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

今天有兄弟问我,经济学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深度) 首先从交易的角度而言,“经济学本质是研究人性,并设计规则以提高效率” 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是源于 “人性”(无限欲望和趋利避害的内在驱动)与 “稀缺性 ”(有限资源的外部约束)之间的永恒矛盾。 说的简单点: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这就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是经济学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理由。如果资源取之不尽,或者人类无欲无求,那么选择、成本、效率、贸易、增长…… 所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都将失去意义,甚至这门学科本身也会随之消亡。 “稀缺性” 不是一个复杂的理论,而是对我们生存世界的一个基本事实陈述。你的时间是稀缺的(每天 24 小时),你的精力是稀缺的,地球上的石油、干净的土地、顶尖的医生、甚至你此刻的注意力,都是稀缺的。 而与此同时,人类的欲望清单却可以无限拉长:我们想要更健康的身体、更愉悦的体验、更广阔的知识、更深的社会联结…… 这 “有限” 与 “无限” 之间永恒的矛盾,就是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 一旦我们锁定了 “稀缺性” 这块基石,经济学的整座大厦就可以被逻辑清晰地推导出来。 首先,稀缺性 → 必然产生 “选择”。因为资源有限,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所有你想要的东西。你必须做出选择。个人要选择是消费还是储蓄,企业要选择是扩大生产还是投入研发,国家要选择是优先发展教育还是国防。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是稀缺性在发挥作用。 然后,选择 → 必然伴随 “机会成本 ”。这是由 “选择” 直接派生的核心概念,也是经济学思维的精髓。你做出一个选择的真正成本,不是你为此付出的金钱,而是你因此放弃的那个最有价值的替代选项。你花 3 小时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可能就是你用这 3 小时加班能获得的收入和晋升机会。理解了机会成本,才算真正开始用经济学的方式去思考。 最后,为了做出最优选择 → 人们会对 “激励 ” 做出反应。既然必须在不同的选项中权衡,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选择那个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好处或最小坏处(即最优激励)的选项。价格、利润、工资、税收、罚款、荣誉…… 这些都是激励。经济学家相信,如果你想预测人们的行为,你必须先搞清楚他们面临的激励结构。 这就囊括了经济学的绝大多数研究内容。 ------------------------------------------- 现在,我需要知道:供求关系 在哪里? 供求关系,正是在上述这个逻辑链条的顶端,当无数个 “对激励做出反应” 的个体,在 “稀缺” 的约束下,进入市场进行 “选择” 和交换时,所涌现出的一种宏观现象和分析模型。 需求:本质上是消费者在预算稀缺的约束下,面对价格等激励,做出的一系列选择。价格越低,购买此物所需放弃的机会成本就越小,所以他们愿意买得更多。 供给:本质上是生产者在生产要素稀缺的约束下,为了追求利润这个激励,做出的一系列生产选择。价格越高,激励越大,他们愿意生产得更多。 我之所以认为这是第一性原理,是因为面对现代经济,我们仍然可以利用稀缺与欲望的原理来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软件、音乐、电子书的复制成本近乎为零,它们似乎不再 “稀缺”。供求模型在这里好像失灵了? 如果我们回归第一性原理,就会发现,稀缺性只是转移了阵地。商品本身的稀缺性下降了,但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成为了新的、最核心的稀缺资源。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瞬间明白为什么全球的科技巨头都在拼争夺夺你的屏幕使用时长,为什么 “免费增值”、“流量变现”、“平台生态” 会成为主流商业模式。它们争夺的不是产品售价,而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我们亦可以此洞察政策设计的核心。 无论是碳税、环保政策,还是教育改革,所有公共政策的本质,都是在重新定义和分配稀缺资源,并构建新的激励机制。例如,征收碳税,就是认为 “清洁的空气” 是稀缺的,通过创造一个价格激励,引导企业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环境的 “选择”。 近年来兴起的行为经济学 ,挑战了传统经济学 “理性人” 的假设,指出人的选择常常是非理性的。但这并没有推翻第一性原理。它只是揭示了,人类在面对 “稀缺” 和 “激励” 时,其大脑这部 “选择处理器” 存在着各种有趣的 “Bug” 和 “快捷方式”。我们依然在做选择,只是选择的方式比想象中更复杂。 “所以,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不是“供求关系”。 更恰当的比喻是:稀缺性”是经济学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它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是所有程序得以运行的底层规则,利润,BTC我也同样可以这样去理解。
ginobefun
2个月前
利用 AI 提取了播客中一些闪光的洞见,分享给大家 🔽 ------------------------------------------------------ 纷繁的世事中,关于金钱、欲望与幸福的迷思,常常困扰着我们。以下是从播客中淬炼出的几颗思想宝石,它们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内心,找到更澄澈的生活之道: 一、“足够”的边界,由内心而非外界定义 查尔斯·费尼(Charles Francis Feeney)在拥有巨额财富后,主动定义了自己的“足够”,匿名捐出 80 亿美元,找到了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与之对比,阿道夫·默克尔(Adolf Merckle)在损失部分财富后,尽管仍拥有 80 亿美元,却因无法摆脱“还想要更多”的执念而走向绝望。 也许真正的“足够”并非一个客观的数字,而是一种主观的认知状态。当“足够”由不断膨胀的欲望和外界比较来定义时,人会陷入无止境的追逐;当它由内心的需求和价值审视来定义时,则成为通往自由与平静的基石。 二、欲望的“被制造”与幸福感的“伊斯特林悖论” 现代消费社会不仅制造商品,更擅长制造“渴望商品的心”。我们购买的往往不只是物品的使用价值,更是其承载的符号与身份认同。 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发现,虽然在同一时间点上富裕与幸福感正相关,但长期来看,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并未带来幸福感的同等提升,甚至可能下降,其原因在于“社会比较”和“享乐适应”。 我们许多“想要”并非源于真实需求,而是社会系统精心构建的结果。幸福感并非简单与物质拥有量成正比,它更深受社会比较和自身适应性的影响。警惕被制造的欲望,理解幸福的相对性,有助于我们从消费主义的符号游戏中解脱出来。 三、“雄心”与“贪婪”的一线之隔 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一条微妙的分界线。在此之前,我们由“雄心”(Ambition)驱动——好奇、热爱、自我成长、内在驱动;越过此线,则由“贪婪”(Greed)主宰——外部评价、攀比心、占有欲、排名。 区分驱动我们行动的根本动力至关重要。以雄心为燃料,我们能享受过程,获得内在满足;被贪婪裹挟,则容易陷入焦虑与迷失。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追求“更多”的路上,都应时常审视自己是否跨越了这条界限,Enough 在哪里? 四、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隐形财富 “如果你总是需要查看点什么,那就算不上真正的富有。(If you are constantly checking something, you are not rich.)。” 真正的富足并非仅指物质财富,更关乎内心的自由与平静,以及对注意力的自主掌控。 无论是频繁查看股价、社交媒体点赞数,还是其他即时反馈,本质上都是在用外部信息确认安全感。 我们最稀缺的资源是注意力。将其从对外部评价的依赖和即时反馈的焦虑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真正珍视的事情、内在的成长与创造上,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富足感。 五、真正的美好,从不刻意寻求关注 (Beautiful things don't ask for attention) 查克·费尼匿名捐赠 14 年不为人知,以及电影《白日梦想家》中摄影师肖恩对待雪豹的态度,都体现了这一智慧。 源于内心的富足与美好,无需外界的聚光灯来证明其价值。当行动的出发点是纯粹的热爱与内在的指引,而非为了获取他人的赞赏或艳羡时,我们便接近了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