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原生家庭
关注
猫神
4天前
如果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这辈子该如何翻身?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01 条信息
#阶级固化
#原生家庭
#命运
#社会阶层
#人生困境
分享
评论 0
0
王慧玲HuilingWang
1周前
【微博旧文重发】……从一个自杀的女孩谈社会中下底层的女孩该如何活下去 一对没有条件不配做父母的人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上,无论这一生他们如何被孩子对待,都是为自己的认知,愚昧,极度自私自利买单。
#社会底层
#自杀女孩
#原生家庭
#父母责任
#消极
分享
评论 0
0
小年
1周前
很多人喜欢把现在的一切问题都归结到原生家庭上 我发现这是一种特别省事儿的归因方法 把原生家庭当成唯一的变量,就等于说现在的【果】 都是因为曾经的那个【因】导致的 但每个人成长的路径,是独一无二的 从生命长河来看,家庭只是其中一个变量 遇到的第一个朋友、赚的第一笔钱、经历的第一次磨难 这些全都是变量 不能说因为X就一定会导致Y 这属于对成功学的反向应用 任何事物的重要性在时间流淌下必然衰减的 总盯着它,总拽着不放 就是在假装它的影响是永恒的 这是在给过去的样本持续输血
#原生家庭
#归因
#个人成长
#时间
#影响
分享
评论 0
0
空空 🌟 狞猫世界第一可爱!
2周前
早上好哇。 做了个纠结的怪梦,梦见初恋给我写信,说我原生家庭给的爱不够疯狂索爱云云,我说集美你谁啊,然后调查了一下发现一直有人冒名顶替我在骚扰她,结果还没揪出罪犯就醒了,侦探剧没有结尾。
#梦境
#初恋
#冒名顶替
#原生家庭
#侦探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2周前
如果你的父母没有帮你,把内心的基础框架打好。那你至少需要20年,去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再花10年,去重建自己的外部世界。30岁左右能醒悟过来,都算很早了。对这类人来说,重建并不是最关键的,觉醒才是最关键的,如果无法觉醒,我们就会被各种不自信!玻璃心和恐惧感控制一生,只有当我们潜意识觉醒的那一刻,人生才算是进入了升级的阶段,在这之前我们的内心,都是等、靠、要的孩童状态,这是一种很被动的状态,然后被各种现实按在地上摩擦,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被封闭在过去的经历里,从来也没有真正活出自己。
#原生家庭
#内心重建
#觉醒
#不自信
#被动状态
分享
评论 0
0
Colin Wu
2周前
人到中年,有一些思考,感觉有两种人特别不适合养育孩子,一种是极端自私人格,他/她会觉得孩子抢占了自己的资源。一种是极端敏感的人格,会害怕孩子的风吹草动,导致自己和孩子都极端焦虑。 感觉当代人因为资源极端丰富,所以对自己付出生命的机会成本格外珍惜,因此孩子成为了一个纠结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格不适合,什么人格特别适合?和 GPT 讨论了下分享给大家。 自我中心者在心理上仍然停留在“被照顾者”的位置,而非“照顾者”。他们往往对“自我界限”极度敏感,把孩子视为资源的竞争者或生活秩序的破坏者。 心理学研究(如Belsky, 1984,Baumrind, 1991)表明:父母若高自恋或高控制欲,往往倾向于“专制型教养”(authoritarian parenting),即孩子必须满足他们的自我期待。这种孩子容易发展出焦虑型依恋或回避型依恋。 自私者往往缺乏共情能力(empathy),而共情是养育中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它让父母能读懂婴儿哭泣、感受孩子的恐惧。在极端情况下,这类父母容易出现“心理抛弃”(psychological neglect),即虽物质上照顾,但情感上缺席。 过度敏感(高焦虑/高神经质)核心问题是这类人往往“太想做好”,反而因恐惧而陷入控制。高敏感或焦虑型父母往往过度解读孩子的每个信号,比如担心孩子摔倒、吃坏、学不好。这种“过度监控”会让孩子失去自主(autonomy),形成所谓“焦虑传染”(anxiety contagion)。 心理学家 Donald Winnicott 提出的“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理论指出:并非完美反应才最健康,而是适度挫折+温柔回应才帮助孩子发展安全依恋。研究也发现,高敏感父母容易形成“反向依赖”:他们情绪上依附于孩子,害怕孩子成长离开,从而产生过度干预或内疚循环。 从心理学和发展教育学的更系统角度来看,还存在其他几类特质的人,在没有经过自我成长或疗愈前,确实暂时不适合养育孩子。 情感不稳定型(Emotionally Unstable / Borderline-like),核心心理: “情绪波动无法自控”,这类人往往情绪极端、容易愤怒、抑郁或冲动,缺乏情绪调节机制。一会儿对孩子特别温柔,一会儿突然暴怒。把孩子卷入伴侣冲突(“你看你爸/妈多坏”)。把孩子当情绪安慰剂或出气筒。 冷漠与情感退缩型(Emotionally Detached / Avoidant)核心心理: “情感连接让我害怕或麻烦” 这类人通常在原生家庭中缺乏情感表达,被训练成“不动声色”、“不要依赖别人”。 未完成原生家庭创伤型(Unhealed Trauma),无意识地重复自己父母的模式(如打骂、羞辱)。对孩子反应过度(被触发旧痛)。用孩子来弥补内心空洞(情感依附过强)。 存在严重经济或价值观失衡型(Unstable Life or Values),核心心理: “连自己的生活都没安定”,并非物质贫穷,而是心理与价值系统尚未稳定。 什么样的人“适合”养育?心理学认为,“好父母”并非完美,而是: 有自我觉察能力(self-awareness),能反思自己的情绪、原生家庭影响,不把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 有情绪调节能力(emotion regulation)能在焦虑或愤怒时,先稳定自己再回应孩子。 有共情力(empathy)与边界感(boundaries)能既爱孩子、又允许孩子成为独立的“他者”。
#育儿
#不适合养育
#人格
#心理学
#原生家庭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3周前
如果你给不了孩子退路,就请别把他推向绝路。把他驯化成“老实人”,本质是你在教育上的懒惰与自私。用一句“要听话”堵住他的嘴,捆住他的手脚。可你把他削得棱角全无,然后怪他进入社会后任人拿捏?你亲手折了他的翅膀,却怨他不会飞翔。请保护好他的攻击性,允许他“不乖”有点锋芒的孩子,才有力量劈开未来的路。
#教育
#亲子
#老实人
#攻击性
#原生家庭
分享
评论 0
0
看不懂的sol
3周前
底层人如何翻身,从三次背叛开始! 很认可作家李尚龙的一句话: 一个人要想从底层翻身,打破阶层壁垒,一定要不停地背叛。 因为身处底层,你只能交往到最普通的人,接触低层次的认知。 哪怕你有一些独到的见识和想法,也会遭到他们的否定和打击。 一直混在这样的圈层中,久而久之,人生终会被钉死在底层。 想要翻身逆袭,突破阶层,拥有更高层次的见识与眼界,离不开这三次背叛。 01/背叛原生的家庭 曾看过巴金的人生经历。 巴金出生在一个四川封建家庭,从小深受父母疼爱。 可随着年岁渐长,森严的家庭规矩,让他越发感到窒息: 长辈是容不得丝毫顶撞的,女孩是不能读书写字的,婚姻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 终于在19岁那年,他偷偷乘着木船出逃至上海,见识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原来,年轻的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不必听从父母之命; 世上不止有四书五经,还有科学、美术、哲学各种书籍。 于是在新思想的影响下,他彻底放开了自己: 与女学生萧珊结为夫妇,参加游行抵制政府,撰写无政府主义小说…… 正是巴金的大胆叛逃,这才让他接触新思想,并成为一代文豪。 在底层社会中,有不少人认为,对父母唯命是从就是孝。 然而盲目听从长辈的行事逻辑,只会将你引入歧路。 只有走出上一辈的认知囚笼,你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豆瓣上看到《原生家庭》的一则书评,深受触动。 楼主出生在农村,父母没什么文化,都是建筑工人。 在他刚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就时常唠叨他: “能认字就行了,读太多书没什么用,工地上那些大学生,还不是跟我一样。” 此后每逢寒暑假,他就被要求跟在母亲后面做小工:搬砖、提灰桶…… 对此,父亲还跟工友炫耀:我儿子14岁就能做工挣钱了。 楼主若是继续听从父亲的话,就只能在工地混迹一辈子。 初三寒假时,工地上有位技术员告诉他: “你爸比我累得多,而我的薪水却比他高得多,就因为我比他懂更多的建筑知识。 最后,对方还送给了他几本建筑的专业书籍。 他一下子就被书中的知识所吸引,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楼主决定违背父亲的意愿,当即离开工地,开始拼命学习。 仅仅一个学期的努力,他便考入了省重点高中。 此后的十年间,他进入985高校,一路读到了土木博士。 最终,楼主顺利成为一名工程师,年薪几十万,彻底摆脱了贫穷的命运。 教育专家王金战说,父母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孩子的天花板。 生在穷困的原生家庭中,人就无法接触更有见解的观点。 他们无法准确判断,上大学时,专业是选热爱,还是选热门? 找工作时,是要前景,还是要稳定?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底层的原生家庭给不了你正确的方向。 这像极了很多人面对财富的处境:父母那代人习惯 “钱存银行最安全”, 可在通胀持续稀释财富的当下,这种认知早已跟不上时代。 不少人正是突破了原生家庭的理财局限,拒绝 只存银行 的旧思路,选择每月定投黄金或 BTC—— 黄金是千年硬通货,能对冲法币超发风险,BTC 作为数字时代的 抗通胀资产,可规避单一主权货币的波动。 有人从月薪 5000 时就坚持每月定投 1000 元黄金,5 年后不仅没被通胀吞噬财富,还攒下了跨越阶层的第一笔 抗风险本金,这便是对原生财富认知的 “背叛”,也是改变人生的开始。 想要跨越阶层,你就得学会背叛父母的认知,自己亲手开辟新的人生道路。 02/背叛过去的圈子 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曾提出一个概念:社会认同倾向。 简单地说,就是人会不自觉地模仿周围的人,来进行思考和行动。 一直处在低层次的圈子,到最后,你只会跟你周围的人越来越像。 作家何之洲曾分享过一个朋友的经历。 朋友从985高校毕业后,回老家县城找了一份清闲的工作。 他的想法是,以此工作为跳板,然后利用闲暇时间考公。 可结果他一回去,就有不少老同学找他叙旧、喝酒。 碍于面子,他总会搁下学习任务,欣然赴约。 一来二往,很快他就与这些同学处成极为要好的朋友。 但那些同学有很多都没上过大学,甚至有的初中就退学了。 他们整日无所事事,凑在一起就是吃喝玩乐。 白天打麻将三缺一,就拉他过来凑人数;晚上又拉着他一起喝啤酒、吃烧烤、K歌。 在这种纸醉金迷之中,渐渐地,他放弃了考公的想法,觉得现在的工作也不错。 每次看到周边一起玩耍的朋友,985毕业的他甚至还沾沾自喜,自恃成就最高。 直到一年,作家何之洲结婚,邀请他前往北京赴宴。 婚宴上坐满了他大学时的朋友,他们各个年薪数十万,混得风生水起。 这时他才幡然醒悟,短短几年间,他已经沦为最底层的人。 婚宴结束后,他果断辞去老家的工作,在北京租了一间地下室。 白天他去付费自习室学习,晚上就回到住处继续刷题啃难点。 期间有县城的朋友联系他,他也以在忙为由,挂断电话。 就这样,仅仅半年他便考上了省城的公务员,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低层次圈子不仅会拉低你的人生目标,更会扭曲你的财富认知。 那些整日吃喝玩乐的人,大多觉得 投资就是赌/数字资产不靠谱,你若长期待在其中,只会被这种错误共识同化 —— 就像有人本想尝试定投黄金,却被圈子里的人嘲笑 “买黄金是交智商税。 最后放弃,看着自己的存款被通胀越啃越薄; 而另一些人狠心脱离旧圈子后,在新的社交圈里接触到 “定投分摊风险”“资产配置抗波动” 的思维,跟着优秀的人学习如何平衡黄金的稳健与 BTC 的长期潜力,慢慢形成自己的交易逻辑。 作家拾遗曾说: 某个城市,酗酒赌博的是一群人;某个乡村,打架斗殴的是一群人;某个区域,吃喝嫖赌的又是一群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跟谁在一起,就会成为谁。 身处劣质的圈层,不管你本性如何,最后都会被周围人影响,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 所以一个人想要走得更远,第一步就得背叛过去的圈子。 只有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变得更加优秀。 03/背叛曾经的自己 哲学家克里斯托弗·贾纳韦说过一句话:成长的本质,就是自我背叛。 所谓自我背叛,就是对错误认知的自我否定。 不断通过这种否定,人自然就能持续矫正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媒体人李筱懿曾约老朋友去看电影。 不承想看了一半才发现,这是一部烂片,于是她果断拉起朋友离场。 朋友大为惊讶,调侃道:这可不符合你的勤俭作风。 她则笑着回道:“以前确实觉得不看完挺浪费票钱的。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继续看下去既要遭受烂片的折磨,还浪费了时间,不如趁早离场。” 想起了网上的一句话: 聪明人和愚蠢人的区别就是,聪明人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而愚蠢的人同样的错误犯多次,甚至是屡教不改。 只有敢于背叛自己的人,才能升级认知,迎来命运的转机。 曾在新闻中看过蔬菜供应商何林的经历。 何进是南方一名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初中毕业就跟着老父亲下地做农活。 在他的认知中,只有承包更多的土地,种更多的水稻,才能致富。 于是十多年前,土地流转政策一放开,他就掏出血本承包了上千亩土地。 但当地属于丘陵地区,田地并不规整,很难用大型机器作业。 何进就起早贪黑,开着自己的小型拖拉机干农活。 结果因为稻谷价格太低,累死累活一整年,他只得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生活。 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位扶贫助农的技术员,他发现当地蔬菜价格十分昂贵。 得知何进是种粮大户,他就主动建议何进改种蔬菜。 何进充满疑惑:我祖祖辈辈都种水稻赚钱,种蔬菜能行吗? 他虽然一口否决了提议,但还是萌生了种菜的想法。 于是他就开始四处查询资料,还外出实地考察,这才发现:蔬菜种植前景非常可观。 很快他便改种多品类蔬菜,并一步步摸索种植模式、销售方式。 短短两年时间,何进就成为当地最大的蔬菜供应商,赚得盆满钵满。 后来谈及自己的转型,他感慨道: 哪怕是老农民,只要敢扔掉老想法,老思维,老见识,日子也一定不会差。 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我能够成功,大概是因为我会专门琢磨如何否定自己。 这种否定,看似是对自我的背叛,实际上却是刮骨疗毒。 虽使人疼痛难忍,它却能修正己身。 背叛过去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才能吸纳进新的思想和机会。 当你敢于一次次推翻旧我,自然就能涅槃重生,重塑新我。 查理・芒格说:“我能够成功,大概是因为我会专门琢磨如何否定自己。” 这种否定,对交易而言是 “刮骨疗毒”—— 虽要忍受 “放弃暴富幻想” 的痛苦,却能避开市场陷阱。 背叛曾经的自己,就是扔掉 “短线投机” 的执念,接纳 “定投增值” 的理性:黄金的避险属性能稳住基本盘,BTC 的长期潜力能带来超额收益,两者搭配定投,既能对抗经济波动,又能在时间复利中实现财富跃迁。 作家刘永兵曾说: “当你整天围着底层圈子转,接收着人云亦云的观点,凭什么认为现在的你,能拥有更好的生活?” 底层圈子里的平庸认知、原生家庭的旧思维、曾经自己的错误执念,都是阶层跃迁的绊脚石。 而 “背叛” 不是无情,是清醒 —— 背叛原生家庭的财富局限,用定投黄金 / BTC 攒下抗风险资本;背叛低层次圈子的错误共识,跟着优秀的人建立正确交易逻辑;背叛短线投机的执念,用长期定投实现财富复利。 当你敢于一次次打破旧认知,不仅能突破圈层,更能抓牢财富钥匙 —— 毕竟,改变人生的不只是 “努力”,还有 “在关键节点,敢于背叛旧我,选择正确的财富路径”。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01 条信息
#阶层跃迁
#背叛
#原生家庭
#财富认知
#定投黄金/BTC
分享
评论 0
0
木马人
1个月前
罗老师这么多期播客,这是我唯一没有听完的一期~ Tim的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考失败、网瘾少年,但家里仍能支持他出国、买设备,对于原生家庭的托举似乎也是一笔带过~ 但现实生活中,一个中考失利的网瘾少年,大概率会被分流到另一条轨道,也许压根没机会发现真正的热爱的事业~ 幸存者偏差而已~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01 条信息
#罗永浩
#原生家庭
#阶级差距
#教育
#幸存者偏差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1个月前
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就是对孩子没要求,不抱希望的父母,就是好父母。不要想着他一定考班里前几名,男孩练个什么跆拳道,不一定非得练个白带、黄带、黑带,不想练了就不练。钢琴请了老师到家里去教,买了钢琴在家里学三年,女孩现在连一个曲子都弹不下来,就这种要求,爱咋咋地,想练就练,不想练拉倒。为什么?卷他们不如卷自己。无为而治,无为而教。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治理国家,你只要少管,自然就起来了。你天天逼着他写作业,拿着他妈鸡毛掸子让他练琴,他不见得快乐,你就让他原生态快乐,是快乐做人之本。
#佛系父母
#快乐教育
#放养孩子
#原生家庭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1个月前
人贫穷的原因就三个:第一,起点低,这来源于原生家庭与环境,这是改变不了的。第二,悟性差,认知和决策有局限,思维固化,很多时候难以洞察事物的本质,在人生重大选择上还屡屡失误。第三,欲望强,缺乏自律自控,沉迷于感官享乐,小生意看不上,大生意做不了。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01 条信息
#贫穷原因
#原生家庭
#认知局限
#欲望强
#消极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1个月前
穷人从小被植入病毒,讲感情、重人情、当好人,原生家庭把你培养成终身免费供养者。富人早已看透,钱能解决一切,情绪只会毁掉一切。穷人靠人情换安全感,富人用钱买断清净。记住,情绪是继承的穷命,金钱是唯一的解药,要么切断原生家庭的道德绑架,要么一辈子当情绪的奴隶。你的觉醒从背叛开始,用理性换情绪,用金钱换自由,这才是真正的阶层跨越。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01 条信息
#阶层跨越
#原生家庭
#金钱至上
#情绪控制
#理性
分享
评论 0
0
徒步的骑手
1个月前
#111 谁是人生第一责任人?|原生家庭的诅咒?|为什么有清醒自我认知的人往往觉得失败?|中国官民如何用假大空责任感包装控制欲?|听众讲自己的故事:如何在看不到希望的垃圾时间,把自己活成希望?|
#人生责任
#原生家庭
#自我认知
#中国官民
#垃圾时间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1个月前
在中国这片土壤上,要把一个孩子养育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其实非常艰难。哪怕父母本身还算正常,愿意给孩子一些保护和正确的教育,但一旦把孩子送进学校,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那里充斥着那些糟糕、扭曲、自恋型人格(NPD)的老师,他们往往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通过折磨和压迫来彰显自己的权威。学校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原生家庭的延续”,孩子在家里得到的呵护与修复,一旦回到学校,就会被这些伤害彻底抵消。真正心智健全、善良健康的老师其实寥寥无几。
#教育
#学校
#教师
#原生家庭
#心理健康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1个月前
人贫穷的原因就三个:第一,起点低,这来源于原生家庭与环境,这是改变不了的。第二,悟性差,认知和决策有局限,思维固化,很多时候难以洞察事物的本质,在人生重大选择上还屡屡失误。第三,欲望强,缺乏自律自控,沉迷于感官享乐,小生意看不上,大生意做不了。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01 条信息
#贫穷原因
#原生家庭
#认知局限
#欲望
#消极
分享
评论 0
0
HappyQQ_AI
1个月前
很多人总是把什么“原生家庭”挂在嘴边,虽然我孤陋寡闻,但是更多的人是“忘恩负义”(没有良心),父母们把我们拉扯大,送上大学,送读研,读博,你认知变高了,就怪父母思想老旧,想当年你父母也是优秀的年轻人,只不过他们变老了,我就从来不会嫌弃父母没有文化,也不会嫌弃我父母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
#原生家庭
#忘恩负义
#父母
#思想老旧
#感恩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1个月前
最好的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如何赚钱,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功利,但却是社会整套运行机制的本质。因为你想想看,这个社会的哪一项机制不是围绕着金钱展开的呢?人类自从建立起以信用货币为基础的商业社会以来,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更多的资源,谁就拥有更多的支配权,同时也拥有更多选择权。赚钱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富积累,而是所有能力的总和,是一个人情商、智商、逆商、德商的综合体现。一个会赚钱的人,必定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这需要高智商去分析和判断。与此同时,想要做成一个项目,还需要很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越挫越勇的精神则是逆向的展现。而一个生意是否能够做得长久,是一个团队领袖、德商的必然要求,这些能力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博士生、研究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就业岗位的缺失,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几十年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真实的社会需求根本不匹配,这个社会从不缺少对真正人才的需求。当然,这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多方面长期错误引导下的必然结果。我之前说的原生家庭,很多人持反对意见,说原生家庭的父母他也是受到自己父母的影响,当然这个确实也是事实,但是就是因为这样,你才要意识到问题在哪里,从你这里把所有的错误和问题给斩断,你的后代们才能生活的越来越好。这个世界上最难治的病就是穷病,一穷百病生,贫穷的思维和惯性会代代相传。你看看这个世界的分布,你就明白,发达国家的周边一般过得都不差,而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周围的邻居们大多数也是穷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布呢?因为贫穷的思维真的会传染,并且无休止的繁衍下去。
#阶层固化:求变之路,殊途同归· 901 条信息
#教育
#赚钱
#社会机制
#能力培养
#原生家庭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1个月前
特别喜欢道歉,习惯性的道歉,哪怕不是自己的错。比如明明是对方提了你难以满足的要求,拒绝也会非常的不好意思。你的口头禅可能就是哎呀,不好意思,你已经成为你的应急反应或者是惯性反应,你生怕漏了某个道歉而显得自己没有教养,不够有善意。这种习惯性的停不下来的道歉呢,是我们在人际关系里要小心翼翼的外化表现。通常有这几个模式啊。 第一种,你非常的害怕伤害别人,你总是担心让别人感到不舒服了。你认为这个场域上每一个人的舒服是你来负责的。只要没有做到,或者是氛围没有你想象中的热烈融洽,你就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很对不住。这个模式的来源,通常就是从小承担了他人的责任,父母的情绪啊,家庭的重担啊。父母也会经常说啊,你作为一个懂事的孩子,你要多听妈妈诉苦啊,你要知道父母为了你多么不容易啊。甚至当你不承担的时候,你安心的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的时候,你会有负罪感。因为父母可能会说妈妈都那么痛苦了,你怎么能够快乐呢?那这就是最早的,我为我不能满足别人而感到抱歉。 第二类,主要是害怕冲突本身,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吵架,你就快速的把责任揽下来,目的是快速的结束这个冲突,你很害怕对方的力量,你认定了只要是冲突你就是会失败的,你是无力抗争的。比如你一个强势的同事,他莫名其妙的呵斥了你,你下意识的就是不好意思,是我没做好。因为只要我们说我是对的,我没有做错,这个冲突可能就会升级。我要去跟对方辩论,这个场合是你非常害怕的。这种非常想要逃避冲突的感觉往往来自于你要是反复的经历强大的冲突,你一次一次的感受到了你的无能为力。比如每次你跟父母讲道理,父母会用力量压制你,用道德压制你,你跟爸妈顶嘴,这种反复的被压制的感觉,就是最早期的我无法解决冲突的感觉。你会觉得每一个冲突你都没有办法平等的跟别人抗争。因为你发现讲道理没有用啊,认错是最快的,不然你就会遭受更强烈的惩罚。长大之后就对一切冲突感到害怕,所以快速的认错就成了你自我保护的方式。 第三种呢,是代表了你对人际关系是非常不信任的,你没有办法放松的信任。这段关系可以容纳这些小问题的,所以你常常会显得比别人更客套一些,更紧绷一些。这种对关系的不信任呢也常常来源于你过去的关系很不稳定。你犯一点点错,关系给你的感受就是会快速的瓦解。比如父母会经常吵架,有人说错一句话,家里面就砸东西,大吵大闹,你说错一句话,父母就说我们生你出来有什么用啊,这点小事你都做不好,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任何小问题都有可能让这段关系破裂,所以你就会非常的谨慎,时刻担心自己哪里做错了,时刻都要感到抱歉。 说完可能的模式和成因啊,我们讲讲怎么办。可以试着这样,我们抽几分钟和自己待在一起,问问自己,你刚才习惯性的道歉是为了什么?是害怕别人进一步的骂你,害怕这个冲突,还是你担心别人无法容纳你的错误会抛弃你,又或者是你认为别人的快乐就是你的责任。帮自己慢慢的觉察自己害怕的恐惧的到底是什么,然后呢还是一样的慢慢的走出那个边界。如果你觉察到你很想为别人的快乐负责,那么告诉自己,或许是我过度的承担了别人的责任。那么从今天开始我少承担一点行不行?我就让这个氛围冷淡在这里行不行?就这样一次一次的把这些包袱从身上卸下来哦,原来其实我不用为别人负责也可以,逐渐的你就没有那么小心翼翼了。
#习惯性道歉
#人际关系
#原生家庭
#情绪责任
#自我觉察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Wang 玉伯
1个月前
人性里有很复杂的东西。比如阅读马斯克传,看着他支离破碎的原生家庭,以及乔布斯的家庭故事时,有时候不免会“羡慕”。 看战争片,也不完全是激起对战争的厌恶,偶尔也会期待身处战争,哪怕明知道是炮灰。 人很复杂。如果看见台风就要讨厌,没有那么一刻有一丝羡慕,那样的“高尚”,有点假。
#马斯克
#原生家庭
#战争
#复杂人性
#羡慕
分享
评论 0
0
小牛OTC
1个月前
法院,司法,你进不去。 孩子这一圈看下来,只想问你:为什么生他?
#法院
#司法
#孩子
#原生家庭
#教育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1个月前
女生缺爱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对她不上心,不愿为她的外貌,学业,未来发展多投入,只愿意做到吃饱穿暖,有学上就行了,父母就没想过让她过的好一点。那种父母疼爱,花大把钱培养出来的女生,身上带的自信和锋芒,是她们根本就无法产生的。所以不要说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真正被爱大的孩子是充满底气的。
#缺爱
#原生家庭
#教育投入
#女性成长
#父母关爱缺失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1个月前
中国人必看:如何挣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不要让这种伤害传递下去!
#原生家庭
#家庭伤害
#心理健康
#情感解脱
#中国
分享
评论 0
0
zhang haitao
1个月前
我結婚那天,消失20年的親生母親突然出現在婚禮現場,繼母看見她,驚慌的從正席上走了出來,兩只手不自在的在胸前搓來搓去,我走過去攬過她的肩膀,輕輕的跟她說了一句話,她掉了眼淚。 我兩歲,親生母親就拋下我離家出走了,出走的原因是因為家里窮,她不愿意繼續跟父親過窮苦的日子,跟著一個有錢的人跑了。 她走后,父親為了我,到處去找她,找了三年,終于把她找了回來,她回來的那天,我躲在堂屋的門后面,從門縫里偷偷的看她,她穿一身碎花連衣裙,高跟鞋,大波浪的披肩發,身上還背著一個紅色的小包,跟我心中的媽媽不一樣。 她進屋看見我,沒有親熱,也沒有思念,只是瞄了我一眼說,長這麼大了,怎麼邋里邋遢的,一股味,讓你爸給你好好洗洗。 我膽怯的躲在父親身后,三年了,父親除了忙農活,就是到處出去找她,我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能長成人已經不錯了。 父親沒有接她的話,我也沒有叫她媽。她用手在那個紅色小包里摸了半天,掏出一塊糖,遞給我說:拿去吃吧,大城市里買的。 我沒有接,她隨手放在了堂屋的桌子上。 她回來是和父親辦理離婚手續的,辦完手續,便離開了,走的時候甚至沒有回頭看我一眼。從此以后,我們就再也沒有見過,20年,我早已經忘記她的存在。 不多久,經人介紹,父親認識了繼母,繼母高個子,微胖,像男人一樣強壯,她長的不漂亮,臉上還有一塊大大的胎記。 因為長的不好看,沒有找到合適的婆家,最終嫁給了二婚的父親。 繼母進門那年我6歲,雖然別人都說她丑,但我覺得她很漂亮,第一次見面,她彎下腰笑著跟我說,以后我們就是一家人了,我會好好照顧你的,她聲音很好聽,笑的也很溫暖,和我夢中的媽媽一模一樣。 事實證明,我想的沒錯,她真的很美,是心靈的美。 自從繼母進門,我的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很勤快,我脫下來的衣服,她隨手就拿去洗了,我每天都穿的干干凈凈的出門。 她對我是發自內心的好,我上學走的早,她就老早起來給我做飯,遇到雨天,她會在學校門口拿著傘接我,父親打我,她會護住我,但我做錯事,她會批評我,她是真正的母親。 最重要的是,她跟父親死心塌地的過日子,不嫌棄家里窮,夫唱婦隨,她給了我一個安穩、溫暖的家。 她很能干,家里外面都是一把好手。 她時常采些野花插到瓶子里,放在家里,貧困的家有了生機,她干凈,院子里,房間里,里里外外都被她打理的干凈整潔。 家里的幾畝地,她翻了一遍又一遍,一根雜草都沒有,她好像永遠都不知道累,她養雞,養鴨,養羊,我們家的日子日益見好,村里人都說,沒見過這麼能干的女人,父親撿到了寶貝。 第二年,弟弟出生了,村里人背地里議論說,她有了自己的兒子,對我肯定就不一樣了,誰不為自己孩子考慮呀? 然而,他們都想錯了,繼母并沒有因為有了弟弟而對我不好,反而是,弟弟從小都是穿我的舊衣服長大的。 我高三那年,父親因病去世,繼母一個人,供我和弟弟兩個人上學,很辛苦,我跟她說,我不上學了,回家幫她。 她說,再難她都不會讓我輟學。而那時,母親在縣城生活,過得很富裕,但她一次都沒有找過我。 我考上了大學,四年,繼母一邊供弟弟讀初中,一邊想方設法的給我攢大學的學費,從來說沒過一句辛苦,永遠都是一句話,你們哥倆好好讀書,錢的事情有我呢。 后來,我才知道,她為了給我湊學費,去醫院賣過血,從那時起,我就認定,今生只有她是我的母親。 我工作后,和她一起供弟弟讀大學,她笑著說,現在這樣的生活真好,以前我就怕沒有能力把你們兩個養大,現在好了,你們都長大了,我也放心了。 我結婚前,突然接到了親生母親的電話,她說要來參加我的婚禮,還給我準備了大禮。我當場就拒絕了,我說,我媽都給我準備好了,我什麼都不缺,你不用來。 結果沒有想到,我結婚那天,她還是來了,一身盛裝出現在我的婚禮現場,家里的親戚看見她,一陣騷動,繼母看見她,滿臉的不安,趕緊從正席上走了出來,我來到繼母身邊說:媽,你兒子結婚,你準備去哪? 她說:我聽說那是你媽來了。 我說:你就是我媽,這輩子我只認你,您養育了我20年,我永遠都只是您的兒子。” 繼母聽完,淚流滿面。 那天,我說的聲音很大,也很堅定,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母親聽后灰溜溜的走了。 后來,很多人問我,你母親生了你,現在還很有錢,為什麼不相認呢? 我沒有解釋,也沒有回答,因為在我的心里,養育之恩大于天,繼母才是我的母親,我永遠只會孝敬她,永遠都不會傷了她的心。 如今,繼母已經過世三年,生前她最喜歡花,她走后,我和弟弟便在她的墳地種滿了迎春花。 春天的風,搖曳著一朵朵黃色的花朵。是希望,是堅強,也是思念,小時候我特別害怕走門前的那片墳地,如今有一天我最親的人也被葬在那里,從那以后,回家時,我就坐在門口的石板上,望向那里,好像她從來沒有離開我們。 我想,如果風有形狀,那一定是故人跨越時空的擁抱。 from臉書莫奈的花園 --這個沒說是台灣還是大陸,也許是蘇聯或者美國,要不是日本 心靈鷄湯又一壺
#继母的爱
#原生家庭
#养育之恩
#婚礼现场
#感恩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2个月前
你学的东西都是错的。我们从小学的东西,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控制我们,而是让我们误以为被控制的生活是正常。他从小到大控制我,掏空我,让我活成别人剧本里的NPC。但下面这两招足够让我清醒。第一招,认定所有人都是恶人。我收起泛滥的信任,我的善良在别人眼里只是可利用的弱点。第二招,防备所有人,包括至亲、伴侣、合作伙伴。我的软肋往往藏在最信任的关系。当我学会用恶意揣测世界,我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如此美好。
#原生家庭
#情感操控
#认知觉醒
#不信任
#自我保护
分享
评论 0
0
卫斯理
2个月前
原生家庭这个词的确挺好的,可以概括很多问题 --- part 1 --- 早上七点钟,我妈给我打电话,我没接,主要是催着让我爸赶紧做完回家,外面有人找他做事情,再不去就没事情可做了 但是,我爸一直处于零工状态,以前电话沟通的时候,我把经常玩1-2个月,怎么一到我这里就开始“着急”起来 刷牙的时候,我妈给我爸打电话,然后在电话里面不停地骂我,说我不接电话,不着急之类的.... 上班的时候,我给我妈发消息,她说:是你爸很着急,我就搞不懂了,我爸很着急,我们住在一个屋檐下他不说,要让千里之外的我妈来给我说.... ---- part 2 ---- 早上家人跟我抱怨,抱怨我妈一大早打电话,聊着聊着矛头就到我头上来了,说我不管事情,不着急,敷衍塞责.... 一件打柜子的事情,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不舒服的情绪一下子涌上心头 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如此,而且还有传承的迹象,互相推卸,互相指责,也不沟通.... 如此下去三十年.... 所以,很多事情让人很绝望,痛恨自己的情绪也就上来了,怪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努力到能摆脱这些东西的程度
#原生家庭
#家庭矛盾
#沟通缺失
#情绪内耗
#责任推卸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