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的开始

适合中学生的顶级科普书籍:《无穷的开始》 作者大卫·多伊奇,量子计算先驱,我们时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献给青少年的三大成长基石, 成为理性乐观派 世界不是一条有限的赛道,而是一片无垠的宇宙 宇宙中永远有未知等待探索,社会中永远有难题等待解决,艺术上永远有美等待表达。 你的价值在于成为那个“提出新问题”和“创造新解释”的人。 基石一:世界观基石——“问题永远是无限的,因此你的成长也是无限的” 书的观点:多伊奇的核心论点是,知识是无限的,因此通过创造新知识(解释)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无限的。我们不会耗尽问题,只会因为解决了旧问题而发现更深层、更精彩的新问题。 对青少年的意义:这直接对抗了青少年常见的两种焦虑: “内卷”焦虑:害怕在一条固定的赛道里竞争不过别人。这本书告诉他们,世界不是一条有限的赛道,而是一片无垠的宇宙。真正的竞赛不是比别人跑得快,而是去开辟属于自己的新星系。AI再强大,也是在解决“已知问题”,而人类的魅力在于发现和定义“新问题”。 “意义”焦虑:担心自己未来无事可做,或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这本书给出了最乐观的答案:宇宙中永远有未知等待探索,社会中永远有难题等待解决,艺术上永远有美等待表达。你的价值在于成为那个“提出新问题”和“创造新解释”的人。 行动启示:鼓励青少年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不要满足于标准答案。对他们来说,“为什么天空是蓝的?”这个问题比记住“瑞利散射”这个名词更重要。要相信,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小问题,深挖下去都可能通向一个广阔的新世界。 基石二:方法论基石——“所有进步都源于‘好的解释’” 书的观点:人类进步的引擎不是积累数据或经验,而是产生“好的解释”——那种本身不易被推翻、但能做出可检验的预测,并能被持续改进的理论。从“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圆的”,就是一个“好解释”取代“坏解释”的过程。 对青少年的意义:这为他们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 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现有的解释。无论是课本上的知识、社交媒体上的观点还是权威的说法,都要问一句:“这是一个好解释吗?有更好的解释吗?” 这正是您之前提到的“对权力祛魅”的智力基础——用理性的“好解释”标准去衡量一切。 创造性思维:进步来自于大胆的“猜想”与严格的“反驳”。这意味着不要害怕犯错。一个好的猜想,即使被证明是错的,也比没有猜想更能推动进步。这完美呼应了“Can Do”文化,将失败重新定义为“成功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 行动启示:在学习中,不要只追求“做对题”,而要追求“提出新解法”。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去构建一个“问题解释”,然后去测试和修正它。例如,数学成绩不好,不是因为“我笨”(坏解释),而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改进的好解释)。 基石三:心态基石——“乐观是理性的选择” 书的观点:乐观不是盲目感觉良好,而是基于一个铁律:只要物理定律允许,而知识又没有边界,那么任何问题在原则上都是可以被解决的。 阻碍我们的不是物理定律,而是我们尚未获得必要的知识。 对青少年的意义:这是一种根植于理性的、坚不可摧的乐观主义。它告诉青少年: 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疾病):不要绝望,这些问题并非注定无解,只是我们还没找到那个“好解释”。 面对个人困境(如学业压力、社交困难):不要认命,你的困境并非不可逾越,只是你还没找到破解它的“钥匙”(新知识、新方法)。 面对AI的未来:无需恐惧被取代,因为AI(目前)缺乏的是“提出新问题”和“创造新解释”的“解释性创造力”。这正是人类智慧的王冠。 行动启示:培养一种“解题者心态”。将每一个挑战,无论是个人还是全球性的,都视为一个等待被解决的“问题”。这种心态将无助感转化为使命感。
Susan STEM
4个月前
无穷的开始——复杂性理论 经验主义 这是《无穷的开始》一书中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根本性观点,也可以说是整个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分水岭:经验主义(Empiricism)并非完全错误,但它极其不完整。 在传统观念中,经验主义主张所有知识都源于感官经验,人类无法超越经验获得真知。然而,这种看似“脚踏实地”的信条背后隐藏着两个未经质疑的前提: 我们知道要观察什么; 我们知道如何从观察中得到意义。 这两个前提恰恰不是经验本身给予的,而是先验的理论结构赋予的。也就是说,所谓“观察”本身,其实早已被我们的大脑通过理论框架筛选、聚焦、赋义——脱离理论的观察,是无源之水、无的放矢。 这个问题在东亚教育体系中尤为尖锐。很多人从小接受“做题式”训练,习惯于等待标准答案,从不主动提出自己的假设或解释结构。你是否有过这种经验:你脑中其实隐隐有种解释,但从不敢说出口,因为你知道,一旦说出来,就可能遭到“老学究”的攻击、质疑与否定。这种文化氛围将猜测视为“轻率”,将提出未证理论视为“狂妄”。但正如多伊奇在书中明确指出的那样: 如果你没有事先预设的理论,你的观察就是没焦点的——你也得不到理论。 这就是批判性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的出发点:知识不是从经验中“提取”出来的,而是源于猜想(conjecture)与反驳(refutation)的不断演化。我们不是先看到真理再理解世界,而是先提出解释结构,然后用经验去验证、质疑、调整。 多伊奇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波普尔的观点,提出著名命题: “所有观察都是理论负载的”(All observation is theory-laden)。 换句话说:所谓“看见”,其实只是你能调用某种理论结构来解释当前感官输入。脱离结构框架的数据流,是纯粹的高熵噪声;而真正的观察,是结构的激活,是你大脑中一组“解释模型”与世界之间的匹配行为。 因此,经验主义的局限并不在于它错误地强调了“感知的重要性”,而在于它掩盖了解释先于经验、结构先于观察的认知真相。如果你从不猜测、不建构理论结构,你看再多的数据,也只是过目即忘的浮光掠影,永远无法通向知识。 不要等待经验的授权再提出结构,而是主动生成结构解释,再以反馈完善路径。 是呀,熵控术绝大部分理论一开始都是我根据计算的直觉猜的。猜错了就改正,猜对了就鼓掌,就这么简单。目前根据逐步完善的理论和论文,我还真猜对了很多啊。 忘掉老学究给你的一切思想钢印,他们自己也没做出什么成就来。从今天开始,just do it. 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