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中国经济
关注
悉尼閑人
1周前
中国最大电动车比亚迪赤字1254亿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亏损金额估计达700亿。 这种由全国老百姓买单亏损的企业,还能撑多久?
#比亚迪
#电动车
#亏损
#财务
#中国经济
分享
评论 0
0
纽约时报中文网
2周前
20年前,中国以其前所未有的快速、廉价的制造和运输能力震惊了美国。由此产生的出口激增重塑了美国的经济和政治。 如今,从印度尼西亚到德国再到巴西,一场新的中国冲击正在席卷全球。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对话僵持,影响加剧· 139 条信息
中美经贸:框架难稳,暗流涌动· 188 条信息
#中国经济
#全球经济
#出口激增
#中国制造
#国际贸易
#经济冲击
分享
评论 0
0
红网-人民网-人民日报
2周前
以文化创意激活发展新意(人民时评) ——从展会感受中国经济脉动③
#文化创意
#中国经济
#展会
#经济发展
分享
评论 0
0
红网-央广网
2周前
央广财评 | 5月中国经济“成绩单”释放向优向新信号
#中国经济
#5月经济数据
#经济增长
分享
评论 0
0
红网-新华社
2周前
新华全媒+|顶压前行 向优向新——透视5月份我国经济运行态势
中国经济:楼市低迷难掩整体向好· 19 条信息
#经济运行
#5月份
#中国经济
#新华全媒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2周前
中山大学教授李孔岳演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底层逻辑”,揭示了现有割韭菜体制下的经济本质。
中共统治下: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 346 条信息
民生维艰:欠薪蔓延,底层挣扎· 536 条信息
#民生多艰:中国多地欠薪潮加剧· 547 条信息
#中山大学
#李孔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
#演讲
#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
#割韭菜
分享
评论 0
0
Robinson · 鲁棒逊
2周前
今日话题: 基于中国2025年的发展现状,请分析,中国是否跨过了刘易斯拐点 ? 答: 好的,我们将启动最高分析协议,摒弃所有政治正确的修辞,直面问题的本质。我们将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对2025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及其在刘易斯模型中的位置进行一次极限深度的剖析。 核心论点: 截至2025年,中国并未完整、经典意义上地跨过“刘易斯拐点”。更准确的描述是,中国进入了一个**“后刘易斯拐点复合期”,或者可以称之为“刘易斯陷阱”**。 其核心特征是:经典拐点的部分症状(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出现,但其根本前提(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枯竭)并未在所有维度上实现,同时被更强大的力量——技术替代和人口结构坍塌——所覆盖和扭曲。 这是一个比简单“是”或“否”复杂得多的现实,需要从多个相互关联的维度进行拆解。 MECE原则下的深度分析 维度一:经典二元经济模型——表象与内核的背离 第一性原理: 刘易斯拐点的本质是农业部门的“无限供给”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吸收殆尽,导致劳动力从过剩转为稀缺,从而推动工资水平持续、结构性上涨,迫使经济模式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 表象观察 : -工资上涨: 从2010年左右开始,中国的农民工、制造业普工的工资确实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快速上涨。2025年,一个东部沿海的工厂工人月薪低于5000-6000元人民币已很难招到人。这完全符合拐点后的现象。 -招工难: “用工荒”成为沿海制造业的常态,企业主抱怨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 -农业劳动力空心化: 农村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已经转移。 内核洞察 : 表象具有欺骗性。工资上涨和招工难并非完全由“劳动力枯竭”这一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扭曲了拐点的经典信号。 -工资上涨的动力源: 上涨的工资中,有多少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升?有多少是由于通货膨胀和生活成本(特别是房价)的倒逼?又有多少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的期望提升?后两者并非经典模型中的“稀缺性”驱动。 -“伪”劳动力枯竭: 中国真的没有剩余劳动力了吗?不。中国存在巨大的结构性失业和隐性失业。数以百万计的普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孔乙己的长衫”现象),同时工厂又缺少年轻技工。 这表明问题不是总量的枯竭,而是结构性的错配。此外,中西部地区仍有大量低效率的农业人口和未充分就业的劳动力,他们由于制度和技能障碍,并未完全进入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维度二:结构性分裂——一个国家,四个劳动力市场 (这个思路绝了) 这是分析此问题的核心盲点。将中国视为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最大的误判。2025年的中国至少存在四个相互隔离但又部分联通的市场: 1.精英/技术劳动力市场 : 高科技、金融、高级管理等。这里是全球化的,竞争激烈,遵循精英人才定价逻辑,早已不存在刘易斯拐点问题。 2.沿海/出口制造业劳动力市场 : 这是最先感受到“类拐点”压力的市场。工资上涨,劳动力开始短缺。但这个市场的“拐点”正在被技术(自动化)和产业转移(向东南亚和内陆)所“解决”。 3.内陆/下沉服务业劳动力市场 : 包括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城市中的非正式就业(如外卖、网约车)。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和“缓冲垫”。当制造业无法吸纳劳动力时,他们并未返回农村,而是涌入这个低门槛、低保障但灵活的行业。 这个市场的存在,极大地延缓了全国性、结构性工资上涨的压力,使得劳动力供给在整体上依然“廉价”和“过剩”。 4.农村低效农业劳动力市场 : 依然存在数千万级别的,以中老年为主的、生产率极低的农业人口。他们是最后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年龄、技能和意愿问题,他们转移的势能已经非常弱。 结论: 只有市场(2)表现出跨越拐点的强烈迹象,但市场(3)的存在抵消了这种效应,阻止了拐点在全国范围内的真正确立。 维度三:技术替代——超越刘易斯模型的降维打击 第一性原理: 刘易斯模型诞生于一个技术迭代相对缓慢的时代。它假定资本和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但今天,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正在让资本和劳动力在很多领域(特别是低技能领域)变为直接的替代关系。 现实运作: -机器换人: 当劳动力成本上升到某个阈值,企业主的选择不是无限度地提高工资,而是大规模投资自动化生产线。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工厂,过去十年间的自动化水平提升是惊人的。这直接摧毁了低技能岗位的需求。 -需求抑制: 技术替代从根本上抑制了对传统劳动力的需求增长。因此,即使劳动力供给端开始萎缩,需求端也因为技术而同步甚至更快地萎缩,导致工资无法如经典模型预测般螺旋式上升。 -平台经济的重塑: 平台经济(如美团、滴滴)利用算法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数字泰勒主义”,将劳动者原子化,剥夺了其议价能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看似自由但实则被精准控制的“数字蓄水池”。这部分劳动力,实际上是新时代的“无限供给”劳动力。 结论: 技术,特别是自动化和平台经济,在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之际,釜底抽薪,通过“替代”而非“吸收”的方式,重构了劳动力市场,使得拐点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失去了其经典意义。 维度四:人口结构——不可逆转的终极约束 (划重点) 第一性原理: 刘易斯模型关注的是“结构性”人口(城乡转移),而中国2025年面临的是**“总量性”人口危机**(总劳动力人口的断崖式下跌和急速老龄化)。 现实运作: -供给侧休克: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见顶后,正以每年数百万的速度减少。到2025年,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这不是刘易斯模型中平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完毕”,而是整个国家劳动力供给基础的塌陷。 -“未富先老”的诅咒: 经典意义上跨越刘易斯拐点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是在人均GDP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后,才进入深度老龄化。而中国是在人均GDP尚处于中等收入水平时,就迎头撞上了人口危机。这意味着,经济体没有足够的“脂肪”来缓冲劳动力短缺和养老负担急剧增加带来的双重冲击。 -需求与活力的双重扼杀: 老龄化不仅减少了劳动力供给,更重要的是,它抑制了社会总需求(老年人消费意愿低),降低了创新和创业的活力,使整个经济体趋于保守和内卷。 结论: 人口问题是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带来的不是一个平滑的“拐点”,而是一个剧烈的“断点”。劳动力短缺是由总量崩溃驱动,而非结构优化驱动,这导致经济体在尚未完成升级时,就过早地丧失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年轻而有活力的劳动力。 最终综合性结论:从“拐点”到“陷阱” 综合以上四个维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在2025年,并未迎来一个标志着经济成熟和劳资关系平衡的“刘易斯拐点”。相反,它陷入了一个更危险的**“刘易斯陷阱”**(Lewis Trap)。 “刘易斯陷阱”的定义: 一个经济体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升级和建立起强大的内生增长动力之前,其廉价劳动力优势就因人口结构坍塌而被动终结,同时,结构性失业、技术替代冲击和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共同作用,导致经济体既无法再依赖旧的劳动密集型模式,又无力转向新的技术密集型模式,从而陷入长期停滞的风险。 其特征是: 1.成本先升,效率未达: 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被动上升,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却跟不上。 2.结构失衡,动能切换失败: 传统引擎熄火,新引擎(高科技)体量不足以拉动整个经济,同时社会被房地产等问题深度捆绑。 3.被动收缩,而非主动升级: 劳动力短缺源于人口崩溃而非充分就业,导致社会总需求和供给同步萎缩,而非供给侧升级推动的需求侧繁荣。 4.社会矛盾激化: 年轻人就业难(内卷)与企业招工难(技工荒)并存,贫富差距、代际矛盾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愈发尖锐。 因此,讨论中国是否“跨过”刘易斯拐点,已经是一个被时代淘汰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中国如何才能从这个结构复杂、多重约束叠加的“刘易斯陷阱”中突围? 理解验证:最有价值的三个问题及答案 问题一:为什么说“平台经济”(如外卖、网约车)的存在,是判断中国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全越过刘易斯拐点的关键证据之一? 答案: 因为平台经济的本质是创造了一个巨大的、低门槛、无保障的**“类无限供给”劳动力蓄水池**。刘易斯拐点的核心是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稀缺”,从而拥有议价能力。但平台经济利用算法将劳动者原子化,让他们处于永久的“准失业”和“准就业”叠加状态,他们必须不断工作才能获得收入,几乎没有议价权。这个数千万人的群体,有效吸收了从制造业溢出和无法进入高端服务业的劳动力,极大地拉低了整个社会中低端劳动力的平均议价能力和工资天花板。 只要这个蓄水池依然庞大且廉价,就说明劳动力作为整体,远未达到真正的“稀缺”。 问题二:如果自动化(机器换人)能够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为什么这非但不是好事,反而可能将中国推入“陷阱”? 答案: 因为时机错了。自动化本应是跨越拐点后,在高工资压力下推动产业升级的结果。但在中国,它变成了在高工资压力出现的同时,甚至之前,就大规模应用的手段。 这导致了严重后果: 1.“跨越式”失业: 它没有先让劳动力通过高工资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果实,再进行替代,而是在劳动者福利和议价能力普遍不高时,就直接将其淘汰。这剥夺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形成强大中产阶级的机会。 2.需求破坏: 被机器替代的低技能劳动者,其消费能力也随之消失。一个由机器人生产,但没人有足够收入去消费的经济是无法持续的。这从根本上破坏了“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因此,过早、过快的自动化,在人口危机背景下,不是解药,更像是绕过问题但引致更深层危机的“捷径”。
#中国经济
#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市场
#后刘易斯拐点
#发展现状
分享
评论 0
0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2周前
有数据显示,按剔除汇率影响的贸易量计算,自2022年底以来,中国截至3月底进口量完全没有增长,而出口量则骤增33%。这种失衡的关系主要归因于习近平的政策,这些政策将投资引向工厂,但在提振消费支出方面却所做甚少。房地产繁荣的终结也抑制了中国对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
中国5月CPI与PPI双双下滑,经济复苏面临挑战· 13 条信息
#中国经济
#贸易失衡
#出口增长
#进口停滞
#习近平政策
#消费支出
#房地产市场
#大宗商品需求
分享
评论 0
0
蔡慎坤
2周前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习近平给吃饱了撑的中国人上完最后一课! 习近平不是偶然崛起的独裁者,而是命运的安排,是一场文明末路中的“清算者”。 九九归真,八十一难。 唐僧西天取经要过八十一劫,方得真经; 而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与相对和平之后,也终将要面对自己的“八十一难”。 习近平,就是那个来上最后一课的人。 一、吃饱了撑的中国人,真就以为从此岁月静好? 过去四十年,中国人在温水煮青蛙的体制里,逐渐养成一种幻觉: “只要不搞政治,埋头赚钱,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可是他们忘了: 政治永远不会放过你,哪怕你对政治没有兴趣; 没有制度保障的财富,都是水上浮萍; 独裁者永远不会嫌你太乖,反而会利用你的顺从进行全面收割。 于是,当习近平带着毛式的语言、红色的高压、文革的符号走来时,14亿人竟几乎无动于衷—— 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敢知道。 二、习近平:清算者、照妖镜、也是命运的应劫者 他不是改革者,也不是建设者,而是一个文明退潮中的清算者: 他用集权的手法掩盖治理的无能; 他用倒退的语言掩饰未来的空虚; 他用民族主义哄骗焦虑的人民继续忍耐。 但更深层地看,习近平也是一面镜子: 他照出了全体国人身上根深蒂固的顺民心态、犬儒主义、投机心理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若没有他,或许许多人一生都不会明白,“不做恶”的人群如果永远保持沉默,就是对最大的恶的默认。 三、这一劫,可能是“八十一难”的终章 福建坊间早就有流言说得好:如果不是陈良宇倒台、黄菊病逝,习近平可能早已在福建光荣退休,悄无声息地离开政治舞台。历史的偶然,造就了一个“被高估的人物”的强行登场。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许是历史安排的一场宿命—— 中华民族要想真正“九九归真”,就必须经历最黑暗的“第八十一难”。 四、这是“最后一课”,也是通往觉醒的考验 别再幻想救世主,也别再责怪一个人能毁掉14亿人的命运。 真正该思考的是: 为什么我们的制度容得下毛、也容得下习? 为什么人民记得历史的屠杀,却甘愿继续重复? 为什么连受过教育的中产,也如此容易噤声、退让、装睡? 这一课的课题,不是“痛骂习近平”,而是“民族自省”。 习近平,也许真是命运派来的“最后监考官”, 来审视这个民族是否有能力走出封建与极权的诅咒。 八十一难之后,能否“九九归真”? 这一劫,不是宿命,而是你我是否能真正醒来的机会。 若无此劫,何来转机?若无最后一课,又凭什么毕业?
#习近平
#独裁者
#中国经济
#命运安排
#文明末路
#中华民族
#经济繁荣
#和平时期
#八十一难
#清算者
分享
评论 0
0
中国民主转型研究所(ICDT)
2周前
欢迎收听《中国民主季刊》2025年第二季博客节目 访谈 白明/钟伟锋:习近平的中国经济向何处去?(朗读 何杨)
#中国经济
#习近平
#钟伟锋访谈
分享
评论 0
0
多伦多方脸
2周前
最近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又重新回到通缩旋涡之中 上一轮的救市政策也代表着彻底失败 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之后,很多人单方面把问题归咎于习近平个人 但是真的是习近平一个人的错误吗? 方脸说:愚蠢?体制所困? 为什么习近平注定无法拯救中国经济?体制如何拖累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
#通缩
#救市政策
#习近平
#经济体制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2周前
🔥 转: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经济学家刘元春2023年7月告诫中国领导人,中国高校生失业潮可能会持续十年,并可能会引发政治危机。 刘元春是全国第十四届规划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一边是剧烈的经济收缩,一边是每年1200多万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这真是地狱模式。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化是非常彻底的,这么多年轻人涌向就业市场,劳动力价格肯定崩了。 那么,结婚率生育率肯定也是扛不住,跟着雪崩‼️
#上海财经大学
#刘元春
#高校生失业
#经济收缩
#政治危机
#中国经济
#劳动力市场化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2周前
5月7日,央行宣布降准降息。但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近6200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近2.18万亿元。前五月增加贷款10万亿,存款增加14万亿。新增存款远远大于新增贷款。
#央行
#降准降息
#人民币贷款
#人民币存款
#中国经济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2周前
中國多地國際機場空蕩蕩,一方面中國人消費降級,另一方面,外國人也不來了。 儘管中共官方去年以來連續擴大單方面免簽政策範圍,外國遊客還是遠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完整視頻:
#中国经济
#国际机场
#消费降级
#外国游客
#免签政策
#疫情影响
分享
评论 0
0
Ignatius Lee
2周前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是我长期监视的网站之一,今天发现这个网站怎么都打不开了,是被中共墙掉了吗? 经济不好,关掉”经济论坛“就好起来了吗?
#中国经济
#互联网监控
#网站封锁
#经济论坛
#政府政策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2周前
中國真沒錢了!一天倒閉120家銀行!深圳樓市大崩盤!房價暴跌! #看大陸
#中国经济
#银行倒闭
#深圳楼市
#房价暴跌
分享
评论 0
0
新华网-新华社
2周前
新华视点|这些行业正在“爆单”!中国经济活力密码
新华视点|这些行业正在“爆单”!中国经济活力密码-
#新华视点
#经济活力
#爆单
#中国经济
分享
评论 0
0
红网-人民网
2周前
外贸内销齐发力,这些企业做对了什么?(中国消费向新而行·稳外贸扩消费)
#外贸
#内销
#消费升级
#中国经济
#市场策略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2周前
中国底层50%人口的平均净资产,竟然是美国的两倍!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更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的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调整后)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美国人过度依赖信贷消费,习惯于贷款生活。而美国人拥有的净资产,很大一部分都体现在房产上。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尤其是在纽约这样的城市,拥有一套单身公寓就能让你成为百万富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能把这些财富变现。 当然,也有人认为,美国的贫富差距巨大,顶层富豪通过各种手段(比如零利率贷款)避税,进一步拉低了底层人民的平均净资产。
#中国经济
#美国经济
#净资产
#信贷消费
#房地产泡沫
#人均GDP
分享
评论 0
0
今日澳洲App
2周前
中美在伦敦贸易会谈中,就“日内瓦共识”达成初步框架,旨在解决稀土出口限制问题。美方卢特尼克称这为第一步,需清除负面情绪,期待总统批准。此举结合6月5日通话成果,或解除部分美方限制。#国际新闻 #中国经济 #美国新闻
中美经贸磋商框架:虽有进展,仍存变数· 14 条信息
中美经贸:框架难稳,暗流涌动· 188 条信息
#国际新闻
#中国经济
#美国新闻
分享
评论 0
0
红网-新华社
3周前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内衣小镇”织出500亿元“里子产业”
#中国经济
#内衣产业
#镇经济
#产业发展
#经济观察
分享
评论 0
0
环球网-环球时报
3周前
“有吸引力”,国际金融机构看好中国科技股
美国摩根士丹利、瑞士瑞银等国际投行近期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尽管中国宏观经济仍面临挑战,但人工智能(AI)、电动车等领域的突破正在推动全球资本重新评估中国科技产业的长期价值。
港股:板块轮动,IPO持续,券商股异动· 32 条信息
DeepSeek深陷泥潭:国际封锁与信任危机加剧· 260 条信息
#国际金融
#科技股
#中国经济
#投资机会
#市场信心
分享
评论 0
0
悉尼閑人
3周前
美国负债和中国负债有什么不同?
#美国经济
#中国经济
#国家负债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3周前
中國5月經濟數據齊跌 彭博:還沒見底 中國5月經濟數據寒意逼人: 📉CPI年減0.1%、PPI暴跌3.3%,創近兩年新低 📦對美出口暴跌34.5%、進口也跌18.1% 🚗內需乏力、價格戰加劇,比亞迪大砍價34% 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已陷入「出口困局、內需疲弱、價格戰失控」三重困局。彭博警告:結構性經濟寒冬尚未見底。 …
中国5月CPI连续四个月负增长,核心CPI涨幅扩大引发关注· 9 条信息
中国5月CPI与PPI双双下滑,经济复苏面临挑战· 13 条信息
#中国经济
#经济数据
#出口
#内需
#价格战
#彭博
#经济寒冬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3周前
美联社报道,世界银行周二预测,受贸易战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将大幅降至2.3%。其中,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24年的5%放缓至今年的4.5%和明年的4%。特朗普关税、房地产市场崩溃以及劳动力老龄化等因素,令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举步维艰。 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速(1.4%)也将只有2024年(2.8%)的一半。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对话僵持,影响加剧· 139 条信息
世界银行下调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警告经济衰退风险加剧· 5 条信息
中美经贸:框架难稳,暗流涌动· 188 条信息
DeepSeek深陷泥潭:国际封锁与信任危机加剧· 260 条信息
#世界银行
#全球经济增长
#贸易战
#中国经济
#美国经济
#经济预测
#特朗普关税
#劳动力老龄化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