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反思

ZT:史应真:鲁迅是民族英雄吗? 《华夏文摘》首发,2025 年 10 月 06 日 鲁迅先生,在1949年以后一直是中国第一文化伟人的形象,文章道德备受推崇,在大陆基本看不到负面评价。曾经与他论战过的人都被列入“反动文人”的行列。 这主要是因为毛泽东对他评价极高,毛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真的没有“奴颜和媚骨”、真的是“民族英雄”吗?日本在近代是对中国伤害最大、杀害中国人最多的野蛮和残忍的民族,我们看看鲁迅对日本民族和日本人的深厚感情,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奴颜和媚骨”,配不配当“民族英雄”。我们先看他的一首诗,其中最有名的两句是: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这是在与谁称兄道弟?又很大度地要泯什么恩仇? 最近看到一篇网文,题目是《鲁迅用什么报答日本人?》,比较深入地研究了这个问题。作者搜集了鲁迅先生题写的很多诗句条幅,特别是1927年至1936年鲁迅最后9年的作品,与鲁迅的日记对照。这9年鲁迅先生居住上海,这些作品都是赠送给日本人的。 作者逐条展示,这些诗句条幅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日本和日本人的温情和赞美,对于9.18事变和日本轰炸上海闸北(1.28事件)这些重大事件没有任何愤怒和仇恨,相反却表达了极大的宽容。“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首诗就是在日本人把上海闸北炸成一片废墟之后写给日本朋友的。鲁迅应日本人之征请,写下这首很著名的诗: 【《题三义塔》 鲁迅 1933年6月21日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 西村博士何许人也? 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攻击和轰炸上海,史称1.28事件。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为了救援战争中的受伤者,于1932年2月作为“服务团长”来到中国。然而西村真琴的真实身份是个谜。西村在闸北的废墟里发现一只鸠鸟(一种鸽子),带回了日本,鸽子死后他假惺惺地建塔纪念,表示慈悲之心。一只鸽子死了还建塔纪念?可见其虚伪和别有用心,想以此掩盖日本的侵略暴行,欺骗中国人民。他请鲁迅写一首诗,鲁迅即刻应允,中了西村的圈套,充当了西村的宣传工具。鲁迅在此诗中对日本的野蛮侵略和杀戮没有半个字的愤怒和谴责,还把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称为兄弟,把日本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看成是兄弟之间的打架,要“一笑泯恩仇”,要我们把日本的战争暴行统统忘掉。可见他丧失了最起码的正义感和民族自尊心,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应声虫,还算什么“民族英雄”? 鲁迅谁都敢骂,唯独不骂日本人。 鲁迅在评价日本国民正面素质的时候,丝毫不吝惜笔墨。九一八事变后,反日情绪高涨,在拒买日货、焚烧日店的形势下,鲁迅说:“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的向中国的青年进一个忠告,就是: 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 “即使排斥日本的全部,它那认真的精神这种药,也还是不得不买的。” “中国人所缺少而必须向日本人民学习的,就是日本人民的认真精神,正直勤劳的品德。这一点无论如何是非学不可的。”他对很多日本人的残暴本性只字不提。 鲁迅1932年11月22日在北平辅仁大学发表的演讲《今春的两种感想》,谈到了日本军队把中国年轻人逮住杀掉的事情。他这样说: “东北事起(指918事变),上海有许多抗日团体,有一种团体就有一种徽章。这种徽章,如被日军发现死是很难免的。然而中国青年的记性确是不好,如抗日十人团,一团十人,每人有一个徽章,可是并不一定抗日,不过把它放在袋里。但被捉去后这就是死的证据。还有学生军们,以前是天天操练,不久就无形中不练了,只有军装的照片存在,并且把操衣放在家中,自己也忘却了。然而一被日军查出时是又必定要送命的。像这一般青年被杀,大家大为不平,以为日人太残酷。其实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本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中国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日本则不然。他们不像中国这样只是作戏似的。日本人一看见有徽章,有操衣的,便以为他们一定是真在抗日的人,当然要认为是劲敌。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 鲁迅对上海的抗日青年没有一句肯定和赞扬的话,对他们只有讽刺和挖苦,说他们不是真抗日,而且还“太不认真”地保留了抗日的证据,被“认真的”日本人杀害,不是自找倒霉吗? 鲁迅对日本侵略军在中国领土上抓人、杀人没有一句谴责的话,他认为不是因为“日人太残酷”,而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本人太认真”,反而责怪中国人“太不认真”,活该被杀。你看他的立场站到哪边了?如果说他是汉奸还冤枉他吗? 鲁迅的一生,和日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曾经在日本8年,生活在日本人中间,日本的文化方式和思维方式,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7年10月鲁迅离开广州抵达上海。鲁迅生命的最后9年,都是在上海度过的。上海当时是中国最大的都市,日本人在上海最为活跃。鲁迅在上海的日本人圈子里,更是如鱼得水。在这9年里,鲁迅的中国朋友没有日本人多,鲁迅和中国人的来往没有跟日本人来往的多。鲁迅在日记里记载,有一次请客,全桌10多个人,清一色的日本人。鲁迅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到日本人的进一步影响—留着日本式的胡子,买日本书店的书,看病找日本医生。 鲁迅的日本朋友很多都是他家里的常客,不断给他赠送各种生活用品,很多人送给鲁迅儿子周海婴玩具飞机和汽车。投之以李报之以桃,鲁迅对于日本朋友,有着自己独特的报答方式,就是给日本朋友写条幅,内容基本是鲁迅自己创作的诗词。打开鲁迅的《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里面的诗歌很多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创作的,并且都被鲁迅写成条幅,送给了日本人,算是对于日本人的报答。 如果说鲁迅没有活到1937年,不知道后来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事,可是在他在世的时候,日本不仅早就霸占了中国的台湾,而且1931年的9.18事变已经发生,日本又通过扶植伪满洲国实际上已经占领了整个东北,还通过大量移民企图永远霸占东北。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日本军队攻占上海)也已经发生,日本又想进一步占领华东富饶地区。就连中国普通的知识分子都看出了日本的狼子野心——他们就想侵占整个中国,可是作为“伟大思想家”的鲁迅怎么就看不出来呢?只能这样解释:鲁迅把豺狼当作朋友和兄弟,当然就看不出豺狼的野心与凶残,反而觉得日本侵略有理,怪中国人不争气,所以他只骂中国人不骂日本人。 根据鲁迅对日本和日本人的深厚感情,他如果活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占中国之后,会不会和他弟弟周作人一样与日本人合作,成为汉奸,还真不好说。 时至今日,我们对鲁迅这样“伟大”的历史人物,真应该重新审视。他配得上是“民族英雄”吗?所谓的“民族英雄”,应该象岳飞和文天祥那样,象抗日英烈那样,和异族的侵略者作殊死的斗争。而鲁迅和日本侵略者斗争过吗?他不但没斗争,还百般美化侵略者。我们今天重新审视鲁迅,不是全盘否定他,而是要把他拉下神坛,摘掉他头上“民族英雄”的桂冠。 (根据网上文章改写,2025.9.19) 📷
Morris
1个月前
想要彻底拿捏一个群体,与控制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更简单的方法是控制他们的思想。而控制思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美丽的词汇来描述人类灵魂深处的丑恶。这样一来,一小部分人就可以把坏事做得堂堂正正了,比如把出卖朋友叫分清敌我,把落井下石叫划清界限,把揭发亲人叫站队立场,把检举父母叫大义灭亲。直到今天,大部分人依然不理解以上这段话的意思。 1961年,胡适受邀在国际上发表演讲。在这次演讲中,胡适说道,我们这些东方文明没有多少精神成分。一个文明可以以容忍这个民族的女性缠足1000年之久,却没有一声抗议。一个文明可以把男尊女卑叫分有有序,视为理所应当。一个文明可以把人生看作痛苦,把贫穷看作美德。这样的文明又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呢? 当时很多人,都对胡适的演说感到愤怒,其中有一个叫做徐富贵的人看到后更是暴躁如雷。他说,今天在报纸上看到胡博士的演说,他以一切下流的词汇污蔑东方文化,他那过分的自卑心理,想用污蔑中国文化去向西方人献媚,未免太过于脸厚心黑。他说,中国文化在万分之中难道没有一分的好吗?如果这样分的话,胡博士是否能说说这一分的好呢? 实际上,批评美国最多的恰恰就是美国人自己。美国的电影小说和一切的文化从来都是用来说美国坏话的,但正是这样的态度,才使得美国在科技等很多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可是当我们反过头来再看那些喜欢赞美的地方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却往往伴随着饥饿、贫穷、苦难等等词汇,他们喜欢分清敌我,喜欢划清界限,喜欢站队立场,喜欢大义灭亲,他们喜欢奉献,喜欢付出,喜欢歌颂苦难,但是他们却很少反思,这些所谓的美德对于人性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人说,生活在一个你只能说他是天堂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八成就是地狱。
什么时候中国人会进行“文化反思”? 在中共帝国经济崩溃➡️文化崩溃➡️政治崩溃之后,在沦陷区群雄并起逐鹿天下,三类国家分别完成其政治重建,各新兴国家致力于经济重建之后的文化重建阶段,真正的文化反思会全面展开。 因为你们懂的,到那个时候,不论是新兴的产业链国家还是新兴的伤害链国家,还是新兴 民族国家,都需要在文化层面强调本国特色、本国存在的合理性,强调本国与旧皇朝之间的差异,因此,各国都会鼓励其社会大众,其文化圈人士,对已覆亡的中共帝国党文化进行激烈批判。 只不过,三类国家在批判时的站位会略有不同。民族国家会批判中共帝国以汉民族的名义、中华民族的名义,对自己族人的残酷镇压。新兴伤害链国家会提出道德批判,强调旧王的“失德”,和新王得位乃顺天应人。新兴产业链国家则会在文化观念、价值体系上极力靠拢自己的援助国,从欧美日韩台的评判角度审视已覆亡的中共帝国的罪行和遗毒。 “后中共时代”,三雄并峙的时代,是双链争持的下半场。而伤害链逻辑与产业链逻辑在观念战场中的决战,会到那时才进入主题。 因为伤害链逻辑和产业链逻辑在族群竞择中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是伤害链逻辑会令信奉它的任何族群,因在代际更替中不断自我阉割而“一代不如一代”,因父疑子,父阉割子;君疑臣,君阉割臣;官疑民,官阉割民,而在族群层面不断自我削弱。 产业链逻辑却不会促使商人去阉割自己的合作伙伴,不会以打压合作关系中的另一方为构建合作关系的前提,因此不会引致“一代不如一代”的后果。 当双链争持在族群竞择层面发生,你看到的,就会是那些“一代不如一代”的族群与那些没有这个问题的族群竞争。 而更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会让你看见,在整个世界都以伤害链逻辑为主导的漫长匮乏时代,族群竞择是发生在“自我阉割更狠的族群”和“自我阉割时下手较轻的族群”之间的,所以,胜出者往往是更“野蛮”的族群。 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中央帝国的政权总是被草原民族夺取?为什么被称为“汉人”的这个族群,人口更多,地盘更大,看起来更富庶,拥有更多资源和技术,却总要被草原民族征服统治? 无他。“汉人”把自己阉割得太狠了。 伤害链文化,与其说是文化,不如说是“娘化”。你把随便哪个中共官员拎出去穿一套戏服演东厂太监,他在气质上都会贴合得天衣无缝,完全不需要演技加持。 因为在这种打磨到极其成熟的伤害链文化体系里,在浸润于官场文化多年的群体里,每个人在精神层面都是“公公”。 伤害链文化给他们的规训,是让他们在强者面前俯首帖耳,在弱者面前趾高气扬,在公众面前道貌岸然,在私人生活里放荡变态。 这是一种制造烂人的文化,是引导族人去“比烂”因此令整个族群越来越烂的文化。 不反思不批判不改变这样的文化,一个需要与周边邻国竞争的国家,是不可能有取胜希望的。 历史上的中国,为什么能“长期存在”? 因为政权意义上的中央帝国在不断的改朝换代中早就经历多次死亡,它并没有“长期存在”,它在族群竞择中从未赢过,它一直在输。 “汉人”是什么人? 是一直在输的输家。 他们在汉朝输给了刘氏,在晋朝输给了司马氏,在南北朝流离失所,被不断清洗,在隋唐做杨氏、李氏的臣仆,在宋朝臣服于赵氏,在元朝臣服于蒙古,在明朝臣服于朱氏,在清朝臣服于满人。 赢家不停的变换,但输家一直是输家。 谁是输家? 那些从小接受输家文化规训的人,从生下来的那天起就在接受精神阉割的人,是永远的输家。 不要被他们的人口规模吓到。 由这样的“中国人”组成的国家,是谁都可以来统治的国家。这些永远的输家,是一盘政治意义上的“预制菜”,入口即化,里头没有哪怕一根硬骨头。 中国人为什么会愚忠愚孝,会崇古抑今? 在整个世界都以伤害链逻辑为主导的时代,以产业链逻辑为主导的族群和国家还没有出现,那时族群竞择的主题,是各族自我阉割的程度。 阉割程度轻的族群,胜于阉割程度重的族群。 但在以产业链逻辑为主导的族群横空出世之后,竞争的主题仍是各族自我阉割的程度,但竞争开始发生在“会自我阉割的族群”和“不自我阉割的族群”之间。 发生在“一代不如一代”的族群和上一代不会打压阉割下一代的族群之间。 然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发生在不但不打压阉割下一代,而且会激励托举下一代的族群之间。 双链争持的下半场,文化领域的观念竞择,会发生在沦陷区各新兴国家已完成政治重建,正进行经济重建,开始文化重建的时期。 在届时的竞争压力下,“一代不如一代”的族群如果不改变其行为方式,显然会再次成为输家。 那种把国民驯化成“预制菜”的国家,会被外族征服,会举族为奴,其国号被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是题中应有之义。 汉人柔弱。但柔弱的不是人,是把人变成弱者,令人染上奴性的文化。 是以批量制造忠臣孝子顺民为目的创造打磨出来的伤害链文化。 在新的时代,新的竞争压力下,在彻底改变“阉割下一代”的行为模式的巨大压力下,它将被整个沦陷区的每个国家树为批判的标靶。 并成为各国进行文化重建、各族展开文化更新的踏脚石。
【嘉文】 许倬云:中国文化让我伤心的地方 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已经是只剩皮毛,不见血肉,当然也没有灵魂,这是叫我伤心的地方。 ……最要紧的是,将来几十亿人共同拥有这一个地球,怎么活在一块,怎么相容,怎么再造一个互让、共存的人类社会?小到农村,大到全球,小到人员之间的争执,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用什么价值标准来判断?……大家应当寻找共同生活的一套价值观念: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丑,什么是美。这是最叫人担心的事情。 于中国文化,殷爱之深,瞩望之切,令人动容。 从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基本上存在于书皮上,也存在于穷乡僻壤的旮旯儿里。文化影响百姓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在文化界,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受追捧程度差得太远,昆曲永远不能进入流行歌曲,像样的书卖几万册就了不起了,低俗的书卖一两百万册。娱乐的杂志、时尚的杂志、小道消息的报刊,销得好得很。换句话说,今天要说中国的文化庸俗,不算冤枉。 文化利用大量的资源,在表面上形成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 …… 假如改革开放真有大义而为的政府,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放松人的思想,一定要放松资源鼓动民间的财富,也释放若干的资源,鼓励在学术界、文化界做寻找价值、重建价值的工作。 而我的目标是希望重建新的价值是以人为本,因为人是真实的。你可以否认别的,不能否认自己。你尊重你自己,你尊重别人投射给你的他,你也尊重别人投射给你看见的自己,一层层投射,可投射到无穷。以这作为一个美好、善良、正直、公平社会的定义的话,谁也不愿意不公平出在自己身上,推己及人,也许由此我们可以重建新的价值观念。
【嘉文】 傅国涌:“中国的高尔基”还是“中国的伏尔泰”——盖棺论定说鲁迅 上个月在东京神保町的山本书店淘到一本旧书《鲁迅先生纪念集》,是根据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1937年初版影印的。2023年10月19日,离鲁迅去世已八十七年,在时间的缝隙里, 再也没有肉身的周树人,而精神的鲁迅依然在呼吸,在上海,也在东京。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生命并不等同于周树人的生命。 …… 称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是从他的文学创作着眼,他在晚年曾介入左翼文学运动,临终前没多久还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个口号。事实上,他的主要作品《呐喊》《彷徨》《野草》乃至《朝花夕拾》等都是在定居上海“且介亭”之前完成的,与高尔基的文学道路也不大一样。 称鲁迅是“中国的伏尔泰”则是就他对启蒙的贡献而言,这是贯穿他一生的努力,特别是他在北京《新青年》《晨报》副刊等报刊发表的作品。“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时就被来华访问的几个西方哲学家称为“启蒙运动”,法国的德日进、美国的杜威和英国的罗素等人在论及中国的文章中都认为:“中国人追求新文化的狂热,似乎就是一个半世纪前欧洲启蒙运动的翻版。”(【美】舒衡哲《中国的启蒙运动》)遗憾的是“五四”启蒙时代持续三四年就夭折了,但鲁迅作为这一启蒙时代的主要代表,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几乎都是知识界的共识。 可以肯定的是,自鲁迅离世,“中国的高尔基”这一面几乎掩盖了“中国的伏尔泰”这一面。自1936年10月19日以来,八十七年间,鲜有人留意《大公报》转译的斯诺这篇《中国的伏尔泰 一个异邦人的赞词》,也未见有人将《阿Q正传》与《老实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中国的伏尔泰”其名一直不彰, 这篇文章从一开始就淹没在了海量的鲁迅悼文之中。 “中国的伏尔泰”一说为何在1936年秋天惊鸿一瞥之后,再也没有激起回响?这是不是也值得追问一下。 呜呼,八十七年也不过一瞬。 2023年10月19日东京郊外天蓝云白,鲁迅殁后八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