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派

1个月前
美国的未来,寄托在查理•柯克们的身上。 如果要谈论一名美国目前最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那么很多人会说出同一个名字:查理•柯克。 查理·柯克(Charlie Kirk),1993年10月14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阿灵顿,是美国知名的保守派政治活动家、作家和媒体人。他是Turning Point USA(美国转折点)的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该组织致力于在全美高中和大学推广保守主义价值观,覆盖3500多个校园,拥有超65万学生会员。柯克还主持《查理·柯克秀》(*The Charlie Kirk Show*),一档高人气的全国联播广播和播客节目,月均覆盖1亿人,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播客新闻主播之一。 近日,查理.柯克来到了英国,和来自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学生萨米•麦克唐纳,开启了一场火药味十足的公开一对一辩论,双方的辩论视频瞬间在社交平台引发了热议。 两人一上场,没有客套,剑拔弩张,萨米•麦克唐纳在说话的时候全身颤动,攻击性十足,将左派与右派的水火不容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查理•柯克的结尾陈述:“当一切尘埃落定,我们(美国)至少还有一个国家,而你们(英国)会变成一个第三世界地狱。” 再联想不久前万斯的那句“英国将成为第一个真正拥有核武器的伊斯兰国家”。 在我们感叹英国现状的同时,也必须为查理•柯克和万斯的“英雄所见略同”点赞。 共和党人才济济,50来岁的卢比奥,刚满40的万斯,30出头的查理•柯克…… 而美国的黄金时代将与保守主义的兴盛密不可分。
1个月前
5月16日晚间的常委会 赵紫阳在16日晚间与戈尔巴乔夫会晤之后,紧接着又在中南海开了一次常委会。说实话,这次会议不太重要,但俺也简单聊聊。从中可以看出——对立双方(改革派 VS 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会上,双方再次围绕“426社论”的定性展开激烈争论,互不相让。以下是杨继绳所著的《中 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一书的记载: 5月16日晚的常委会上,赵紫阳再次提出“4·26”社论要有个说法,他认为这个社论对学生运动定性不恰当,要改。 赵紫阳说:“虽然我没有看这个社论,但我可以承担责任。”他说,“4·26”社论的定性要改,但无论如何不能涉及小平。小平只要说一句话就行:“现在看来学生的问题并不像原来说的那么严重。”剩下的工作由我们来做。 李鹏说,让你承担责任,没有那个必要,这不是政治家的态度。 姚依林和李鹏态度一样。 李说,“4·26”社论是邓的讲话。 赵说,不是,是常委会定的调,向邓汇报后才有这个讲话。 李说,你在朝鲜回的电报中说同意制止动乱。 赵说,动乱这个词是中性的。问题不是出在动乱上,而是出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定性上。而这个定性是常委作的。 这次会不欢而散。 16日晚间的常委会,一直开到次日凌晨才结束。唯一达成共识的是——在17日以政治局常委的名义发表一封公开信。但即使对这封公开信的措辞细节,双方也爆发争吵。以下摘自《改革历程——赵紫阳回忆录》一书,引文中的小括号是俺加注滴。 5月16日夜,在会见戈尔巴乔夫后,我召开常委会议,讨论发表以五位常委的名义劝说学生停止绝食的公开讲话(公开信)。 讲话稿中有“学生的这种爱国热情是可贵的,党中央和国务院是肯定的”这句话,遭到李鹏的反对。他说:“说可贵就可以了,还要什么肯定?” 杨尚昆说:“学生反腐败,可以说肯定”。 我当时对李鹏这个说法很反感,所以我就说:“既然说他们的爱国热情是可贵的,为什么不能肯定?如果这句话也不说,就等于什么话也没有说!那发这个公开讲话还有什么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讲话(公开信)能够缓解学生的情绪,不要老在字眼上计较。” 多数常委都主张保留这句话,结果算勉强通过了。 ---编程随想:5月17日,“戒严令”出笼的经过
1个月前
政治局的批胡“生活会” 朝中的保守派得知老胡要倒台,欢呼雀跃。他们精心准备了一个专门针对老胡的“生活会”,其目的是:不光要让老胡下台,还要把他的名声搞臭。因此,朝廷中的保守派事先都进行了充分准备,写了很长的发言稿,罗织了种种罪名;而朝廷中的改革派(比如习仲勋),很多都不知情,直到会 议前一天才被通知去开会。 在元旦过后的1月10日到1月15日,中央政治局的部分委员和中顾委的几个老家伙,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了针对胡耀邦的“生活会”。老邓大概是考虑到他和老胡长期的私交,拉不下面子,没有参与此会。陈云和李先念,不知何故也未参加。最终由另一个元老薄一波主持会议。 前面的帖子俺介绍过,老胡这个人比较耿直。因此,他没有想到保守派会玩花样。生活会的第一天,他按照安排,首先做了自我检讨,并提出辞职。他的发言一结束,那几个准备很充分的保守派元老,就纷纷站出来,声讨胡耀邦的种种罪行。声讨最起劲的,当属保守派的干将邓力群,唾沫横飞地讲了5、6个小时。    保守派针对老胡罗织的罪名,主要是政治立场问题,包括:没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没有强调“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政治立场方面,不光保守派同老胡有分歧,老邓作为改革派的头头,同老胡也是有分歧的。俺在之前的《胡废帝是如何失宠的》有专门介绍。显然,政治立场问题是废黜皇上的主要依据。    除了政治立场这个主要罪名,还有其它一些捕风捉影的事,也被拿到台面上来说。比如老胡长期主持团中央的工作,自然会提拔很多年轻干部。(俺写这篇博文的时候)当今皇上是胡面瘫,当朝宰相是温影帝,这俩都曾被老胡提拔过。于是保守派就以此为罪名,说他“提拔亲信、组织小团体、搞小帮派...”还有其它一些子虚乌有的罪名,俺就不一一列举啦。    长达6天的生活会,对胡耀邦的精神打击非常大。据说某次散会后,老胡在怀仁堂门口大哭了一场,这是从未有过的。可见他内心的痛苦和委屈。这种精神上的压抑,想必持续了很长时间,并最终导致老胡过早去世。 ---编程随想:胡耀邦被废的经过
3个月前
从“战争狂”到“和平鸽”:欧美左翼的角色大挪移 如果你过去几年一直关注国际政治,你可能会对现在的欧美政坛感到困惑:过去那些高举“反战”旗帜的自由派,如今比任何人都要热衷战争,而那些曾被视为“战争鹰派”的保守派,现在却成了反战的主力军。 这就像一个素来倡导素食的名厨突然开始推广烤肉大餐,而原本的肉食狂热者却改信了素食主义。遥控器还在你手上,但频道早已乱成一团。 ⸻ 保守派:从“战争机器”到“理性鸽派” 欧美的保守派阵营什么时候成了和平主义者?原因很简单:战争赔钱,选民厌战,现实优先。    •   选民不想再为别人的战争买单。战争初期,欧美民众的同情心爆棚,但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数据,2024年支持继续援助乌克兰的比例已降至50%以下,尤其在保守派选民中,反对援乌的比例超过70%。    •   20年战争够了,历史教训太深刻。从伊拉克到阿富汗,欧美过去几十年投入了数万亿美元,最后换来的是什么?满地狼藉、政权更迭、无休止的难民潮。保守派已经意识到,战争不是欧美的责任,而是欧美的负担。    •   乌克兰不是北约,没人愿意为它开战。欧美国家已经为乌克兰提供了超过750亿美元的援助,但国会和欧洲议会如今对继续输血犹豫不决。保守派的逻辑很简单:自己的国家先过好日子,别再当冤大头。 保守派的反战,不是因为他们突然变成和平主义者,而是因为他们学聪明了。 ⸻ 左翼自由派:从反战先锋到战争狂热 曾经高举反战旗帜的欧美左翼,如今却成了战争最坚定的支持者。为什么?    •   战争成了新的道德竞技场。过去左翼热衷于“人权”“环境”“移民”议题,但如今“支持乌克兰”成了新的政治正确——谁质疑战争,谁就是“独裁者的帮凶”。道德光环比理性思考更重要。    •   他们支持战争,但不想打仗。左翼知识分子、媒体精英、高收入自由派,他们在社交媒体上高喊“战斗到底”,但真正去战场上的,是乌克兰人。对他们来说,战争是一个“遥远的正义事业”,不会影响自己的安稳生活。    •   这不是第一次。过去反对伊拉克战争的他们,如今全力支持乌克兰;曾经批判帝国主义的他们,现在全力推动对俄战争。他们的“反战”立场,从来都不是基于原则,而是基于政治利益。 左翼的战争狂热,本质上不是因为他们真的相信战争正义,而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新的“大义名分”,来维持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 最倒霉的:乌克兰 欧美政治光谱互换,乌克兰人却无法换台。    •   40万乌军已死伤,但战线仍在僵持,成了活生生的绞肉机。    •   欧美军援放缓,欧洲军火库存枯竭,乌克兰最终可能被迫接受更糟糕的谈判条件。    •   左翼的支持,不过是社交媒体上的口号。他们高喊“我们和你们站在一起”,但意思只是“一起发X”。 乌克兰人流血牺牲,欧美左派却只想赢得社交媒体上的一片喝彩。
3个月前
这篇纽约客文章中列举的事实和数据,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了哈佛大学的问题:哈佛大学只有3%的教师认为自己是保守派,管理人员数量是教师的三倍,本科生与管理人员的比例约为1:1,DEI办公室有6名全职员工,哈佛大学的慈善捐款降幅高达14% 导火索事件: 2023年10月,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后,哈佛大学校长 Claudine Gay 对超过30个学生团体签署的谴责以色列的信件回应迟缓,引发争议。前校长 Larry Summers、校友 Bill Ackman 和国会议员 Elise Stefanik 批评其反应不力。2023年12月,媒体曝光 Gay 的学术著作涉嫌抄袭。哈佛大学调查后,Gay 于2024年1月初辞职,成为哈佛历史上任期最短的校长。 高等教育信任危机: 民调显示,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度下降。哈佛大学临时校长 Alan Garber 表示,他对国会议员对该校的不满感到震惊。 联邦资金威胁: 上一财年,哈佛大学近7亿美元的研究经费来自联邦政府。文章指出,没有哪所大学能承受失去联邦资金的打击。特朗普政府曾对富裕学校征收1.4%的捐赠收益税,参议员 J.D. Vance 曾提议将税率提高到35%。特朗普还威胁要撤换关注多样性的认证机构。 《民权法案》第六条: 特朗普政府曾利用行政命令加强《民权法案》第六条中的反犹主义保护。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提交给教育部的第六条投诉数量增加了15倍。 捐赠者压力: Bill Ackman 认为,政府撤资将促使哈佛等大学改革。学校因言论和敏感性辩论而变得脆弱。 “制度中立”政策: 哈佛大学采取“制度中立”政策,即大学不应就时事问题表明立场(明显偏袒的立场在左派眼中竟然是“中立”呵呵呵)。然而,执行起来困难。 言论自由与保护的冲突: 文章指出,美国大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绝对的言论自由。哈佛大学收紧了关于未经授权传单和涂鸦的规定,引发争议。 政治压力与学术自由: 一些教授担心,新的指导方针会限制他们在政治敏感问题上的发言。 多元化与包容性(D.E.I.)争议: 2023年,哈佛大学只有3%的教师认为自己是保守派。哈佛大学于2018年成立了公平、多元化、包容性和归属感办公室。该办公室有6名全职员工,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活动。 管理层膨胀: 哈佛大学的管理人员数量约为教师的三倍。本科生与管理人员的比例约为1:1。 硅谷的影响: 一些科技和金融界人士支持“M.E.I.”(功绩、卓越和智慧)原则,并承诺以此为招聘标准。一些风险投资家支持特朗普,认为他能捍卫言论自由。Sam Lessin 发起了“1636论坛”,旨在影响哈佛大学的政策。 捐赠减少: 2023年至2024年,哈佛大学的慈善捐款减少了约1.5亿美元,降幅达14%。 教师参议院: 18位教授开会讨论大学治理问题,并提出了建立教师参议院的想法。 毕业争议: 2024年5月,哈佛大学教师投票修改毕业名单,重新纳入13名被停学的学生。但哈佛公司拒绝了这份名单。 犹太学生比例下降: 自越南战争以来,哈佛大学的犹太学生比例下降了一半以上。目前,不到10%的哈佛学院学生是犹太人。 医学研究资金受威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将间接资助(支持研究人员的管理费用)上限设定为直接资助(用于纯研究)的15%。哈佛大学此前获得的间接资助约为69%,这意味着每年将损失超过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