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反复看了5遍巴菲特的退休演讲,我才明白什么是一个人最好的投资! 反复看了这届股东大会是“巴菲特时代”的谢幕演讲。 巴菲特一如既往地健谈,大会上他连续说了四个小时,逢问必答。 其中最让我惊讶的,不是复杂的投资逻辑,而是那些普通平易的人生哲学。 在巴菲特看来,人生最好的投资,不是账户上的数字,而是志同道合的伙伴,热爱的工作、良好的心态。 拥有这些,很多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普通人最大的幸福与圆满。 01/选对朋友 巴菲特说:要跟有智慧的人在一起,一起学习。 比起投资项目,投资朋友是一个对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选择。 就像巴菲特自己,在年轻的时候结识了芒格。 俩人是朋友,是同事,也是战友。 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念,共同的事业。 他们彼此支持,相互激发,才有了伯克希尔如今在投资界的地位。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水平等于身边五个朋友的平均水平。 和见识高的人在一起,你的认知也会提高。 和视野广的人交朋友,你的眼界也会拓宽。 相反,和一些颓丧、消极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慢慢沉沦。 和一些狭隘、固执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慢慢变得偏激。 你选择的朋友是什么样,你的未来就是什么样。 读好书,交善友。 走出家门,去结识那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你也会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02/选对工作 巴菲特说: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找到喜欢、对胃口的东西你就会很努力,会想去争取,不要太担心一开始的薪水是多少。 在巴菲特看来,工作才是年轻人最好的投资。 如果选错了自己的工作,那人生也就失去了未来。 而选择工作的标准,不是薪水多少,不是是否体面光鲜,而是你是否喜欢。 如今互联网上很多人以牛马自嘲,视同事如冤家,视老板如仇寇。每天上班如上坟,把生命里三分之一的时间,过得怨气冲天。 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 就拿巴菲特自己来说。 他已经90多岁高龄,但依然不把工作当成负累。 他说:工作让我快乐,退休会让我无聊。工作对他来说,是爱好,是事业,也是价值。 所以他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而乐此不疲,工作是他快乐的源泉。 张泉灵曾说:生命是比钱更贵的东西。 你加入一家公司,选择一份工作,其实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投资,这是远比用钱投资更值得慎重的事情。 而投资的结果,决定了人生的结果。 所以,选择为热爱工作,为那些让你有成长、有价值的事情努力,你才是在“投资”你的人生。 03/选对伴侣 巴菲特说: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是跟什么人结婚,而不是任何一笔投资。 在他看来,选错伴侣损失的不只是金钱,更是人生的可能性。 有一个好的妻子,很多时候就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他的妻子苏珊就是如此。他曾说苏珊是他的力量源泉,在他疲惫的时候支撑着他,哪怕后来两人分居,她也依然守护着家庭。 家庭是最后的港湾。有一个温暖的伴侣,这个港湾才能是温暖的。 前几天看《人生的逻辑》,作者冯仑里面提到了一个故事,颇有感触。 他说自己刚“下海”那会儿,如果对象天天唠叨他“瞎折腾”“赚不到钱”,他没准就烦了。 后来遇到困难了,他和妻子也能乐观面对,而不是怨天尤人。 正是因为妻子的支撑,才有了他后来的事业。 巴菲特说:婚姻与家庭,人生最大的投资,没有之一。 选择好伴侣,维护好婚姻,经营好家庭,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幸福体验。 04/保持好心态 大会上,有人问巴菲特,怎么看待人生的低谷。 巴菲特说:坏的事情总会发生,多关注好的。 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巴菲特觉得他没有遇到过太糟糕的事情。或者说,他更倾向于关注那些美好的事情。 只要心态不崩,那些糟糕的问题,总是能想办法去解决,美好往往就能如期而至。 巴菲特一生遇到过很多挫折,有投资失误、有股市暴跌,也曾被人质疑。 但是他却始终保持乐观,甚至说:自己都94岁了,还能随时随地喝上喜欢的可乐,这就是挺美好的事。 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闯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险滩。 得到的CEO脱不花曾经去大学招聘。 期间有一个学生问她:如何面对失败? 脱不花的回答很有意思,她说:没有失败,只有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永远不会把对外解决问题的心态,转化为一种对内自我伤害的情绪,那样才叫挫折。 真正的低谷在人心里。 所有挫折都是历练,所有经历都是成长。 内心保持光亮,人生自然也就没有阴霾。 05/保持好奇,多读书 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94岁的他依然思维敏捷。 他说:好奇心。 唯有保持好奇,才能不断摄取新知,这样大脑才不会僵化,认知才不会老化。 学会对大脑投资,不断给大脑喂饭,才不至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很多人惊叹于巴菲特对趋势的判断,却不知道他每天要抽四五个小时来读书。 他曾说:读书是世界上最赚钱的生意。 每天他都要在繁忙的日程中特意安排时间来阅读,正是这些阅读,让他在职业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处理和判断。 作家周岭说:人每读一本书,都是在进行一次名人访谈,是在和顶级的专家交流谈话。 书读得越多,大脑中累积的智慧就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马斯克成为世界首富之后,曾经到清华大学演讲。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问他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 马斯克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我看很多书。” 读书,是可以改命的。 静下心来品读书籍,用智慧把握人生,当你开始翻动书页时,人生也将翻起新的篇章。 巴菲特今年已经94岁了,他做了70年的投资。 在执掌伯克希尔的60年里,伯克希尔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惊人的19.9%。 但在最后的谢幕演讲上,他没有告诉人们如何通过投资暴富,而是告诉我们:人生最好的投资,是你自己,以及你选择与谁同行。 投资自己的头脑,保持良好的心态,选择优秀的伙伴。 人生最好的投资并不在K线图里,这些看似简单的元素,就足以支撑起一个丰盛的人生。 共勉。
【独家|年轻人出国读职校 寻找一门技术傍身】换上连体工装,钻进汽车底,接电线,打螺丝——对20岁出头的王宇来说,这是全新的课堂,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作为语文老师,拿着粉笔站在讲台上。毕业于一所普通的师范院校,一年前,身边大多同学都早准备考编时,这个年轻人决定放弃考编,出国去读汽修学校。这个决定并不艰难,尤其在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的当下。像多数师范生一样,当老师原本也是王宇的计划。但准备报考编制那年,老家的招聘名额缩减,竞争激烈;去外地报名似乎也不划算,教师工资本就不高,扣掉房租和生活开销,一年下来几乎攒不下什么钱。真正走上讲台后,离开的念头更坚定了。实习那年,他在小学当老师,是办公室里最年轻的一个。那些教了十几年的前辈,话题总离不开“退休”。他听着听着,心里生出一种隐隐的不安,那时他就开始琢磨,除了教书,自己还能做点什么?他决定换一条赛道。日本的汽修专门学校相当于国内的职业院校,入学门槛低,王宇很轻松就通过了考试,两年和四年的学制里,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虽然四年制可以拿到相当于本科学历的文凭,但他并不打算花费更多时间和金钱成本在课堂上。他的目标很明确:尽快毕业,进4S店修车。王宇的选择不是个例。近两年,读职业学校,正成为越来越多“务实派”年轻人的选择。相比单纯追求高学历,掌握一门实用的技能变得更有吸引力。它不光意味着更清晰的就业路径,也代表着一种更踏实的“确定性”——在经济波动、就业不稳的当下,一技之长往往比一纸文凭更能抵御风险。在不少发达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长期面临技术工人短缺,职业教育体系相对成熟,毕业生可凭技能直接进入高收入行业。海外职校的入学门槛普遍不高,部分国家还提供免学费或带薪实训政策,对于想换赛道、重新开始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更具性价比的选择。王宇整天都浸泡在机油味里,“边学边拆”。老师花半天时间讲解当天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剩下的时间,全靠学生自己动手。上午刚学完活塞的吸气、压缩、点火、排气四个冲程,下午就得亲手把引擎卸下来,再把活塞拿出来看看它的真实样子。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就算把引擎弄坏了,也没关系,总能修得回来。机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是即时而具体的。“基本上每隔几天就能学到新东西,”每当他能独立理清一张复杂的线路图,心里会涌上一种踏实的满足。王宇说,他一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小时候学习吃力,初中还一度辍学。高考时,他勉强考上了一所普通二本。没想到,进入职校后,反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前不久,他还得到了学校唯一的留学生奖学金。从文职转向技术岗位,高越也在经历一个缓慢而陌生的适应过程。来德国还不满半年,学校的理论课程还没开始,企业实训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他被分配到一家快递仓库工作,每天驾驶叉车,搬运、装卸各种大小货物。早上六点上班,下午两点半下班,一周工作五天,日子规律而单调。他形容那是一种“干净的疲惫”。工作枯燥,好在明确、直接,做完就能下班,不必再被无形的人情与琐碎消耗。这与他过去的工作形成了鲜明对照。做记者写稿时领导要求既要“具体”,又不能“太强硬”;既要突出重点,又得“表现成绩”。稿件总在“虚”与“实”之间反复拿捏,改来改去始终没有方向。有时一篇稿子改了无数遍,最后不过多了几个标点、少了几个字。“记者的工作,如果能不内耗,那就完美了。”他现在感慨。公司里的中国人少得可怜,合租公寓里两个中国室友,算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熟面孔;而与德国同事的交流,大多仅限于工作。他住在郊区,人少而安静。休息日无聊的时候,他就会周边去漫无目的地转。他想起自己在武汉的日子,休息日也难得安稳。那种随时待命的紧绷感,如今在这里彻底消失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更深的割裂与孤独。王宇觉得,他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个时刻面临“第二次选择”。靠一份工作安稳干到退休,正变得越来越难。与其被动等待变化,不如“早点去做改变”。直到现在,身边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选择,觉得是“没苦硬吃”。但他不在乎。过去的人生里,自己几乎都是被推着走的:高中选文科,因为“背一背就行”;填志愿时,家里有亲戚在教育系统工作,顺势劝他去上师范,他也就照做了。这一次,他终于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决定。王宇也没把留在这当作目标。“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洞见计划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48102926_120146415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Qbv1MkXin#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