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

Morris
1个月前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当我们跪下去的时候,伟大领袖便产生了;当我们不会反抗的时候,奴隶便产生了;当我们不会质疑的时候,骗子便产生了;当我们太娇惯的时候,畜生便产生了。如果不是丘吉尔挺身而出,带领英国人民顽强抵抗,整个欧洲可能都得说德语。然而在1945年,当全世界都在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的时候,作为世界三巨头之一的丘吉尔却被英国民众赶下了台,理由是他的时代结束了,英国需要经济复苏。 我们不会惊叹于伟大人物的诞生,因为英雄是时势创造出来的符号,但我们却感叹于将伟大人物赶下台的民族。我们不禁要想,是什么样的思想能让一个民族在面对世界性的胜利时,还能如此同步的保持冷静。当英国人说,我们感谢丘吉尔,但我们不会崇拜任何人的时候,原来不是丘吉尔拯救了英国,而是英国的文明制度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在临终前对后人说,如果爆发战争,土耳其一定要保持中立,如果不能保持中立,那就加入英国所在的一方,因为英国总是能站在胜利者的一边。 1215年,当东方世界还在君杀臣、臣弑君、皇帝轮流做的循环中,不可自拔的时候,英国人却倒逼王权签订了大宪章,从此确定了王在法下的原则,谁当国王无所谓,但国王违法就得上断头台。法律不再是权力的工具,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1688年,当强势的国王詹姆斯二世试图恢复君主专制时,英国议会邀请荷兰新教王子威廉三世入侵英国,赶走了詹姆斯二世,史称光荣革命。从此,议会成为国家权力核心,君主成为象征性存在。次年,权力法案通过,确定民众享有基本权利,确立司法独立体系。 中国历史上的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在明代中晚期,也就是16世纪末。但在皇权专制的限制下,在士农工商的儒家思想笼罩中,萌芽很快就被掐断。而在那个西方的小岛屿上,在开放与平等的思想、稳定的环境、健全的法律意识、良好的私人财产保护机制时,工业革命很快就到来了。契约式的社会制度,让这个地理面积还不如中国一个省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 讽刺的是在现代化的今天,却很多人都看不起英国,嘲笑他从一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沦落成为今天的所谓的二流国家。他们可能不知道的是,那些从殖民地独立的七十多个国家中,有56个国家还自愿留在英联邦的体系中,有15个国家仍然承认英国君主为本国的国家元首,却没有一个国家,因为自己曾经被殖民的历史,对英国产生民族仇恨情绪。甚至生活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能剪掉脑袋上长了几百年的长辫,能解开脚掌上果了上千年的臭脚布,都与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关系。
介绍布坎南有关二战的专著:《希特勒、丘吉尔与不必要的战争》——历史的镜鉴与地缘政治的启示 布坎南(Patrick J. Buchanan),是美国资深保守派政治评论家、前总统候选人,以其对历史和外交政策的深刻洞察闻名。他曾为尼克松和里根政府的顾问,并在外交领域以质疑美国干预主义和挑战主流历史叙事著称。 《希特勒、丘吉尔与不必要的战争》(Hitler, Churchill, and the Unnecessary War,2008年)是其代表作,以历史修正主义视角重新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与后果。 布坎南在此书中提出大胆论断:二战并非不可避免,而是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和法国——外交失误的产物。他聚焦丘吉尔的强硬立场,批判其将局部冲突升级为全球灾难,同时分析希特勒的动机及一战后国际秩序的缺陷。 这部约400页的著作以丰富史料和清晰逻辑,挑战“二战不可避免”和“丘吉尔为无暇英雄”的传统叙事。 下面是我综合布坎南的观点、历史资料和学术分析,融入他对北约东扩的看法,介绍本书对当今地缘政治——尤其是俄乌战争——的参考价值,强调政治家远见与智慧的重要性。 布坎南的分析围绕如下几个主题追溯二战的历史脉络。 首先,他从1919年《凡尔赛条约》入手,指出其惩罚性条款——德国支付1320亿金马克赔款(占GDP的2倍)、割让13%领土(如但泽走廊、苏台德地区)、军队限制在10万人——摧毁德国经济,引发1923年恶性通货膨胀(1美元兑4.2万亿马克),为希特勒上台(1933年)埋下伏笔。他引用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的观点:“如果我们故意让中欧贫困化,报复将不可避免。”数据支持其论点:1923年德国失业率达30%,纳粹党选票从1928年的2.6%激增至1933年的43.9%。布坎南认为,英法若通过1920年代的温和外交(如《道威斯计划》进一步减免赔款)化解德国诉求,纳粹崛起可能受阻。 其次,布坎南探讨希特勒的早期扩张,包括退出国际联盟(1933年)、重占莱茵兰(1936年,1.9万士兵进入非军事化区)、吞并奥地利(1938年,98%奥地利人支持合并)。他引用希特勒1933年对英国外交官的表态:“我只想要德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布坎南认为,英法的软弱(1936年法国因罢工未干预)助长了希特勒的信心,但其扩张在民族自决原则下有一定依据。 第三,他分析英法的绥靖政策,聚焦1938年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300万德裔,占捷克1/3领土)。他引用张伯伦9月30日的演讲:“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布坎南认为,绥靖理念合理,但时机错误,导致1939年德国占领捷克全境,暴露英法军事弱势(1938年英国空军1200架,德国2600架)。 波兰危机是布坎南的核心论点。他将1939年3月31日英国的战争保证视为二战爆发的转折点,引用张伯伦的承诺:“若波兰的独立受到威胁,英国将全力支持。”(议会记录)他认为,这一保证缺乏军事可行性(英国皇家海军无法进入波罗的海,陆军仅20个师,德国50个),将但泽争端(40万人口,90%德裔)升级为全球战争。布坎南引用希特勒8月22日的讲话:“英法的干预迫使我立即行动。”(《纽伦堡审判》记录)作者认为,通过公投或国际化解决但泽,可能避免冲突。他后引用波兰外长贝克5月5日的演讲:“波兰宁愿战死,也不愿屈辱。”(波兰档案)说明波兰的固执加剧危机。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波兰陷入德苏夹击,9月1日德国150万军队入侵,标志二战爆发。 丘吉尔的角色是布坎南批判的焦点。他承认丘吉尔的领导力,引用其1940年6月4日演讲:“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绝不投降。”但他批评丘吉尔拒绝1940年德国通过瑞典等中间人提出的和平建议,即承认德国欧洲霸权,结果延长了战争,导致英国最后衰落。他引用丘吉尔5月28日内阁会议记录:“如果我们与希特勒谈判,我们将失去尊严。”布坎南指出,英国为丘吉尔的强硬立场付出了沉重代价:1940-1945年军费占GDP的50%,国债从70亿增至250亿英镑,1945年GDP下降15%,伦敦50万房屋被毁。战争加速帝国解体(1947年印度独立),美国和苏联崛起。他引用丘吉尔1945年的反思:“我们赢得了战争,却失去了帝国。”其中包括丘吉尔的战略选择——如地中海战役(1941-1943年,英国耗费30万兵力,分散了资源,未能迅速击败德国。 布坎南总结二战的后果:英法失去霸权,苏联控制东欧(1945年雅尔塔会议,苏联军队1200万),美国GDP占全球50%。他引用丘吉尔1945年的评论:“我们为波兰而战,却让它落入另一个暴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波兰的沦陷(1939-1945年,600万死亡)凸显英国战略的徒劳。布坎南认为,二战(6000万死亡)是外交失误的代价,主张务实外交(如1936年强硬或1940年谈判)可能避免悲剧。 一
朱韵和
8个月前
罗斯福和丘吉尔唯恐斯大林不参战,接受了斯大林的要求,承认苏联占有外蒙古的“现状”,恢复沙俄在中国的特权,让苏联控制中东路、旅顺、大连。这两位西方领袖没有意识到,同斯大林根本无须做交易,斯大林早就想挤进来。斯大林将以对日作战为借口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为毛泽东夺权创造条件。雅尔塔会议之 后不久的二月十八日,斯大林的这一意向由苏联《消息报》反映出来:莫斯科“在解决远东问题的时候会把中共利益考虑在内”。 毛兴奋已极。怎么感谢苏联人呢?他想起他们驻延安代表的性生活。二月二十六日,他对孙平说:“这里的漂亮姑娘你一个都不喜欢吗?不要不好意思嘛。”三月五日他又再次提起:“怎么,这儿动人的女孩子还是有的嘛?” “身体也健康。对不对?也许阿洛夫大夫想找一个?你呢?看上了谁了?”当天孙平在日记里写道: 傍晚时分,一个女孩子出现了……她害羞地跟我打招呼,说她是来收十房间的…… 我搬了把板凳,放在屋外墙边唯一的一棵树下。她坐下来,紧张,也微微笑着。她和婉地回答我的问题,一边小心地等待着,两条腿交叉着,穿着布鞋的娇小玲珑的腿…… 她真可爱极了! 她告诉我她是个大学生,刚参加共产党。她真年轻啊。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著者:张 戎 & 乔·哈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