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cheng Wang
16小时前
塌缩:厉害国的经济形态 “塌缩”原本是宇宙学中的概念,指一颗巨大天体在生命末期的衰败与毁灭。从外表看,它或许仍能维持原有形态,仿佛没有太大变化;但在内部,支撑其存在的能量、结构与秩序却已开始不可逆的萎缩与崩塌。最终,它并不会像爆炸那样轰然四散,而是在重力与内部压力失衡的作用下静默地坍塌、收缩,直至消失不见。 如今的中国经济,越来越呈现这种“塌缩式”衰退的特征。 表面上,中国依旧维持着庞大的工业产能、仍然有一些亮丽的科技口号与频繁见诸报端的宏大项目。然而这些外在的“形”之下,内部支撑经济的“能量”——资金、需求、创新能力、制度信任与国际环境——却在持续收缩。数据虽能被修饰,宣传也能让外表保持光鲜,但实体经济的真实状况、民间企业家的信心、地方财政的枯竭,以及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的链式断裂,却无从掩饰。 许多所谓的“高科技项目”,实际上只是山寨化、低成本复制式的发展路径。一些企业靠补贴支撑,把价格战当作主要竞争方式,以“狼性精神”冲击世界市场,试图以规模和成本取胜。这种模式短期内或许能在某些行业制造声势,但长期看不仅难以建立真正的技术壁垒,反而会引发国际市场的敌意与抵制。 当中国企业在电动车、太阳能板、锂电池等领域以价格倾销式扩张时,全球越来越多国家不再视其为正常竞争,而视之为破坏市场秩序的威胁。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美国强化关税壁垒、东南亚国家开始限制进口,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形象正持续恶化。一个经济体如果以输出产能过剩和价格战作为主要竞争方式,其国际空间只会越走越窄。 国内情况则更为严峻。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的作用已近崩溃,地方政府多年依赖的土地财政枯竭,债务链条紧绷。民间投资持续下降,青年人失业率高企,消费动力明显衰竭。大量城市表面的繁华尚在,但空置商铺、低欲望消费与资金外逃反映出真实的萎缩。 这种“塌缩”不是突然爆炸式的崩盘,而是内部不断抽空、能量越来越少、支撑结构渐渐枯萎的安静衰退。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制度与心理层面的塌缩。企业家对未来缺乏安全感,不敢投资;创新者担心风险,不愿投入真正长期的研发;年轻世代缺乏对经济未来的信心,选择降低期望甚至躺平。在高速增长时期,由乐观心理和制度红利构成的“软支撑”如今正在瓦解,而这种瓦解比数字萎缩更致命。一旦集体信心消失,经济体系就会进入长期冰封的状态。 外部环境的恶化与内部动力的枯竭同时发生,使得中国经济整体仍能维持基本运行,但内部实质已经明显萎缩。就像恒星塌缩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光亮尚在,热量却在迅速消失。 这样的经济体能维持多久? 或许还未必会瞬间崩溃,但如果没有制度改革、市场开放、产权稳定与真正的技术创新,而只是继续依赖补贴、压价与“狼性扩张”,那么塌缩只会继续深化。最终的结果不是轰然倒下,而是缓慢收缩,直至像渐冻人一样逐渐失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