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

又想到 AI 与人的不同。之前的思考记录了人于 AI 的一个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力」调动潜意识中的隐喻,从而越过思维框架来进行思考。 刚才洗澡时,又想到人于 AI 的一个劣势:人们勇于选择低概率事件,而 AI 通常在概率模型中否定低概率事件,人们更乐于赌,做非理性决策,而 AI 更加理智,服从数学模型。我把这个看成是德扑里的「等待河牌」效应,人们更热衷于赌最后逆转命运的河牌,并非由于无法理解概率,而因为这样做产生的多巴胺最多,换句话说,基因在我们所有人的性格中刻下的冒险者的影子,人类的底色渴望变化,纵使变化会将我们带入不舒适的领域,使我们面对恐惧,失败以及更深层的痛苦。 想到这里,又发觉原始佛教中基本哲学理念中关于「苦」的理解,是多么深刻的洞见,人类是由痛苦驱动的生物,渴望着变化的基因是最根本的因,痛苦是普遍的果,如果没有基因推动着人们迁徙,繁衍,杀戮与斗争,人类无法从猿人进化成智人,更不可能从碳基生命转化成硅基文明,痛苦塑造着一种概率极低但赔率极高的生存者模型,面对99%的尝试带来的痛苦,人们可能选择掉头离开,但总有1%的几率存在直面并克服痛苦的人,他们推动者族群的进步,如此周而复始,最终,我们会寻求到生命的终极形式,在那种形式里,人类不再选择痛苦驱动的生存模式,繁衍自然也失去了意义,进化想必也走到终点,但那究竟是不是涅槃,我们便无从得知了。
Y11
1个月前
真正的痛苦,往往源于我们对情绪和身体感受的"紧握"与"抗拒"。 就像紧握一把滚烫的沙子,越用力,掌心的灼痛就越清晰。 冥想的智慧,正是教会我们松开这双手——不是逃避感受,而是像旁观者一样看着它们流动,像看天上的云飘过山顶,不评判、不抓取。 当我们不再抗拒那些"不好"的情绪,不再对抗身体的不适, 奇妙的变化会自然发生。紧绷的神经会慢慢舒展,尖锐的焦虑会逐渐消融,你会发现:原来痛苦只是一种暂时的感受,就像雨会停、风会住,没有永恒不变的"我"在承受这一切。 这种"不抗拒"的练习,本质上是在打破"自我"的执念。 我们总把自己当成坚硬的"主体",把感受当成外来的"客体",而冥想让我们看清:感受只是能量的流动,情绪只是念头的过客。当你不再把自己困在"我在痛苦"的故事里,痛苦便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它没有复杂的理论,不需要背诵经文,只需每天花几分钟,把注意力轻轻放在呼吸上,当念头跑远时,温柔地拉回来。这就像园丁修剪杂草,开始时需要刻意用力,日子久了,心田自然会变得清明。 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朴素的道理里。冥想不是玄学,而是一套关于如何与自己相处的生活哲学——不是要变成什么特殊的人,而是学会在每一个当下,与真实的自己和平共处。当你开始练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辗转反侧的烦恼,不过是心灵暂时的"小感冒",而你早已拥有了自愈的能力。
Y11
1个月前
人的自我认知,往往像一棵在成长中逐渐盘根错节的树。前20年的环境、家庭和社会,是土壤和阳光,让这棵树慢慢有了固定的形状——我们习惯称之为“我是谁”。 成年后,我们总在追逐幸福,本质上是想让这棵树的枝叶更繁茂,果实更饱满。 可当遇到新问题时,我们常常第一反应是“我该怎么改造世界,让它更符合我的期待?” 但生活的真相往往是:我们以为自己在“掌控”世界,其实是被“自我”的惯性推着走。 就像佛说的“有求皆苦”,当我们把所有期待都寄托在“我应该怎样”的执念上,就容易陷入痛苦。 我们每天的很多行为,其实是习惯的重复——早上起床先刷手机,遇到困难先抱怨,这些习惯像无形的线,把“现在的我”和“过去的经历”牢牢绑在一起。 比如有人会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改不了。”可“这样的人”真的是天生的吗?或许这个习惯是小时候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或许是学生时代为了应对考试养成的,又或许只是某个偶然瞬间的模仿。当我们开始问自己:“这个习惯现在还需要吗?它让我更快乐,还是更疲惫?”就能慢慢剥离那些不再需要的“自我束缚”。 我见过很多人,他们的“自我”像个坚固的壳。贴上“前民主党人”“自由主义者”“某行业专家”的标签后,就把自己框在了里面。可真正的成长,是学会撕掉标签,从最基本的逻辑出发重新思考。比如我曾坚持某些“正确”的立场,后来发现那只是因为它们属于某个“主义”,而非我真正思考后的结论。如果所有信念都能被“打包”进某个理论,反而可能是失去独立思考的开始。 痛苦其实是个好老师。它会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曾经以为的“全部”,可能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曾经以为的“不可改变”,其实有重新开始的可能。就像一个运动员受伤后,不得不接受自己无法再驰骋赛场的事实,但也可能因此开启对哲学、对人生的新思考,找到更广阔的“自我”。 这个世界就像一个不断更新的系统,没有永远不变的答案。脸书和推特都在不断迭代,人也一样。真正的“自我”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场持续的“重新设计”。当我们敢于打破习惯的惯性,撕掉身份的标签,承认自己的局限,反而会发现:世界的真相,其实一直都在那里,等我们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见。而那个不断成长的“自我”,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