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中年睡不好? 人过了中年,尤其是过了 40 岁之后,我们的睡眠就会比少年时差很多。中老年人大抵都有类似感受。这时候我们就会非常向往少年时怎么睡都睡不够的状态。 怎么睡个好觉呢? 第一,保持健康、规律的作息时间。第二,不要因为一天晚上没睡好就很焦虑,也不要被数字裹挟。 现在很多人戴着智能手表入睡,它会有睡眠计时,包括浅睡眠、核心睡眠、深度睡眠等等,每个手表对这些定义都不一样。同一个手表,不同的 App 去测也不太一样。 说我经常使用 Auto Sleep 这个软件去测试自己的睡眠状态,感觉它对深度睡眠的定义比较宽泛,所以每次深度睡眠都能到两三个小时。而用苹果自带的睡眠软件,就是在健康里 App 里的一个功能,你去看的话,深度睡眠基本上能达到 1 个小时就不错了,当天的状态就会非常好。所以,不要过于纠结这些东西。如果今儿睡醒了,觉得精神状态不错,那就说明睡眠挺好的。 还有,如果今天晚上没睡好,中途醒了好几次,或者睡眠质量不行,或者觉得枕头、床不舒服,第二天就会很困。很多人就会去补觉。当天晚上睡不好,第二天白天就猛猛睡。结果到了晚上又睡不好。可不嘛,您白天睡了那么多,晚上怎么可能还有那么多觉呢?你又不是小孩子了。所以白天尽量不去补觉,实在困了,睡个 15 分钟左右就可以了,不要狂睡 3 个小时、4 个小时,觉得睡完之后很舒服,到晚上不就又睡不着了吗? 睡眠是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大家如果有这方面的困扰,应该拿出一点时间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读一些睡眠相关的书,科学地了解睡眠对于我们身体的意义,就会重视这件事,但又不会为之焦虑。 即便连续几天睡不好也没关系,调整一下生活节奏,保持健康饮食和运动,还是能进入到正常香甜的睡梦中。 2025年10月4日
27 岁,市值三万亿刀 9 月 27 日,Google 迎来了 27 岁 生日。对一家互联网公司而言,这个年龄意味着什么呢?它不再年轻了,但 Google 依然处在风口浪尖。更重要的是,Alphabet 的市值刚刚突破三万亿美元,成为继苹果、微软和 Nvidia 之后,第四家迈入“三万亿俱乐部”的科技巨头。 看完这两个消息,感觉这种巧合更像是一种启示:从最早基于 Page Rank 的搜索工具,到如今无所不在的生态系统,Google 已经走过了 PC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它的下一个阶段,人工智能显然成了主角。 Alphabet 的股价上涨并非无缘无故。9 月 15 日,Google 市值首次突破三万亿美元的背后,来自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的乐观预期。尤其是 Gemini 2.5 和 Nano Banana 图片模型的发布,让投资人看到了 Google 在 AI 赛道的进攻态势。 Gemini 2.5 最大的特点,是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整合到一个统一界面中,Nano Banana 的图像一致性让大模型图片的处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火爆全网。它不再是单一模态的聊天工具,而是一个全能的 AI 平台。这一动作显然是直接对标 OpenAI。 在企业服务领域。Workspace 用户已经可以基于 Gemini 创建自定义的 “Agents”,自动化处理复杂的工作流。这意味着 AI 的边界也在被迅速扩张。 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 YouTube 坐拥 27 亿月活用户,也在悄然发生变化。YouTube 正在测试与推出 AI 摘要、生成式辅助评论、以及面向购物的视频内商品联动等功能;同时 Google 一直强调将 AI 能力嵌入广告与电商闭环,提升转化与营收。这些新功能可不是为了 AI 而 AI,而是直接贡献收入的工具。AI 已经成为 Alphabet 市值增长的核心引擎。 当然了,Google 并非一番风顺,风光的另一面就是压力。9 月 24 日,美国弗吉尼亚州法院开庭审理了一场关键的反垄断案件,矛头直指 Google 的广告技术业务。 包括 Chrome,Google 似乎一直和垄断官司黏黏糊糊,分分合合。 广告肯定是 Google 的基本盘啊,几十亿美元的营收,数以百万的中小企业广告主,都依赖 Google 的广告体系运转,然而美丽国的司法部要求 Google 出售其广告交易平台 AdX,并进行结构性改革,就问你怕不怕? Google 说,你听我狡辩——不对,你听我解释一下:you know,这样的拆分会破坏互联网的经济支柱,不仅 Google 会割裂,整个广告体系也发生混乱,等等。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审判都预示着数字广告行业可能迎来一场根本性重构。加上美国与欧洲在九月同时推出更严格的 AI 监管法案,Google 所承受的监管压力,正在前所未有地加剧。 Google 本身在中国是没啥业务的,所以说市值和反垄断,其实和我们关系不大。但 Chrome 也在变啊。Chrome浏览器在国内的用户可不少。 9 月 18 日,Google 宣布 Gemini 将深度集成到 Chrome 浏览器中,覆盖桌面和移动端。他们称之为“下一个 Chrome 时代”。 这意味着什么呢?过去,你需要单独打开聊天框来询问 AI。现在,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就能直接得到答案。Gemini 不再只是一个对话式的工具,而是逐渐演变为操作系统级的助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当然了,国内的空气里,还没有 Gemini。 但从产品层面,这是 Google 对微软和苹果的回应。微软把 Copilot 深耕在 Office 里,苹果则在系统层面嵌入了智能功能(虽然很烂,但应该会越来越好)。Google 的选择是:让 Gemini 成为整个网络体验的入口,在 AI 时代,浏览器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提升到了战略级的地位。 另外,AI 并不是孤立的,它正和广告、云计算一起重塑 Google 的商业版图。 在广告领域,Google 在九月推出了名为 “Power Pack” 的策略,把 AI Max 深度整合到搜索、PMax 和 Demand Gen 广告系列中,进一步推动自动化。同时还推出 Commerce Media Suite,允许品牌在第三方电商平台投放 Google 广告,试图打通更广阔的商业场景。 在云和基础设施方面,Alphabet 计划 2025 年投入 750 亿美元,用于 AI 和基础建设。他们发布了全新的 AI 芯片 Ironwood TPU,并与 Nvidia 合作,在 Blackwell 平台上为企业提供更安全的 AI 代理服务。这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豪赌。 在 OpenAI 和 Perplexity 崛起的时候,很多人说 Google 老了,已经不能打了。未来是年轻人的天下。现在看起来并非如此,Google 和中国的华为、腾讯等公司一样,在充满韧劲的穿越多个周期。 Google 27 岁生日,市值突破三万亿,Gemini 正在全面融入核心产品,如果说前 20 年,Google 是搜索的代名词;那么未来 20 年,AI 会不会成为它的新身份?答案正在慢慢揭晓。 这个过程,对国内的互联网大公司和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同样充满启发。 加注 Google 😁
被动思考(强迫大脑思考)的最简单的方法 早上墨友何遇在群里问了个问题,因为 AI 在工作中产生了很多垃圾内容,对工作毫无帮助,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是高质量内容呢?进而,如果你看到一篇文章,你会凭哪些要素来判断它质量高不高呢? 看到这个问题我愣了一会,想象了一下自己的阅读情景,发现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基本是靠长期阅读和写作实践形成的直觉:扫一眼大概就知道要不要继续读下去。 但是,如果要用文字去回答这个问题,就和什么产品是好产品,什么小说是好小说,什么人是好人一样,需要设定好边界,做长篇累牍的论述。这种好有意义吗,我看未必。 回想一下,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基本上都是直觉依赖。日常工作里,大脑把重复决策交给直觉,把稀缺资源留给推理。生活也是一样,开车、走路、跑步、吃饭,基本上你不会去思考怎么开车、怎么吃饭,包括你摔倒的时候都是应激反应,自然而然,系统都给你干了。 什么时候需要思考和推理呢? 1、遇到新课题的时候。直觉不起作用了。 2、重大决策的时候。多少会思考一下,比如买房、结婚、投资,人类至少会假装思考一下。 3、创作的时候,尤其是写东西的时候,肯定需要你自己思考,即便是记录日常也有个思考的过程。这一点非常重要。 好的直觉从哪里来呢?对应我之前写的那篇: 直觉来自大量阅读和反复实践,尽量使用原始的第一手数据训练,让大脑建立起最接近世界真实运作机制的思维模型。 所以,写作几乎是被动思考(强迫大脑思考)的最简单的方法。 不想老年痴呆,多写可能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