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

Y11
3周前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理解的底层思维工具——“易错性原理”。 它不复杂,像是一种帮我们在复杂世界里看清方向的视角,或许对做决策有些启发。 什么是“易错性”? 简单说,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天生是不完整的,带着“滤镜”。 我们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上帝”,而是身处其中的参与者。 我们用自己的经验、模型甚至偏见去理解复杂的现实,这些东西就像地图,是现实的“影子”,但永远不可能完全复刻真实地形。 经济学里说“理性人”能掌握全部信息做最优决策,但现实中,我们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带着局限。 易错性如何影响世界?“反身性”的动态循环 如果说易错性是认知的“底色”,那么“反身性”就是它在现实中的“动态表现”:我们有缺陷的认知,会引导我们行动;而这些行动,又会慢慢改变我们原本想要认知的那个现实。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认知→行动→改变现实→新认知→新行动。 这个循环里,现实因为我们的行动而变化,新的现实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认知。 一个比喻:地图与战场 索罗斯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你手里有一张地图,它本应描绘地形,但这张地图是不完整、甚至有偏差的(这就是易错性)。 更关键的是,地形本身不是固定的。因为有无数人,拿着各自有缺陷的地图在行动——比如修路、盖房子——这些行动正在不断改变地形(这就是反身性)。 所以,你永远无法得到一张完全准确且永久有效的地图,因为你在看地图、按地图行动的同时,地形本身就在变化。 在金融市场里,“地图”就是我们对公司、行业、经济趋势的认知(比如分析报告、估值模型),“地形”就是市场的真实情况(比如公司的盈利、经济的运行)。 我们的买卖行为,基于这些“地图”,会直接影响股价和市场,从而改变“地形”本身。 金融市场中的体现:泡沫的诞生与破灭 反身性在金融市场里看得特别明显,比如牛熊的转换。 泡沫形成时,股价涨了→投资者更乐观(认知变了)→更多人买入,公司融资也更容易(行动改变现实)→股价继续涨,甚至带动到实体经济(现实又强化了乐观认知),形成一个“越涨越买,越买越涨”的循环。 泡沫破裂也类似,当股价涨到一定程度,现实(比如公司盈利)已经支撑不了这么高的预期时,就会反转:股价跌了→投资者恐慌(认知转向悲观)→抛售→股价暴跌,公司经营也受影响(现实更差)→进一步强化悲观,形成“越跌越抛,越抛越跌”的循环。 索罗斯先生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识别那些“主流偏见”——市场上大家普遍认同但有缺陷的认知,并利用其最终必然被修正的机会。 给我们的启示 总结一下,这些思考或许能给我们做决策一些启发: 1. 承认认知的局限:市场价格是所有人有缺陷认知的总和,它不可能完全准确反映价值。 不要迷信任何单一模型或“绝对真理”。 2. 警惕“自我强化”与“自我逆转”:当一个趋势形成时,要思考它是在自我强化还是即将逆转。 很多时候,趋势走到极致,往往就是转折点。 3. 保持“纠错”的灵活性:最危险的不是犯错,而是拒绝承认错误。及时识别并修正认知,比坚持错误更重要。 4. 关注“催化剂”:当认知与现实的差距过大时,某个小事件就可能成为“催化剂”,引发反身性的逆转。 “易错性原理”和“反身性”,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 它告诉我们:世界是动态、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 我们能做的,不是追求绝对的正确,而是在承认自身局限的基础上,不断观察、学习、调整,在变化中寻找机会。这或许对我们在商业、投资,乃至任何领域的探索,都有借鉴意义。
Y11
1个月前
如何做出不后悔的决策? 作为一个在决策领域摸爬滚打十余年的人,我常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决策比作一门手艺,我们能否像学开车一样,把它拆解成可复制的步骤,让任何人都能掌握? 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跳出潜意识的迷雾,建立一套系统化的决策框架。 一、决策的两个核心:先了解,再决定 大脑的决策机制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就像开车时保持安全距离,看似本能的动作,背后其实是每秒数次的信息处理:观察车距、预判前车动作、调整油门刹车。 但要把这个过程写进自动驾驶程序,你会发现每个细节都需要精确的逻辑支撑。 这说明,“了解”是“决定”的基础,没有充分的认知,决策就是空中楼阁。 影响决策质量的最大敌人,往往是情绪。 当我们急于下结论时,大脑会自动筛选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就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有效的决策必须经历两个清晰的阶段: 了解现实:这需要你跳出情绪,用“空杯心态”搜集信息。记住,观点是廉价的,事实才是关键。比如开会时,与其争论“这件事能不能做”,不如先明确: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数据反馈如何?风险点在哪里? 权衡行动:基于了解到的事实,设计实现目标的路径。这里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只看短期收益——为了完成KPI而仓促决策,结果可能导致长期风险。比如你为了冲业绩降价促销,可能会伤害品牌价值,这就是忽略了“后续结果”。 二、如何把“了解”做扎实? 把了解做好,本质是建立对现实的“三维认知”:时间、空间和逻辑。 1. 区分“点”与“面”,避免“细节焦虑症” 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大量碎片化信息,比如工作中的邮件、市场数据、同事反馈。但真正重要的不是收集多少“点”,而是判断这些点属于哪个“面”。 比如你经营一家咖啡店,某天销量突然下降。有两种可能:是咖啡豆质量变了?还是隔壁开了家新竞品?这时候,你需要先问:“影响销量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如果只盯着某一个细节(比如某个员工今天请假),就可能错过真正的原因。 关键原则: - 问对人比自己琢磨更高效:直接找店长和销售主管,他们的信息最接近真相。 - 别被新事物迷惑:经典往往比“爆款”更经得住考验。比如选书时,与其追最新的网红书单,不如读10年前的经典——经过时间检验的认知,错误概率更低。 2. 动态看变化,用“概率思维”替代“非黑即白” 现实是动态的,单一事件的影响会层层传导。比如你投资一家公司,初期看财务报表不错,但后续政策变化、市场竞争都会改变结果。这就像下棋,高手不仅看眼前一步,还会预判对方的应对。 实用工具: - 用“80/20法则”抓重点:20%的关键因素决定80%的结果。比如客户满意度,可能由3-5个核心体验环节(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售后响应)决定,没必要纠结所有细节。 - 接受“差不多”的智慧:精确计算不如快速估算。比如你要判断一个项目能否盈利,不必算出分毫不差的数字,估算“大概率赚钱”就足够了——过度追求精确,反而会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细节上。 3. 站在不同“层次”思考,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现实像一张金字塔:底层是具体事件,中层是规律,顶层是目标。决策时,你需要在这几个层次间自由切换。 比如你想减肥: - 顶层(目标):健康生活 - 中层(规律):控制热量+规律运动 - 底层(行动):今天少吃100克糖,明天跑30分钟步 很多人会卡在底层(比如严格记录每口食物),却忽略了顶层目标——如果只是为了减肥而活得不开心,这个决策本身就是错的。 操作方法: - 用“基线法”检查逻辑:当你在某个细节卡壳时,试着问:“这个点和我的核心目标有什么关系?” - 画图梳理关系:把问题的不同层次画出来,比如用思维导图连接目标、规律、行动,避免思维混乱。 三、用“预期价值”为决策打分 决策本质是“押注”:你需要权衡成功的概率、收益和失败的成本。例如,你决定创业,成功率30%,失败了可能损失10万;成功了能赚100万。这时候,预期价值=(收益×概率)-(成本×概率),即(100万×30%)-(10万×70%)=23万,显然值得尝试。 关键提醒: - 别押“必输的注”:如果失败的成本远高于你的承受能力(比如用全部积蓄孤注一掷),即使成功概率看起来高,也应该拒绝。 - 小成本试错是智慧:比如你不确定某个投资是否靠谱,不妨先投入少量资金,验证后再追加。这就像你不知道天气如何,先出门带伞,总比淋雨强。 四、最后的建议:让决策成为习惯 决策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练出来的。每天睡前,花5分钟问自己三个问题: 1. 今天我做了哪些决策?哪些是基于事实,哪些是情绪主导? 2. 如果重来一次,我会如何优化这个决策? 3. 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记住,最好的决策者不是从不犯错,而是能从错误中迭代,建立自己的“决策操作系统”。当你把决策拆解成“了解-权衡-验证”的流程,就会发现:即使面对复杂局面,也能做出不后悔的选择。毕竟,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自己决策的掌控力。
Y11
1个月前
在日常决策中,我们常依赖过往经验做判断,比如觉得“过去这样做过,未来也该如此”。 但这种基于单一环境的推理,其实像刻舟求剑——经验会固化思维,反而可能帮倒忙。真正有效的决策,需要一套更清醒的“思维工具”,也就是心智模型。 我研究过不少领域的心智模型,发现进化论、博弈论和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最有价值。 芒格先生常说,“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提醒我们要避免思维单一化。 他用跨学科的视角整合知识,比如把心理学、经济学、物理学原理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这种“组合拳”的思路,让他在投资中总能看到别人忽略的机会。 我自己也养成了记录和提炼的习惯,会把学到的核心原则写成推文。 这些文字不是为了炫耀,更像“记忆锚点”——大脑的存储空间有限,就像硬盘需要目录指引,推文帮我快速调取深层知识。 但光看不行,必须结合自己的经历去验证。比如读到“复利效应”,我会想起自己刚创业时因为急功近利错失的长期机会;看到“边际成本”,就会联想到产品迭代中如何优化资源分配。只有让知识和经历碰撞,才能真正内化为能力。 在众多心智模型里,进化论给我的启发最深刻。 自然界的生存逻辑,其实和人类社会高度相似:物种的进化不是靠“完美设计”,而是靠“试错迭代”。企业的兴衰、个人的成长,本质上都是在环境压力下不断调整的过程。就像生物不会因为“应该成功”就存活,商业也不会因为“计划周密”就盈利,关键在于能否在变化中找到适应的路径。 复杂性理论则让我学会“接受不完美”。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世界是由无数相互关联的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就像天气系统一样,任何一个微小的变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人类的认知能力其实很有限,与其追求“绝对正确的预测”,不如建立“容错系统”——就像开车时既要注意路况,也要预留反应时间,允许自己在信息不全时做出调整。 博弈论和经济学的思维也帮我看透了很多商业本质。比如“供求关系”,它就像空气,看不见却无处不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竞争对手的策略调整,都会影响最终结果。而“囚徒困境”则让我明白,商业合作不能只靠“善意”,更要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双方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最大收益。 最后想分享一个简单的原则:永远警惕“单一视角”。就像看一幅画,站在不同角度会看到不同风景,商业决策也是如此。多问自己:“如果我是对手,会怎么选择?”“如果市场突然变化,我的计划哪里会出问题?”保持开放的心态,用多元的工具分析问题,才能在复杂的现实中,找到更稳健的路径。毕竟,真正的智慧不是记住所有答案,而是学会提出好问题,并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的逻辑。
Y11
1个月前
我始终认为,理想的状态是靠判断力而非体力获取报酬——让机器人、资本或技术去完成具体事务,自己则专注于判断与决策。 每个人都应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以此作为经济回报的基石。 当我们能熟练运用杠杆工具——无论是技术、资本还是他人的劳动,就能从时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企业考核的从来不是投入多少时间,而是最终产出的价值。一家千亿市值的公司,在两位判断力准确率分别为75%和85%的人才间,完全可能愿意支付数亿美元的溢价,因为那10%的判断力差异,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方向的正确性。 这正是为什么顶尖决策者的薪酬如此之高——他们的判断力本身就是最具价值的杠杆。 真正的判断力绝非空谈,它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更需要建立可信的声誉。 巴菲特之所以被称为"股神",不仅在于他75%以上的投资判断准确率,更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高度责任感和卓越业绩,以及始终如一的正直品格。人们信任他的判断,愿意将巨额资本交给他管理,从不过问他每天工作多少小时。这种信任就是最强大的杠杆,让他的决策能直接影响全球市场。 普通人常陷入"用时间换金钱"的陷阱,在低价值的事务上耗尽精力。而真正的高手会将大量时间投入深度思考,用一年时间研究一个决策,再用一天时间果断行动。这一天的行动,可能在未来几十年产生持续影响。就像短跑运动员将0.1秒的成绩提升0.01秒,就能从普通选手跃升为世界冠军,判断力的微小提升在杠杆效应下,会带来经济回报的指数级增长。
最近在和很多企业深度对话中,如果想达到目标,我们深刻发现 DRI(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 直接责任人,这个角色的重要性,该角色最终对项目成功或失败负责的那一个人。他们是状态更新、决策制定和克服阻碍的核心成员。 这个概念起源并在科技界获得了突出地位,特别是在史蒂夫·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公司,它成为了他们组织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正如《福布斯》所述:"在苹果,对于谁负责什么从来不会有任何混淆。内部苹果用语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即'DRI',或直接责任人" DRI最终对项目的成功(或失败)负责 ○ 无论团队规模或复杂性如何,他们都拥有最终结果 ○ 当事情陷入困境时,他们负责推动进展 ○ 当事情陷入困境时,他们负责推动进展供答案 DRI角色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决策制定权力。 DRI不必解释他们为什么做出决定,他们绝对不必说服其他人。这赋予他们权力来: ○ 对项目方向做出最终决定 ○ 打破分析瘫痪 ○ 在不需要过度共识建设的情况下推进倡议 有效的DRI应该具备这些8个关键特征 : ○ 注重细节 - 同时不失去战略视角 ○ 在压力下保持冷静 - 在实施和截止日期期间 ○ 强大的倾听技能 - 具有出色的提问能力 ○ 适应性强 - 能够巧妙地调整项目方向朝着目标 ○ 主动性 - 善于预见和早期解决问题 ○ 多才多艺的沟通者 - 能够在所有组织层级有效互动 ○ 有韧性 - 能够从挫折中恢复 ○ 一致性 - 对类似情况的响应可靠 写在最后,这也是困局,很多人和我说的很直接,想干,但是不能干,本来应该是「砖」最后变成了「枪」这也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