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性原理

Y11
1天前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理解的底层思维工具——“易错性原理”。 它不复杂,像是一种帮我们在复杂世界里看清方向的视角,或许对做决策有些启发。 什么是“易错性”? 简单说,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天生是不完整的,带着“滤镜”。 我们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上帝”,而是身处其中的参与者。 我们用自己的经验、模型甚至偏见去理解复杂的现实,这些东西就像地图,是现实的“影子”,但永远不可能完全复刻真实地形。 经济学里说“理性人”能掌握全部信息做最优决策,但现实中,我们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带着局限。 易错性如何影响世界?“反身性”的动态循环 如果说易错性是认知的“底色”,那么“反身性”就是它在现实中的“动态表现”:我们有缺陷的认知,会引导我们行动;而这些行动,又会慢慢改变我们原本想要认知的那个现实。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认知→行动→改变现实→新认知→新行动。 这个循环里,现实因为我们的行动而变化,新的现实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认知。 一个比喻:地图与战场 索罗斯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你手里有一张地图,它本应描绘地形,但这张地图是不完整、甚至有偏差的(这就是易错性)。 更关键的是,地形本身不是固定的。因为有无数人,拿着各自有缺陷的地图在行动——比如修路、盖房子——这些行动正在不断改变地形(这就是反身性)。 所以,你永远无法得到一张完全准确且永久有效的地图,因为你在看地图、按地图行动的同时,地形本身就在变化。 在金融市场里,“地图”就是我们对公司、行业、经济趋势的认知(比如分析报告、估值模型),“地形”就是市场的真实情况(比如公司的盈利、经济的运行)。 我们的买卖行为,基于这些“地图”,会直接影响股价和市场,从而改变“地形”本身。 金融市场中的体现:泡沫的诞生与破灭 反身性在金融市场里看得特别明显,比如牛熊的转换。 泡沫形成时,股价涨了→投资者更乐观(认知变了)→更多人买入,公司融资也更容易(行动改变现实)→股价继续涨,甚至带动到实体经济(现实又强化了乐观认知),形成一个“越涨越买,越买越涨”的循环。 泡沫破裂也类似,当股价涨到一定程度,现实(比如公司盈利)已经支撑不了这么高的预期时,就会反转:股价跌了→投资者恐慌(认知转向悲观)→抛售→股价暴跌,公司经营也受影响(现实更差)→进一步强化悲观,形成“越跌越抛,越抛越跌”的循环。 索罗斯先生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识别那些“主流偏见”——市场上大家普遍认同但有缺陷的认知,并利用其最终必然被修正的机会。 给我们的启示 总结一下,这些思考或许能给我们做决策一些启发: 1. 承认认知的局限:市场价格是所有人有缺陷认知的总和,它不可能完全准确反映价值。 不要迷信任何单一模型或“绝对真理”。 2. 警惕“自我强化”与“自我逆转”:当一个趋势形成时,要思考它是在自我强化还是即将逆转。 很多时候,趋势走到极致,往往就是转折点。 3. 保持“纠错”的灵活性:最危险的不是犯错,而是拒绝承认错误。及时识别并修正认知,比坚持错误更重要。 4. 关注“催化剂”:当认知与现实的差距过大时,某个小事件就可能成为“催化剂”,引发反身性的逆转。 “易错性原理”和“反身性”,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 它告诉我们:世界是动态、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 我们能做的,不是追求绝对的正确,而是在承认自身局限的基础上,不断观察、学习、调整,在变化中寻找机会。这或许对我们在商业、投资,乃至任何领域的探索,都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