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

适合中学生的顶级科普书籍:《无穷的开始》 作者大卫·多伊奇,量子计算先驱,我们时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献给青少年的三大成长基石, 成为理性乐观派 世界不是一条有限的赛道,而是一片无垠的宇宙 宇宙中永远有未知等待探索,社会中永远有难题等待解决,艺术上永远有美等待表达。 你的价值在于成为那个“提出新问题”和“创造新解释”的人。 基石一:世界观基石——“问题永远是无限的,因此你的成长也是无限的” 书的观点:多伊奇的核心论点是,知识是无限的,因此通过创造新知识(解释)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无限的。我们不会耗尽问题,只会因为解决了旧问题而发现更深层、更精彩的新问题。 对青少年的意义:这直接对抗了青少年常见的两种焦虑: “内卷”焦虑:害怕在一条固定的赛道里竞争不过别人。这本书告诉他们,世界不是一条有限的赛道,而是一片无垠的宇宙。真正的竞赛不是比别人跑得快,而是去开辟属于自己的新星系。AI再强大,也是在解决“已知问题”,而人类的魅力在于发现和定义“新问题”。 “意义”焦虑:担心自己未来无事可做,或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这本书给出了最乐观的答案:宇宙中永远有未知等待探索,社会中永远有难题等待解决,艺术上永远有美等待表达。你的价值在于成为那个“提出新问题”和“创造新解释”的人。 行动启示:鼓励青少年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不要满足于标准答案。对他们来说,“为什么天空是蓝的?”这个问题比记住“瑞利散射”这个名词更重要。要相信,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小问题,深挖下去都可能通向一个广阔的新世界。 基石二:方法论基石——“所有进步都源于‘好的解释’” 书的观点:人类进步的引擎不是积累数据或经验,而是产生“好的解释”——那种本身不易被推翻、但能做出可检验的预测,并能被持续改进的理论。从“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圆的”,就是一个“好解释”取代“坏解释”的过程。 对青少年的意义:这为他们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 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现有的解释。无论是课本上的知识、社交媒体上的观点还是权威的说法,都要问一句:“这是一个好解释吗?有更好的解释吗?” 这正是您之前提到的“对权力祛魅”的智力基础——用理性的“好解释”标准去衡量一切。 创造性思维:进步来自于大胆的“猜想”与严格的“反驳”。这意味着不要害怕犯错。一个好的猜想,即使被证明是错的,也比没有猜想更能推动进步。这完美呼应了“Can Do”文化,将失败重新定义为“成功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 行动启示:在学习中,不要只追求“做对题”,而要追求“提出新解法”。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去构建一个“问题解释”,然后去测试和修正它。例如,数学成绩不好,不是因为“我笨”(坏解释),而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改进的好解释)。 基石三:心态基石——“乐观是理性的选择” 书的观点:乐观不是盲目感觉良好,而是基于一个铁律:只要物理定律允许,而知识又没有边界,那么任何问题在原则上都是可以被解决的。 阻碍我们的不是物理定律,而是我们尚未获得必要的知识。 对青少年的意义:这是一种根植于理性的、坚不可摧的乐观主义。它告诉青少年: 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疾病):不要绝望,这些问题并非注定无解,只是我们还没找到那个“好解释”。 面对个人困境(如学业压力、社交困难):不要认命,你的困境并非不可逾越,只是你还没找到破解它的“钥匙”(新知识、新方法)。 面对AI的未来:无需恐惧被取代,因为AI(目前)缺乏的是“提出新问题”和“创造新解释”的“解释性创造力”。这正是人类智慧的王冠。 行动启示:培养一种“解题者心态”。将每一个挑战,无论是个人还是全球性的,都视为一个等待被解决的“问题”。这种心态将无助感转化为使命感。
Morris
1周前
想要彻底拿捏一个群体,与控制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更简单的方法是控制他们的思想。而控制思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美丽的词汇来描述人类灵魂深处的丑恶。这样一来,一小部分人就可以把坏事做得堂堂正正了,比如把出卖朋友叫分清敌我,把落井下石叫划清界限,把揭发亲人叫站队立场,把检举父母叫大义灭亲。直到今天,大部分人依然不理解以上这段话的意思。 1961年,胡适受邀在国际上发表演讲。在这次演讲中,胡适说道,我们这些东方文明没有多少精神成分。一个文明可以以容忍这个民族的女性缠足1000年之久,却没有一声抗议。一个文明可以把男尊女卑叫分有有序,视为理所应当。一个文明可以把人生看作痛苦,把贫穷看作美德。这样的文明又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呢? 当时很多人,都对胡适的演说感到愤怒,其中有一个叫做徐富贵的人看到后更是暴躁如雷。他说,今天在报纸上看到胡博士的演说,他以一切下流的词汇污蔑东方文化,他那过分的自卑心理,想用污蔑中国文化去向西方人献媚,未免太过于脸厚心黑。他说,中国文化在万分之中难道没有一分的好吗?如果这样分的话,胡博士是否能说说这一分的好呢? 实际上,批评美国最多的恰恰就是美国人自己。美国的电影小说和一切的文化从来都是用来说美国坏话的,但正是这样的态度,才使得美国在科技等很多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可是当我们反过头来再看那些喜欢赞美的地方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却往往伴随着饥饿、贫穷、苦难等等词汇,他们喜欢分清敌我,喜欢划清界限,喜欢站队立场,喜欢大义灭亲,他们喜欢奉献,喜欢付出,喜欢歌颂苦难,但是他们却很少反思,这些所谓的美德对于人性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人说,生活在一个你只能说他是天堂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八成就是地狱。
韩连潮
1个月前
【如何坚守罗素原则】罗素被问及他有什么值得告诉一千年后的人们,其答曰,问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事实所能证明的真相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两种想法所左右:一是自己希望相信什么,二是自己认为如果相信了某种东西会带来有益的社会影响。 此外,罗素还强调:“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我们必须学会容忍彼此。我们必须学会容忍一个事实,那就是有些人会说我们不喜欢的话。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共同生存。如果我们想共同生存而不是共同毁灭,我们必须学会一种宽容和仁爱,这对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延续至关重要。” 我对此深以为然。不过,在罗素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存在一个客观、可验证的“事实”,只需要通过严谨的逻辑和证据来发现它。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信息碎片化和极化,我们看到“事实”本身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价值观等被重新构建和主观化。当人们对”什么是事实”本身都无法达成共识时,就给罗素的理性原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觉得应对之策应包括: 1. 承认事实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有些问题可能没有绝对的事实,或者当前信息不足以得出结论;有的则如盲人摸象,存在多个层面,角度不同,对事实的认知也不同,而不同的派别往往会选择性地强调那些支持其立场的事实,而忽略或贬低其他事实。因此,理解彼此构建事实的过程比简单争论事实本身更为重要。 2.寻找事实的交集。在此基础上寻找各方都承认或无法否定的、基于逻辑推理、科学方法或可验证的信息和数据的事实交集。通过鼓励各方聚焦于客观标准而非主观信念来讨论事实。 3. 增强个人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通过追溯信息源头,识别情感偏见和认知偏见,以及保持开放心态来对待与我们固有的信念相悖的事实和信息,从而把握真相。 4. 接受无法完全达成共识的现实。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基本事实:人类因意识形态、宗教、价值观或世界观的差异,永远无法在所有问题上完全达成共识。学习如何在分歧中共存,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智慧。。 总之,当人们无法对事实达成共识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罗素的原则,而更应坚守它,但不再将用其单纯地寻找一个客观事实,而是一个理解不同事实构建过程、整合多方信息、并最终形成更全面真相。这要求我们更加主动、审慎和开放地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