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

Y11
2周前
考公务员可能是一门大生意。 202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竞争热度,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371.8万考生通过资格审查,与20714个招录岗位、38119个人选相比,竞争比例高达98:1,这意味着平均近100人争夺一个职位。 而在一些热门岗位,竞争更是白热化,如云南瑞丽某岗位,仅招录1人,却吸引了6470人报名。 今年国考放宽了年龄限制,18至38岁(应届硕博可放宽至43岁)的调整,让更多人获得了报考机会,也进一步推高了报名人数。 但与此同时,招录规模却较去年缩减4%,这种“扩军”与“减量”的博弈,使得竞争愈发激烈。 公务员岗位所带来的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和长期发展空间,仍是吸引大量考生的核心原因。 从地域分布看,广东、北京、山东是报考人数前三的地区,而竞争压力最大的四个地区中,宁夏、贵州、西藏等西部省份占据三席,竞争比均超120:1。 这背后,既有对“体制内安稳”的普遍追求,也有对艰苦地区招录政策倾斜的理性把握。例如,云南瑞丽的岗位因不限户籍、专业要求宽松,成为不少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曲线入编”选择。 税务系统作为“招人大户”,计划招录25004人,占总人数的65.6%,竞争比虽未达峰值,但仍是报名人数最多的系统。而水利部门因岗位专业限制较严,竞争比反而高达241:1,凸显了专业匹配度对竞争结果的直接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今年招录人数较去年下降近25%,但报考人数却微增,竞争压力陡升; 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因招录人数多、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竞争比相对较低,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考生对“热门地区”的趋之若鹜。 考公热的持续,反映出社会对职业稳定性的关注。 然而,当“铁饭碗”成为多数人的共同选择,我们或许更期待一个更健全的就业保障体系和多元的职业评价环境。 让每个劳动者无论身处体制内外,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发展空间,这或许是缓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的根本之道。
【独家|年轻人出国读职校 寻找一门技术傍身】换上连体工装,钻进汽车底,接电线,打螺丝——对20岁出头的王宇来说,这是全新的课堂,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作为语文老师,拿着粉笔站在讲台上。毕业于一所普通的师范院校,一年前,身边大多同学都早准备考编时,这个年轻人决定放弃考编,出国去读汽修学校。这个决定并不艰难,尤其在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的当下。像多数师范生一样,当老师原本也是王宇的计划。但准备报考编制那年,老家的招聘名额缩减,竞争激烈;去外地报名似乎也不划算,教师工资本就不高,扣掉房租和生活开销,一年下来几乎攒不下什么钱。真正走上讲台后,离开的念头更坚定了。实习那年,他在小学当老师,是办公室里最年轻的一个。那些教了十几年的前辈,话题总离不开“退休”。他听着听着,心里生出一种隐隐的不安,那时他就开始琢磨,除了教书,自己还能做点什么?他决定换一条赛道。日本的汽修专门学校相当于国内的职业院校,入学门槛低,王宇很轻松就通过了考试,两年和四年的学制里,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虽然四年制可以拿到相当于本科学历的文凭,但他并不打算花费更多时间和金钱成本在课堂上。他的目标很明确:尽快毕业,进4S店修车。王宇的选择不是个例。近两年,读职业学校,正成为越来越多“务实派”年轻人的选择。相比单纯追求高学历,掌握一门实用的技能变得更有吸引力。它不光意味着更清晰的就业路径,也代表着一种更踏实的“确定性”——在经济波动、就业不稳的当下,一技之长往往比一纸文凭更能抵御风险。在不少发达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长期面临技术工人短缺,职业教育体系相对成熟,毕业生可凭技能直接进入高收入行业。海外职校的入学门槛普遍不高,部分国家还提供免学费或带薪实训政策,对于想换赛道、重新开始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更具性价比的选择。王宇整天都浸泡在机油味里,“边学边拆”。老师花半天时间讲解当天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剩下的时间,全靠学生自己动手。上午刚学完活塞的吸气、压缩、点火、排气四个冲程,下午就得亲手把引擎卸下来,再把活塞拿出来看看它的真实样子。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就算把引擎弄坏了,也没关系,总能修得回来。机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是即时而具体的。“基本上每隔几天就能学到新东西,”每当他能独立理清一张复杂的线路图,心里会涌上一种踏实的满足。王宇说,他一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小时候学习吃力,初中还一度辍学。高考时,他勉强考上了一所普通二本。没想到,进入职校后,反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前不久,他还得到了学校唯一的留学生奖学金。从文职转向技术岗位,高越也在经历一个缓慢而陌生的适应过程。来德国还不满半年,学校的理论课程还没开始,企业实训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他被分配到一家快递仓库工作,每天驾驶叉车,搬运、装卸各种大小货物。早上六点上班,下午两点半下班,一周工作五天,日子规律而单调。他形容那是一种“干净的疲惫”。工作枯燥,好在明确、直接,做完就能下班,不必再被无形的人情与琐碎消耗。这与他过去的工作形成了鲜明对照。做记者写稿时领导要求既要“具体”,又不能“太强硬”;既要突出重点,又得“表现成绩”。稿件总在“虚”与“实”之间反复拿捏,改来改去始终没有方向。有时一篇稿子改了无数遍,最后不过多了几个标点、少了几个字。“记者的工作,如果能不内耗,那就完美了。”他现在感慨。公司里的中国人少得可怜,合租公寓里两个中国室友,算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熟面孔;而与德国同事的交流,大多仅限于工作。他住在郊区,人少而安静。休息日无聊的时候,他就会周边去漫无目的地转。他想起自己在武汉的日子,休息日也难得安稳。那种随时待命的紧绷感,如今在这里彻底消失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更深的割裂与孤独。王宇觉得,他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个时刻面临“第二次选择”。靠一份工作安稳干到退休,正变得越来越难。与其被动等待变化,不如“早点去做改变”。直到现在,身边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选择,觉得是“没苦硬吃”。但他不在乎。过去的人生里,自己几乎都是被推着走的:高中选文科,因为“背一背就行”;填志愿时,家里有亲戚在教育系统工作,顺势劝他去上师范,他也就照做了。这一次,他终于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决定。王宇也没把留在这当作目标。“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洞见计划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48102926_120146415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Qbv1MkXin#搜狐新闻
Y11
1个月前
从短期来看,AI带来的变化会更具体地影响不同领域的工作: 首先,在一些高度重复、错误代价不高的岗位上,AI的替代效应会最先显现。 比如数据录入、基础客服等重复性劳动,机器可以通过算法快速处理,这部分岗位的转型压力会比较直接。 其次,对于技术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作,AI更可能成为“放大器”而非“替代者”。 像软件工程师用AI工具提升开发效率,市场人员借助智能分析优化策略,这些岗位的核心价值会从“执行”转向“创造性决策”,人会更聚焦于更高维度的问题解决。 再者,AI可能让一些原本门槛很高的领域变得更普及。比如内容创作,过去需要专业设备和团队的视频、设计,现在普通创作者借助AI工具就能完成,这相当于降低了创作的技术门槛,让更多人能参与到价值创造中。 而对于一些依赖经验和动手能力的传统行业,比如维修、建筑等,AI更多是作为辅助工具,帮助提升效率或降低风险,岗位本身的核心需求——“人”的经验和技能——依然不可替代。 至于长期影响,技术变革对就业的重塑从来不是线性的。历史上,从工业革命到互联网时代,每一次技术浪潮都会淘汰旧岗位,但也会催生全新的职业方向。 AI的影响同样充满不确定性:它可能改变工作的形态,让一些岗位消失,也可能创造出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新职业。但可以肯定的是,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适应时代的,不是“会不会被AI取代”,而是“能否与AI协同进化,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这样的变革,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比纠结于“替代”还是“创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