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觉察

Morris
14小时前
为什么,一和人打交道就觉得很累?这往往两种情况啊,第一种非常常见的,我们对人或者是对人际关系是有非常高的期待的,我们在关系里经常受挫,经常失望,比如说你认为就是要将心比心的,大家都是百分百付出的,你这么做了,你发现别人没有,久而久之,你常常是那个受伤的那个人,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我们当然就很想要远离,那这个时候不是要求你一定要降低期待进入关系,而是呢,先觉察我们对关系的期待,现实中可能百分之八十九十的人都没有办法达到我们的标准,我们就可以更去权衡我们想要的东西。还有一种可能呢,你在关系中压抑了非常多,自己的需要很努力的迎合别人,所以你就很辛苦,比如说,你时时刻刻很紧张,自己有没有做好,有没有让每个人开心,你往往是那个不能让任何人的话落下来的人。只要没有人回应,你就是回应的那个人,只要没有人组织,你就是组织的那个人。你过度承担了别人的责任,这个时候关系对你来说纯粹是利他的,你的真实需要都被压抑了。其实你不想跑那么远的,其实每一次活跃氛围还是很累的,哪怕关系的结果你是满意的,但你太努力了,就觉得入不敷出,不值得,这个时候呢,我们就要多觉察自己的辛苦背后到底是什么,哪一天的地点离我远一点,我能不能去表达。从减少自己压抑的需求开始,让整一段关系对你更有价值,我们就会没有那么想远离。
Morris
6天前
特别喜欢道歉,习惯性的道歉,哪怕不是自己的错。比如明明是对方提了你难以满足的要求,拒绝也会非常的不好意思。你的口头禅可能就是哎呀,不好意思,你已经成为你的应急反应或者是惯性反应,你生怕漏了某个道歉而显得自己没有教养,不够有善意。这种习惯性的停不下来的道歉呢,是我们在人际关系里要小心翼翼的外化表现。通常有这几个模式啊。 第一种,你非常的害怕伤害别人,你总是担心让别人感到不舒服了。你认为这个场域上每一个人的舒服是你来负责的。只要没有做到,或者是氛围没有你想象中的热烈融洽,你就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很对不住。这个模式的来源,通常就是从小承担了他人的责任,父母的情绪啊,家庭的重担啊。父母也会经常说啊,你作为一个懂事的孩子,你要多听妈妈诉苦啊,你要知道父母为了你多么不容易啊。甚至当你不承担的时候,你安心的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的时候,你会有负罪感。因为父母可能会说妈妈都那么痛苦了,你怎么能够快乐呢?那这就是最早的,我为我不能满足别人而感到抱歉。 第二类,主要是害怕冲突本身,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吵架,你就快速的把责任揽下来,目的是快速的结束这个冲突,你很害怕对方的力量,你认定了只要是冲突你就是会失败的,你是无力抗争的。比如你一个强势的同事,他莫名其妙的呵斥了你,你下意识的就是不好意思,是我没做好。因为只要我们说我是对的,我没有做错,这个冲突可能就会升级。我要去跟对方辩论,这个场合是你非常害怕的。这种非常想要逃避冲突的感觉往往来自于你要是反复的经历强大的冲突,你一次一次的感受到了你的无能为力。比如每次你跟父母讲道理,父母会用力量压制你,用道德压制你,你跟爸妈顶嘴,这种反复的被压制的感觉,就是最早期的我无法解决冲突的感觉。你会觉得每一个冲突你都没有办法平等的跟别人抗争。因为你发现讲道理没有用啊,认错是最快的,不然你就会遭受更强烈的惩罚。长大之后就对一切冲突感到害怕,所以快速的认错就成了你自我保护的方式。 第三种呢,是代表了你对人际关系是非常不信任的,你没有办法放松的信任。这段关系可以容纳这些小问题的,所以你常常会显得比别人更客套一些,更紧绷一些。这种对关系的不信任呢也常常来源于你过去的关系很不稳定。你犯一点点错,关系给你的感受就是会快速的瓦解。比如父母会经常吵架,有人说错一句话,家里面就砸东西,大吵大闹,你说错一句话,父母就说我们生你出来有什么用啊,这点小事你都做不好,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任何小问题都有可能让这段关系破裂,所以你就会非常的谨慎,时刻担心自己哪里做错了,时刻都要感到抱歉。 说完可能的模式和成因啊,我们讲讲怎么办。可以试着这样,我们抽几分钟和自己待在一起,问问自己,你刚才习惯性的道歉是为了什么?是害怕别人进一步的骂你,害怕这个冲突,还是你担心别人无法容纳你的错误会抛弃你,又或者是你认为别人的快乐就是你的责任。帮自己慢慢的觉察自己害怕的恐惧的到底是什么,然后呢还是一样的慢慢的走出那个边界。如果你觉察到你很想为别人的快乐负责,那么告诉自己,或许是我过度的承担了别人的责任。那么从今天开始我少承担一点行不行?我就让这个氛围冷淡在这里行不行?就这样一次一次的把这些包袱从身上卸下来哦,原来其实我不用为别人负责也可以,逐渐的你就没有那么小心翼翼了。
人类需要关注行为模式。 人们需要意识到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或者想维持自己现有的、较为令人满意的生活,就得关注“行为模式”。 而个人,如你如我一般的个人,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说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不得不对“行为模式”有清醒的觉察。 既觉察自己的,也觉察别人的。 因为文明的行为模式是宝贵的。 它既是文明本身,也是维持文明存续的关键。在它仍被人们忽略的时候,在热爱文明却不知道要如何捍卫它的人们仍把力气白白花费在其他地方的时候,文明本身的存续是会受到威胁的。 维护多元文化不等于文明,如果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忽略了对传统中包含的那些反文明行为模式的压制。 如果把溺婴也当成需要尊重的传统,如果把在丈夫的葬礼上焚烧寡妇也当成需要尊重的传统,如果把令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持续下去的做法当成需要尊重的传统,阻止渴望文明的人们改变它,如果文明放弃了对让人类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创造出文明的行为模式的坚持,文明就会失去自我。 未觉醒的文明,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当心怀善意的人们在观念战争的战场上,给文明行为模式和野蛮行为模式同等待遇,当文明先行者放弃坚持自身的传承,把空间让给野蛮的传承,当因偶然将自己导入文明行为模式轨道的族群放弃了这唯一能让人类走出丛林的正道,当社会放弃了目前找到的唯一能把野蛮人教化为文明人的教育方法,野蛮就会回归。 毕竟它是顽强的。 杀戮本能是顽强的,用暴力手段压制异议的冲动是顽强的,人性的黑暗面是顽强的,它让人们追随着美好的旗帜奔向血海,让人们存着好心办出坏事。 所有以促成进步为目标却仍囿于存量博弈思维方式的操作,都错了。 文明的演进方向,是创造,是创造增量。 不是先预设资源总量有限,再以公平的名义重新分配。 对任何一个弱势族群,都不该给予单纯的资源倾斜。来自文明的援助,应该是给予弱势族群中的最弱者、最幼嫩者以成长机会。 把更多的机会给弱势族群的幼儿,给抚养幼儿的单身母亲,才是正道。 把让幼儿成长为合格劳动力的机会援助给弱势族群的妇孺,才是正道。 最荒谬的做法就是把援助交给弱势族群的成年男性,这和把国际援助交给发展中国家的贪腐政府并无区别。 他们不会因为得到援助就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他们只会把获得的援助视为输出伤害得到的奖赏,在他们看来,援助物资的使用权之所以给了他们而不是真正急需的妇孺老弱,正是因为他们在族群内部的争夺战中取得了胜利,正是因为他们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打得家里的其他人敢怒而不敢言。 就象获得了国际援助的贪腐政权不会把物资用在改善民生上,他们会把物资用于加强自己的权力,用在让本国底层民众更没有自由、更无力反抗,用在让弱者更弱,贫者更贫。 这就是他们的行为模式。 所有族群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经历了同样漫长的演化历程,但只有发展出了文明行为模式的族群,一马当先,创造出了延续至今的和平、富裕与繁荣。 只有不再阉割本族下一代创造潜能的族群,不再坚持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族群,不再对异议者禁言封号的族群,不再把用暴力手段“解决人”当成首选方案的族群,找到了正确的演化方向。 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合作能力发展史,一部合作技术演进史,一部人类在合作中的行为模式的演变史。 从最初的共享神话、共享誓约,到发展出契约、合同,到创造出银行、股份公司、期货买卖等种种商业合作模式,从歃血为盟、义结金兰到构建法治,时光长河见证了人们对“自愿合作”能力的强化。 见证了“自愿合作”的行为模式是怎样成为生活中的主导,怎样令一代又一代人变得擅长于此,和因为擅长于此而获得成功。 这是唯一的方向。 在茫茫星海中,在这蓝色星球上,在亿万年生命演化历程里,指向“增强自愿合作能力”的发展方向是唯一收获了文明,收获了繁荣的发展方向。 对任何族群来说,这都是唯一能让其走向文明,把自身导入发展正轨的方向。 对任何人来说,这也都是唯一能让自己靠拢文明,在繁荣胜景里走向个人成功的努力方向。 我们需要学会“自愿合作”。 也需要学会警惕那些总想强迫别人合作的家伙。 我们需要意识到,说服他人自愿和我们合作的能力,就是对我们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坚持说服他人自愿和我们合作而不是试图强迫他人合作,是我们最该坚守的原则。 也该是我们用来衡量他人、他族、他国文明程度的标尺,是我们用来衡量一条政策是能促进文明还是会让文明倒退的标尺。 而这根标尺是在家庭内部铸造出来的。 从殴辱妻儿的家庭里走不出文明人。 从欺凌妇孺的族群里走不出文明人。 从让幼儿从小见惯并学会“强迫合作”的文化氛围里,走不出文明人。 只有循循善诱的母亲,才能培养出在成年后拥有良好耐性、优秀谈判能力的职场晋升高手。 我们需要意识到文明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模式,文明人,是通过家庭教养或后天艰难的自我文化转基因让自己拥有了这种行为模式的人。 文明人不是徒有文明观念的人,不是徒有理念却并不以之主导自身行动的人。 用野蛮手段推行“文明观念”的人只会把世界重新带进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