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

Y11
1个月前
#小九的每日碎碎念# 在我多年的经历中,有一套面试题总能精准考察候选人的核心能力——它不是简单的知识问答,而是通过具体场景让候选人展现思考逻辑、责任担当和自我认知。 这就是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等公司常见的组合: “请分享你最近主导的、影响最大的项目;项目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落地的?如果此时让公司另一位PM接手这个项目,结果可能会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像剥洋葱一样,从“做了什么”到“为什么做”,再到“我不可替代吗”,直击PM的核心价值: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目标的行动力,以及对自我角色的清醒认知。 先聊聊第一个问题:“你最近主导的、影响最大的项目”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项目筛选能力”和“价值提炼能力”。候选人需要从过往经历中挑出真正有分量的事——不是“我参与了什么”,而是“我推动了什么”。 比如,有人可能说“我负责了一个用户增长活动”,但更有说服力的回答会包含具体数据:“去年Q3,我主导了公司核心产品的‘新人成长体系’,目标是降低新用户30天留存率,从35%提升到50%。 通过拆解用户行为数据,我们发现‘首次使用到首次付费’的转化环节流失率高达60%,于是从‘新手任务+个性化推荐+社群陪伴’三个维度设计了方案。” 关键在于:用“背景-目标-行动”的框架,让面试官快速理解项目的价值和你的角色。 避免空泛的描述,多提具体问题和你的切入点——比如是发现了什么痛点?用了什么方法论? 第二个问题:“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落地的?”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看“价值”,这一个就看“执行力”。 落地过程是PM能力的“试金石”,需要展现你的资源协调、风险控制、跨部门协作和数据复盘能力。 比如,在“新人成长体系”中,落地可能涉及: - 目标拆解:把“30天留存率50%”分解为“首周完成任务率60%”“首月付费率25%”等可量化指标,明确每个环节的负责人和时间节点; - 资源冲突处理:当技术团队因迭代压力拒绝优先开发社群功能时,你如何用“用户留存提升对公司整体GMV的增益”和“数据看板可视化排期”说服对方,争取到1周优先级; - 风险预案:预设“任务完成率不达预期”的情况,提前准备了“简化新手任务步骤”的B方案,并在上线后3天通过用户反馈调整了推荐算法的权重。 这里的核心是:用具体案例证明你不是“拍脑袋规划”,而是“有策略、有步骤、有应对”地推动事情落地。 同时,别忘了提结果——项目最终让30天留存率提升至52%,付费转化提升28%,这才是对“落地”的有力回应。 第三个问题:“如果让其他PM接手,结果可能会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看似“自夸”,实则考察“自我认知”和“团队贡献”。 优秀的PM从不认为自己是“不可替代的英雄”,而是懂得“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如果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可能会说: “我认为结果不会有太大差异。因为这个项目的核心成功要素,比如‘基于数据发现用户真实痛点’‘跨部门对齐目标’‘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其实是公司倡导的PM基本功,其他优秀PM也能做到。但我可能会有两个不同的动作: - 我会更早引入产品运营团队,用‘用户共创’的方式让一线销售也参与需求排期,可能会更快找到‘付费推荐’的最优路径; - 在项目中期,当技术团队提出‘个性化推荐算法优化需要2周’时,其他PM可能更倾向于优先保障技术资源,而我可能会考虑‘用A/B测试验证算法效果’,把技术投入分成‘必须做’和‘可延后’两部分,平衡进度和风险。” 这样的回答既体现了你的自信,又展现了你的反思——承认团队的共性价值,同时客观分析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对业务细节的敏感度或风险判断的果断性)。这能让面试官感受到:你不仅关注“自己做成功了什么”,更在意“如何让团队更高效”。 总结:这三个问题,本质上是在问你—— 你是否能清晰定义价值?是否能落地解决问题?是否能理性看待自己与团队的关系? 对于高端PM岗位,面试官更看重“格局”与“细节”的平衡:既有战略思维(知道项目为什么重要),又能沉下心解决具体问题(知道每个环节如何推进),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承认自己的局限,也看到他人的价值)。 这或许就是优秀PM的底色——永远在“做项目”的同时,思考“如何让项目更有意义,让团队更有成长”。
最近在和很多企业深度对话中,如果想达到目标,我们深刻发现 DRI(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 直接责任人,这个角色的重要性,该角色最终对项目成功或失败负责的那一个人。他们是状态更新、决策制定和克服阻碍的核心成员。 这个概念起源并在科技界获得了突出地位,特别是在史蒂夫·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公司,它成为了他们组织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正如《福布斯》所述:"在苹果,对于谁负责什么从来不会有任何混淆。内部苹果用语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即'DRI',或直接责任人" DRI最终对项目的成功(或失败)负责 ○ 无论团队规模或复杂性如何,他们都拥有最终结果 ○ 当事情陷入困境时,他们负责推动进展 ○ 当事情陷入困境时,他们负责推动进展供答案 DRI角色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决策制定权力。 DRI不必解释他们为什么做出决定,他们绝对不必说服其他人。这赋予他们权力来: ○ 对项目方向做出最终决定 ○ 打破分析瘫痪 ○ 在不需要过度共识建设的情况下推进倡议 有效的DRI应该具备这些8个关键特征 : ○ 注重细节 - 同时不失去战略视角 ○ 在压力下保持冷静 - 在实施和截止日期期间 ○ 强大的倾听技能 - 具有出色的提问能力 ○ 适应性强 - 能够巧妙地调整项目方向朝着目标 ○ 主动性 - 善于预见和早期解决问题 ○ 多才多艺的沟通者 - 能够在所有组织层级有效互动 ○ 有韧性 - 能够从挫折中恢复 ○ 一致性 - 对类似情况的响应可靠 写在最后,这也是困局,很多人和我说的很直接,想干,但是不能干,本来应该是「砖」最后变成了「枪」这也是现状!
Yesterday, while trying out Notion 3.0, I found myself quickly losing interest. 昨天试用 Notion 3.0 过程中,越用越无趣。 Take connecting Linear into Notion as an example. We’ve only been using Linear for less than a year, yet the connection estimate was over 30 hours. The time wasn’t the real problem—what struck me was how the whole process suddenly killed any motivation I had to continue. 比如同步 Linear 到 Notion 中,我们用 Linear 还不到一年,提示要 30+ 小时。这个时间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尝试过程中,突然没了欲念。 When it comes to project management, Notion is like a spear, while Linear is a machine gun. There’s no point in forcing a machine gun to behave like a spear. 在项目管理这块,Notion 是把长矛,Linear 是架机关枪。没必要把机关枪同步成长矛。 Notion’s real genius lies in its abstraction of Blocks and Bases. Blocks come together to form Pages, and Pages can be assembled into SaaS-like experiences (though not fully realized). Notion 的厉害之处,是 Block 化和 Base 化的产品抽象。由各种 Block 组装成了一个个 Page,再由多个 Page 组装成一个个 SaaS(未达成)。 But this strength might also be its biggest weakness. A Page built from Blocks and Bases will never truly become a Calendar, Mail, Slack, or Linear. To get there, Notion would have to acquire or rebuild those applications entirely. Notion 的厉害之处,可能也就是 Notion 最大的傲慢之处。由 Block + Base 组装成的 Page,成为不了 Calendar、Mail、Slack、Linear 等垂类应用。这类应用,还是得收购或重新构建。 At the end of the day, Notion is still a document collaboration tool. Notion 的底盘,依旧只是文档协作。 What’s interesting is that in the age of AI, documents are starting to find more natural homes. Product design docs, for example, can now live directly in Cursor inside the codebase. Project collaboration docs can sit in Linear itself—a long issue is essentially a document. 有意思的是,AI 时代,让各种文档开始有了更好的归属。比如产品设计文档,经常可以直接用 Cursor 写在代码仓库里。项目协作文档,则可以直接写在 Linear 里(长一点的 issue 就是文档)。 In this new era, Notion’s foundation isn’t getting stronger—it’s actually getting thinner. Documents that don’t need collaboration now have better places to go. What’s left in Notion are only the documents that still require collaboration. AI 时代,Notion 的底盘没有变厚,而是变薄了。不需要协作的文档,有更好的地方去写。Notion 里剩下的,是需要协作的文档。 And looking further ahead: if people increasingly collaborate with AI instead of other people, even Notion’s collaboration layer could be shaken. 进一步的可能是,如果人越来越不需要与人协作,而是与各种AI协作,那么,Notion 的协作底盘都会被动摇。 The next generation of Office might not have “documents” at all. 全新一代的 Office 里,可能就没有文档。
Meepo
3个月前
🤪 meepo 今年有2w多的外包款项没有收回来,所以不建议开发者轻易接外包,发下 meepo 的经验,注意避坑: 1️⃣ 报价一定要合理,不能客户随便一个低价就把自己卖了,如果客户前期报价低,那么后期迭代+维护,可能会更低,而且你要做好最后交付之后,尾款不结算的心理预期,不要在客户心中种下你很廉价的种子。 2️⃣ 一定要让客户预付款,我一般是 20% ~ 30%,到账了再开工,中间定几个交付节点,每交付一部分功能,让客户验收付款之后,再进行下一部分的开发。 3️⃣ 功能一定要清晰明确,并发给用户确认,写详细一点,别嫌麻烦,开线上会议时,记得顺手录屏,我曾经因为这块弄的粗糙,反复跟用户 battle,因为客户不懂开发,所以中间肯定会存在很多理解偏差。 4️⃣ 在开发功能前,先找一下有没有适合的模板或者开源项目,从零搭建去开发,是万不得已的事情,往往意味着利润更低,开发周期更长,平时要记得去收集一些符合技术栈的好的模板或者开源项目。 5️⃣ 注意培养长期合作的其他人员,不管是前后端开发,还是 UI 设计,那些平时老是嚷嚷着说"带带弟弟"的人,真的等到项目下来,你会发现他们啥也干不了,平时肯定要积累自己合作的稳定 team,毕竟你不可能什么开发语言都会,一个人可以走的更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而对于复杂点的项目,我会专门找个测试人员跟进,毕竟开发自己自测,会浪费不少时间,控制 bug 率,是减少客户爆炸的最直接的影响因子。 6️⃣ 建立与客户之间的长期信任关系,报价,交付质量,这些东西,如果长期不合理,那么肯定会导致项目嗝屁,或者后续没法继续合作,不要想着今天坑了,明天亏了,长期可控即可。 7️⃣ 不要什么项目都做,什么都做,意味着什么都不精,那么长期搞下来,又累又没有积累。meepo 现在专注 web 全栈开发,出海业务,AI 套壳,react + nodejs + ts 的生态,一个人即可完整整个项目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