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

【独家|年轻人出国读职校 寻找一门技术傍身】换上连体工装,钻进汽车底,接电线,打螺丝——对20岁出头的王宇来说,这是全新的课堂,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作为语文老师,拿着粉笔站在讲台上。毕业于一所普通的师范院校,一年前,身边大多同学都早准备考编时,这个年轻人决定放弃考编,出国去读汽修学校。这个决定并不艰难,尤其在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的当下。像多数师范生一样,当老师原本也是王宇的计划。但准备报考编制那年,老家的招聘名额缩减,竞争激烈;去外地报名似乎也不划算,教师工资本就不高,扣掉房租和生活开销,一年下来几乎攒不下什么钱。真正走上讲台后,离开的念头更坚定了。实习那年,他在小学当老师,是办公室里最年轻的一个。那些教了十几年的前辈,话题总离不开“退休”。他听着听着,心里生出一种隐隐的不安,那时他就开始琢磨,除了教书,自己还能做点什么?他决定换一条赛道。日本的汽修专门学校相当于国内的职业院校,入学门槛低,王宇很轻松就通过了考试,两年和四年的学制里,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虽然四年制可以拿到相当于本科学历的文凭,但他并不打算花费更多时间和金钱成本在课堂上。他的目标很明确:尽快毕业,进4S店修车。王宇的选择不是个例。近两年,读职业学校,正成为越来越多“务实派”年轻人的选择。相比单纯追求高学历,掌握一门实用的技能变得更有吸引力。它不光意味着更清晰的就业路径,也代表着一种更踏实的“确定性”——在经济波动、就业不稳的当下,一技之长往往比一纸文凭更能抵御风险。在不少发达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长期面临技术工人短缺,职业教育体系相对成熟,毕业生可凭技能直接进入高收入行业。海外职校的入学门槛普遍不高,部分国家还提供免学费或带薪实训政策,对于想换赛道、重新开始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更具性价比的选择。王宇整天都浸泡在机油味里,“边学边拆”。老师花半天时间讲解当天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剩下的时间,全靠学生自己动手。上午刚学完活塞的吸气、压缩、点火、排气四个冲程,下午就得亲手把引擎卸下来,再把活塞拿出来看看它的真实样子。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就算把引擎弄坏了,也没关系,总能修得回来。机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是即时而具体的。“基本上每隔几天就能学到新东西,”每当他能独立理清一张复杂的线路图,心里会涌上一种踏实的满足。王宇说,他一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小时候学习吃力,初中还一度辍学。高考时,他勉强考上了一所普通二本。没想到,进入职校后,反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前不久,他还得到了学校唯一的留学生奖学金。从文职转向技术岗位,高越也在经历一个缓慢而陌生的适应过程。来德国还不满半年,学校的理论课程还没开始,企业实训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他被分配到一家快递仓库工作,每天驾驶叉车,搬运、装卸各种大小货物。早上六点上班,下午两点半下班,一周工作五天,日子规律而单调。他形容那是一种“干净的疲惫”。工作枯燥,好在明确、直接,做完就能下班,不必再被无形的人情与琐碎消耗。这与他过去的工作形成了鲜明对照。做记者写稿时领导要求既要“具体”,又不能“太强硬”;既要突出重点,又得“表现成绩”。稿件总在“虚”与“实”之间反复拿捏,改来改去始终没有方向。有时一篇稿子改了无数遍,最后不过多了几个标点、少了几个字。“记者的工作,如果能不内耗,那就完美了。”他现在感慨。公司里的中国人少得可怜,合租公寓里两个中国室友,算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熟面孔;而与德国同事的交流,大多仅限于工作。他住在郊区,人少而安静。休息日无聊的时候,他就会周边去漫无目的地转。他想起自己在武汉的日子,休息日也难得安稳。那种随时待命的紧绷感,如今在这里彻底消失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更深的割裂与孤独。王宇觉得,他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个时刻面临“第二次选择”。靠一份工作安稳干到退休,正变得越来越难。与其被动等待变化,不如“早点去做改变”。直到现在,身边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选择,觉得是“没苦硬吃”。但他不在乎。过去的人生里,自己几乎都是被推着走的:高中选文科,因为“背一背就行”;填志愿时,家里有亲戚在教育系统工作,顺势劝他去上师范,他也就照做了。这一次,他终于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决定。王宇也没把留在这当作目标。“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洞见计划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48102926_120146415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Qbv1MkXin#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