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哲思
关注
Colin Wu
1个月前
叔本华提出人类存在的“痛苦循环”: 人生在“欲望—满足—无聊”之间永无止境地摇摆。 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痛苦;欲望一旦满足,又陷入空虚与无聊。 如何“缓解”或“超越”? 第一,艺术和审美体验可以让人暂时摆脱欲望与痛苦。当你完全沉浸于美的对象(音乐、绘画、大自然、思想)时,你不再作为“意志的奴隶”去追求满足,而是以“纯粹认知的主体”去直观存在。 “在审美的沉思中,我们暂时不再是意志的仆人,而是纯粹的观察者。” 这种状态短暂、纯净、无功利,是从欲望中暂时解放的第一层自由。 第二,通过理性的洞见,理解生命的悲剧性本质,人会逐渐“看破”意志的无尽循环,从而减少执着与痛苦。你看到了万物皆苦,反而会对一切生命生出慈悲与平静。 他称这种态度为“否定意志的第一步”——类似佛教的“观照苦空”。 第三,当你能感受他人的痛苦,你的自我边界就会松动,从“我的欲望”中解脱出一部分。慈悲让你超越个体意志,进入一种更宁静、温和的存在状态。 第四,在他思想的终点,叔本华赞美那些彻底否定生存意志的圣人、隐士、苦行者。他们通过禁欲、冥想、超脱世俗,达到一种“无欲的宁静”。 叔本华认为,欲望—满足—无聊的循环无法真正打破,但可以通过审美、哲思、慈悲与否定意志来逐渐超越它。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在于从欲望中解脱。(通过 GPT 讨论整理)
#叔本华
#痛苦循环
#欲望
#解脱
#哲思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4个月前
你思考越深,就越被孤立,因为多数人不要真相。他们要的是舒适,而智者威胁了这种舒适。周围是同龄人,但感觉格格不入,不是优越感,只是疏离感,别人不假思索地笑,你却陷入深思。为何人们言不由衷,为何寒暄如此嘈杂,为何总像在旁观生活,而非真正活着。这是初次体会,智慧带来的无声诅咒,不是学术那种,不是成绩或奖项,而是那种,追问不休的智慧,感受太深的智慧,那种看穿矛盾,察觉虚伪,无法随波逐流的智慧。
#孤独
#智慧
#哲思
#人际关系
分享
评论 0
0
白板报 Whiteboard
6个月前
辛波斯卡《在一颗小星星底下》 陈黎 译 我为称之为必然向巧合致歉。 倘若有任何谬误之处,我向必然致歉。 但愿快乐不会因我视其为己有而生气。 但愿死者耐心包容我逐渐衰退的记忆。 我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万物向时间致歉。 我为将新欢视为初恋向旧爱致歉。 远方的战争啊,原谅我带花回家。 裂开的伤口啊,原谅我扎到手指。 我为我的小步舞曲唱片向在深渊呐喊的人致歉。 我为清晨五点仍熟睡向在火车站候车的人致歉。 被追猎的希望啊,原谅我不时大笑。 沙漠啊,原谅我未及时送上一匙水。 而你,这些年来未曾改变,始终在同一笼中, 目不转睛盯望着空中同一定点的猎鹰啊, 原谅我,虽然你已成为标本。 我为桌子的四只脚向被砍下的树木致歉。 我为简短的回答向庞大的问题致歉。 真理啊,不要太留意我。 在一颗小星星底下 尊严啊,请对我宽大为怀。 存在的奥秘啊,请包容我扯落了你衣裾的缝线。 灵魂啊,别谴责我偶尔才保有你。 我为自己不能无所不在向万物致歉。 我为自己无法成为每个男人和女人向所有的人致歉。 我知道在有生之年我无法找到任何理由替自己辩解, 因为我自己即是我自己的阻碍。 噢,言语,别怪我借用了沉重的字眼, 又劳心费神地使它们看似轻松。
#诗歌
#辛波斯卡
#悼念
#道歉
#哲思
#人生感悟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