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许倬云
关注
光傳媒官推/Shining Light Media LLC/官網 www.ipkmedia.com
1个月前
【嘉文】 许倬云:中国文化让我伤心的地方 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已经是只剩皮毛,不见血肉,当然也没有灵魂,这是叫我伤心的地方。 ……最要紧的是,将来几十亿人共同拥有这一个地球,怎么活在一块,怎么相容,怎么再造一个互让、共存的人类社会?小到农村,大到全球,小到人员之间的争执,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用什么价值标准来判断?……大家应当寻找共同生活的一套价值观念: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丑,什么是美。这是最叫人担心的事情。 于中国文化,殷爱之深,瞩望之切,令人动容。 从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基本上存在于书皮上,也存在于穷乡僻壤的旮旯儿里。文化影响百姓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在文化界,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受追捧程度差得太远,昆曲永远不能进入流行歌曲,像样的书卖几万册就了不起了,低俗的书卖一两百万册。娱乐的杂志、时尚的杂志、小道消息的报刊,销得好得很。换句话说,今天要说中国的文化庸俗,不算冤枉。 文化利用大量的资源,在表面上形成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 …… 假如改革开放真有大义而为的政府,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放松人的思想,一定要放松资源鼓动民间的财富,也释放若干的资源,鼓励在学术界、文化界做寻找价值、重建价值的工作。 而我的目标是希望重建新的价值是以人为本,因为人是真实的。你可以否认别的,不能否认自己。你尊重你自己,你尊重别人投射给你的他,你也尊重别人投射给你看见的自己,一层层投射,可投射到无穷。以这作为一个美好、善良、正直、公平社会的定义的话,谁也不愿意不公平出在自己身上,推己及人,也许由此我们可以重建新的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
#许倬云
#文化反思
#价值重建
#社会责任
分享
评论 0
0
Gancheng Wang
1个月前
学会游泳的相忘于江湖,没有学会的在相濡以沫,并感动中国 ——从胡适到许倬云 庄子说:“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百多年来,中国大量留学生赶赴欧美,希望学得真经挽救中国,结果,有的人认识了耶和华,皈依基督,并默默地尽其一生传福音,从心灵改变中国人。更多的则把欧美制度拿回来,企图改变中国,结果百年之后底子里还是老样子。还有的,进了欧美的大学,不是研究欧美文化,而是研究中国文化,终身迷恋于故国的旧物,许先生就是一位。他们都忘了庄子的名言,几乎是赴宝山而空归。相忘于江湖者寂然无名,暴得大名者并没有得道。中国的转型之路,还十分遥远。
#留学
#文化认同
#中国转型
#胡适
#许倬云
分享
评论 0
0
徒步的骑手
1个月前
看到有不少纪念许倬云先生的文章。以前也写过一点许先生,尤其是跟余英时先生相比。他老人家刚去世,不多说了。只说一个感觉:他都在美国住到90多岁了,还整天哭哭啼啼“家国情怀““九州同”,这给人的感觉有点太自欺、太假了,让人禁不住想到顾炎武批评的那种自我感动的“媚世”文人。余先生说:“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这跟二战期间流亡美国的Thomas Mann态度一样:“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德国”。这是一种风骨。许先生没有这种风骨,给人感觉太媚了——媚世、媚己,兼媚那个在中国不能说的东西。愿他老人家地下安息。
#许倬云
#家国情怀
#媚世
#余英时
#文化比较
分享
评论 0
0
Jeff Li
1个月前
1985年下半年,王小波去了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并通过妻子李银河结识了许倬云。此时李银河在攻读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许倬云正是匹兹堡大学的历史系教授。 李银河向许倬云简单介绍王小波的情况,希望他能给予指导。最终,许倬云成为王小波的导师。匹兹堡大学有“个别指导学习”课程,相当于学生和老师一对一谈话。每周三下午,王小波会和许倬云谈上一两个小时。如果有事,下次补上。 在文章《许倬云问学记》中,许倬云写到他与王小波的这段师生情谊,“小波每周三的下午上课,照章办事,应是两小时讨论,我们两人其实都不在乎规定,有时一拖就会谈一个下午。有时也会因事停一次,下周补足,再加上一个下午。……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教过专业上有了成就的学生,总是彼此启沃,帮助了我学术生命的不断更新。 王小波不在我的专业领域之内,他却是一位情深义重、好奇心切、求知若渴、领悟力强的青年人。我也难得有一位学生不受专业课题的拘束,东提一问,西提一问,从四面八方‘突袭’。 我因此十分感激他的刺戟,也十分怀念那些问答中埋伏的机会与对人间的深情。” 李银河说,“小波特别佩服的老师没有几个,许倬云是他最最推崇的。他经常在文章中提到'我的老师',就是指许倬云。” 1991年,许倬云将《黄金时代》推荐给《联合报》,最终获得大奖,并改变了王小波的人生轨迹。 没有许倬云,恐怕就没有将来光芒万丈的王小波。
#王小波
#许倬云
#师生情谊
#《黄金时代》
#李银河
分享
评论 0
0
𝙩𝙮≃𝙛{𝕩}^A𝕀²·ℙarad𝕚g𝕞
1个月前
向内求,是人生最稳定的复利 许倬云先生一生风雨坎坷,晚年身残志坚,却常以四字赠青年一代:“向内求”。 一项覆盖 7 万多人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份智慧: 那些痴迷于成为“最好的人”的人,往往结果并不好;相反,那些用自己的方式来定义“最好”,并努力朝着这个内心标准前进的人,更容易获得长久的幸福与成就。 外在的跑道随时可能改变,只有内心的坐标能带你抵达真正想去的地方。
#向内求
#人生
#幸福
#成就
#许倬云
分享
评论 0
0
王局志安
1个月前
许倬云:“我现在病成这样,也回不去了。但我的坟地在中国,已经做好了。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任何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
#许倬云
#归属感
#中国文化
#历史
#坟墓
分享
评论 0
0
高伐林
1个月前
历史学最动人之处,在于后浪一次次改写与追问。大众读者赞赏许倬云(图,2008香港)宏阔通透,部分学者质疑其“考据密度”不足,嘲讽他“宏大叙事的段子手”。批评却未能撼动其读者缘,不少追捧民族主义叙事的青年,在阅读许的文本后,转而讨论“天下主义”“多元文明对话”。 请读——
#许倬云
#历史学
#宏大叙事
#民族主义
#多元文明对话
分享
评论 0
0
高伐林
1个月前
转贴。下面这段话让我了解到许倬云先生又一棱面。
#许倬云
#学者
#人物评价
分享
评论 0
0
高伐林
1个月前
惊悉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今天去世了,享年95岁。 许倬云患有先天肌肉萎缩,有人预言活不过15岁。但他用近一个世纪岁月告诉世人:输在起跑线,也能成为人生赢家。 许1970年移民美国,长期任教于匹兹堡大学。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上古史,学术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 许先生安息!
#许倬云
#历史学家
#去世
#95岁
#肌肉萎缩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