里
#AI效率
#过度依赖AI
#保持思考
#避免沉迷手机
#适度锻炼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5天前
微信的推荐引擎改进很大,MacTalk 最近一个月 41% 的流量来自推荐,总阅读数快到 60 万了。 我看了下数据,推荐的确实是自己的深度内容,这会吸引很多创作者写好内容而不是一直跟热点,写肤浅的东西。对生态是有好处的。
#微信推荐引擎
#MacTalk
#流量提升
#深度内容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6天前
真实世界没那么多正反馈 我看不少人做事总是提到正反馈,其实真实世界里没有那么多正反馈,更不会天天给你正反馈。能阶段性出现一次就不错了。跑步可能一个月就会有正反馈,创业一年能有一次正反馈(大的突破)就很了不起啦。写作摄影等等,正反馈更加捉摸不定。 如果特别依赖正反馈做事,大部分事不仅做不成,也做不长久。 我的原则是:无论工作、创业、写作、跑步、摄影等等,凡是需要我们思考并付出长期努力,并且有可能得到正反馈的事,都值得做。 不要依赖正反馈,没那么多。
独立创业者如何突破零收入困境,迈向月入1000元· 62 条信息
#正反馈
#长期努力
#价值
#思考
#不依赖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我的朋友二爷邱岳,对 AI 的一些洞察: 我比较喜欢的一句:做模型和用模型的是两种人,但最后是一种人。
#二爷邱岳
#AI洞察
#模型
#技术
#朋友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今天完成了第一次种植牙。打麻药,切开牙龈,在牙槽骨上钻出合适的小孔洞,先小再扩,然后把纯钛的种植体拧入牙骨。拧紧之后,缝合牙龈。三个月后,再把真正的牙齿拧上去,用起来和自己的牙齿没什么两样。 科技拯救人生。人过中年,即便没有三高,健康生活和运动,身材保持的像个年轻人,但眼睛、牙齿和耳朵,都会逐步衰老。这几乎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种植牙
#牙齿健康
#科技与健康
#中年危机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谷歌搜索的 AI Mode 支持中文了 今天使用 Dia 浏览器的时候偶然发现,谷歌的 AI 模式已经支持中文搜索了。 查了下谷歌的官方文档,从 10 月 7 日开始,谷歌把搜索中的 AI Mode 推向全球更多用户,覆盖 35+ 新语言,并在 40+ 新国家与地区上线。至此,AI Mode 将在 200+ 国家与地区可用。咱们放假的时候,人家没歇着。 支持的语言里包括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但地区还有账户限制,所以我在不登录的情况下,可以正常使用 AI Mode。 有人说直接用 Gemini 不香吗?要知道 Gemini 是付费的,Google 呢,全球用户差不多接近 50 亿。一个改动会让 AI 惠及全球,这并不容易做到。
Google Gemini 2.5发布引发AI模型性价比热议· 222 条信息
OpenAI新德里发布会:ChatGPT语音翻译功能引发热议· 559 条信息
#谷歌AI搜索
#中文支持
#全球推广
#Gemini对比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Comet 浏览器已经于2025年10月初全面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所有人都可以直接下载和使用,不再有订阅门槛。 免费用户可以使用包括智能助手、内容推荐、项目管理、比价购物、旅行辅助等多项工具,每日使用次数可能有限制。
#comet 浏览器
#免费开放
#智能助手
#内容推荐
#无订阅门槛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据 Bloomberg 的消息,苹果内部正在测试一款聊天机器人 Veritas,功能接近 ChatGPT,可以实现对话记忆、自然问答、甚至调用系统操作。 Veritas 目前仅限苹果员工使用,主要用于测试新版 Siri 的交互能力,验证 Apple Intelligence 系统中对话引擎的表现。 The Verge 和 TechTimes 跟进报道了:Veritas 能力不弱,但苹果目前没有将其作为公开产品发布的打算。它更像是一款“内部沙盒工具”,帮助苹果训练 Siri 的大脑、打磨语言模型的边界。 你可以理解为,苹果也在做 ChatGPT,但依旧是苹果式的方式——慢一点,稳一点,更注重隐私与产品集成,什么时候发布呢?还不知道。 我其实挺期待苹果自己的 AI 产品,这样一来,苹果的 ChatGPT 就可以适配各个国家的政策,就像 iCloud 一样,国内也可以轻松使用原汁原味的 Apple Intelligence 了。 苹果的路线显然会不一样:在设备端运行,强调隐私保护,强调系统级深度整合。 我最近在使用一款很小众的 Nothing Phone 手机,原生安卓+Nothing OS + AI,还在后端提供了控制台让用户自己开发 Essential Apps,并直接安装在自己的手机上,他们应该在打造自己的 AI 原生操作系统。 这本来是苹果应该做的事情。
#苹果AI
#Veritas
#ChatGPT
#Apple intelligence
#隐私保护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人过中年睡不好? 人过了中年,尤其是过了 40 岁之后,我们的睡眠就会比少年时差很多。中老年人大抵都有类似感受。这时候我们就会非常向往少年时怎么睡都睡不够的状态。 怎么睡个好觉呢? 第一,保持健康、规律的作息时间。第二,不要因为一天晚上没睡好就很焦虑,也不要被数字裹挟。 现在很多人戴着智能手表入睡,它会有睡眠计时,包括浅睡眠、核心睡眠、深度睡眠等等,每个手表对这些定义都不一样。同一个手表,不同的 App 去测也不太一样。 说我经常使用 Auto Sleep 这个软件去测试自己的睡眠状态,感觉它对深度睡眠的定义比较宽泛,所以每次深度睡眠都能到两三个小时。而用苹果自带的睡眠软件,就是在健康里 App 里的一个功能,你去看的话,深度睡眠基本上能达到 1 个小时就不错了,当天的状态就会非常好。所以,不要过于纠结这些东西。如果今儿睡醒了,觉得精神状态不错,那就说明睡眠挺好的。 还有,如果今天晚上没睡好,中途醒了好几次,或者睡眠质量不行,或者觉得枕头、床不舒服,第二天就会很困。很多人就会去补觉。当天晚上睡不好,第二天白天就猛猛睡。结果到了晚上又睡不好。可不嘛,您白天睡了那么多,晚上怎么可能还有那么多觉呢?你又不是小孩子了。所以白天尽量不去补觉,实在困了,睡个 15 分钟左右就可以了,不要狂睡 3 个小时、4 个小时,觉得睡完之后很舒服,到晚上不就又睡不着了吗? 睡眠是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大家如果有这方面的困扰,应该拿出一点时间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读一些睡眠相关的书,科学地了解睡眠对于我们身体的意义,就会重视这件事,但又不会为之焦虑。 即便连续几天睡不好也没关系,调整一下生活节奏,保持健康饮食和运动,还是能进入到正常香甜的睡梦中。 2025年10月4日
#中年睡眠
#睡眠质量
#作息规律
#睡眠焦虑
#健康生活方式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风林火山似乎有点拉跨啊,准备去看这些老戏骨呢。各取所需吧
#风林火山
#老戏骨
#拉跨
#各取所需
#失望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风火山林似乎有点拉跨啊,准备去看这些老戏骨呢
#风火山林
#老戏骨
#拉跨
#失望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趁现在你还有大把青春可用,及早做你想做的事儿,否则它们实现的可能性将会逐年降低。 时不待我。
#青春
#及时行动
#人生建议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我自己喜欢摄影,相机不少,现在主要用 M11P、X2D,还有理光 GR3 和 奥之心的 OM-3,有时候专门用胶片机。用的多了其实会觉得,每台相机都有自己的特性,深入体验之后才会有自己的认知。 很多人说用哈苏中画幅,就是慢拍,这个没错,即便是 X2D 加了防抖和自动对焦,也很难快起来,新版的 X2DII 应该可以更快一点,但和索尼没法比。 还有人说 徕卡 M 系列黄斑对焦也得慢拍,这就有问题了。 我常年用 M 系列,什么时候慢?用了 50mm 以上镜头的时候慢,因为景深陷阱不可能设置的很大了,需要精准对焦,优势自然不如自动对焦。但如果你做街拍,常用 28mm 和 35mm 镜头,设置好光圈,比如 f8 到 f11,基本上几米内都在景深范围内,抬手就拍,快如闪电,这就根本不是慢拍的事。 其实对产品的认知,也是如此。
#摄影体验
#相机特性
#徕卡M系列
#快速街拍
#产品认知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一键跟踪所有订阅的资讯 以前我自己通过 vibe coding 做了个跟踪所有开发资讯的工具,尤其是 AI 相关的,但没那么好用,最近墨问的 PlayWithAI 推荐了 Folo 工具,各个端都有 App,可以订阅各种渠道的资讯,包括社交媒体、播客、 RSS、网站和视频频道等等,非常好用,完全满足我的需求,关键是国内外的服务都支持。 我每天上午都会快速过一下最新的科技产品和 AI 资讯,一方面了解技术和产品咨询,辅助设计墨问的产品特性,另一方面用来创作内容。确实是 follow everything in onebox。 所有文章可以自动翻译中文,大部分音视频可以直接播放,虽然有 bug,但对免费软件来说,瑕不掩瑜。 最近发现还有个软件做得也很好了,叫 huxe,之前 Google NotebookLM 团队出去创业做的,准备写篇文章介绍下。墨问对语音一直情有独钟,这团队也是。
#资讯跟踪
#AI
#Folo工具
#墨问
#科技产品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刚才做音频转义,感觉最好用的还是通义,语音转化速度非常快且没有容量上限,做 shownotes 也相对准确。 今天使用的时候发现通义有了 Mac 客户端,下载了,虽然是包了个壳,但打开还是更方便一点。不过安装后最好取消自动启动,另外去掉默认快捷键,否则会你的其他快捷键冲突。
#通义
#语音转义
#Mac客户端
#效率
#使用体验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27 岁,市值三万亿刀 9 月 27 日,Google 迎来了 27 岁 生日。对一家互联网公司而言,这个年龄意味着什么呢?它不再年轻了,但 Google 依然处在风口浪尖。更重要的是,Alphabet 的市值刚刚突破三万亿美元,成为继苹果、微软和 Nvidia 之后,第四家迈入“三万亿俱乐部”的科技巨头。 看完这两个消息,感觉这种巧合更像是一种启示:从最早基于 Page Rank 的搜索工具,到如今无所不在的生态系统,Google 已经走过了 PC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它的下一个阶段,人工智能显然成了主角。 Alphabet 的股价上涨并非无缘无故。9 月 15 日,Google 市值首次突破三万亿美元的背后,来自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的乐观预期。尤其是 Gemini 2.5 和 Nano Banana 图片模型的发布,让投资人看到了 Google 在 AI 赛道的进攻态势。 Gemini 2.5 最大的特点,是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整合到一个统一界面中,Nano Banana 的图像一致性让大模型图片的处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火爆全网。它不再是单一模态的聊天工具,而是一个全能的 AI 平台。这一动作显然是直接对标 OpenAI。 在企业服务领域。Workspace 用户已经可以基于 Gemini 创建自定义的 “Agents”,自动化处理复杂的工作流。这意味着 AI 的边界也在被迅速扩张。 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 YouTube 坐拥 27 亿月活用户,也在悄然发生变化。YouTube 正在测试与推出 AI 摘要、生成式辅助评论、以及面向购物的视频内商品联动等功能;同时 Google 一直强调将 AI 能力嵌入广告与电商闭环,提升转化与营收。这些新功能可不是为了 AI 而 AI,而是直接贡献收入的工具。AI 已经成为 Alphabet 市值增长的核心引擎。 当然了,Google 并非一番风顺,风光的另一面就是压力。9 月 24 日,美国弗吉尼亚州法院开庭审理了一场关键的反垄断案件,矛头直指 Google 的广告技术业务。 包括 Chrome,Google 似乎一直和垄断官司黏黏糊糊,分分合合。 广告肯定是 Google 的基本盘啊,几十亿美元的营收,数以百万的中小企业广告主,都依赖 Google 的广告体系运转,然而美丽国的司法部要求 Google 出售其广告交易平台 AdX,并进行结构性改革,就问你怕不怕? Google 说,你听我狡辩——不对,你听我解释一下:you know,这样的拆分会破坏互联网的经济支柱,不仅 Google 会割裂,整个广告体系也发生混乱,等等。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审判都预示着数字广告行业可能迎来一场根本性重构。加上美国与欧洲在九月同时推出更严格的 AI 监管法案,Google 所承受的监管压力,正在前所未有地加剧。 Google 本身在中国是没啥业务的,所以说市值和反垄断,其实和我们关系不大。但 Chrome 也在变啊。Chrome浏览器在国内的用户可不少。 9 月 18 日,Google 宣布 Gemini 将深度集成到 Chrome 浏览器中,覆盖桌面和移动端。他们称之为“下一个 Chrome 时代”。 这意味着什么呢?过去,你需要单独打开聊天框来询问 AI。现在,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就能直接得到答案。Gemini 不再只是一个对话式的工具,而是逐渐演变为操作系统级的助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当然了,国内的空气里,还没有 Gemini。 但从产品层面,这是 Google 对微软和苹果的回应。微软把 Copilot 深耕在 Office 里,苹果则在系统层面嵌入了智能功能(虽然很烂,但应该会越来越好)。Google 的选择是:让 Gemini 成为整个网络体验的入口,在 AI 时代,浏览器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提升到了战略级的地位。 另外,AI 并不是孤立的,它正和广告、云计算一起重塑 Google 的商业版图。 在广告领域,Google 在九月推出了名为 “Power Pack” 的策略,把 AI Max 深度整合到搜索、PMax 和 Demand Gen 广告系列中,进一步推动自动化。同时还推出 Commerce Media Suite,允许品牌在第三方电商平台投放 Google 广告,试图打通更广阔的商业场景。 在云和基础设施方面,Alphabet 计划 2025 年投入 750 亿美元,用于 AI 和基础建设。他们发布了全新的 AI 芯片 Ironwood TPU,并与 Nvidia 合作,在 Blackwell 平台上为企业提供更安全的 AI 代理服务。这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豪赌。 在 OpenAI 和 Perplexity 崛起的时候,很多人说 Google 老了,已经不能打了。未来是年轻人的天下。现在看起来并非如此,Google 和中国的华为、腾讯等公司一样,在充满韧劲的穿越多个周期。 Google 27 岁生日,市值突破三万亿,Gemini 正在全面融入核心产品,如果说前 20 年,Google 是搜索的代名词;那么未来 20 年,AI 会不会成为它的新身份?答案正在慢慢揭晓。 这个过程,对国内的互联网大公司和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同样充满启发。 加注 Google 😁
#Google
#AI
#Gemini
#反垄断
#市值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1、一个领域甚至多个领域里很牛的人,在另一个领域,可能就是个傻瓜。承认这一点不丢人,不懂装懂才丢人。 2、习惯性抱怨的人,会不停地埋怨周边的人、事和环境,长期下来大概率会落入自证预言的陷阱,生活越来越糟糕了,自己更加不开心,死循环。少抱怨。 如果你生活中有这样的人,能远离就远离。割袍断义在所不惜。
#认知
#抱怨
#人际关系
#情绪
#建议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做了两首摇滚歌曲,听听效果咋样?
#摇滚
#歌曲
#音乐
#创作
#求评价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被动思考(强迫大脑思考)的最简单的方法 早上墨友何遇在群里问了个问题,因为 AI 在工作中产生了很多垃圾内容,对工作毫无帮助,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是高质量内容呢?进而,如果你看到一篇文章,你会凭哪些要素来判断它质量高不高呢? 看到这个问题我愣了一会,想象了一下自己的阅读情景,发现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基本是靠长期阅读和写作实践形成的直觉:扫一眼大概就知道要不要继续读下去。 但是,如果要用文字去回答这个问题,就和什么产品是好产品,什么小说是好小说,什么人是好人一样,需要设定好边界,做长篇累牍的论述。这种好有意义吗,我看未必。 回想一下,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基本上都是直觉依赖。日常工作里,大脑把重复决策交给直觉,把稀缺资源留给推理。生活也是一样,开车、走路、跑步、吃饭,基本上你不会去思考怎么开车、怎么吃饭,包括你摔倒的时候都是应激反应,自然而然,系统都给你干了。 什么时候需要思考和推理呢? 1、遇到新课题的时候。直觉不起作用了。 2、重大决策的时候。多少会思考一下,比如买房、结婚、投资,人类至少会假装思考一下。 3、创作的时候,尤其是写东西的时候,肯定需要你自己思考,即便是记录日常也有个思考的过程。这一点非常重要。 好的直觉从哪里来呢?对应我之前写的那篇: 直觉来自大量阅读和反复实践,尽量使用原始的第一手数据训练,让大脑建立起最接近世界真实运作机制的思维模型。 所以,写作几乎是被动思考(强迫大脑思考)的最简单的方法。 不想老年痴呆,多写可能有帮助 😂
#AI垃圾内容
#高质量内容
#直觉依赖
#被动思考
#写作训练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Google 27 岁,市值三万亿刀,写了篇 Medium,毕竟是会员,好久没写了
#Google
#市值三万亿刀
#medium
#会员
#科技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不要被设备困住 我和二爷都在用苹果表记录睡眠状态,他用了好久了,我是换了新 Ultra 3 才开始用的,因为这块新表差不多两三天充一次就行了,可以整天戴着。 记录一下跑步啊、睡眠、心率,呼吸,心电图等等,是很不错的方式。 不过,我们一定要记住,工具只是辅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健康状况的设备,不要被设备困住。 没必要每次跑完都在朋友圈发自己的跑步截图,睡眠状况,那不是必要的,偶尔展示一下,可能只是为了创作需要。我不推荐打卡,打卡也是一种束缚。 我看墨问海马老师前几天写到,开始跑步时忘记点手表上的运动按钮,会觉得自己这几百米白跑了。这是个奇怪的想法,跑不跑,跑多远多快,本质上和手表毫无关系。少记录几百米有啥损失么,完全没有。即便你在参加马拉松,记成绩的也不是你手上这块表啊。 如果睡觉的时候戴上表一直琢磨,这表记没记我睡觉的情况啊,那你还睡不睡了? free your mind
#苹果表
#睡眠记录
#运动心态
#健康辅助
#摆脱设备束缚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一个产品,一旦做成亿级别的,被骂那几乎就是一定的事。为什么呢? 一个类似微信小红书抖音这样的产品,用户基数就是几亿人,那他的产品设计就是要考虑为所有人服务。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要做取舍,做个最大公约数,尽可能考虑普通用户的需求集合,这个集合可能是 90%,也可能是 99%。 即便是 99%,以微信举例,十亿加的日活,1% 是多少,是一千万,一千万人不爽一起吐槽吓不吓人,太吓人了啊。但这一千万人里,不少人就忍了,也是只要小部分人出来吐槽。 他们吐槽对不对,肯定是对的,因为用起来不爽呗。这时候做法有两种,我不用了,因为你对我不友好。或者,改变自己的用法,让自己没那么不爽。 就这两种做法。 比如我用惯了微信,用小红书发东西,立刻会觉得不舒服,怎么办,我在墨问里做了个小红书切图工具,我自己用,喜欢的用户也可以用,我让自己尽可能爽一点,为什么?因为小红书对我们有价值。 就是这样。所以,吐槽对不对,肯定是对的,但理性分析一下,就是这么回事。 你也可以继续吐槽,但如果你落入到 1% 的区间,其实吐槽是没用的。吐了人家也不会改。
#产品吐槽
#用户体验
#微信小红书
#用户取舍
#理性分析
分享
评论 0
0
1
2
3
4
下一页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