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胡适最后一分钟的坚持 据美国解密的档桉披露,在1941年9月,美日就中国与西南太平洋的局势与日本展开秘密谈判,胡适清楚知道,中国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抗战,目的是“苦撑待变”,等待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介入战争。但是,9月初,在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和特使来栖三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的马拉松谈判 中,美国提出了所谓临时妥协的草桉。胡适知道后,即刻联络英荷澳等三国对美国提出抗议。丘吉尔赞同胡适的观点,认为“中国如果崩溃,将大大增加英美的危机”。 9月4日,胡适约见赫尔,明确表明中国无意与日本和谈,这就断绝了美日在中国问题上达成一致的可能性。9月10日,中国政府新外长郭泰祺约见美国大使高斯,再度明确“中国不会欢迎那种对中国直接或者间接产生不利影响的安排”。这就是全面否定美日妥协。11月10日,宋美龄发表对美国人民演讲,呼吁美国不要以牺牲中国为代价与日本妥协。11月17日,罗斯福仍想延缓对日开战,提出所谓六个月的临时妥协方桉。胡适对赫尔和罗斯福紧追不放,11月22日,赫尔国务卿召见中国大使胡适,向中方通报这个方桉。胡适当即表示,美国若与日本妥协,日本不能南进或者北进,则必然全力攻华,是我独被牺牲,危险甚大;此外,经济封锁乃是美国最有效之武器,实行至今,只有四个月,尚未达到其主要目的,必不可轻易放弃;中国盼美英助我抵抗,而不愿美英因此松懈其最有效之经济武器。 之后数日,在美国的宋子文,中国学者林语堂都对美日的妥协谈判进行了批判和牵制。11月24日,蒋介石的顾问拉铁摩尔致电罗斯福总统助手居里,请他立刻转告总统,“委员长对此有起强烈之反应,其激动之状,实前所未有”。拉铁摩尔并指出,美国压力之松弛,不论其为实质的或者表面的,皆将使中国趋于崩溃。美国方面显然对胡适大使和中国政府及知识界的激烈反应始料不及。正在这时,丘吉尔在26日致电罗斯福,对美国的立场也表达忧虑,丘吉尔赞同胡适的观点,认为“中国如果崩溃,将大大增加英美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定放弃与日本的妥协谈判,提出了一项立场空前强硬的解决美日矛盾的十项建议,日本立刻明白,美国已经准备介入战争,而中国通过四年的浴血坚持,终于迎来了抗战新的历史转机。几年后,美国着名的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理毕尔在其关于美日战争的名着《罗斯福总统与大战序幕》中,竟然将胡适视为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罪魁祸首”,他认为美日之战本可避免,但因为罗斯福上了中国大使胡适的当,才引发后来的偷袭,并将美国拖入惨烈的世界大战。 虽然胡适的弟子唐德刚先生将毕尔的评价称为“不虞之誉”,并曾经回忆说胡适自己也搞不清是如何让罗斯福上当的,但余英时先生曾就《日本时报》的评论作出这样的回应:“这至少说明,胡适的(在美的)演讲活动,已构成美日关系的一大威胁。可以想象,胡适平时与罗斯福和国务院领导人之间的谈话,也必然强调与日本谈判并不可持,因为日本绝不讲信义,这是他一贯的看法。无论如何,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后谈判破裂,与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持是有关系的。” ---丁果:胡适:两岸最大的公约数- -重温胡适在抗战中的角色
1934年2月11日,胡适在南京出席中基会第八次董事会议以后,乘火车返回北平。上车后遇上许多熟人,其中有一个名叫王化一的人对他说:“在张学良的保险箱里,只有两件东西,一件是50万元的收条,一件是一块银元。” 王化一曾经担任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常务委员、古北口警备司令,是一位东北籍将领。王还说 :那张收条是张学良赞助一位日本议员参加竞选的费用,后来该议员竞选失败,这50万元也就打了水漂。至于那块银元,则是张学良“决定杀杨宇霆的关键”。 杨宇霆是东北军的重要人物,他早年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步入军界。由于他智足多谋,很快受到张作霖的重用,并在东北军中有“小诸葛”之称。在杨宇霆的帮助下,张作霖实力大增,使日本人在东北不敢轻举妄动。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火车站被谋杀以后,张学良成为东北军最高统帅。于是杨宇霆就像周公那样,主动承担起指导少帅的责任。他不仅规劝张学良要戒除毒瘾,还批评他只顾玩乐不问政事。 对于杨宇霆的这种做法,张学良很不高兴。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不断挑拨他们的关系,说杨宇霆颇有野心,是张学良身边的最大隐患,应该及早除掉。至于张学良本人,虽然也想去除这心头大患,只因杨是前朝重臣才不忍下手。于是,那块银元便成了是否杀害杨宇霆的关键。 据王化一说,有一天夜里,张学良在卧室里对这个问题犹豫不决,便取出一块银元,想用占卜的方式做出决定。他的设想是如果袁头向上则杀,向下则不杀。没想到连掷三次,都是“袁头向上”,于是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看到丈夫落泪,于凤至十分诧异。经过再三追问,张才说出事情真相。这时于凤至也拿起银元丢了两次,没想到都是“袁头向上”。丢最后一次的时候,银元掉到床上,她俯身一看,也流下泪来,原来这一次还是“袁头向上”!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终于下了除掉杨宇霆的决心。 听了王化一的这番话,胡适不仅把这件事记录下来,还在日记中写道:“杨宇霆若不死,东北四省必不会如此轻易失掉。” 其实,胡适一直对张学良很不满意。比如“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曾经多次劝张学良辞职,然后把军政大权交付中央。张学良也表示愿意听从劝告,但是却始终没有兑现。1932年热河事件爆发后,胡适又在信中对张学良说:“若再恋栈以自陷于更不可自拔之地位,则将来必有最不荣誉的下场。百年事业,两世英名,恐将尽付流水了。”然而张学良就是听不进去。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胡适又在日记中写道:“这祸真闯得不小!汉卿为人有小聪明,而根基太坏,到如今还不曾成熟,就为小人所误……” ---张学良的保险箱 作者: 智效民
朱韵和
6个月前
智效民:张学良的一块银元决定了东北四省的命运 1934年2月11日,胡适在南京出席中基会第八次董事会议以后,乘火车返回北平。上车后遇上许多熟人,其中有一个名叫王化一的人对他说:“在张学良的保险箱里,只有两件东西,一件是50万元的收条,一件是一块银元。” 王化一曾经担任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常务 委员、古北口警备司令,是一位东北籍将领。王还说:那张收条是张学良赞助一位日本议员参加竞选的费用,后来该议员竞选失败,这50万元也就打了水漂。至于那块银元,则是张学良“决定杀杨宇霆的关键”。 杨宇霆是东北军的重要人物,他早年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步入军界。由于他智足多谋,很快受到张作霖的重用,并在东北军中有“小诸葛”之称。在杨宇霆的帮助下,张作霖实力大增,使日本人在东北不敢轻举妄动。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火车站被谋杀以后,张学良成为东北军最高统帅。于是杨宇霆就像周公那样,主动承担起指导少帅的责任。他不仅规劝张学良要戒除毒瘾,还批评他只顾玩乐不问政事。 对于杨宇霆的这种做法,张学良很不高兴。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不断挑拨他们的关系,说杨宇霆颇有野心,是张学良身边的最大隐患,应该及早除掉。至于张学良本人,虽然也想去除这心头大患,只因杨是前朝重臣才不忍下手。于是,那块银元便成了是否杀害杨宇霆的关键。 据王化一说,有一天夜里,张学良在卧室里对这个问题犹豫不决,便取出一块银元,想用占卜的方式做出决定。他的设想是如果袁头向上则杀,向下则不杀。没想到连掷三次,都是“袁头向上”,于是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看到丈夫落泪,于凤至十分诧异。经过再三追问,张才说出事情真相。这时于凤至也拿起银元丢了两次,没想到都是“袁头向上”。丢最后一次的时候,银元掉到床上,她俯身一看,也流下泪来,原来这一次还是“袁头向上”!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终于下了除掉杨宇霆的决心。 听了王化一的这番话,胡适不仅把这件事记录下来,还在日记中写道:“杨宇霆若不死,东北四省必不会如此轻易失掉。” 其实,胡适一直对张学良很不满意。比如“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曾经多次劝张学良辞职,然后把军政大权交付中央。张学良也表示愿意听从劝告,但是却始终没有兑现。1932年热河事件爆发后,胡适又在信中对张学良说:“若再恋栈以自陷于更不可自拔之地位,则将来必有最不荣誉的下场。百年事业,两世英名,恐将尽付流水了。”然而张学良就是听不进去。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胡适又在日记中写道:“这祸真闯得不小!汉卿为人有小聪明,而根基太坏,到如今还不曾成熟,就为小人所误……”
对于胡适,我聊几句: 我始终以为要判定一个历史人物是不是正面角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自己的抉择是什么,在一切的历史重要时刻的选择是会给这个人定义出最终的历史定位。再复杂的历史人物我们其实就是要看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重要历史选择和历史行为,而在这些选择与行为之后,我们其实就可以给这个人物做一个相对客观的判定。 而胡适之先生,不管他的35个博士头衔还是他破除文言古汉语推行简化汉语亦或者他颇具争议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都永远挽救不了他在1935年和1937年所做的两次关键人生选择。 胡适1935年在得知日本继续策划华北自治妄图继续分裂中国之时,发出了两次完全不同的声音,一个就是胡适非常著名的《沉默的忍受》,这篇文章最精彩之处就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听的那句“把国家的耻辱化成我们的骨血志气,使骨头硬,使血热,使志气坚韧刚毅”,而同时胡适向王世杰(国民政府时任教育部长)提出必须主动承认“伪满洲国”独立,以能换取日本归还我们热河地区并且摒除何梅协定的条件......而这些建议被胡适自己称为有“代价的让步”...... 而37年七七事变后,胡适和陶希圣(后来成了真汉奸)再次向蒋公进言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放弃东三省为最高牺牲求得其他以外领土的保全与行政的完整并求得中日两国关系的彻底调整......并且专门提到“解决中日两国间一切悬案的原则为根本调整日中关系消除两个民族间敌对仇视的心理,建立两国间之友谊与合作以期能建立东亚的长期和平” 请问什么叫消除日中两个民族间敌对和仇恨的心理?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日本侵略了中国,我们还要消除日本对中国的仇恨和敌对吗?当时东三省的民众怎么看? 有人还得替胡适说,胡适是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忍辱负重文人,这是为了救国....还有人说胡适是人民的良心,敢于说真话的“人类良知”,你们是真TMD无耻.......“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的道理估计跟你们也说不明白,选择性失明呗。这么汉奸的理论,你们反正也一样能洗的干干净净。无所谓....... 胡适的经典语录“我情愿亡国,也不愿对日作战”其实也是今日那些汉奸公知和他们的徒子徒孙的真实心理写照,也是在推特上这些所谓反贼的真实心里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