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 “奥前”美国与“奥后”美国 在讨论当代美国问题时我建议引进两个新概念,就是“BO”(Before Obama )和“AO”(After Obama),“奥巴马前”和“奥巴马后”。简称:“奥前”和“奥后”。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关键时刻,之前和之后,事物往往会由量变进入到了质变。比如中国的“解放前”和“解放后”,“WG前”和“WG后”,改开前”和“改开后”;西方的“中世纪前”和“中世纪后”,“二战前”和“二战后”;美国的“独立前”和“独立后”,“内战前”和“内战后”… 奥巴马八年是美国“进步价值观”的“关键加速期”,经过八年加速,“奥前”的美国和“奥后”的美国就出现了质的变化。你再用“奥前”的美国概念去讨论“奥后”的美国就不合时宜了。 “奥前”美国,两党的共识大于分歧,“奥后”美国,两党的分歧大于共识”; “奥前”美国,只有两种性别,“奥后”美国,有几十种性别; “奥前”美国,是基督教国家,“奥后”美国,是非基督教国家”; “奥前”美国,以五月花号清教徒精神做为美国的叙事主线,“奥后”美国,以1619贩奴船奴隶的被压迫与反抗做为美国的叙事主线; “奥前”美国,国父们的雕像是用来被纪念的,“奥后”美国,国父们的雕像是用来被推倒的; “奥前”美国,任人为才,“奥后”美国,任人为族; “奥前”美国,有所有言论的言论自由,“奥后”美国,只有政治正确的言论自由; “奥前”美国,制造业发展优于气候议题,“奥后”美国,气候议题优于制造业发展; “奥前”美国,以美国人民的利益为优先,“奥后”美国,以非法移民利益为优先; “奥前”美国,把福利给真正有需要的人,“奥后”美国,把福利给他们所需要的人; “奥前”美国,吸大麻是吸毒,“奥后”美国,吸大麻是娱乐; “奥前”美国,没有人把总统称为“希特勒”,“奥后”美国,左派美国人称总统是希特勒。 “奥前”美国,左派右派都认可一个美国,“奥后”美国,左派右派分裂成了两个美国。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奥后”的美国,不是“奥前”的美国。 川普是“奥后”美国的必然产物。不是川普带来了美国的分裂,而是美国的分裂呼唤出了川普。让美国再次伟大,就是要让“奥后”美国重新回到“奥前”美国。 转发。
查理,我的好兄弟 查理,我的好兄弟, 你刚过而立之年, 就遽然离开了我们, 让我们悲痛何及! 你那美丽的妻子, 两个可爱的孩子, 每周等着你回家团聚, 你怎忍心一去不回? 查理,我的好兄弟, 你是基督派下的天使, 短短十三年美满地完成使命, 回到天上安息。 十八岁的时候, 你就领悟了信仰的第一原理, 耶稣真是创始之主, 美国宪法靠信仰而立。 加上神赐的口才, 和自学的能力, 你一间一间地敲开学校大门, 向青年门传播圣经真理。 短短十三年, 你掀起了转折浪潮, 帮美国挽回了一代青年的信仰, 帮助川普三次选举胜利。 你像一颗巨星划破夜空, 让黑暗力量羞愧无地, 于是他们向你射来罪恶的子弹, 以掩盖自己的无能和无耻。 现在你以自己的牺牲战胜左疯, 就像基督以自己的牺牲战胜了撒旦, 你们不仅一样为人类撒下神意, 而且远去的年龄也大致平齐。 查理,我的好兄弟, 美好的仗你已打过, 当跑的路你已跑过, 当守的信仰你已经守住。 如今你在天上, 躺卧在神的怀里, 我们祝福你又舍不得你, 因为你是我们的嫡亲兄弟。 查理,我的好兄弟, 你就安心地在天上与主同坐, 你的家人我们会照顾, 你的使命会继续下去。 当神的权柄再次回到祂的手里, 当美国不再堕落再次伟大, 我们好希望同走天路, 一起安卧在神温暖的怀抱里。
应该对邓海燕、方舟子的恶劣言论予以宽容吗?看看ChatGPT怎样回答: 宽容悖论在当下的现实映照 一、波普尔的悖论 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提出:如果一个社会对所有言论都无限宽容,包括对不宽容的言论也不加限制,那么最终,不宽容的力量会利用这种宽容,摧毁自由与宽容本身。 因此,自由社会必须在必要时对“不宽容者”设防,否则就会被颠覆。 ⸻ 二、两桩事件的连锁 1.乌克兰女孩遇害 •凶手有长期犯罪记录,却因“无保释放”制度而一次次脱身。 •法律与制度的“宽容”,在这里变成了对无辜者的致命威胁。 2.柯克遇害 •如果社会对暴力行为缺乏坚决谴责,甚至出现幸灾乐祸、合理化的舆论,那么这种言论就成了对下一次暴力的“默许信号”。 •虽然这些嘲讽言论未必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煽动即刻暴力”,但在社会心理层面,它们确实可能起到“许可效应”(让潜在暴力者觉得自己不会被孤立)。 两起事件的共同点在于:制度与舆论的宽容,如果失去边界,就会纵容不宽容与暴力。 ⸻ 三、宽容悖论的现实体现 •法律层面: 美国的司法标准给了言论极大保护,避免政府滥权,但结果是很多恶毒、幸灾乐祸的言论也能合法存在。 •社会层面: 当暴力行为未被清晰界定为不可接受,甚至有人加以戏谑,这就降低了社会对暴力的免疫力。 •悖论出现: 出于对自由的“宽容”,结果可能反而制造了一个更不自由、更危险的环境。 ⸻ 四、启示 1.制度需要自我保护 •刑事制度不能一味追求“宽容”,否则会让惯犯继续危害无辜。 •对恶意暴力言论,应有法律和制度的底线(如欧洲禁止纳粹言论)。 2.舆论需要自我约束 •法律或许不会禁止冷嘲热讽,但社会应形成强烈的道德谴责氛围。 •自由的前提是彼此承认对方的生命与权利,而不是把对方“当作该死”。 ⸻ 五、结论 乌克兰女孩的悲剧与柯克的遇害,虽然表面上是两起独立的事件,但都揭示了同一逻辑: •当社会与制度过度宽容不宽容者(惯犯、暴力煽动、幸灾乐祸的恶意言论),就可能削弱对自由与生命的保护。 •波普尔的“宽容悖论”在当下提醒我们:自由必须有边界。对不宽容者的无限宽容,就是对自由本身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