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

宝玉
1周前
转译:AI 与社交媒体是如何导致我们“脑子生锈”的?——《纽约时报》... 科技行业总在告诉我们,聊天机器人和新的人工智能(AI)搜索工具将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学习和发展效率,谁要是忽视了这项技术,谁就有被时代抛弃的风险。 但是,梅勒马德(Melumad)博士的实验,以及迄今为止其他已发表的关于 AI 对大脑影响的学术研究,却得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那些严重依赖聊天机器人和 AI 搜索工具来完成写论文、做研究等任务的人,他们的学习表现普遍不如那些不使用这些工具的人。 “坦白说,我非常害怕,”梅勒马德博士说。“我担心现在的年轻人以后都不知道该怎么用传统方式上谷歌搜索了。” “技术是不是让人类变笨了?”这个问题几乎和技术本身一样古老。遥想当年,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指责“文字”的发明削弱了人类的记忆力。近一点看,就在 2008 年——那时候可还没有什么 AI 自动生成网页摘要呢——《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就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文章,标题是 “谷歌在让我们变笨吗?” 事实证明,当时的那些担心有点杞人忧天了。 然而今年,美国儿童的阅读成绩,包括八年级学生和高中毕业生,双双创下了新低。这些数据来自“全国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注释:简称NAEP,被公认为美国衡量学生学业水平最可靠的“黄金标准”考试)),这是自新冠疫情(Covid-19)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并导致青少年刷屏幕时间猛增以来,首次发布的同类成绩报告。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目前已有的研究,看看怎样使用 AI 才能真正地“补脑”,而不是让“脑袋秀逗”。 当我们用 ChatGPT 写作时,我们到底还在“写作”吗? 今年,要说 AI 对大脑影响方面最引人注目的研究,非麻省理工学院(MIT)莫属。研究人员试图搞清楚,像 OpenAI 的 ChatGPT 这样的工具,到底会怎样影响人们的写作方式。 这项研究只找了 54 名大学生,(样本量很小),但研究结果却引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AI 会不会扼杀我们的学习能力? 在研究中,学生们被要求写一篇 500 到 1000 字的论文。他们被分成了三组: 1. 第一组:可以用 ChatGPT 帮忙写作。 2. 第二组:只能用传统的谷歌搜索来查资料。 3. 第三组:啥也不能用,只能靠自己的大脑来完成作业。 所有学生都戴着传感器,用来实时测量他们的大脑电活动。结果显示,使用 ChatGPT 的那一组学生,大脑活动水平是最低的。这倒也不奇怪,毕竟他们让 AI 聊天机器人包揽了大部分的思考和写作工作。 但最让人震惊的发现,发生在写作练习结束之后。 在学生们交卷一分钟后,研究人员要求他们背诵自己刚刚写完的论文中的任何内容。结果,绝大多数(高达 83%)使用 ChatGPT 的学生,竟然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回忆不起来。 相比之下,那些使用谷歌搜索的学生还能背出一些片段;而那些完全不用科技、全靠自己大脑写作的学生,则能复述出大量内容,有些人甚至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几乎整篇文章。 “这才过去一分钟,你就真的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领导这项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科学家娜塔莉亚·科斯米纳(Nataliya Kosmyna)在谈到 ChatGPT 用户时,难掩惊讶之情。“如果你压根不记得自己写了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就不会有‘主人翁’的感觉。你真的会在乎你写的东西吗?” 科斯米纳博士说,虽然这项研究关注的是写论文,但她真正担心的是,这对于那些在“记忆力”至关重要的领域使用 AI 聊天机器人的人意味着什么——比如,一个正在备考飞行执照的飞行员。 她强调,我们迫切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搞清楚 AI 到底如何影响人们“记住”信息的能力。 社交媒体可能与阅读成绩下降有关 上个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一项研究。领导这项研究的儿科医生杰森·长田(Jason Nagata)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分析了来自“青少年大脑认知发展”(ABCD)项目的数据。 这是一个在 2016 年至 2018 年间,跟踪了超过 6500 名 9 至 13 岁青少年发展状况的大型研究项目。 怎样使用社交媒体和 AI 才更“健康”? (长田博士)建议,父母应该在家里强制执行“无屏幕区”,比如严禁在卧室和餐桌上使用手机,这样孩子们才能在学习、睡眠和吃饭时保持专注。 Meta 公司 没有回应媒体的置评请求。TikTok 的一位女发言人则 指向了一个网页 ,上面有设置“休息一下”(Time Away)功能的说明,这个工具可以帮助父母设定青少年允许使用 TikTok 的时间表。 至于 AI 聊天机器人,麻省理工学院的那项研究里其实还暗藏了一个有趣的“转折点”,它为人们如何更好地利用聊天机器人来学习和写作,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研究的后续阶段,研究小组交换了角色: - 之前只能靠大脑写作的人,现在可以用 ChatGPT 了。 - 之前依赖 ChatGPT 的人,现在只能靠自己的大脑了。 所有学生都就他们之前选定的相同主题,再写一篇论文。 科斯米纳博士说,结果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那些起初只靠自己大脑写作的学生,在获准使用 ChatGPT 后,他们的大脑活动反而达到了峰值(注释:这意味着他们在使用AI时也在积极思考如何优化和协作,而不是完全“躺平”让AI代劳)。 相反,那些一开始就用 ChatGPT 的学生,当他们反过来被限制只能用脑子写时,他们的大脑活跃度始终没能达到第一组人的水平。 这就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 那些想用聊天机器人来写作和学习的人,应该考虑先自己动手(比如构思、打草稿),到后期修改润色的阶段再求助于 AI 工具。 > > 这就好比学数学的学生,总得先用纸和笔亲手学会了公式和方程,才能在之后用计算器去辅助解题。 对于这些研究发现,Google 和 OpenAI 均拒绝发表评论。 前面提到过那位研究 AI 搜索工具的沃顿商学院教授梅勒马德博士,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说,那些 AI 搜索工具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们把一个本该由你大脑“主动”完成的过程——比如浏览一堆搜索链接、判断哪个来源更可信、然后点进去批判性地阅读——变成了一个完全“被动”的自动化过程(AI直接给你一个“标准答案”)。 因此,她说,要想更“健康”地使用 AI,关键可能在于我们用它们的时候要“更走心”一点。 梅勒马德博士建议,不要让聊天机器人帮你完成一个宽泛主题的全部研究,而是把它当作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小助手”,用它来回答一些零碎的小问题,比如“帮我查一下某个历史年份”。 但如果你想深入地学习某个学科,那还是老老实实去读一本书吧。 来源:
适合中学生的顶级科普书籍:《无穷的开始》 作者大卫·多伊奇,量子计算先驱,我们时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献给青少年的三大成长基石, 成为理性乐观派 世界不是一条有限的赛道,而是一片无垠的宇宙 宇宙中永远有未知等待探索,社会中永远有难题等待解决,艺术上永远有美等待表达。 你的价值在于成为那个“提出新问题”和“创造新解释”的人。 基石一:世界观基石——“问题永远是无限的,因此你的成长也是无限的” 书的观点:多伊奇的核心论点是,知识是无限的,因此通过创造新知识(解释)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无限的。我们不会耗尽问题,只会因为解决了旧问题而发现更深层、更精彩的新问题。 对青少年的意义:这直接对抗了青少年常见的两种焦虑: “内卷”焦虑:害怕在一条固定的赛道里竞争不过别人。这本书告诉他们,世界不是一条有限的赛道,而是一片无垠的宇宙。真正的竞赛不是比别人跑得快,而是去开辟属于自己的新星系。AI再强大,也是在解决“已知问题”,而人类的魅力在于发现和定义“新问题”。 “意义”焦虑:担心自己未来无事可做,或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这本书给出了最乐观的答案:宇宙中永远有未知等待探索,社会中永远有难题等待解决,艺术上永远有美等待表达。你的价值在于成为那个“提出新问题”和“创造新解释”的人。 行动启示:鼓励青少年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不要满足于标准答案。对他们来说,“为什么天空是蓝的?”这个问题比记住“瑞利散射”这个名词更重要。要相信,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小问题,深挖下去都可能通向一个广阔的新世界。 基石二:方法论基石——“所有进步都源于‘好的解释’” 书的观点:人类进步的引擎不是积累数据或经验,而是产生“好的解释”——那种本身不易被推翻、但能做出可检验的预测,并能被持续改进的理论。从“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圆的”,就是一个“好解释”取代“坏解释”的过程。 对青少年的意义:这为他们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 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现有的解释。无论是课本上的知识、社交媒体上的观点还是权威的说法,都要问一句:“这是一个好解释吗?有更好的解释吗?” 这正是您之前提到的“对权力祛魅”的智力基础——用理性的“好解释”标准去衡量一切。 创造性思维:进步来自于大胆的“猜想”与严格的“反驳”。这意味着不要害怕犯错。一个好的猜想,即使被证明是错的,也比没有猜想更能推动进步。这完美呼应了“Can Do”文化,将失败重新定义为“成功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 行动启示:在学习中,不要只追求“做对题”,而要追求“提出新解法”。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去构建一个“问题解释”,然后去测试和修正它。例如,数学成绩不好,不是因为“我笨”(坏解释),而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改进的好解释)。 基石三:心态基石——“乐观是理性的选择” 书的观点:乐观不是盲目感觉良好,而是基于一个铁律:只要物理定律允许,而知识又没有边界,那么任何问题在原则上都是可以被解决的。 阻碍我们的不是物理定律,而是我们尚未获得必要的知识。 对青少年的意义:这是一种根植于理性的、坚不可摧的乐观主义。它告诉青少年: 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疾病):不要绝望,这些问题并非注定无解,只是我们还没找到那个“好解释”。 面对个人困境(如学业压力、社交困难):不要认命,你的困境并非不可逾越,只是你还没找到破解它的“钥匙”(新知识、新方法)。 面对AI的未来:无需恐惧被取代,因为AI(目前)缺乏的是“提出新问题”和“创造新解释”的“解释性创造力”。这正是人类智慧的王冠。 行动启示:培养一种“解题者心态”。将每一个挑战,无论是个人还是全球性的,都视为一个等待被解决的“问题”。这种心态将无助感转化为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