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

一文读懂:什么是国债!(深度科普) 之所以要聊国债,是因为它已与我们的各类交易形成极强关联 —— 无论是宏观经济走向,还是细微如交易所的理财产品,都与国债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先聊聊美国国债,美国两大管钱的机构,兄弟们看完就基本明白了国债原理。 一、美联储 凭空印钱(早期是基于黄金量印钱),借出去,然后收回(存放在库里,相当于销毁了) 但美联储得到了借出钱的回报~利息,这就是钱的一个循环、一个轮回。借钱出去是纯自由市场,只求回报。 美联储根据市场、美国经济来控制现金总量(现金有 Federal Reserve Note、美元、US dollar 等称呼,含义相同),尤其是在市面上流通的美元总量。即要足够多,让经济顺利发展,又不能太多,产生通膨,造成美元贬值,现在要求的年贬值率是 2%~3%。 美联储是把钱借出去的,谁会用钱、利用率高、回报高、信用好,就借给谁。具体怎么操作?下面会细说。这里先说明一下,所谓 “印” 美元只是个形象说法,可能是数字形式(即数字货币),不一定是印纸币。究竟需要印纸币,还是转数字货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需要,而商业银行又是根据终端客户的需要。如果客户需要某种面额的纸币,商业银行会向美联储要那种面额的纸币。美元的数字货币只是美元的一种形式而已,如同硬币与纸币,只是形式不同。美联储究竟是要印纸币,还是铸硬币,还是转数字货币,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终端客户的需求,所以数字货币早就存在,不是新东西。 美联储偏向于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 二、财政部 是联邦政府部门(区别于州、市政府),钱由税收产生,收联邦税、海关关税,现在或有部分国有土地也能产生钱。 政府管钱就不能是纯市场了,不能是谁会用钱、利用率高、回报高,就把钱借给谁。主要用于联邦政府雇员的工资(总统、普通工作人员的工资),盖办公楼或租办公室的费用,刺激经济的投资,军费(战争时花费会猛增),其他公众、公益项目(如几年前投了点资给加州高铁,后来停了),给受灾的州补助,发福利、白送钱(如疫情期间给穷人发的纾困金)。 财政部管理、使用联邦层次的钱。由于当年的税收经常不够用,所以就发各种期限、各种类型的债券借钱来花,这债就叫做国债 US Treasury Securities。未兑付的债券总额常被称为美国国债总额。所以国债是借未来的钱、现在用,额外成本是付债主(持有债券的人)“利息”。 当举债过多时,“利息” 成本就会过高,财政部每年收的税说不定只够付 “利息” 的。但这利息叫 coupon,是固定的钱数,通常是每六个月兑付一次,这不同于美联储的升息降息。债券没到期,财政部是不会还本金的,但持券人可以在二级市场卖掉手里的债券。债券到期了,财政部会还给持券人本金,这也是固定的钱数。 国债 “利息” 常低于商业利息,但稳定、几乎无风险。当美联储调息时,国债还款 “利息” 不会跟着变动(其中 ibond、TIPS 种类国债随通胀指数 CPI 变动,ibond 每年有 1 万美元限额,只卖给美国纳税人个人,利息可以推后很多年才交税,TIPS 本金随 CPI 变,利率不变,限购 500 万,不免税,除非在退休账户里)。 很明显,与国债不同,税收是收当下的钱,当下用。当然,偿还国债最终是靠未来的税收(对老人倒是一种福利,反正未来不交税了,让下一代年轻人多交税,还老人年轻时的欠债。除非老人有遗产,到时候政府调高遗产税率,老人死后还生前的债)。 当国债过高,国会会要求联邦政府尽快提高税收并减少联邦政府的各种支出,尤其是福利性支出。 国债不能混同于每年的联邦政府的财政预算,国债债券期限有 1 年内的、也有 30 年的,还钱的金额数固定(除 ibond、TIPS 种类);而每年收税在未收完之前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钱进账,每年支出也可能会变,这样可能当年有赤字或有盈余。每年的财政预算谈不拢,联邦政府会关门休假,也即联邦政府的雇员罢工了,因为嫌工资少或其他待遇问题、工作条件。 国债是动态的, 因为财政部不停地还到期的债券,也不停地发新债券。看上去国债数字很大,但由于有些是长期债券,可以分散到 30 年内里慢慢还,所以每年还的并不多。可以等到某年年成好时,多收税,少发福利,就可以少发新债券了。如果美国国债全靠借新债、还旧债,那就是庞氏骗局了。 当通货膨胀时,因为国债债券是固定的 “利息”、本金,所以债券持有者取回的是固定的现金,实际上是财富缩水,除了持有 ibond、TIPS 类国债债券的人。也就是说当通胀时,债券债主的财富转移到了享受政府资助的人或项目上面。 根据现代货币理论,国债没必要还清(其实最早汉密尔顿也说过),但国债借来的钱如果让政府乱花了,反过来会推高通胀。 谁是美国国债的债主?国债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 debt held by the public 可称为公债,由个人、企业、美联储、外国人或政府、美国各州各市政府持有的债券。他们都是美国联邦政府以外的。 第二部分是 debt held by the government accounts,由联邦政府的其他部门持有的债券,也可称为 intragovernmental debt,这些债券 is non-marketable Treasury Securities,主要是 SSN(Social Security Trust Fund)。 严格上说第二部分不属于联邦政府欠外部的债,因为债券在联邦政府手里,自己就是债主。 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也就是债主,是美联储(它只能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券)和其他的联邦政府部门(如 SSN )。 再聊一下联邦储备银行如何发放货币(俗称放水,实际上是借出去的)。 美国历史上曾有过数次产生、又数次取消的中央银行,那是真正的银行,存放收来的税,现在是联邦储备银行(又叫联储会、联储局),它印钱、控制货币(美元)的总数(尤其是流通的),保证美元购买力的稳定(即有信用)。保罗?沃克在 19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为了压制通胀,拼命加息时说 “我的责任就是维护货币的稳定性,使它有信用,没有其他责任。百姓辛苦工作挣来美元,如果一会就贬值,如何让百姓对挣来的钱有信心?”。 与黄金脱钩后,联储会就可以 “凭空” 印钱了,钱少了就印,发向市面,多了就销毁(即收回美元入库),具体操作见下面三种方式。 印发美元,放款赚利息,只要你能付利息还本金,就借给你。降息就是放水,降利率当然各商业银行愿意多借钱,商业银行再加一点利息转借给其他人,银行是二道贩子。这样美联储就多印钱了,流向市面,这就是 “凭空” 印钱;反之升息是抽水,减少货币。 公开市场操作,即在民众的二级市场里买卖国债 US treasury securities 。 美联储买国债当然用美元,它凭空印美元来买国债,就是印发美元流向市面了、放水了;如果外面美元过多,美联储又会在二级市场卖手里持有的国债,收回、销毁美元。 当然此时债券的价格已经不是原价了,而是市场价,倒卖国债有可能大赚一笔,也可能亏钱,买卖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市场行为。这调节了市面上美元的总量。 降低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也是放水、增发货币,提高准备金则是相反,但这一手段美联储很少使用。 19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保罗?沃克提高了银行准备金,另外还用了其他手段来抑制通货膨胀,如用 M1、M2、M3 等指标观察各层面的货币量、取消存款利率上限、贴现率等。 凭空印刷、发放美元对美联储来说就是负债!是给最终收钱花钱的人(如领工资的人)打借条,拿到美元的人将向美联储要实际东西,纸币并不能吃(当然对商业银行来说,美联储是债主)。 收回、销毁美元对美联储来说就叫减少负债~因为已经还了百姓的借条(即美元)! 新闻里常听到,美联储要缩表了,就是减少资产负债表,减少美元总量了。
美联储的前世今生👇 美联储,不联邦,也没储备 却控制了美国的钱袋子一百多年 七个人,1910年11月, 神秘登岛,杰克尔岛。 他们不是政客,是银行家。 目标只有一个:打造美国的中央银行。 但“中央银行”这词儿太吓人,美国人讨厌它。 所以他们换了个名字: “联邦储备”听起来像政府机构,其实不是。 为什么要造这个机构? 因为三年前的1907年,美国差点崩盘。 银行倒了,股市塌了, 人人都在问:谁来掌控局面? 他们来了,带着一个计划: 自己印钱,借给政府,收利息。 听起来像假钞?但合法。 我们创造的钱,每一张,都是从现有美元买走一点价值。 这就是隐形税,不经过投票,直接流进银行家的口袋。 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一旦脱钩黄金,政府想印多少印多少, 打仗,不用加税,只要加印钞。 于是战争变得便宜,战争也就开始源源不断。 成本?全民通胀买单。利润?银行家收下。 你可能在想,这种东西怎么可能通过国会? 1913年12月23号,圣诞前夜,大多数议员早回家过节。 剩下几个,草草表决,一揽通过。 甚至,那些设计这套系统的人, 还故意在国会反对自己的法案, 表面制造“银行被民选机构限制”的假象, 美国议员们拍手叫好,以为打赢了华尔街。 接下来,他们资助大学教授,写教材,编课程。 让学生从小相信,美联储就是“现代经济学”。 无形中,让每一个新生儿,从出生起就背上债务。 他们用空气造出了信用,又把这泡影,变成了你每天用的钱。 这一切,都从杰克尔岛,七个人的闭门会议开始。 美其名曰“联邦储备”, 不联邦,无储备, 但它牢牢掌控了每一个美国人的钱包。
我们沿着昨天假定9月降息的逻辑继续拓展另一种可能性,即在9月降息确定的情况下博弈降25BP还是50BP。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大选的时候美联储为了助选拜登一拖再拖错过了最佳窗口,然后在9.19一口气降了50个BP,今年的情况甚至节奏其实都跟去年非常类似,所以市场自然开始遐想50BP幅度的降息以弥补7月因为就业数据滞后落下的一次降息。 我们再来理一下时间线,在9.18号的FOMC前,还有7 月、8 月2 次CPI;一次7月的PCE;一次8月非农;共计四个数据需要参考 且我们需要知道Q2的美国GDP年化增长3.0%看似强劲,实际上并非由经济真实扩张驱动,而是受到关税引发的库存和贸易扭曲因素显著影响。去除关税与库存波动的“噪音”后,Q2的最终国内销售额(即剔除贸易与库存的私人消费+固定投资)仅增长约 1.2%,是最近两年来最低增速之一。GDP全年增速预计将比去年低约 100个基点。 虽然目前来看大概率是降25BP,但如果后续数据恶化,一次性降息50基点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或者即使9月只降了25BP,但也可能仿照2024年的节奏在10月和12月各降息25个基点共计连续降息三次。 随着美国经济数据不断走弱,美联储的选择空间正在被快速压缩。在市场认为经济衰退之前,自己主动引导至降息50BP留足政策空间可能是个不错的选项。但这样做难免会让市场认为美联储是在川普施压及市场衰退之下做出的选择,这样平衡下来,还是25BP最为稳妥,毕竟鲍师傅的诉求可能也只是平安着陆回家颐养天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