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

Colin Wu
1个月前
精神分析学家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欲望的本质不在于被满足,而在于永远维持未被满足的状态。 他认为,人类欲望的真正对象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那种“让我产生渴望的感觉”。 比如:我们追求爱情,不是为了“得到某个人”,而是为了体验“我被点燃、被吸引、被看见”的自己。我们想成功,不是为了钱本身,而是为了“我被肯定、有意义”的感受。 所以真正的欲望是一种镜像行为—— 我们通过外界对象,去确认“我还活着、我还有感受”。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需要(need)”与“欲望(desire)”。需要是生理层面的:饿了要吃,冷了要暖。欲望是象征性的:想被爱、想被认可、想要意义。 拉康继承并深化了这点:“欲望不是对对象的渴求,而是对他者(the Other)认可的渴求。” 也就是说,我们要的不是真的“那个人、那份成功、那件物品”,而是它背后所代表的——我在他者眼中被看见、被理解、被承认的自己。 拉康早期提出“镜像阶段”理论:婴儿第一次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会误以为镜中那个完整的形象就是“我”。但实际上,那只是外部的映像。 从此以后,人类的“自我”就永远通过外界确认:我需要别人看我一眼,我才知道我是谁;我需要有人爱我,我才觉得自己可爱;我需要社会承认我的成就,我才确信我有价值。 于是我们的欲望,总是通过“他者”的目光被激活。我渴望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被对象激起的自我镜像。 拉康说,人的欲望像一个被切开的圆环,我们永远在追寻能让自己完整的“另一半”,但无论得到多少对象,这个裂口都不会被真正弥合。原因是——那种“被看见”的感觉,只在瞬间成立。一旦我们得到它,就失去了它。于是我们会不断寻找新的对象、关系、目标,希望再一次感受到那种“我被点燃”的自己。 拉康并不是让人“放下欲望”,恰恰相反,他认为——欲望是唯一让我们保持活着的力量。人一旦彻底满足,就会陷入精神性的死亡。生命要持续,就必须维持那种“未完成感”。
Colin Wu
1个月前
叔本华提出人类存在的“痛苦循环”: 人生在“欲望—满足—无聊”之间永无止境地摇摆。 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痛苦;欲望一旦满足,又陷入空虚与无聊。 如何“缓解”或“超越”? 第一,艺术和审美体验可以让人暂时摆脱欲望与痛苦。当你完全沉浸于美的对象(音乐、绘画、大自然、思想)时,你不再作为“意志的奴隶”去追求满足,而是以“纯粹认知的主体”去直观存在。 “在审美的沉思中,我们暂时不再是意志的仆人,而是纯粹的观察者。” 这种状态短暂、纯净、无功利,是从欲望中暂时解放的第一层自由。 第二,通过理性的洞见,理解生命的悲剧性本质,人会逐渐“看破”意志的无尽循环,从而减少执着与痛苦。你看到了万物皆苦,反而会对一切生命生出慈悲与平静。 他称这种态度为“否定意志的第一步”——类似佛教的“观照苦空”。 第三,当你能感受他人的痛苦,你的自我边界就会松动,从“我的欲望”中解脱出一部分。慈悲让你超越个体意志,进入一种更宁静、温和的存在状态。 第四,在他思想的终点,叔本华赞美那些彻底否定生存意志的圣人、隐士、苦行者。他们通过禁欲、冥想、超脱世俗,达到一种“无欲的宁静”。 叔本华认为,欲望—满足—无聊的循环无法真正打破,但可以通过审美、哲思、慈悲与否定意志来逐渐超越它。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在于从欲望中解脱。(通过 GPT 讨论整理)
今天有兄弟问我,经济学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深度) 首先从交易的角度而言,“经济学本质是研究人性,并设计规则以提高效率” 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是源于 “人性”(无限欲望和趋利避害的内在驱动)与 “稀缺性 ”(有限资源的外部约束)之间的永恒矛盾。 说的简单点: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这就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是经济学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理由。如果资源取之不尽,或者人类无欲无求,那么选择、成本、效率、贸易、增长…… 所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都将失去意义,甚至这门学科本身也会随之消亡。 “稀缺性” 不是一个复杂的理论,而是对我们生存世界的一个基本事实陈述。你的时间是稀缺的(每天 24 小时),你的精力是稀缺的,地球上的石油、干净的土地、顶尖的医生、甚至你此刻的注意力,都是稀缺的。 而与此同时,人类的欲望清单却可以无限拉长:我们想要更健康的身体、更愉悦的体验、更广阔的知识、更深的社会联结…… 这 “有限” 与 “无限” 之间永恒的矛盾,就是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 一旦我们锁定了 “稀缺性” 这块基石,经济学的整座大厦就可以被逻辑清晰地推导出来。 首先,稀缺性 → 必然产生 “选择”。因为资源有限,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所有你想要的东西。你必须做出选择。个人要选择是消费还是储蓄,企业要选择是扩大生产还是投入研发,国家要选择是优先发展教育还是国防。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是稀缺性在发挥作用。 然后,选择 → 必然伴随 “机会成本 ”。这是由 “选择” 直接派生的核心概念,也是经济学思维的精髓。你做出一个选择的真正成本,不是你为此付出的金钱,而是你因此放弃的那个最有价值的替代选项。你花 3 小时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可能就是你用这 3 小时加班能获得的收入和晋升机会。理解了机会成本,才算真正开始用经济学的方式去思考。 最后,为了做出最优选择 → 人们会对 “激励 ” 做出反应。既然必须在不同的选项中权衡,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选择那个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好处或最小坏处(即最优激励)的选项。价格、利润、工资、税收、罚款、荣誉…… 这些都是激励。经济学家相信,如果你想预测人们的行为,你必须先搞清楚他们面临的激励结构。 这就囊括了经济学的绝大多数研究内容。 ------------------------------------------- 现在,我需要知道:供求关系 在哪里? 供求关系,正是在上述这个逻辑链条的顶端,当无数个 “对激励做出反应” 的个体,在 “稀缺” 的约束下,进入市场进行 “选择” 和交换时,所涌现出的一种宏观现象和分析模型。 需求:本质上是消费者在预算稀缺的约束下,面对价格等激励,做出的一系列选择。价格越低,购买此物所需放弃的机会成本就越小,所以他们愿意买得更多。 供给:本质上是生产者在生产要素稀缺的约束下,为了追求利润这个激励,做出的一系列生产选择。价格越高,激励越大,他们愿意生产得更多。 我之所以认为这是第一性原理,是因为面对现代经济,我们仍然可以利用稀缺与欲望的原理来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软件、音乐、电子书的复制成本近乎为零,它们似乎不再 “稀缺”。供求模型在这里好像失灵了? 如果我们回归第一性原理,就会发现,稀缺性只是转移了阵地。商品本身的稀缺性下降了,但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成为了新的、最核心的稀缺资源。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瞬间明白为什么全球的科技巨头都在拼争夺夺你的屏幕使用时长,为什么 “免费增值”、“流量变现”、“平台生态” 会成为主流商业模式。它们争夺的不是产品售价,而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我们亦可以此洞察政策设计的核心。 无论是碳税、环保政策,还是教育改革,所有公共政策的本质,都是在重新定义和分配稀缺资源,并构建新的激励机制。例如,征收碳税,就是认为 “清洁的空气” 是稀缺的,通过创造一个价格激励,引导企业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环境的 “选择”。 近年来兴起的行为经济学 ,挑战了传统经济学 “理性人” 的假设,指出人的选择常常是非理性的。但这并没有推翻第一性原理。它只是揭示了,人类在面对 “稀缺” 和 “激励” 时,其大脑这部 “选择处理器” 存在着各种有趣的 “Bug” 和 “快捷方式”。我们依然在做选择,只是选择的方式比想象中更复杂。 “所以,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不是“供求关系”。 更恰当的比喻是:稀缺性”是经济学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它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是所有程序得以运行的底层规则,利润,BTC我也同样可以这样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