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文化反思
关注
佛瑞德里希4th😷
3天前
什么时候中国人会进行“文化反思”? 在中共帝国经济崩溃➡️文化崩溃➡️政治崩溃之后,在沦陷区群雄并起逐鹿天下,三类国家分别完成其政治重建,各新兴国家致力于经济重建之后的文化重建阶段,真正的文化反思会全面展开。 因为你们懂的,到那个时候,不论是新兴的产业链国家还是新兴的伤害链国家,还是新兴 民族国家,都需要在文化层面强调本国特色、本国存在的合理性,强调本国与旧皇朝之间的差异,因此,各国都会鼓励其社会大众,其文化圈人士,对已覆亡的中共帝国党文化进行激烈批判。 只不过,三类国家在批判时的站位会略有不同。民族国家会批判中共帝国以汉民族的名义、中华民族的名义,对自己族人的残酷镇压。新兴伤害链国家会提出道德批判,强调旧王的“失德”,和新王得位乃顺天应人。新兴产业链国家则会在文化观念、价值体系上极力靠拢自己的援助国,从欧美日韩台的评判角度审视已覆亡的中共帝国的罪行和遗毒。 “后中共时代”,三雄并峙的时代,是双链争持的下半场。而伤害链逻辑与产业链逻辑在观念战场中的决战,会到那时才进入主题。 因为伤害链逻辑和产业链逻辑在族群竞择中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是伤害链逻辑会令信奉它的任何族群,因在代际更替中不断自我阉割而“一代不如一代”,因父疑子,父阉割子;君疑臣,君阉割臣;官疑民,官阉割民,而在族群层面不断自我削弱。 产业链逻辑却不会促使商人去阉割自己的合作伙伴,不会以打压合作关系中的另一方为构建合作关系的前提,因此不会引致“一代不如一代”的后果。 当双链争持在族群竞择层面发生,你看到的,就会是那些“一代不如一代”的族群与那些没有这个问题的族群竞争。 而更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会让你看见,在整个世界都以伤害链逻辑为主导的漫长匮乏时代,族群竞择是发生在“自我阉割更狠的族群”和“自我阉割时下手较轻的族群”之间的,所以,胜出者往往是更“野蛮”的族群。 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中央帝国的政权总是被草原民族夺取?为什么被称为“汉人”的这个族群,人口更多,地盘更大,看起来更富庶,拥有更多资源和技术,却总要被草原民族征服统治? 无他。“汉人”把自己阉割得太狠了。 伤害链文化,与其说是文化,不如说是“娘化”。你把随便哪个中共官员拎出去穿一套戏服演东厂太监,他在气质上都会贴合得天衣无缝,完全不需要演技加持。 因为在这种打磨到极其成熟的伤害链文化体系里,在浸润于官场文化多年的群体里,每个人在精神层面都是“公公”。 伤害链文化给他们的规训,是让他们在强者面前俯首帖耳,在弱者面前趾高气扬,在公众面前道貌岸然,在私人生活里放荡变态。 这是一种制造烂人的文化,是引导族人去“比烂”因此令整个族群越来越烂的文化。 不反思不批判不改变这样的文化,一个需要与周边邻国竞争的国家,是不可能有取胜希望的。 历史上的中国,为什么能“长期存在”? 因为政权意义上的中央帝国在不断的改朝换代中早就经历多次死亡,它并没有“长期存在”,它在族群竞择中从未赢过,它一直在输。 “汉人”是什么人? 是一直在输的输家。 他们在汉朝输给了刘氏,在晋朝输给了司马氏,在南北朝流离失所,被不断清洗,在隋唐做杨氏、李氏的臣仆,在宋朝臣服于赵氏,在元朝臣服于蒙古,在明朝臣服于朱氏,在清朝臣服于满人。 赢家不停的变换,但输家一直是输家。 谁是输家? 那些从小接受输家文化规训的人,从生下来的那天起就在接受精神阉割的人,是永远的输家。 不要被他们的人口规模吓到。 由这样的“中国人”组成的国家,是谁都可以来统治的国家。这些永远的输家,是一盘政治意义上的“预制菜”,入口即化,里头没有哪怕一根硬骨头。 中国人为什么会愚忠愚孝,会崇古抑今? 在整个世界都以伤害链逻辑为主导的时代,以产业链逻辑为主导的族群和国家还没有出现,那时族群竞择的主题,是各族自我阉割的程度。 阉割程度轻的族群,胜于阉割程度重的族群。 但在以产业链逻辑为主导的族群横空出世之后,竞争的主题仍是各族自我阉割的程度,但竞争开始发生在“会自我阉割的族群”和“不自我阉割的族群”之间。 发生在“一代不如一代”的族群和上一代不会打压阉割下一代的族群之间。 然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发生在不但不打压阉割下一代,而且会激励托举下一代的族群之间。 双链争持的下半场,文化领域的观念竞择,会发生在沦陷区各新兴国家已完成政治重建,正进行经济重建,开始文化重建的时期。 在届时的竞争压力下,“一代不如一代”的族群如果不改变其行为方式,显然会再次成为输家。 那种把国民驯化成“预制菜”的国家,会被外族征服,会举族为奴,其国号被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是题中应有之义。 汉人柔弱。但柔弱的不是人,是把人变成弱者,令人染上奴性的文化。 是以批量制造忠臣孝子顺民为目的创造打磨出来的伤害链文化。 在新的时代,新的竞争压力下,在彻底改变“阉割下一代”的行为模式的巨大压力下,它将被整个沦陷区的每个国家树为批判的标靶。 并成为各国进行文化重建、各族展开文化更新的踏脚石。
中共帝国崩溃后中华沦陷区三种国家格局的形成· 4 条信息
#文化反思
#中共帝国崩溃
#伤害链文化
#族群竞择
#精神阉割
分享
评论 0
0
光傳媒官推/Shining Light Media LLC/官網 www.ipkmedia.com
1周前
【嘉文】 许倬云:中国文化让我伤心的地方 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已经是只剩皮毛,不见血肉,当然也没有灵魂,这是叫我伤心的地方。 ……最要紧的是,将来几十亿人共同拥有这一个地球,怎么活在一块,怎么相容,怎么再造一个互让、共存的人类社会?小到农村,大到全球,小到人员之间的争执,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用什么价值标准来判断?……大家应当寻找共同生活的一套价值观念: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丑,什么是美。这是最叫人担心的事情。 于中国文化,殷爱之深,瞩望之切,令人动容。 从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基本上存在于书皮上,也存在于穷乡僻壤的旮旯儿里。文化影响百姓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在文化界,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受追捧程度差得太远,昆曲永远不能进入流行歌曲,像样的书卖几万册就了不起了,低俗的书卖一两百万册。娱乐的杂志、时尚的杂志、小道消息的报刊,销得好得很。换句话说,今天要说中国的文化庸俗,不算冤枉。 文化利用大量的资源,在表面上形成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 …… 假如改革开放真有大义而为的政府,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放松人的思想,一定要放松资源鼓动民间的财富,也释放若干的资源,鼓励在学术界、文化界做寻找价值、重建价值的工作。 而我的目标是希望重建新的价值是以人为本,因为人是真实的。你可以否认别的,不能否认自己。你尊重你自己,你尊重别人投射给你的他,你也尊重别人投射给你看见的自己,一层层投射,可投射到无穷。以这作为一个美好、善良、正直、公平社会的定义的话,谁也不愿意不公平出在自己身上,推己及人,也许由此我们可以重建新的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
#许倬云
#文化反思
#价值重建
#社会责任
分享
评论 0
0
光傳媒官推/Shining Light Media LLC/官網 www.ipkmedia.com
2周前
【嘉文】 傅国涌:“中国的高尔基”还是“中国的伏尔泰”——盖棺论定说鲁迅 上个月在东京神保町的山本书店淘到一本旧书《鲁迅先生纪念集》,是根据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1937年初版影印的。2023年10月19日,离鲁迅去世已八十七年,在时间的缝隙里, 再也没有肉身的周树人,而精神的鲁迅依然在呼吸,在上海,也在东京。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生命并不等同于周树人的生命。 …… 称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是从他的文学创作着眼,他在晚年曾介入左翼文学运动,临终前没多久还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个口号。事实上,他的主要作品《呐喊》《彷徨》《野草》乃至《朝花夕拾》等都是在定居上海“且介亭”之前完成的,与高尔基的文学道路也不大一样。 称鲁迅是“中国的伏尔泰”则是就他对启蒙的贡献而言,这是贯穿他一生的努力,特别是他在北京《新青年》《晨报》副刊等报刊发表的作品。“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时就被来华访问的几个西方哲学家称为“启蒙运动”,法国的德日进、美国的杜威和英国的罗素等人在论及中国的文章中都认为:“中国人追求新文化的狂热,似乎就是一个半世纪前欧洲启蒙运动的翻版。”(【美】舒衡哲《中国的启蒙运动》)遗憾的是“五四”启蒙时代持续三四年就夭折了,但鲁迅作为这一启蒙时代的主要代表,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几乎都是知识界的共识。 可以肯定的是,自鲁迅离世,“中国的高尔基”这一面几乎掩盖了“中国的伏尔泰”这一面。自1936年10月19日以来,八十七年间,鲜有人留意《大公报》转译的斯诺这篇《中国的伏尔泰 一个异邦人的赞词》,也未见有人将《阿Q正传》与《老实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中国的伏尔泰”其名一直不彰, 这篇文章从一开始就淹没在了海量的鲁迅悼文之中。 “中国的伏尔泰”一说为何在1936年秋天惊鸿一瞥之后,再也没有激起回响?这是不是也值得追问一下。 呜呼,八十七年也不过一瞬。 2023年10月19日东京郊外天蓝云白,鲁迅殁后八十七年
#鲁迅
#伏尔泰
#启蒙运动
#文化反思
#中性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2周前
🔥 “来生愿做日本人!”⁉️
#来生愿做日本人
#争议言论
#情感争议
#媚日情绪
#文化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我不是李热狗🫰❤️
2周前
拍一部战争电影竟然不是为了反战,中国新一代电影人是怎么了?
#战争电影
#反战
#中国电影
#电影人
#文化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德潤傳媒
4周前
丑陋的中国人?!
#丑陋的中国人
#文化反思
#社会现象
分享
评论 0
0
Morris
2个月前
东方人的含蓄,很多人以为啊,这个是个优点,其实这个恰恰说错了,这个完全是一个生存状态比较差的反应。那为什么你要含蓄呢?是因为你在生活当中要夹着尾巴,为什么你要夹着尾巴呢?原因就在于你的生存环境啊,太不安全了。你看林黛玉在贾府里面啊,她对生活的小心翼翼,夹着尾巴,那其他人就更不用说,那还有很多人他的地位没有林黛玉这么好呢,那跟贾宝玉打情骂俏一下就被差点活活打死,那你说他怎么可能不含蓄,怎么敢表达自己?所以这些所谓的含蓄啊,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要把它上升成什么美学,上升成哲学,还以此为荣了,这个完全是一个生存状态比较差的反应。
中共统治下: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 892 条信息
民生维艰:欠薪蔓延,底层挣扎· 1206 条信息
民生凋敝:欠薪潮激化社会矛盾,底层陷生存危机· 1232 条信息
多地欠薪维权频发,底层民生困境难解· 1512 条信息
#含蓄的负面性
#生存环境与表达
#林黛玉的处境
#文化反思
#自我保护
分享
评论 0
0
逃跑的韭菜🇺🇸
2个月前
【藏海传】高光经典台词: 冬夏女王问男主: “对于你们大庸人来说,皇帝,是什么?” 肖战饰演的男主答: “是天、是君、更是父!”🤢🤮🤮🤮🤮 这么逆天的话,绝大多数中国人居然听得瞬间高潮! 总说中国人苦,可这些苦,难道不是他们自找的吗?
#藏海传
#皇帝崇拜
#电视剧情
#台词争议
#文化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勃勃OC
2个月前
据说日语非常难学,不仅同时混用4种文字(平、片、汉、罗),而且和世界主流的主谓宾文法都不一样 其中国的文言文文法也很不一样,后经过白话文运动,导致中国现在的汉语语法结构和英语几乎完全一样(主谓宾),并简化汉字,且吸纳了诸多日本造词 为什么日本战败后不反省自己的文化 把自己那上个世纪老得让人学不会的语言改进一下 升升级? 谢谢大家
#日语学习
#语言结构
#文化反思
#白话文运动
#汉字简化
#中日交流
#语言改革
分享
评论 0
0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3个月前
5月4日,导演贾樟柯讲述他在多伦多当地影院介绍和放映自己的作品《海上传奇》时,被观众质疑电影里的片段在抹黑中国。他表示:我突然发现这些“爱国主义者”的逻辑。他们所谓的“爱国主义”就是基于那些虚幻的国家意识,而忽略活生生人的命运,这其实是畸形的爱国主义。脱离人本主义的“爱国主义”是可怕的。如果集体回避我们的社会问题,如果我们的文化没有能力反映我们生存中的真实困境,未来会怎么样呢?
#电影
#海上传奇
#贾樟柯
#多伦多
#爱国主义
#社会问题
#文化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川和.豆沙維尼🇹🇼 橘貓愛好份子
3个月前
長安的荔枝這種抽象小說也能拍成電影哦,小說裡面什麼嶺南小吏辛苦思考荔枝保存技術,長安官場波雲詭譎,反思浪費民脂民膏...全是作者拍腦袋想的。 歷史楊貴妃吃的荔枝從來就不是從嶺南來的,那不早就爛光了,荔枝是從巴蜀來的,四川到漢中就有一條路叫荔枝道。
#长安
#荔枝
#抽象小说
#电影改编
#历史考据
#杨贵妃
#岭南
#巴蜀
#文化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徒步的骑手
3个月前
以前就福泽谕吉发表过一点议论。他生活的时代处于日本大转折时期,有一点他看得很清楚,人的精神世界不现代文明化,国家不可能现代文明化,不可能建立现代文明制度。即便凭运气天降现代文明制度,国民也没有能力让制度正常运作。中国一百多年一直在验证福泽的观点。一百多年前有这种认知,这就是见识。
#福泽谕吉
#现代文明
#日本历史
#国民素质
#制度运作
#中国历史
#百年变迁
#文化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空空 🌟 狞猫世界第一可爱!
4个月前
看了《兹山鱼谱》,彩色时代的精美黑白片。改编自十九世纪初朝鲜成组时期文臣丁若铨因推崇基督教被流放至远岛、最后在岛上潜心钻研鱼类的经历。黑白替代彩色让本片增添了许多味道。有不少你国人看完后都在惋惜“这种片本应该是我们拍出来的,为什么让韩国人拍了”。你猜为什么呢?#AIR
#电影
#历史
#基督教
#韩国电影
#文化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脂纳人研究中心(十八世)
6个月前
#看看中国人如何对待动物 秦皇岛男骗领养30多只猫咪虐沙还过程记录下来,手段极端残忍:活着开膛,扭断四肢薄皮,活薄皮浇滚烫热油,解刨怀孕猫妈妈,将猫打到奄奄一息后开膛破肚浇滚烫热油,之后把内脏扯出来此时还能听到猫的心跳和呼吸。 中国人观念中“日本鬼子”的暴行其实一直都是中国人自己。
#动物虐待
#社会问题
#文化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白板报 Whiteboard
6个月前
打死不读英译汉 曾经一度,我很纳闷,为什么大家自己不太爱读书了。只要拿起一本书就犯困,思维跳到九霄云外?刚开始我以为是网瘾综合症发作,但读起一些古典名著却精神百倍,我才明白原因不在我这里,而在书那里。因为我买的书汉译本居多,而当代中国的某些翻译粗制滥造,有的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 汉语句子有两大特点。一是吕叔湘说的“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二是郭绍虞所说的,汉语是一种很讲究音乐性的语言,句子组织除了考虑语法结构,还注重音节上的平稳规律。所谓“偶语易安,奇字难适。”。请看《红楼梦》中的句子:“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 西方语言也有自己的特点,有层次,有条理,读起来朗朗上口,再长的句子也容易理解。但是一旦汉语跟着欧化的句式,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就变成了晦涩难懂的语言,叠床架屋,穿棉裤做爱,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明白,有的翻译甚至要读者在心中翻译回英语才能明白。 有一本在国外人见人赞的书,Becoming a writer,最近被翻译成了汉语《成为作家》,我读了几页,是在忍无可忍。如果一本教人写作的书,自己写得就这么别扭,这不是自己掌嘴吗?我找来了英文版,一读才发现,那些在英文里那么灵动的句子,都变成了僵死的汉字天书。例如书里这段话:“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它们才能够从日后对它们大有帮助的写作技巧训练方面获益。”遇到这样一句话,中文读者会本能地去搜索关键字,但是被一个巨大的定语给阻挡了,所以读起来无比别扭。而英语原文中是一个which引导的从句,读起来顺水顺风,落落大方,而到了汉语里,就变成了巨大的瘿瘤,成为快速理解句意的障碍。 因为速读是读书的关键,而现在的汉语翻译和写作,严重阻碍了速读。有的句子必须反复来回看,才能明白大概意思。有的句子,在头脑中形不成畅快悦耳的声音流,从而让读者产生生理厌恶。 我们怎么办?难道要用英语写作吗?没这个本事,没这个必要。要挽救我们的阅读,首先要读漂亮的中文,如果没有,退而求其次,读英文,读法文,读日文,读一切没有僵死和崩坏的语言。用外语,来养我浩然之气,然后再把这股真气,化成顺畅的汉语。 生在这个一个浮躁的时代,再无傅雷、朱生豪、姚克,等一代宗师,给我们把外文翻译成美丽的汉语。那么只有自己救亡图存,学好外语,至少学好英语。摆脱这群祸乱汉语的坏翻译。 学好英语吧,不要看翻译作品,如果你喜欢海明威,就直读他的原作,如果你喜欢技术,就硬啃它的文档,用脚投票,不要给烂翻译作品任何机会。 有些人买中文翻译版的原因是定价便宜。我的建议是,如果英文版可以买到,哪怕价格高3倍,也应该买原版。不要图便宜,那样会让你丧失一次宝贵的学习英语的机会,同时极有可能被糟糕的翻译搅坏胃口,最后不得不重新再买一本英文版。所以,直买原版,无视翻译。 有英文版,就不要读中文译本,有英文译本,就不要读中文译本。面对外来书籍,忘掉中文,忘掉翻译,像犀牛忘掉大海,像鲸鱼忘掉天空,像拿到绿卡的人忘掉中学迷恋的女老师,开始新的冒险,新的航程。
#阅读习惯
#翻译质量
#中西方经典
#现代问题
#文化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