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Y11
1周前
考公务员可能是一门大生意。 202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竞争热度,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371.8万考生通过资格审查,与20714个招录岗位、38119个人选相比,竞争比例高达98:1,这意味着平均近100人争夺一个职位。 而在一些热门岗位,竞争更是白热化,如云南瑞丽某岗位,仅招录1人,却吸引了6470人报名。 今年国考放宽了年龄限制,18至38岁(应届硕博可放宽至43岁)的调整,让更多人获得了报考机会,也进一步推高了报名人数。 但与此同时,招录规模却较去年缩减4%,这种“扩军”与“减量”的博弈,使得竞争愈发激烈。 公务员岗位所带来的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和长期发展空间,仍是吸引大量考生的核心原因。 从地域分布看,广东、北京、山东是报考人数前三的地区,而竞争压力最大的四个地区中,宁夏、贵州、西藏等西部省份占据三席,竞争比均超120:1。 这背后,既有对“体制内安稳”的普遍追求,也有对艰苦地区招录政策倾斜的理性把握。例如,云南瑞丽的岗位因不限户籍、专业要求宽松,成为不少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曲线入编”选择。 税务系统作为“招人大户”,计划招录25004人,占总人数的65.6%,竞争比虽未达峰值,但仍是报名人数最多的系统。而水利部门因岗位专业限制较严,竞争比反而高达241:1,凸显了专业匹配度对竞争结果的直接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今年招录人数较去年下降近25%,但报考人数却微增,竞争压力陡升; 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因招录人数多、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竞争比相对较低,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考生对“热门地区”的趋之若鹜。 考公热的持续,反映出社会对职业稳定性的关注。 然而,当“铁饭碗”成为多数人的共同选择,我们或许更期待一个更健全的就业保障体系和多元的职业评价环境。 让每个劳动者无论身处体制内外,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发展空间,这或许是缓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的根本之道。
【 #母子错过航班大闹机场称耽误次日考公 媒体评论:个人失误不该由社会买单】5月17日晚,有IP显示辽宁的网友爆料称,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有女子未能在飞机起飞前40分钟值机而错过航班大闹机场,称耽误孩子次日早上的公务员考试。视频显示,该女子不停大声哭喊:“不让登机,耽误我事儿啊,孩子要考试啊。”随后,女子还做出跪地磕头等举动,现场工作人员对她进行安抚。这位母亲的崩溃可以理解,但公共场合的情绪失控不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捷径”。航空公司值机时间的规定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安全与效率的长期实践。乘客有责任提前规划行程,尤其是在涉及重要考试等关键时间节点时,更应预留充足缓冲期。将个人失误转化为公共场合的“道德绑架”,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暴露了对规则的漠视。值得玩味的是,舆论场对此事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同情这位母亲的“为母则刚”,另一部分人则批评其“巨婴行为”。这种撕裂恰恰反映了现代社会对责任归属的模糊认知。我们习惯将“弱者情绪”天然合理化,却忽略了成年人最基本的契约精神——赶不上飞机和耽误考试之间,隔着的是当事人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而非机场的“不通人情”。倘若因个人失误就能通过哭闹获得特权,那对遵守规则的乘客是否公平?更深层的问题是,为何类似事件总能引发共情?表面看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实则暴露了社会对“考试决定命运”的集体焦虑。公务员考试固然重要,但母亲当众崩溃的戏剧性场面,何尝不是一种对考试制度的过度反应?当“考公”被神化为人生唯一出路,一次误机就被放大成“毁掉前途”的灾难,这种扭曲的价值导向,或许比误机本身更值得反思。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应对也耐人寻味。工作人员安抚当事人、警方回避回应,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无形中助长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风气。公共服务当然需要人性化,但人性化不等于无原则迁就。与其事后安抚,不如在购票、值机环节强化提醒;面对过度维权,更应明确规则底线,而非让守规者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此事最荒诞的结尾是:网友追问“是否改签成功”,仿佛闹剧的合理性取决于结果是否“圆满”。但规则社会的逻辑恰恰相反——成年人的世界,不是每次失误都该被兜底。我们呼吁公共服务更贴心,但贴心的前提是双向奔赴:个人尽到基本责任,社会提供必要协助。若真想为孩子树立榜样,或许该从“赶飞机不踩点”开始。(新黄河)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891061544?serialId=b26c0b676c4aa4821947e8837e528f56&showType=news :sys_video: 极目新闻的微博视频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5167980179292190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PsyIf5l8Y#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