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人格
关注
高伐林
2周前
余英时这部回忆录教会我们如何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做出与学术相容、与人格相符的选择,在面对政治巨浪时,把“判断”与“研究”摆在各自位置,把“尊严”从抽象词汇变成日常功课。一位政治历史学者的价值,在于他用一生把一套可操作的秩序留在了我们手中。 请读——
#余英时
#回忆录
#学术
#人格
#政治历史学者
分享
评论 0
0
Colin Wu
3周前
人到中年,有一些思考,感觉有两种人特别不适合养育孩子,一种是极端自私人格,他/她会觉得孩子抢占了自己的资源。一种是极端敏感的人格,会害怕孩子的风吹草动,导致自己和孩子都极端焦虑。 感觉当代人因为资源极端丰富,所以对自己付出生命的机会成本格外珍惜,因此孩子成为了一个纠结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格不适合,什么人格特别适合?和 GPT 讨论了下分享给大家。 自我中心者在心理上仍然停留在“被照顾者”的位置,而非“照顾者”。他们往往对“自我界限”极度敏感,把孩子视为资源的竞争者或生活秩序的破坏者。 心理学研究(如Belsky, 1984,Baumrind, 1991)表明:父母若高自恋或高控制欲,往往倾向于“专制型教养”(authoritarian parenting),即孩子必须满足他们的自我期待。这种孩子容易发展出焦虑型依恋或回避型依恋。 自私者往往缺乏共情能力(empathy),而共情是养育中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它让父母能读懂婴儿哭泣、感受孩子的恐惧。在极端情况下,这类父母容易出现“心理抛弃”(psychological neglect),即虽物质上照顾,但情感上缺席。 过度敏感(高焦虑/高神经质)核心问题是这类人往往“太想做好”,反而因恐惧而陷入控制。高敏感或焦虑型父母往往过度解读孩子的每个信号,比如担心孩子摔倒、吃坏、学不好。这种“过度监控”会让孩子失去自主(autonomy),形成所谓“焦虑传染”(anxiety contagion)。 心理学家 Donald Winnicott 提出的“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理论指出:并非完美反应才最健康,而是适度挫折+温柔回应才帮助孩子发展安全依恋。研究也发现,高敏感父母容易形成“反向依赖”:他们情绪上依附于孩子,害怕孩子成长离开,从而产生过度干预或内疚循环。 从心理学和发展教育学的更系统角度来看,还存在其他几类特质的人,在没有经过自我成长或疗愈前,确实暂时不适合养育孩子。 情感不稳定型(Emotionally Unstable / Borderline-like),核心心理: “情绪波动无法自控”,这类人往往情绪极端、容易愤怒、抑郁或冲动,缺乏情绪调节机制。一会儿对孩子特别温柔,一会儿突然暴怒。把孩子卷入伴侣冲突(“你看你爸/妈多坏”)。把孩子当情绪安慰剂或出气筒。 冷漠与情感退缩型(Emotionally Detached / Avoidant)核心心理: “情感连接让我害怕或麻烦” 这类人通常在原生家庭中缺乏情感表达,被训练成“不动声色”、“不要依赖别人”。 未完成原生家庭创伤型(Unhealed Trauma),无意识地重复自己父母的模式(如打骂、羞辱)。对孩子反应过度(被触发旧痛)。用孩子来弥补内心空洞(情感依附过强)。 存在严重经济或价值观失衡型(Unstable Life or Values),核心心理: “连自己的生活都没安定”,并非物质贫穷,而是心理与价值系统尚未稳定。 什么样的人“适合”养育?心理学认为,“好父母”并非完美,而是: 有自我觉察能力(self-awareness),能反思自己的情绪、原生家庭影响,不把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 有情绪调节能力(emotion regulation)能在焦虑或愤怒时,先稳定自己再回应孩子。 有共情力(empathy)与边界感(boundaries)能既爱孩子、又允许孩子成为独立的“他者”。
#育儿
#不适合养育
#人格
#心理学
#原生家庭
分享
评论 0
0
徒步的骑手
1个月前
中文知识分子的鸦片;“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余英时的风骨与许倬云的媚世;你的人格,决定你爱什么样的国家...
#知识分子
#余英时
#许倬云
#爱国
#人格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2个月前
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他反而越自信?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困惑。一个愚昧的人,他往往表现出的就是狂妄轻佻,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就大家常说的无知者无畏。因为他对自己的认知盲区毫无察觉,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说白了就是种巨婴形态,他缺少对知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50后、60后很大一部分人都属于这类型人格,实际上这是一种人格障碍。随着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人们往往会进入绝望低谷期,曾经的盲目自信会瞬间消失,转而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这是一个愚昧的人在认知升级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期,一旦越过这个阶段,就会快速的进入成长期。在这个阶段,人们会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他们开始看得清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并且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优势。随着积累的不断增多,最终人们会到达智慧区。到了这个阶段,这个人就会很清醒通透,他往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们的自信不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源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随着智慧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进入一种他们自己都察觉不到的境界。此时此刻,知识和智慧已经内化为一种直觉和本能,就是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从哲学角度来看,这种认知曲线反映了人类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越是无知的人越自信,是因为他们尚未开启真正的认知成长,没有经历过认知升级的阵痛与蜕变。
#认知
#自信
#无知
#人格
#成长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3个月前
个人的自信来源于哪里?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什么都敢做,什么结果都可以接受,什么都不在乎。因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不应该把自信建立在社会认题上,因为人一旦寻求社会认同,反而会成为他人或者环境的奴隶。一旦环境改变或者被人否定,你的意志和精神就会崩塌。因此,你的自信应当来自于你对自身言行思想的绝对掌控,能够接受自己言行思想所带来的后果,哪怕这个后果大到可以让你死亡。当你什么都改变,什么结果都可以接受时,你就获得了无坚不摧的自信,即使大多数人都在你的对立面,也不会影响到你。
#自信
#心理
#人格
#自我掌控
#社会认同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5个月前
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而是别人洒汤时,不去看他。真正的体谅发生在无人见证时。那些细微的、不为人知的善意,才是人格最真实的刻度。高贵不在于表现,而在于本能的克制。
#教养
#体谅
#善意
#人格
#高贵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5个月前
爱一个人,归根结底要看TA的人格底色。所谓「人格底色」,是低谷、冲突、压力下显露的本性,是一个人最基本、最稳定、无论风平浪静还是风起云涌时,都不易改变的性格核心。它就像画布的底色,决定了这幅画最终的调性,无论上面铺满多少艳丽的色彩。有的人,善良是其本能,责任感扎根在骨子里,哪怕失控,也不伤人。有的人,表面温和体贴,一旦遭遇危机便逃避、贬低、翻脸不认人。亲密关系最深处的安全感,不来自于承诺,而是你看得见、信得过、反复印证过的人格底色。
#人格
#爱情
#内在
#性格
#亲密关系
分享
评论 0
0
勃勃OC
6个月前
人有左右两个大脑 所以人一般而言都有两个人格 但只有一个大脑能说话 所以久而久之 另一个大脑就形成了服从,顺从的性格 他才是你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但他说不出来 我内心真实的想法 其实是做一只被人爱的猫猫 只要有人爱我 我宁可被抛弃,被虐待 最后一个人 死在凄冷的街上 我也不介意 这就是我 真实的,被压制的我 😭😭😭
#大脑
#人格
#真实想法
#被爱
#压抑
#心理分析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