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Morris
1周前
想要彻底拿捏一个群体,与控制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更简单的方法是控制他们的思想。而控制思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美丽的词汇来描述人类灵魂深处的丑恶。这样一来,一小部分人就可以把坏事做得堂堂正正了,比如把出卖朋友叫分清敌我,把落井下石叫划清界限,把揭发亲人叫站队立场,把检举父母叫大义灭亲。直到今天,大部分人依然不理解以上这段话的意思。 1961年,胡适受邀在国际上发表演讲。在这次演讲中,胡适说道,我们这些东方文明没有多少精神成分。一个文明可以以容忍这个民族的女性缠足1000年之久,却没有一声抗议。一个文明可以把男尊女卑叫分有有序,视为理所应当。一个文明可以把人生看作痛苦,把贫穷看作美德。这样的文明又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呢? 当时很多人,都对胡适的演说感到愤怒,其中有一个叫做徐富贵的人看到后更是暴躁如雷。他说,今天在报纸上看到胡博士的演说,他以一切下流的词汇污蔑东方文化,他那过分的自卑心理,想用污蔑中国文化去向西方人献媚,未免太过于脸厚心黑。他说,中国文化在万分之中难道没有一分的好吗?如果这样分的话,胡博士是否能说说这一分的好呢? 实际上,批评美国最多的恰恰就是美国人自己。美国的电影小说和一切的文化从来都是用来说美国坏话的,但正是这样的态度,才使得美国在科技等很多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可是当我们反过头来再看那些喜欢赞美的地方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却往往伴随着饥饿、贫穷、苦难等等词汇,他们喜欢分清敌我,喜欢划清界限,喜欢站队立场,喜欢大义灭亲,他们喜欢奉献,喜欢付出,喜欢歌颂苦难,但是他们却很少反思,这些所谓的美德对于人性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人说,生活在一个你只能说他是天堂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八成就是地狱。
朱韵和
1个月前
胡适最后一分钟的坚持 据美国解密的档桉披露,在1941年9月,美日就中国与西南太平洋的局势与日本展开秘密谈判,胡适清楚知道,中国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抗战,目的是“苦撑待变”,等待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介入战争。但是,9月初,在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和特使来栖三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的马拉松谈判 中,美国提出了所谓临时妥协的草桉。胡适知道后,即刻联络英荷澳等三国对美国提出抗议。丘吉尔赞同胡适的观点,认为“中国如果崩溃,将大大增加英美的危机”。 9月4日,胡适约见赫尔,明确表明中国无意与日本和谈,这就断绝了美日在中国问题上达成一致的可能性。9月10日,中国政府新外长郭泰祺约见美国大使高斯,再度明确“中国不会欢迎那种对中国直接或者间接产生不利影响的安排”。这就是全面否定美日妥协。11月10日,宋美龄发表对美国人民演讲,呼吁美国不要以牺牲中国为代价与日本妥协。11月17日,罗斯福仍想延缓对日开战,提出所谓六个月的临时妥协方桉。胡适对赫尔和罗斯福紧追不放,11月22日,赫尔国务卿召见中国大使胡适,向中方通报这个方桉。胡适当即表示,美国若与日本妥协,日本不能南进或者北进,则必然全力攻华,是我独被牺牲,危险甚大;此外,经济封锁乃是美国最有效之武器,实行至今,只有四个月,尚未达到其主要目的,必不可轻易放弃;中国盼美英助我抵抗,而不愿美英因此松懈其最有效之经济武器。 之后数日,在美国的宋子文,中国学者林语堂都对美日的妥协谈判进行了批判和牵制。11月24日,蒋介石的顾问拉铁摩尔致电罗斯福总统助手居里,请他立刻转告总统,“委员长对此有起强烈之反应,其激动之状,实前所未有”。拉铁摩尔并指出,美国压力之松弛,不论其为实质的或者表面的,皆将使中国趋于崩溃。美国方面显然对胡适大使和中国政府及知识界的激烈反应始料不及。正在这时,丘吉尔在26日致电罗斯福,对美国的立场也表达忧虑,丘吉尔赞同胡适的观点,认为“中国如果崩溃,将大大增加英美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定放弃与日本的妥协谈判,提出了一项立场空前强硬的解决美日矛盾的十项建议,日本立刻明白,美国已经准备介入战争,而中国通过四年的浴血坚持,终于迎来了抗战新的历史转机。几年后,美国着名的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理毕尔在其关于美日战争的名着《罗斯福总统与大战序幕》中,竟然将胡适视为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罪魁祸首”,他认为美日之战本可避免,但因为罗斯福上了中国大使胡适的当,才引发后来的偷袭,并将美国拖入惨烈的世界大战。 虽然胡适的弟子唐德刚先生将毕尔的评价称为“不虞之誉”,并曾经回忆说胡适自己也搞不清是如何让罗斯福上当的,但余英时先生曾就《日本时报》的评论作出这样的回应:“这至少说明,胡适的(在美的)演讲活动,已构成美日关系的一大威胁。可以想象,胡适平时与罗斯福和国务院领导人之间的谈话,也必然强调与日本谈判并不可持,因为日本绝不讲信义,这是他一贯的看法。无论如何,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后谈判破裂,与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持是有关系的。” ---丁果:胡适:两岸最大的公约数- -重温胡适在抗战中的角色
朱韵和
1个月前
1934年2月11日,胡适在南京出席中基会第八次董事会议以后,乘火车返回北平。上车后遇上许多熟人,其中有一个名叫王化一的人对他说:“在张学良的保险箱里,只有两件东西,一件是50万元的收条,一件是一块银元。” 王化一曾经担任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常务委员、古北口警备司令,是一位东北籍将领。王还说 :那张收条是张学良赞助一位日本议员参加竞选的费用,后来该议员竞选失败,这50万元也就打了水漂。至于那块银元,则是张学良“决定杀杨宇霆的关键”。 杨宇霆是东北军的重要人物,他早年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步入军界。由于他智足多谋,很快受到张作霖的重用,并在东北军中有“小诸葛”之称。在杨宇霆的帮助下,张作霖实力大增,使日本人在东北不敢轻举妄动。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火车站被谋杀以后,张学良成为东北军最高统帅。于是杨宇霆就像周公那样,主动承担起指导少帅的责任。他不仅规劝张学良要戒除毒瘾,还批评他只顾玩乐不问政事。 对于杨宇霆的这种做法,张学良很不高兴。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不断挑拨他们的关系,说杨宇霆颇有野心,是张学良身边的最大隐患,应该及早除掉。至于张学良本人,虽然也想去除这心头大患,只因杨是前朝重臣才不忍下手。于是,那块银元便成了是否杀害杨宇霆的关键。 据王化一说,有一天夜里,张学良在卧室里对这个问题犹豫不决,便取出一块银元,想用占卜的方式做出决定。他的设想是如果袁头向上则杀,向下则不杀。没想到连掷三次,都是“袁头向上”,于是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看到丈夫落泪,于凤至十分诧异。经过再三追问,张才说出事情真相。这时于凤至也拿起银元丢了两次,没想到都是“袁头向上”。丢最后一次的时候,银元掉到床上,她俯身一看,也流下泪来,原来这一次还是“袁头向上”!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终于下了除掉杨宇霆的决心。 听了王化一的这番话,胡适不仅把这件事记录下来,还在日记中写道:“杨宇霆若不死,东北四省必不会如此轻易失掉。” 其实,胡适一直对张学良很不满意。比如“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曾经多次劝张学良辞职,然后把军政大权交付中央。张学良也表示愿意听从劝告,但是却始终没有兑现。1932年热河事件爆发后,胡适又在信中对张学良说:“若再恋栈以自陷于更不可自拔之地位,则将来必有最不荣誉的下场。百年事业,两世英名,恐将尽付流水了。”然而张学良就是听不进去。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胡适又在日记中写道:“这祸真闯得不小!汉卿为人有小聪明,而根基太坏,到如今还不曾成熟,就为小人所误……” ---张学良的保险箱 作者: 智效民
朱韵和
7个月前
智效民:张学良的一块银元决定了东北四省的命运 1934年2月11日,胡适在南京出席中基会第八次董事会议以后,乘火车返回北平。上车后遇上许多熟人,其中有一个名叫王化一的人对他说:“在张学良的保险箱里,只有两件东西,一件是50万元的收条,一件是一块银元。” 王化一曾经担任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常务 委员、古北口警备司令,是一位东北籍将领。王还说:那张收条是张学良赞助一位日本议员参加竞选的费用,后来该议员竞选失败,这50万元也就打了水漂。至于那块银元,则是张学良“决定杀杨宇霆的关键”。 杨宇霆是东北军的重要人物,他早年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步入军界。由于他智足多谋,很快受到张作霖的重用,并在东北军中有“小诸葛”之称。在杨宇霆的帮助下,张作霖实力大增,使日本人在东北不敢轻举妄动。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火车站被谋杀以后,张学良成为东北军最高统帅。于是杨宇霆就像周公那样,主动承担起指导少帅的责任。他不仅规劝张学良要戒除毒瘾,还批评他只顾玩乐不问政事。 对于杨宇霆的这种做法,张学良很不高兴。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不断挑拨他们的关系,说杨宇霆颇有野心,是张学良身边的最大隐患,应该及早除掉。至于张学良本人,虽然也想去除这心头大患,只因杨是前朝重臣才不忍下手。于是,那块银元便成了是否杀害杨宇霆的关键。 据王化一说,有一天夜里,张学良在卧室里对这个问题犹豫不决,便取出一块银元,想用占卜的方式做出决定。他的设想是如果袁头向上则杀,向下则不杀。没想到连掷三次,都是“袁头向上”,于是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看到丈夫落泪,于凤至十分诧异。经过再三追问,张才说出事情真相。这时于凤至也拿起银元丢了两次,没想到都是“袁头向上”。丢最后一次的时候,银元掉到床上,她俯身一看,也流下泪来,原来这一次还是“袁头向上”!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终于下了除掉杨宇霆的决心。 听了王化一的这番话,胡适不仅把这件事记录下来,还在日记中写道:“杨宇霆若不死,东北四省必不会如此轻易失掉。” 其实,胡适一直对张学良很不满意。比如“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曾经多次劝张学良辞职,然后把军政大权交付中央。张学良也表示愿意听从劝告,但是却始终没有兑现。1932年热河事件爆发后,胡适又在信中对张学良说:“若再恋栈以自陷于更不可自拔之地位,则将来必有最不荣誉的下场。百年事业,两世英名,恐将尽付流水了。”然而张学良就是听不进去。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胡适又在日记中写道:“这祸真闯得不小!汉卿为人有小聪明,而根基太坏,到如今还不曾成熟,就为小人所误……”