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

又想到 AI 与人的不同。之前的思考记录了人于 AI 的一个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力」调动潜意识中的隐喻,从而越过思维框架来进行思考。 刚才洗澡时,又想到人于 AI 的一个劣势:人们勇于选择低概率事件,而 AI 通常在概率模型中否定低概率事件,人们更乐于赌,做非理性决策,而 AI 更加理智,服从数学模型。我把这个看成是德扑里的「等待河牌」效应,人们更热衷于赌最后逆转命运的河牌,并非由于无法理解概率,而因为这样做产生的多巴胺最多,换句话说,基因在我们所有人的性格中刻下的冒险者的影子,人类的底色渴望变化,纵使变化会将我们带入不舒适的领域,使我们面对恐惧,失败以及更深层的痛苦。 想到这里,又发觉原始佛教中基本哲学理念中关于「苦」的理解,是多么深刻的洞见,人类是由痛苦驱动的生物,渴望着变化的基因是最根本的因,痛苦是普遍的果,如果没有基因推动着人们迁徙,繁衍,杀戮与斗争,人类无法从猿人进化成智人,更不可能从碳基生命转化成硅基文明,痛苦塑造着一种概率极低但赔率极高的生存者模型,面对99%的尝试带来的痛苦,人们可能选择掉头离开,但总有1%的几率存在直面并克服痛苦的人,他们推动者族群的进步,如此周而复始,最终,我们会寻求到生命的终极形式,在那种形式里,人类不再选择痛苦驱动的生存模式,繁衍自然也失去了意义,进化想必也走到终点,但那究竟是不是涅槃,我们便无从得知了。
很多兄弟问我,炒股/炒币和赌博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股市/币圈能长期赚钱,而赌场不行? 一枚色子,有6个数,你如果每次都下注摇出来的数字大于1。 你觉得这是赌吗? 很显然,这不是赌。 因为长期坚持下去,你获利的概率特别大,只要时间足够长,玩的足够多,你获胜的概率会趋近于6分之5。 这就是投资的一大条件: 先有胜算,我才下注, 那什么是赌呢? 同样是这个色子,你如果去押注它下一次会开出什么数字,不管是几,你都是在赌。 在明知道胜率不高的情况下,依然参与,那就是在跟老天爷赌运气。 这样的赌,并不可怕,因为你明确知道自己是在赌。 最可怕的赌是什么? 是你以为你在投资,其实你在赌博。 同样是这个色子,如果它已经连续10次开出了6,你下注下一次他摇出来的一定是6,这是赌。 那如果你下注,它下一次摇出来的一定不是6,这是赌还是投资呢? 这种情况看起来,下一次不是6的概率似乎特别特别特别大,非常非常非常值得下重注。 而这种时候,洽洽是最容易让人倾家荡产的时候。 你只要计算一下,你就知道,下一次不是6的概率是6分之5,即使他前面开出了100次6,这个概率依然是不变的。 这和我们每次下注大于1的概率是一样的。 但一旦你扭曲了,你为了这6分之5的概率,压上全部身家,那你就越过了投资,变成了赌博。 投资的另一大条件就是: 不梭哈,因为100%的胜算是不存在的。 共勉!
2008年底,马斯克与芒格共进午餐,芒格本可以按极低估值投特斯拉,并获得近一万倍回报,但他没有… 相反,芒格当众“羞辱”了马斯克,他向全桌人讲述了特斯拉会失败的所有方式,马斯克很难过。 马斯克回应面前的智者,特斯拉可能会死,但依然值得尝试。 多年以后,已成为世界首富的马斯克回忆起来,说:芒格是正确的。 为理解两位顶尖头脑的分歧,我构建了如下框架: 1、基于过往数据统计,是古典概率; 2、基于贝叶斯定理,是“信念”概率; 3、而对理想的投入,属于“信仰”概率。 早期的新能源车,胜率太低了。所以芒格会略带嘲讽地拒绝了马斯克。 价值投资者只下注于极高概率的、被验证的垄断性公司,并对几乎所有的机会说不。这是“古典概率”。 而对于创业者,遵循的是“信念概率”。捕捉某个重要的线索,在不断迭代中更新成功的概率,直至突破盈亏的临界点。 对于早期的数字货币和AI,参与者往往是带着信仰投身其中的。 “信仰概率”对应着极高的赔率,就像帕斯卡赌注,其特征是极度不对称的回报。如马斯克的原则:“这个未来是否足够重要,以至于即使失败是最高概率事件,也值得全力以赴?” 所以,芒格与马斯克,无所谓对错,只是有不同的概率立场。 再从时光的角度看: 少年时,是信仰概率; 青壮年时,是信念概率; 中老年后,是古典概率。 由于人是混合体,所以,对应不同的主题,可能要对应三种不同概率: a、投资理财应该对应古典概率; b、自己的工作应该基于信念概率; c、而自己的某个心底的火焰,则基于信仰概率。 如上结构,可以解答一些关键问题。例如: 年轻人钱少,难道就不该放手一搏吗? 并非如此。年轻人在信仰概率(理想)和信念概率(拼搏)上有优势,可以一博;但说起古典概率,年长和年少者,应该遵循一样的原则。 举例:有位年轻朋友,靠高风险的金融投资赚了大钱,他很快将大部分收益转到做价值投资,这些年稳步向前。而他当年的同行大多在起伏中湮灭了。 用心理账户来安排这三个概率,是一种理性的做法。就像上面这位幸运儿,将横财从信念概率账户转到了古典概率账户。 我用一个更有趣的结构来概括: 1、古典概率,如理财,关乎“生存”; 2、“信念”概率,如工作,关乎“生活”; 3、“信仰”概率,如理想,关于“生命”。 一个人需要同时思考生存、生活和生命,这是我近年来最深的反思之一。 ——————分隔符—————- 这是从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上看到的,链接在这里: 我觉得这篇文章里关于古典概率、信念概率以及信仰概率的划分很意思! 补充一点想法:这三种概率模型其实并不一定是严格划分的,他们应该是平滑过度的。 在币圈,能够详细计算出磨损与收益的交易决策就属于古典概率范畴,比如量化交易限定盈亏比与最大止损额度后,策略的收益就会由胜率决定,这个胜率就是古典概率… 而信念概率则是需要人主观上对一个项目或资产的未来表现有基于信心和理性判断基础的猜测,你通过一系列分析和数据可以猜到这个项目未来能走强,那么这就是信念概率的博弈。 至于信仰概率,在币圈很少见,从2011年开始定投BTC或长期持有不卖出,那就是纯纯的信仰了,除此之外,我就举不出什么其他的案例了… 因此币圈有信念的投资者是有很多的,但你要说有信仰的,我觉得应该是极少数人… 大部分信仰者出现在2016年以前,随后逐渐稀少… 不把信念当信仰,本身就是市场成熟的标志,而在美股、债市甚至外汇市场,就已经完全是古典概率主宰的领域了。 因此币圈的未来,也将逐渐从信念市场转化为古典市场,这刚好可以解释为何当下市场中,每一轮周期的财富神话越来越少,而富者更富,穷者愈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