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池建强
关注
统计数据
47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93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池建强
2小时前
Nothing Phone 3 是最近让我眼前一亮的硬件,很久没见到这么设计的手机了,Nothing OS 也极为简洁,几乎保持了原生安卓的设计,又增加了不少智能功能,谷歌全家桶和 ChatGPT 用起来无比丝滑,辛好,没错过这部手机。 拍照也很不错。俩耳机也很好
#Nothing Phone 3
#原生安卓
#ChatGPT
#简洁设计
#拍照不错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天前
随着纳米香蕉风暴席卷全球,“火爆程度高于同期 GPT-4o”、“短时间内在 LMArena 等平台登顶”、“单日百万级互动量”,这些传说在 X 上广为流传。你看看,模型好 Google 就能瞬间翻盘。晚上总结了一下 Google 最新的顶级 AI 工具,有兴趣的都可以试试。事半功倍。 1、NanoBanana(Gemini 2.5 Flash Image) Google 最新的 AI 图像编辑工具,可通过文本提示实现高度一致的图像变换与本地精细编辑。已集成进 Gemini,是当前评价最高的图像编辑AI之一,适用于产品、时尚、社交等多种图片生成与修改场景。 访问入口: 或在 Gemini 应用内使用。 2、Flow(Google AI 电影制作工具) 该工具集成 Veo 3、Imagen 和 Gemini,创作者可通过自然语言提示快速生成电影级场景和故事,有助于影视创作和内容生成。 访问入口:,也可通过官方说明了解更多。 3、Veo 3(AI 视频生成器) Google 最新一代视频生成器,支持从文本、图片或片段生成高质量的视频,并具备逼真的视觉、动作、音频同步等功能,适合创作者和教育人士。 访问入口: 4、NotebookLM(AI 数字笔记/文档助手) 一款 AI 赋能的文档工具,能帮你快速分析文档、提炼要点并生成总结,现在还支持将多语种笔记直接做成视频演示,非常适合学术与内容创作者。 访问入口: 5、Gemma 3(杰玛3)开源大模型 这是 Google 基于 Gemini 2.0 技术推出的多模态开源 AI 模型系列,可以在个人电脑、云和移动端运行,支持 140 多种语言、文本、图片等输入,适合学术、开发和商业各种应用。官方支持 HuggingFace、Kaggle 下载以及 Vertex AI 接入。 访问入口:Gemma 3 官方页|开发文档/AI Studio|Vertex AI 模型库 5、Project Mariner(谷歌 AI 浏览器代理/自动化助手) 这是 Google 推出的下一代网页自动化智能体,可理解网页文本和视觉元素、在浏览器里自动完成多步任务(如内容抓取、填写表单、自动比价/搜索等),支持复杂的跨网页操作,目前 Ultra 订阅用户可率先体验,未来会集成进 Gemini Agent 模式。 访问入口:Google Labs 演示页面|官方介绍 金秋九月,终于来了,2025,还剩四个月。 2025年9月1日
Google Gemini 2.5发布引发AI模型性价比热议· 145 条信息
OpenAI新德里发布会:ChatGPT语音翻译功能引发热议· 392 条信息
#纳米香蕉风暴
#Google AI工具
#Gemini 2.5 Flash Image
#AI电影制作
#开源大模型Gemma 3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天前
目前是用 iPad OS 26 还有个问题,编辑主屏幕移动程序图标的时候经常卡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目前使用最新的 public beta 5
iOS 26 Beta 2:流畅优化难抵卡顿发热· 84 条信息
#iPad OS 26
#主屏幕
#程序图标
#卡死
#Public Beta 5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天前
Word Press 的联合创始人说过,一个成功的公司需要有足够大的潜在客户群体。也就是说,你的受众有多大,你能触达的群体有多大,得提前算算。 即便是个小公司,也需要大约1000万次曝光才能获得1000个付费客户。这通常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墨问现在有几万付费用户,应该是过了这个坎了,虽然还是很小。当年做极客时间做到十万付费用了两年,后来一共用了五年到了百万级别的付费用户。 这数据不包括 toB,极客时间后来做了企业版,toB 收入也很客观。
#Word Press
#潜在客户
#付费客户
#极客时间
#toB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天前
我这半年看过最好的 Vibe Coding 技巧 上周 OpenAI 的创始成员 Andrej Karpathy 在 X 上发了一条长长的推文,继续阐述自己在 Vibe Coding 方面的实践。 这次他开门见山的表示,不要幻想有一个万能的 AI 工具能解决所有编程问题,更可行的做法是建立一个三层结构,让不同的工具在不同场景各司其职,像接力赛一样完成开发任务。 1 在 Karpathy 的日常开发中,大约四分之三的时间最依赖的依然是 Cursor 的自动补全。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Karpathy 并不是依赖自然语言提示去驱动 AI 写代码,而是更习惯在代码里写注释、写片段,用“演示”的方式告诉模型你想要什么。这种方式带宽更高、意图更明确,也避免了上下文缺失造成的偏差。不过他也坦言,有时候 Cursor 太“热情”,会补全一大段并不需要的内容,打断思路。所以他会频繁地开关这个功能,就像和一个“话痨搭档”保持距离。 2 当遇到更大块的功能需求,或者不太熟悉的领域,Karpathy 就会把舞台交给 Claude Code 或 Codex。这类工具更适合快速生成一大段可用的代码实现,尤其是在写 Rust、SQL 这样的语言时,可以立刻把复杂的逻辑搭出来,调试和可视化也能很快跑通。这次他提到一个新词——“后代码稀缺时代”。在这个时代,生成和删除代码都变得轻而易举,代码从来不再是稀缺资源,实验和探索的成本被大幅降低。你想尝试一个新思路?直接让 AI 写一版,跑不通就删掉,重新来过。 不过,AI 写出来的代码质量往往“不够优雅”。Karpathy 给的例子很具体:喜欢堆砌复杂的抽象、滥用 try/catch、写得又长又冗余、缺乏工程品味。这种时候,他需要手动清理,像给新人代码做 code review 一样,把那些不符合自己风格的部分剔除掉。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尝试让 Claude 在写代码的同时顺便“上课”——解释为什么这么写,或者帮忙做超参数调优,但这根本不起作用——它真的想写代码,而不是解释任何东西。这从侧面也说明,AI 现在很擅长写东西,但讲解和教学还远没到位。 3 当自动补全和 Claude 都不管用的时候,Karpathy 的“终极武器”是 GPT-5 Pro。他的做法很简单:把一整个疑难问题丢进去,让模型“沉思十分钟”,然后再看答案。很多时候,GPT-5 Pro 能给出人工难以发现的 bug 线索,或者在抽象优化和文献综述中提供独到见解。换句话说,这是他的“救火队长”。 这种三层结构的组合,让 Karpathy 的工作流更像一套生态。轻量需求靠自动补全解决,大规模生成交给 Claude 或 Codex,难题交给 GPT-5 Pro。相比依赖单一工具的思路,这更接近真实的开发场景,也更符合 AI 发展的现状。 在这条推文里,他还谈到“后代码稀缺时代”的焦虑。代码不再稀缺,但人的精力依旧有限。工具更新太快,总让人担心自己是不是落伍了,会不会错过了最前沿的可能性。他把这种状态称为“周日胡思乱想”。 这正是当下许多开发者共同的心态。我们既兴奋于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又害怕自己无法驾驭这匹充满野性的骏马。 对普通开发者和使用 Vibe Coding 的普通用户来说,这里面有几个启示: 首先,要放弃寻找完美工具的幻想,建立自己的工具组合。不同的任务难度需要不同的 AI,像调动一个虚拟团队一样,谁擅长什么就用谁。 其次,要学会用“代码里的意图”而不是“自然语言的空话”去驱动模型,把注释和片段当作沟通语言,这样效率更高。 最后也不要忽视清理的过程。AI 生成的东西往往像半成品,需要你用工程师的直觉和审美去打磨。 写到这儿我想起一句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是到了今天,器不再是一把锤子、一个 IDE,而是多个快速迭代的 AI 工具。它们不再是静止的工具,而更像一群性格迥异的搭档。我们需要学会和它们合作,学会在噪音里保持判断,学会在洪流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AI编程工具激战:Claude Code、Gemini Cli崛起· 650 条信息
#Vibe Coding
#AI编程工具
#Andrej Karpathy
#代码生成与优化
#后代码稀缺时代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3天前
就高清和质感而言,nano banana 和 gpt 还差挺远的。不过,我觉得一致性和图片素质相比,可能一致性更难做。两家很快会趋同。对用户是好事。
#高清
#质感
#nano banana
#GPT
#一致性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4天前
为什么长期写作的人更适应 AI? 长期写作的人,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上下文思维”。他们知道什么要先说,什么要后说;什么要澄清,什么要举例;写东西时会习惯性给出背景、逻辑和结论。 所以,当 AI 提示词和上下文工程到来的时候,他们几乎不需要学习就能上手。写提示词,就像写文章的浓缩版。对他们来说,把需求拆开、分类、重组,再交给 AI 去执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说起来这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AI
#写作
#上下文思维
#提示词
#适应性强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5天前
今天我写了两篇墨问,两篇小红书,X 上也发了两条推文,对,还有一篇公众号和十一条朋友圈(不少是用户墨问笔记的转发)。 这是第三条推文。 发下公众号的内容吧😊
#墨问
#小红书
#推文
#公众号
#朋友圈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5天前
微信公众号的推荐还是不够猛,好的推荐也就是五六万的阅读,但是能保持基础阅读量。X 也是,基础的一两千阅读是有的,内容好被转发能有更多。 小红书推荐起来汹涌澎湃,一篇帖子能给到 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阅读,但过于依赖推荐。没推荐的时候就完蛋了。 视频号的推荐有点类似小红书。上一个视频百万播放,下一个一百个播放。
#微信公众号
#小红书
#视频号
#推荐算法
#阅读量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5天前
话说 Pixel 10 Pro 这款机器在国内用联通移动,能用 5G吗?这事我问了 AI,感觉 AI 的回复不是很靠谱呢。
#Pixel 10 Pro
#5G
#联通移动
#AI回复
#网络兼容性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如果我是互联网大厂主导产品的高管,有两个产品我一定要做,一个是 AI 浏览器,另一个就是 AI IDE 编程工具。 在大模型彻底“下沉”到应用层的 2025 年,浏览器和编程工具这两个看似古老的入口,正在被重新发明。 浏览器握有用户全部网页、标签、搜索、购物、支付的实时行为数据。对大模型而言,这些数据就是最好的“长上下文”——能让 AI 既理解人,也能替人执行操作。要让 Agent 去网页里点按钮、填表格、下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它“长”在浏览器里。Dia、Comet 等,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编程工具在 AI 时代被彻底泛化,不再是软件工程师的专属工具,有的 AI 编程工具在强化程序员的能力,比如 Copilot 和 Cursor,有的是编程 Agent,帮助普通人实现产品梦想,比如 Lovable、,还有做命令行的,比如 Claude Code、Gemini CLI 等等,产品线非常丰富。 最近阿里巴巴刚刚发布了 Agentic 编程平台 Qoder,这款产品有什么不一样呢?在我来看,最重要的就两点:对巨大代码工程的理解能力增强,代码生成的准确率提升。对,Qoder 还提供了个Quest Mode,你可以把 Qoder 当做全栈工程师用。 也可以直接调用墨问的 MCP,分析结果直接入墨问。
#AI浏览器
#AI IDE编程工具
#大模型应用
#Agentic编程
#阿里巴巴Qoder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去机场路上司机师傅的电动车开的非常飘,给我恶心的要吐了,鼓足勇气和师傅商量了下,我下车当司机,自己开到了机场,安全了。师傅说,你这个乘客有意思 😂 希望飞机平稳些,毕竟飞机可不让我开,没驾照。😕
#网约车
#出租车
#恶心
#开出租
#没驾照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投资人愿意押注你并不说明什么 互联网创业公司分两类,一种是融到一定规模资金的。一种是没有机构融资,开工就自己造血的。 融资到位的创业公司遇到发展的瓶颈,大概率会通过招聘更多的人,做更多产品特性来破局,甚至放弃现有的产品,换个新赛道尝试等等。这种公司一般上来就会有十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团队,如果业务顺利会保持团队人员增长,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上千。发展不起来的话,要么继续融资,要么等团队人员把融资消耗差不多了清算了事。 投资并不能解决问题,今天看到连续创业者 WordPress 创始人 Jason Cohen 在 X 上有感而发: 风险投资人/天使投资人愿意押注你并不没有验证你的成功。他们的大部分投资组合都失败了,还记得吗 只有用户愿意持续为你的产品付费,并且持续留存,这才是真正的验证。 没融资的怎么办呢,上来就需要想办法赚钱,同时做产品,以战养战。这样的公司多大规模都有,几个人的,几十个人的,完全和业务发展相关。利润多了还想发展,就会寻求资本或上市,不想被局限,几个人的小团队也能过得非常滋润。 现在巨头林立,大家都做 AI 特性,其实不做和巨头完全同类的产品即可。只要找到认可你的用户,愿意持续为你的产品付费,并且持续留存,就能活下去。 活的好不好,得看各自本事了。 创业三年的一点感想,很幸运,赶上了 AI 时代。70 后真是幸运的一代,😂
#互联网创业
#融资困境
#用户付费验证
#AI时代机遇
#70后创业者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iPad OS 上没有什么好用的 AI 浏览器,试用了一下 Edge,比 Dia 和 Comet 差太远了。 Safari 和 Chrome 都对此毫无反应,是不是很奇怪?
#iPad OS
#AI 浏览器
#Edge
#Dia
#Comet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都是写 AI 产品的文章,在小红书上大概有 40-50%% 的女性读者,在公众号只有 10%。最初我发现只要写科技类笔记,公共号女性读者就很少的时候,我感觉女生好像天性不喜欢这些东西。遇到科技和技术趋势,都是男的嗷嗷冲上去。 后来发现了小红书的数据,又觉得不是这样子。小红书的数据主要靠首页推荐,女生愿意点进来,说明还是很关注趋势发展的。 不知道理解对不对。
#AI产品
#小红书
#女性用户
#科技趋势
#用户兴趣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我们加入或离开一个社区的主要因素之一应该是喜不喜欢那个产品或者社区氛围。当然也有人会看这个社区里能不能赚到钱。现在我自己做墨问这个笔记社交产品,也会发现一些老用户,早期玩的好好的,突然有一天就消失了,不知道为啥。老用户流失总是让人心痛,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在新用户源源不断,也许这就是常态?
#社区氛围
#用户流失
#笔记社交产品
#墨问
#用户体验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我的前老板老罗竟然开始采访别人了:李想的理想 花了几小时,断断续续把罗永浩和李想的对谈听完了,其实我很喜欢老罗做这种严肃内容(他的八卦和吵架我从不关注),以前加入锤子科技,也是受到老罗语录的影响,当然,更多还是产品对我路子,品味在线。 交代一下背景,我是老罗前同事,在锤子科技工作过两年,我和墨问的大师都是在罗永浩手下打过仗的。那两年真的很累,白天开会讨论业务和产品,做技术方案,晚上看设计,周末随时 oncall,发布会像打仗,复盘呢,有点像秋后问斩,哈哈。 那两年时间像是被压缩了,压力大,成长快,虽然最后锤子没做起来,不过那段时间的经历对我以后做产品创业帮助非常大。在锤科没挣啥钱,但价值在线。 后来我离开锤子,去做内容与产品,我写了很多关于创业和产品的文字,做了我的第一个产品极客时间,再到创业折腾墨问西东。老罗呢,锤子卖了,做直播还债,再到新的科技公司细红线,现在又折腾自媒体了。好。五十多岁,正是闯的年纪。 我和老罗共事两年,他是我的直接上司,从他经营公司的那个劲头和言谈举止看,我觉得老罗绝不会止步于“讲故事”或者当个网红,他对科技产品是有执念的,能力有,但缺陷也很明显,否则锤子也不会黄了,细红线迟迟没有产品问世。他的语言能力,有时候用力过猛,反而会对公司带来伤害。但好处是长处足够长,机会也多。 比如做访谈就很好,相对克制,也会充分发挥他的语言天赋。 其实上一次访谈还是罗振宇采访他,那是 2018 年 3 月的事,一晃 7 年过去,天翻地覆,老罗变成了采访者。他有了自己的新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完整内容见评论推
#罗永浩
#李想
#创业
#锤子科技
#访谈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成功者常说,做难而正确的事。比如老罗和李想的长谈,李想谈及新能源车创业的时候,表达了类似观点。 我感觉真正难的不是那些“艰难险阻”,不是那些事情的复杂度,而是如何判断你的方向是对的。 方向错了,难和容易都没用,越做越错。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新能源车
#创业方向
#李想
#老罗
#难而正确的事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1周前
企业微信 5.0 正式发布了。支持 AI 搜索和总结,一句话搞清楚自己的工作进展。总结私域讨论内容。
#企业微信
#AI搜索
#工作进展
#私域讨论
#效率工具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对于做产品,我很少看同类产品的设计和特性,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我更喜欢看和笔记软件没啥关系的产品,尤其是 AI 时代,会有更多启发。我觉得在这个阶段,任何产品都可以重塑。至于同类产品做得好坏,做了什么,都和我无关,从选择这个领域我就知道,这里面没有一家独大的机会,不是微信淘宝那种机会。大家只要服务好自己的用户,都有机会活得很好。
#产品设计
#AI时代
#重塑产品
#差异化竞争
#用户服务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哈苏马上要发 X2DII,也就是 X2D 的升级版本,我肯定不会换,X2D 已经很好用了。不过我发现哈书这款新品,目前没人爆出来什么样子,很多 up 主都是示意图,这保密工作做的,比苹果强太多了,iPhone 17 还没发,用户啥都知道了,当年乔布斯在世,可不这样。
#哈苏X2DII
#哈苏X2D
#新品保密
#苹果
#乔布斯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有个推论,说这个世界是虚拟出来的:第一人类能不能发展到虚拟一个人类世界的技术。第二,如果发展到了,人类会不会抑制住自己虚拟这个世界的冲动。答案是不能。那我们这个世界大概率是虚拟的
#虚拟世界
#技术发展
#人类冲动
#推论
#世界真实性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经常会有人说,一起发生皆有利于我,这种片汤话就是安慰剂,安慰下自己得了。现实还真不是这样。比如得了大病赶紧好好治病。有利于你你就嘎了。 这不叫自信也不叫自洽叫意淫。
#安慰剂
#生病
#意淫
#消极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iPad OS 26 已经完全可用了,多窗口的操作让这个系统几乎变成了一台可以触控的电脑,很多设计借鉴了 mac OS。iPad Pro 13 寸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之前升级到 dev beta5 的时候,发现 Surge 不能创建 vpn,还好,beta6 随即而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iOS 26 Beta 2:流畅优化难抵卡顿发热· 84 条信息
#iPad OS 26
#多窗口操作
#Surge VPN问题已修复
#iPad Pro 13寸
#mac OS借鉴
分享
评论 0
0
池建强
2周前
晚上忙着写东西的时候,手机忽然弹出一条消息。点开一看,是我的前公司瑞友科技今年派发的股东分红到账了。钱不算多,但这些年,每年都能收到这么一笔,偶尔一年还能分几次。细细想来,这家公司还真是挺靠谱的。聊到股权和期权,其实这是除了工资之外,能带来额外收益的少数途径之一。趁着这个话头,和大家聊聊我职业生涯里那些与股权、期权相关的故事。
#瑞友科技
#股东分红
#股权
#期权
#额外收益
分享
评论 0
0
1
2
下一页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