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

关于兄弟们问到的货币基础知识盲区,我推荐一本书《货币金融学》,同时为兄弟们总结了省流版重点。 01、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本质: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换媒介。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演进 足值货币→表征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支付体系演进:商品货币→不兑现货币→支票→电子支付。 货币层次(中国) M0:流通中现金 M1:M0 + 单位活期存款 M2:M1 + 单位定期存款 + 居民储蓄存款 M3:M2 + 高流动性证券(如金融债券、商业票据) 货币制度 内容:货币材料、货币单位、主辅币、发行方式(主币自由铸造/辅币国家铸造)、法偿能力(无限/有限法偿)。 演变: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金币/金块/金汇兑)→信用货币制度。 02、货币供求与均衡 货币供给调控 央行调控基础货币(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等)和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通过超额准备金和借款规模影响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方程式(MV=PT):强调交易媒介职能。 剑桥方程式(Md=kPY):从资产角度分析。 凯恩斯理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弗里德曼理论:货币需求受持久性收入、机会成本变量影响。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均衡标志:物价稳定、商品供求平衡、利率均衡。 通货膨胀: 成因: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性因素。 对策:紧缩性政策、收入指数化。 通货紧缩:扩张性政策治理。 03、信用与利率 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 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理论:利率由储蓄与投资决定。 凯恩斯理论:利率由货币供求(流动性偏好)决定。 可贷资金理论:综合储蓄、投资、货币供求。 利率风险与期限结构 风险结构:违约风险、流动性、税收影响利率差异。 期限结构理论: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流动性溢价理论。 04、金融体系与市场 金融市场分类 货币市场(短期):同业拆借、票据贴现、国库券。 资本市场(长期):股票、债券、中长期信贷。 衍生工具市场:期货、期权、互换(用于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 银行类:央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非银行类:证券、保险、信托、基金。 金融功能 资源配置、风险转移、支付清算、信息提供。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职能 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 业务:负债业务(存款)、资产业务(贷款)、中间业务(无风险)、表外业务(或有风险)。 中央银行职能 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最后贷款人)、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 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 05、国际金融 汇率与制度 标价法:直接(1美元=6人民币)、间接(1人民币=0.16美元)。 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说。 国际收支 账户:经常账户(贸易)、资本与金融账户(投资)、储备资产。 失衡调节:汇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国际储备 外汇储备(主要)、黄金、SDR(特别提款权)。 06、金融监管与政策 巴塞尔协议 核心: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4%)。 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审查、市场纪律。 货币政策目标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传导机制:利率渠道(凯恩斯)、货币供应量渠道(弗里德曼)。 金融创新与风险 动因:规避管制、技术进步、风险管理。 风险类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总结核心逻辑:货币是经济活动的血液,通过金融体系(市场+机构)实现资源配置,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国际金融涉及汇率与资本流动,监管确保系统稳定,币圈/美股投资这些逻辑兄弟们有必要搞清楚。
一图搞懂:中国金融体系流转逻辑图! 金融,很多外行兄弟听上去挺高大的,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是股票,是债券,是保险,是贷款,还是年薪百万? 太狭隘了。 金融是一国的血脉,血液流到之处,才有生命。 金融从来都不是独立发展,实体经济、人们的需求才是造就金融的根本。 这一系列文章就是来做最简单的科普的,持续关注,你就能慢慢了解金融世界。 今天我们就金融主体之间的纠缠简单聊几句。 1.企业 目标:盈利 给其他主体提供:(居民)工作岗位、产品;(金融机构)需求 企业是创造价值的地方。而价值由利润体现。 巴菲特、芒格一直持有的投资理念,“长期价值投资”,就是去看企业能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有多少,能不能持续。这个价值外化出来,就是利润。所以,一般情况,价值高的企业,赚取的利润就多,人们也更愿意买它的股票。 企业通过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来实现盈利。 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拿到市场上去卖的时候,标价与成本之间的差距必须cover企业正常运营的成本,包括借钱来生产的利息、发给工人的工资、给股东的股利(上市公司)、销售费用等等。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企业就会亏损,连年亏损最终的结果就是破产。 于是我们有了企业的生命周期:创立-生产-盈利-生产-循环,或者,创立-生产-亏损-破产。 在每个环节,都有金融的影子。 在创立的阶段,由于很少有人能拥有开一家公司的原始资本,所以通常的做法是融资,去找别人借钱并承诺付利息。在中国的语境下,企业融资通常找的是商业银行。银行贷出资金,企业由此孵化。 接着,企业开始投资各种生产线,招兵买马,布局销售渠道等等。企业可以先签合约,先接下订单先收钱再生产货物,也可以先交货,再向买家收费。其中资金与货物的时间差,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相当于借贷。 当企业完成一轮生产,收到货款,假设企业盈利,多的钱怎么花?扣除税费(交给国家的钱)、工资(给工人的钱)、利息(还给商业银行的)等等后,剩下的净利润再进行分配。净利润在法定的比例基础上,可以继续添加,回笼给公司,以便继续投入生产(除了购买生产设备之外,还有并购、上市也算在内,这就涉及到证券公司);还可以发放给股东(投资者);也可以发展副业,拿去投资等等。 2.居民 目标:资产增值、时间上的分配 给其他主体提供:(企业)劳动力、资本、需求;(金融机构)需求 居民每年收到的钱,来源于两部分:劳动和资本。劳动带来工资,资本坐生利息。 居民每年花出去的钱,大致分为:消费和投资。消费带给企业订单,投资带给金融机构需求。 企业给居民提供工作岗位,居民拿到工资后,又去消费,给企业提供生产的订单,也就是需求。 拿到手的工资,可不能全当下消费了,你还得考虑考虑未来。 这种“考虑未来”就是投资,简单来说,就是失去现在的钱,获得未来的钱。股票是投资,基金是投资,银行存款是投资(有利息),房地产是投资(房价大多还会上涨,算在投资里),保险是投资(五险一金),教育也是投资(预期未来有回报),以此类推。这些投资,要想实现,就得靠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 3.金融机构 目标:盈利 给其他主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分为两大类:商业银行和非银机构。 在中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银行占据主导作用。 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是存贷款,居民在银行存钱获得利息,企业向银行借钱获得融资,而银行就是在两者中间,减少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提供服务,获得差价,以此盈利。 非银机构中,以证券、基金、保险为代表。 证券公司和证券打交道,包括替别人买卖证券和自己买卖,同时也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股票是最著名的证券。 基金,是许多投资者把钱拿出来,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资金池,交给别人理财管理,取得利息。 保险是人们为了预防意外,为了分担风险,交出现在的部分资金,在未来的某刻达成条件后,领到对应承诺的钱。可以是预防老了没钱,可以是预防失业了没钱,可以是预防生病了没钱等等。 想看更多分析,关注公众号视频号【杨大宝识】,帮助你建立起对财富的基础认知,有热点有情怀,好看不难懂,欢迎关注~ 4.国家 目标:借钱 为其他主体提供:无风险国债、资本市场定价基础 国家财政也有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支出的方面就多了。国家支出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干的事大多是为了解决市场外部性,促进社会公平的。 收入和支出不一定相等。收入大于支出,就有了盈余。收入小于支出,就有了赤字。 赤字怎么办?两条路,要么借钱以后再还,要么把这个赤字分担到人民头上(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货膨胀)。所以这样一看,对人民最好的方法还是借钱。于是,国家以自己的信用担保,发行了国债。 国债既然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这就意味着,只要国家不垮台,这笔债是绝对要还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欠债不还的风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市场就拿来当作定价的基础,发挥价格信号的作用。说人话,记住: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既然国债这么安全,一定会还,那么一笔钱,我借给你,你的风险可比国债大,你是不是要多给点利息。 5.金融监管 目标:宏观审慎、金融稳定、保护弱势群体 为其他主体提供:(居民、企业)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金融机构)良好的竞争格局;(国家)整体风险管理 如果一切都能按计划来,那就没有“想要重来”。 如果一切都是那么完美,那就没有后悔。 但是,市场不能被安排,机制也不都是完美的,金融体系多多少少也会出点差错。而金融监管的职责就是,尽可能排除系统性风险,保持宏观上的稳定,同时保护保护,由于机制不完善出现的市场上的弱者。 “系统性”风险是指后果严重,影响到整个市场,而且无法被分散的风险。再翻译一下,就是这个风险一旦成为现实,将会对每个人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并且,这个风险没有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去削减、避免,它就那样一直存在着,独自美丽。 微观审慎是在微观层面上,对金融体系每个部分相对比较分开的监管,效率高,但容易造成“你一套我一套”的监管,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金融机构就会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监管去执行,最终容易造成监管不力,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发生后的责任认定(各监管部门的扯皮)。所以,提出了宏观 审慎。 市场机制不完善,有几个“老大难”的问题。 比如中小微企业经常性筹不到钱的问题。为什么筹不到呢? 复习一下,中国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为主导。银行(这里都指商业银行)的目标是盈利的。 所以银行只想把钱借给信用好的,能还钱的企业,只会“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碳”。而中小微企业不像大企业那样,没办法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于是就造成,很多中小微企业借不到钱。 金融监管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就是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 6.总结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发现,金融不就是投融资嘛。 恭喜你,你已经超过绝大多数人对金融认知。如果本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双击一下屏幕~ 最后可以take-away,重庆前市长黄奇帆总结的, 金融的本质,就三句话: 第一句话,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 第二句话,信用、杠杆、风险。 第三句话,为实体经济服务。
Herman Jin
5个月前
我觉得既然Trump想撒钱,吵吵闹闹最终一定会通过。几个看法: 1. 美元债务、杠杆是全球金融的底层 就好像Window系统底层是C语言,上面衍生的任何语言是无法反向替代底层的。欧元、人民币不行,BTC也不行 而美元基础是美债,所以借多少债美国都不会有信用问题 2. Austerity绝非出路 紧缩带来衰退,而衰退带来一系列其他问题 我甚至怀疑Elon和Trump的撕逼只是“分赃不均”。Trump对权利、曝光、利益贪念太大,不愿意分享。而Elon拿Doge“大义”道德制高点来发难 不过Doge彻底停摆,市场已去除了最大中期风险 吸毒的人绝不可能靠自己戒毒; 国家无法能通过节省走出赤字, 债务周期滚滚车轮一旦开始,就永无休止 3. 即使纯从负债角度来说。美国目前整体情况也是远优于东大、欧洲、日本的(不能拿德国孤例来比较) 另一方面,宽松的财政,避免紧缩衰退,也将改善美国household balanceshee和corp earning 4. 从货币周期到财政周期的跳跃 债务周期不仅是在美国,也正同时从更大范围在全球泛滥 我们看到中国末日自救,也正经历 德国新的财政支出。而这与货币周期的区别在于: A. fiscal spending的效果更立竿见影,更容易转化为通胀 B. 对资金的需要、债务的供应也将同时使得利率维持更高水平 美国将延续了疫情开始的财政周期,对于市场的影响可以参考2008年之后的中国。而这轮全球不负责任的的支出中,我们一定会看到很多国家地区的财政货币危机,夹杂着周期性的通胀来袭 投资选择;有盈利、增长的资产在这个周期大方向上是由于优于价值储存资产的(利率高价值储存资产全会neg ca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